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20-4-18 09:25:48

读《史记》不要变成读故事

现在的历史读物实在太多,让人目不暇接。这是好事,毕竟无论走得多远,作为中国人,历史传统总得接续上。但选择多了也麻烦,读物质量参差不齐,不知道选哪种好。其实,这要看读史的层次。最低的层次,是读故事看热闹。只是如此为之,读史便与读童话几近无异了,实在是辜负了史家的一片心血。尤其是,面对《史记》这样一部跨越千年历史的文言文著作,如果只读故事,便容易忽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整本书结构的完整性。

杨照的读法就不一样。在《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一书中,他说得很明确,如果只是把《史记》当作一本好看的书,只选择好看的故事来读,那实在是对不起付出了生命与自尊代价的太史公,也会限制我们从中得到的领悟和启发。由此,数十年来反复阅读《史记》的杨照,决心打乱原书的篇章次序,不注重时间、地点、人物而注重历史解释:以“历史式读法”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文学式读法”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

诚然,若论历史意识,论深邃细致的心灵,太史公司马迁远超一个说故事的人。他从来没有要写一本光是好看的书,而是有着更加广阔深刻的动机和目的。说故事论热闹,恐怕没有比宫廷斗争更好的了。比如西汉吕后掌权时期,如果站在宫廷角度来看,可谓多事之秋,要讲的故事可以十分精彩。但是,对于这个时期,司马迁的评价是什么呢?“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宫廷斗争纷纷然,但整个社会却并没有被政治干扰,一直在休养生息。吕后再恶,也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搅和,她既无意愿也无野心“改造”整个社会。今天的许多人,喜爱讨论宫廷的勾心斗角。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则显示出了对历史评价的更高标准和趣味。

读史读出这样的眼光和智慧,实在是难能可贵!不过度关注信息,而是关心信息的联结和系统化,将信息转化为真正的知识,体会架构及其背后的深意;在时间之流中,不仅看单一事件,而且看长时段当中人在集体行动里怎样运用权力,才不算是枉然。这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追求,也是杨照在书中推崇备至的读史方法。

更值得敬佩的是,太史公不会让主观情绪来压倒自己面对历史时的理性。比如,以他自身的悲苦遭遇,对于酷吏应该是有着太深的仇恨,但在《酷吏列传》中他努力所做的,仍然是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酷吏这个群体,到底是一批什么样的人?他们的存在对汉代政治到底意味着什么?把这个列传的所有人物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就容易理解太史公的用意,他不是单纯地谴责酷吏,而是对酷吏政治有一种完整的描述和分析。事实上,为何用此种方式写而不是彼种方式写,何以此处选择简省而非铺陈,都关涉司马迁的文章笔法,关乎写作的动机和用意,背后有其道德意识和对人的认知理解。

而通过这个列传,《史记》留下了直到今天仍然值得反思的经验教训,即是在一个政治体系里,切忌养成互相揭发隐私的告密文化,否则就会让人普遍变得势利,让法令成为谋取私利的手段。这些经验教训,单个去看故事,很难加以总结,至少也不会这么完整。在原著中积极地探问,挖掘出相关的解释,方能读到原来没读到的、忽视的或者是没有体会理解的意义。所以,正如杨照所说,《史记》作为一本完整的大书,不只翻译成白话会走样,就是各种节录选本也很容易扭曲书的原貌,让人误以为其是以人物为中心或者只写人物的史书。

既然这样,怎么办?那就老老实实从头到尾啃原著,学习如何解释历史,如何在其中区分出命运和人的意志,在历史里看到更加庞大或者长远的规律和模式。(孔德淇)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_N7kgT 发表于 2020-5-9 01:14:40

怎么修改我的名字,

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20-5-11 12:25:14

_N7kgT 发表于 2020-5-9 01:14
怎么修改我的名字,

把你注册的用户名、手机号或邮箱,以及想要改的名字,私信发给我。

gyf123 发表于 2020-6-2 21:32:58

赞qaq顺便问一下怎么收藏本文

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20-6-3 11:31:27

gyf123 发表于 2020-6-2 21:32
赞qaq顺便问一下怎么收藏本文

不好意思,没有收藏功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史记》不要变成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