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门 发表于 2022-1-14 17:59:28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自宋朝开始盛行的一种代表性文学体裁便是宋词,词的本质是一种音乐文学,因为它从产生到传播都与音乐有着直接关系,多被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词的产生源自于民间,在宋朝得到极大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是偏向于“艳情”,题材渐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正当宋词的这种发展进入常态化时,苏词对其进行了革新,从本质上扩大了词境,也将宋词推上巅峰,同时,巅峰也意味着,自此以后,宋词在历史发展中下坡路的开始。 苏轼的一首出猎词,从历来的儿女情中找到了英雄气,对之后的爱国词也产生了直接影响,走近这段场景,看看他是如何诉说。 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担任知州,一天,因偶然兴起,在众人的陪同下进行了一场壮观的出猎。 只见他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托起苍鹰,头上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身上穿着羽林军的貂鼠皮衣服装,虽已是四十的年岁,却仍然感受到了少年时的豪情壮志。浩浩荡荡的队伍像疾风一样席卷过平坦的山岗。苏轼感叹,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随他出猎,必须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苏轼痛饮一口美酒,顿觉心胸开阔,胆气也更加豪壮,两鬓虽已微微发白,但又有何妨?不知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到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到那时苏轼立志要用尽力气拉开雕弓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江城子 密州出猎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这首《江城子》是在出猎时所作,当时的词坛流行偎红倚翠,浅酌低唱,这首词可以说别具一格,自成一体。他从软媚娇柔的温柔乡跨越到孔武豪情的爱国情,词格在本质上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也将宋词在文学史上提升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