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门 发表于 2022-4-6 12:47:29

西江月 咏梅 苏轼

自古以来以物喻人,寄情于景都是一种表达情感的绝好办法,因为一种符号化的景物或环境很容易成为存放情感记忆的最佳载体。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短短字句间,便已涂抹出一幅丰富的画面。我们留在脑中的每一段记忆,都有一根跨越时间的丝线一直连接向未来,可以回想一下,印象中最宝贵的那一段影象,需要拨动哪一根丝线,才能看清当时的画面? 暮年的苏轼,正在悲痛中缅怀追忆,看看他是如何在咏梅时悼念逝者。 绍圣三年十一月,苏轼时年61岁,距离身边的侍妾朝云去世已经数月,此女子对于苏轼不只红颜,更为知己,两人一直在精神的世界互为伴侣。 这日,苏轼愁闷不堪,闲步于外排解烦难,正在四下乱走,忽见远处一枝红梅傲然独立,这让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人便是朝云,还记得之前两人共处的时光中,对于朝云也曾有此戏称。此时莫不是一语成谶,朝云化作梅花,在这里等待苏轼经过。 只见那梅花越发开的美艳动人,如同一幅生长着的图画。以它为中心,其余构成背景的景物还有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这些共同构成梅花盛放的环境,也正是朝云生前的居住环境。 苏轼看的出神,忽然眼前景象开始倒流,所有的景物规律逆转,淡淡的花香,追着路上的马儿,远远离去。苏轼想要留住,终究不能,就像朝云已经逝世,无法复生。 西江月 咏梅宋 苏轼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苏轼的这首《西江月》是为悼念逝者所写,全文都在咏梅,而“梅”又喻指朝云。词中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回文形式,下片全由上片句字颠倒写就,构成另一种情景,这种格式的难度也足以彰显苏轼的才情。 这首悼亡词表达含蓄,意境深远,其中透露的悲痛只有细品才能感知,可见越是深沉的感情越不易被察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江月 咏梅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