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门 发表于 2022-4-12 12:31:06

於潜僧绿筠轩 苏轼

在小的时候,总会去幻想长大后的理想状态,长大后才发现,满怀憧憬的当初就是最理想的状态。因为在人生中总会有各种各样所谓的理想存在,无奈的追逐带来了迷茫。可还记得年少时许下的第一个理想,那个最初的梦是什么? 古人曾谈论人生愿望,其一愿官至扬州刺史,其二愿腰缠万贯,其三愿得道成仙。而其四则愿“腰缠十万贯,驾鹤上扬州。”。这第四人的愿望,是前三人的愿望总和,于是他被称为人心不足,而“扬州鹤”也渐渐变成贪婪,妄想的典故。 苏轼对于人生追求,也曾有过明确表达,且看看他是怎么说? 北宋熙宁六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与一僧慧觉同游于其寺内绿筠轩,慧觉性情高洁,举止谈吐均有禅意,苏轼与之相交大为欢愉,不觉间已走近屋前,抬头忽然看到前方一侧绿竹森森,苏轼不禁想到王徽之将竹视为君子,更有言道:“何可一日无此君。” 现在看来,慧觉的品质正是与竹相似,于是深深感叹,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最多只是使人消瘦,但不与竹子共处就会让人变得庸俗。如果人瘦还可以再变肥,但是人俗就很难医治了。俗者会笑我这些话,但他们不会明说,而是圆滑的表示“听起来好像很高深,却又很傻。” 但我想说,如果面对竹子还要大嚼美味,想要清高之名,却又不舍甘味之乐,这世上哪里真的有“扬州鹤”呢? 於潜僧绿筠轩宋 苏轼可使食无肉,不使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从苏轼的这首《於潜僧绿筠轩》中,已可充分寻觅到他的处世观点。对于竹的喜爱,对于慧觉的赞赏,其实都是对自己内心的肯定。苏轼在少年时便已名动京师,才情可以说是当世罕有,但他的仕途却一直低谷,新党变革,他坚决维护旧党,而旧党执政,他又大胆指出弊端。他是高尚的,也是倔强的。每个人都会赞扬高洁,厌恶世俗,将自己倔强的表情留给众人,但却很难用同样的倔强应对自己。所以在心中能够圈养一块净土,才是最美的风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於潜僧绿筠轩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