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新闻] 《三体》在西方好评如潮,除刘慈欣外,还有他们的功劳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官方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9-5-23 17: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引言:近十年前,严锋就在《从这里到永恒》中就曾做出如下论断,在读过刘慈欣几乎所有作品以后,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当时,刘慈欣的《三体》还未翻译到海外,这句话也未能引起重视。直到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1》斩获了有科幻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国内读者才开始相信刘慈欣真的把中国的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从此,国内读者热衷于谈论奥巴马、卡梅伦和扎克伯格等名人对《三体》的推崇,却忽视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西方读者为何会如此推崇《三体》?因为翻译的因素,西方读者跟我们看到的《三体》又有哪些不同?
953d1823-5ebf-4ac1-be84-5dc64b0878a1.jpg
一、美国读者对《三体》的评价
刘宇昆翻译的《三体》英文版于2014年底在美发行,在短短一个月内即跻身“2014 年度全美百佳图书榜”。到目前为止,《三体》英文版的销量已超过二十万册,而其他中国小说在美国的销量几乎过不了万。

《轨迹》杂志认为:《三体》是第一本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硬科幻小说。《出版人周刊》认为:硬科幻的粉丝们将会在《三体》充满想象力的科技乌托邦中狂欢。刊于《纽约客》上的一篇《中国的阿瑟·克拉克》 更是将刘慈欣比作中国的克拉克, 认为刘慈欣的作品是“人类进步的寓言 ——充满具体细节而又超脱抽象”。


从Goodreads 和Amazon等网站上可以看到美国普通读者的评价,整体上来看《三体》的评分高于4分(5分制)。相当一部分读者表示,自己最初被作品吸引是由于那段特殊的历史,深入看下去后则更多地被里面涉及的数学、物理等技术性命题所吸引。有读者如此评价道:刘慈欣是宇宙社会学的先驱,思考了人性与生存的辩证命题。也有读者这样评价道:我拒绝讨论情节,如果你对科学技术感兴趣,同时又喜欢硬科幻,请停止阅读这篇书评,马上订购这本书。以上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反映了美国读者对人类终极问题和技术问题的关注。还有读者发现了刘慈欣和克拉克之间的联系,并作出了如下评价:刘慈欣的风格很像克拉克,两个人都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超人想象力。当然,差评也是存在的,主要是因为许多读者无法真正进入科幻的世界,因此产生自己与小说脱节和小说中的人物不真实之感。

宇宙终极问题、技术主义以及克拉克风格,分析美国读者的评论关注点,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受新浪潮及赛博朋克等反科幻主义科幻小说影响的美国读者来说,刘慈欣的《三体》使他们回想起了西方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

二、刘慈欣和那个改变他一生的克拉克
刘慈欣毫不掩饰自己对克拉克的崇敬,在《超越自恋——科幻给文学的机会》一文中,刘慈欣这样说道:1980年的一个冬夜,一位生活在斯里兰卡的英国人改变了我的一生,他就是西方科幻三巨头之一的阿瑟·克拉克,我看到的书是《2001——太空奥德赛》。对于克拉克的逝世,刘慈欣曾这样感叹道:那个让我重新认识文学的潜力和可能性,并把我带上科幻之路的人于2008年3月去世,继阿西莫夫、海因莱茵后,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师也离开了我们。


比较刘慈欣和克拉克的作品,不难发现刘慈欣小说中的“克拉克味儿”实则来源三个方面:一是宏大叙事,二是科学主义,三是种族形象。

1. 宏大叙事和跳跃叙事

无垠的宇宙、广袤的星空,克拉克作品的核心特色就是在宏大的时空中展现人与异域文明的冲突。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在叙事层面上会呈现一种跳跃。电影版《2001:太空漫游》中用蒙太奇手法将猿人抛起的骨头变为宇宙中漂游的飞船这一镜头,将克拉克式的叙事诠释得非常完美。


这种跳跃叙事,在《三体3:死神永生》中体现得最为突出。事实上,刘慈欣本人就曾坦言:《三体》 第三部的结构就是《2001 》的结构,你要看过《2001》就会发现,它那个结构就是从最现实的、最琐碎的细节起飞,越飞越高,开始还是一种比较平滑的曲线,到快结尾猛一下就上到时空尺度最大的,去到无限的那么一个状态。

此外,在《2001》中克拉克还采取了密集叙事的手法,如对太初之夜的猿人如何学会使用工具的描写以及对弗洛伊德从月球返地旅程的描写。在《三体》系列中,对于罗辑、章北海和程心的描写也采用了密集叙事的手法。但相比克拉克的《2001》,刘慈欣并未将密集叙事和跳跃叙事分隔开来,而是选择了交叉使用。


2. 对科学主义的乐观态度

世界科幻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了两种潮流,一种是对科技持乐观态度的硬科幻,克拉克即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被誉为科学主义传统最后的大师;另一种是对科技呈反思态度的反科学主义,它最终催生了“新浪潮”运动。

克拉克是一个坚定的科学主义者,这跟他本身从事的发明及科研工作有关,同时这些理论研究工作也使得他成为有史以来作品最硬的一位科幻小说家。事实上,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描写的许多技术,在后来都得到了实现。综观克拉克的作品,对科学技术的描写是其最迷人的部分。这种对科技的痴迷态度,甚至使他的作品有种科技说明书之感,但其中也蕴含着极为动人的科幻之美。


刘慈欣曾言:我想不出任何问题是技术解决不了的。这表明他是一个坚定的技术主义者或科学主义者,他跟克拉克一样,对科学技术本身持着极为乐观的态度。在《三体》中,刘慈欣以极为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系列科技产物,如智子的低维展开以及水滴。其中,智子的展开被刘慈欣本人认为是《三体》中最震撼的场景。当二维展开完成时,苍穹已完全被南半球的星空所覆盖,天顶正中就是三体行星和太阳的镜像……这种由技术展现的美感,或许就是科幻最本质的美感。

3.人作为种族形象存在

文艺复兴之后,人在文学作品中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了确立。到了近现代,文学即人学的更是成为不可辩驳的一个定论。但是,科幻小说跟传统小说描写的尺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与地外文明相遇的不会是某个个人,而是人类整个群体。此时,个人的性格特质成为了相对无关紧要的东西。

在《2001》中,鲍曼或是弗洛伊德等人几乎都是扁平的,他们像是为了完成某个过程而不得不增添的道具。人在小说中其实并不是主要的,他们只是一个符号,代表着的是人类而非个人。作品着重突出的是作为整体的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而非个体化的人。这是科幻文学和传统文学最大的不同。


刘慈欣的《三体》在国内外都遭受到了一些批评,其中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人物扁平刻板、模型化毫无人性等方面。事实上,这并不是刘慈欣在写作能力上存在缺陷,而是他刻意而为之的。在《超越自恋》一文中,刘慈欣曾期盼科幻给文学以机会。他这样说道:文学正在走向更深的自恋,宏大叙事正在消失,越来越内向,越来越宅……只剩下自个儿与自个儿的关系,只剩下个体的喃喃自语。同时,抛弃了时代和人民的文学却抱怨自己被前者抛弃。

由此可以看出,刘慈欣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克拉克作品的风格,而是将其中的一些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人类作为群体形象存在,是跟宏大叙事相对应的。而传统文学表现出的自恋,正是跟宏大叙事消失有关。

三、刘宇昆的在翻译中做的小改动
前文分析了刘慈欣作品跟克拉克作品之间的关联性,这是西方读者接受刘慈欣作品的一个基础。但我们还应注意到,除了刘慈欣作品本身使西方读者想起科幻的黄金时代之外,刘宇昆的翻译也是极为关键的一部分。


b0089d3e-979a-4df3-b13d-dbfae381fbfa.jpg

在《三体》译后记中,刘宇昆曾说道,他和刘慈欣两人在增强《三体》英译本的可读性上做出了共同努力,因为《三体》原文中存在大量文化负载词,译者主动添加了一些解释性的词句,并在适当情况下补充文化解释性信息,由此帮助读者加强对作品的认识,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除了必要的注释之外,刘宇昆还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做了一些小改动。在中文版的《三体》中,刘慈欣用了一些涉嫌歧视女性的词语以及塑造了一些涉嫌歧视女性的形象。比如“娘们”,比如“像女人一样”等词汇,以及叶文洁毁灭世界的负面形象。这在中国文化中看来没有问题,但在对女权极为敏感的西方社会是行不通的。于是,刘宇昆在翻译时做了一些改动。


在《三体3:死神永生》中为程心解释她为何最有可能成为执剑人时,霍普金斯曾说:同时却要让人类,这些娘儿们和假娘儿们不害怕。娘儿们是一种对女性的轻蔑称呼,中国人可能习以为常,但如果按愿意翻译成英文呢,西方读者中的一部分人可能会爆炸。于是刘宇昆将这句话翻译成了:He should terrify the Trisolarans without terrifying the people of Earth。刘宇昆绕过了娘儿们这个词,直接将之翻译成了地球上的人。

在《三体1》中描写67年狂热的女战士中枪的画面时,刘慈欣曾这样写道:十五岁少女的胸膛是那么柔嫩。这是一种男性对女性身体进行审视的立场,不仅有些猥琐,还有敏感之嫌。于是刘宇昆将其翻译成为了:Her fifteen-year-old body was so soft。 刘宇昆选择跳过了胸膛这一细节描写,而是使用身体一词去代替。


此外,刘宇昆本人即是雨果奖得主,又是华裔美籍人士,这使他不仅能很好地理解刘慈欣作品,同时还能将它很好地以英文的形式展示在西方读者面前。

小结:
特殊年代的那段历史,神秘的东方文化,这是《三体》吸引西方读者的原因之一。但真正使《三体》得到如潮好评的,还是刘慈欣作品中的技术主义的古典化特征,这使西方读者想起了黄金时代的克拉克等大师。同时,刘宇昆这位优秀的译者,也为《三体》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做了很大贡献。他尽可能地还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在西方读者难以理解的地方做了必要注释,同时也在一些容易引起反感的地方做了微小改动。这使得西方读者看到的,是他们最想看到的硬科幻小说。综合种种因素,《三体》终于在西方世界好评如潮。

参考文献:

严锋 《从这里到永恒》

刘洋 《从性别视角谈<三体>三部曲 刘宇昆 、周华译本的英译策略》

姜智芹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中的解读偏好》

刘慈欣 《三体》三部曲、《超越自恋——科幻给文学的机会》

刘宇昆译 《The Three-Body Problem》、《Death's End (Remembrance of Earth's Past)》

阿瑟·克拉克 《2001:太空漫游》系列、《与拉玛相会》

刘舸 , 李云 《论刘慈欣<三体>及对阿瑟 • 克拉克的接受》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