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揭秘] 谈一谈我大明朝的房价问题。

[复制链接]
不死之谜 发表于 2017-9-1 2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ra93tRzL1XOCJLw.jpg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joewe 发表于 2017-9-1 21: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讲,明朝房价不算高。

景泰八年(1457年),徽州祁门县居民李添兴卖房,厨房一间,猪圈一个,只要纹银4.3两(参见《明景泰八年祁门县李添兴卖屋白契》,收录于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771页。)。

万历元年(1573年),徽州休宁县居民吴长富卖房,占地半分的小宅院,只要纹银2两(参见《明万历元年休宁县吴长富等卖房白契》,收录于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873页。)。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徽州休宁县居民王元浚卖房,正房3间,厢房3间,门面3间,卖了纹银50两(参见《明万历四十二年休宁县王元浚卖房红契》,收录于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941页。)。

天启二年(1622年),徽州休宁县居民姚世杰卖房,一间平房,建筑面积50平米,卖了纹银8两(参见《明天启二年休宁县姚世杰加价复卖房屋红契》,收录于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954页。房契原载“计税十八步二”,即房屋面积18.2弓步,时一弓步折合2.8平米,18.2弓步约50平米。)。

只需要花几两银子,就能买房屋一间或小院一座,如果花上几十两银子,够买一所像模像样的住宅了。

以上这几宗房屋买卖,都发生在农村,明朝城市的房价有多高呢?崇祯十三年,北京市正阳门大街居民傅尚志卖房,一座小型四合院,两间南房,两间北房,一间厢房,卖价只有33两(参见《明崇祯十三年大兴县傅尚志卖房官契》,收录于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996页。)。也就是说,即使在首都北京,花上几十两银子,也能买上一套四合院。

关于明朝房价之低,还有一个有力旁证:成化十四年(1478年),朝廷给分封于各地的朱姓子孙发放购房款,皇帝的哥哥、弟弟、叔父、伯父,每人能领上千两,用来购买超级豪宅;皇帝的堂哥堂弟堂伯堂叔,每人能领几百两,用来购买不那么豪华的豪宅;关系疏远一点儿的,像明宪宗二叔家三孙子的四侄子,只能领到几十两,用来购买相对普通的住宅。(参见万历《明会典》卷18《工部一》。)这说明,几百两乃至上千两的房子肯定有,但几十两一套的住宅也存在,而且不可能太差,因为在他们皇族子弟眼里是最低档次,在普通百姓眼里至少是小康标准。

几十两银子一套房,这房款并不难挣,万历年间,北京劳务市场上,普通民工忙活一天,能挣纹银5分,也就是0.05两(参见沈榜《宛署杂记》卷15《经费下·各衙门》。),如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有活儿干,能挣18两银子,不吃不喝的话,两年工钱就能买一套四合院。您瞧,当时房价可有多便宜!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oewe 发表于 2017-9-1 21: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明朝的房价

明朝有300年的历史,在300年中,物价一直比较平稳。当然在某个时间段物价可能出现跳跃,但是波动一直不大。下面我们就谈一谈明朝的房价。

明朝的东西很多,为什么别的不谈,却谈房价?一是因为房价在任何朝代都具有代表性,特别是在以前的社会,房一直是财富的象征;二是因为现在的人最关心的是房子,有钱的关心,没有钱的也关心。房价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所以,我是赶时髦,凑凑热闹。不过我谈的是明朝的房价。之所以这样,无非是让大家了解的历史知识,增加点乐趣,没有别的意思。

说了半天的废话,下面言归真传。

明朝的房价到底是怎样?下面就以明朝后期的“万历”时期为切入点,谈上一二。1573年万历开始做皇帝,一共做了48年。当时的房价应该说,不是很贵,所谓的不是很贵,就是一般的人能买得起房。只要你是个勤劳的人,肯干活的人,买房都不难。

明朝时期的房买卖与现在一样,也有等级之分,好坏之分。也就是说,要看质量,要看地段,要看朝向,不同的质量、地段、朝向,就是不同的价格。在当时来说,最好的房屋是那些王公贵族的住宅。这些人的住宅,不但高大、宽敞、明亮,而且都是画栋雕梁,在加之还有部满楼台亭阁的花园,因此价格很贵。比如,万历年间,在北京城里有个公公(太监),卖掉了自己的住宅,得到银子一千三百两。房的大小是:门面七间,到底五进(五排)。每间为30个平方米,总共1000个平方米。这样一算,每个平方米1.5两银子还不到。明朝的1.5俩银子,相当现在1500元。也就是说,明朝最好的房子,是1500元每平方米。明朝佣工的工钱一般是一年八两银子。这样,给人家做一年的佣工,可以买近6个平方米的最好的房。

下面谈一下一般的房的价格。同样的是万历时候,也是在京城,有个人家是个做生意的,想把靠近马路边上的生意房卖掉,前后四间,总共八间。卖出去价钱是35俩银子。每间是4俩银子。以每间30平方米计算,一俩银子好买8平方米,每平方米是现在的100多元。给人家做佣工,一年的工钱(八俩银子)可以买64平方米一般的房子。
以上是明朝末年的房屋价格。

说实在的,明朝万历年间的房屋价格并不贵,看上去应该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了。这样低的房价下,老百姓的日子也应该是不怎么艰难。起码说,在万历年间,老百姓的日子还是可以的。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oewe 发表于 2017-9-1 21: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金瓶梅》看明朝房价


《金瓶梅》注重写实,是我国社会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之前的中国长篇小说,或再现帝王将相的风云业绩,或褒扬草莽英雄的心秉忠义,或描写仙佛神魔的奇异行径,这些不寻常的内容显然远离了普通大众的现实生活。而《金瓶梅》写的完全是市井平民真实的日常生活,诚如清人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所言:“似有一人亲曾执笔,在清河县前,西门家里。大大小小,前前后后,碟儿碗儿,一一记之,似真有其事,不敢谓操笔伸纸做出来的。”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在我国小说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惟其细致,才更真实更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明史专家吴晗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撰文指出,《金瓶梅》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等,是一部明末社会史。1956年2月20日毛泽东在听取重工业部门工作汇报时同万里等人的谈话中也曾讲到:“《水浒传》是反映当时政治情况的,《金瓶梅》是反映当时经济情况的,是《红楼梦》的老祖宗,不可不看。”

  《金瓶梅》假托宋朝旧事,实际上展现的是晚明政治和社会的各种面相(书中风土人情也处处表现明代特色,仅看以白银作为日常货币这一点就可看出),是对当时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深入剖解。比如对我们目前非常关注的房市,《金瓶梅》里也有具体的相关记载。我们通过细读此书,就可以对明朝的房市有个大致的了解。

  “住”是人生一件大事,历朝历代,住房问题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金瓶梅》这本书阐述了明代的人们主要靠三种途径解决住房问题,一是租房,二是典房,三是买房。

  《金瓶梅》第一回就说到,原籍山东阳谷县的武大郎来到山东(今河北)清河县,以卖炊饼为生。作为流动人口,武大郎自然没房,而卖炊饼本小利薄,又没钱买房,成了张大户家的房客,后来与潘金莲结婚。

  潘金莲本是清河县南门外潘裁缝的女儿,排行第六,小名六姐。天生一副好姿色,又缠得一双好小脚。但好景不长,潘裁缝染上重病,无钱买药,蹬腿走了,撇下了老婆孩子。寡妇难撑家门面,女儿终是他家人。做娘的度日不过,便把9岁的金莲卖在城里王招宣府中,习学弹唱。这金莲不仅模样好,人也机灵聪明,学啥会啥,学啥像啥。到15岁时,描鸾绣凤,品竹弹丝,会弹一手好琵琶。这可都是让男人们心魂荡漾的技艺。不久,王招宣死了。潘姥姥把女儿要了出来,转手卖给了张大户家,身价三十两银子,合当时五十石米。潘金莲在张大户家也是学习弹唱。光阴荏苒,日子易过,眨眼18岁了,潘金莲出落得脸似三月桃花,身如出水芙蓉,杏眼动人心魄,细眉弯弯,把个张大户馋得如同饥饿极了的猫见了鱼。只因为当时主家婆余氏凶狠如虎,张大户才不敢轻易沾腥。但有一日,邻家嫁女,余氏赴席。张大户暗暗把金莲叫到房中,遂心收用了。余氏是个厉害的角色,为此咒骂丈夫,苦打金莲。张大户挨骂已是家常便饭,可就是舍不得小金莲。随后想了个好主意,倒赔房屋,把金莲嫁给了房客武大。武大老实忠厚,得此美妇,以为是房东看得起自己。

  武大原先娶过一妻,生下女儿迎儿之后就命归黄泉了,家中正缺个帮手,娶了潘金莲后,他满心欢喜。他生性老实,对张大户与自己媳妇潘金莲暗通款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张大户死了。张大户还没有入土,主家婆余氏就把武大一家赶出了大门。武大只好在紫石街西头租了两间房子住下。

  像武大郎这种人无疑属于当时的弱势群体,属于典型的租房客。

  但是,在当时,典房比租房显然要划算。武大郎租房,每月都要向房主交租金,如果换成典房,只需要把一笔典房款付给房主,就能按约定期限,住上十二、三年,到期后,典房款一文不少还是自己的。这种房产交易现在很少见,而在明代,甚至到了民国,典房一直与租房并驾齐驱,为众多无房人士解决了燃眉之急,唯一的缺陷,需要押上一大笔典房款。《金瓶梅》里,潘金莲建议典房,武大郎说:“我哪里有钱典房?”潘金莲说:“呸!浊才料,你是个男子汉,倒摆布不开,常交老娘受气。没有银子,把我的钗梳凑办了去,有何难处!”于是卖了首饰,“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两层四间房屋居住。”

  “典”是使用权的转移,没有产权,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住下去,不用月月交租金。不过房主有了钱,还可以赎回去。十数两银子,合(现在人民币)3000块左右吧,应当是很便宜的。今天大都市的闹市区,3000元也就是一套两居室一个月的租金吧。

  从租房到典房,武大郎算是升了一个档次。按说用不了多久,他们夫妇就能住上产权属于自己的房子了,可惜武大郎早早被红杏出墙的老婆潘金莲毒死,没能圆上买房的梦,至死也是个典房户。

  因为在那个时代,带产权的房子也不贵。一处“门面二间二层,大小四间”的平房,质量一般,要35两银子,相当于7000块钱。常时节就在西门庆的资助下买了这样一处房子遮风避雨(第六十回)。好地段的房子就要贵些。西门庆替姘妇王六儿买了狮子街繁华地段“门面二间,到底四层”的宅子(第三十九回),花了120两银子,这要算西门庆的“外宅”了——按现在的货币算下来,常时节的房子1平方米不到200元,王六儿的房子1平方米顶多300元,比起今天大城市里动辄每平方米上万元或几万元的房价,确实便宜得不可思议。

  那时有钱人家的深宅大院,价码则要高些。西门庆的同僚夏提刑,卖了一所宅子给何太监的侄子。“门面七间,到底五层”,“仪门进去是大厅,两边厢房鹿角顶,后边住房花亭,周围群房也有许多,街道又宽阔”(第七十一回)。按契上原价1200两交割,合今天的人民币24万元。

  西门庆自己的宅院跟夏家的这一所不相上下,后来又花500两银子增盖了花园。以后又乘人之危,用540两银子买下隔壁花家的园宅(第十四回)。街对面乔家另购新宅后,西门庆又花700两银子把乔家旧宅买下来。其间还用250两银子买了城外赵寡妇家的庄子,以扩建坟园。粗略算来,西门庆的房产,总值在3000两以上,合今天的人民币60多万元。也就是说,如果在今天,西门庆的几处豪宅都变卖了,还不够买北京上海的一个小户型的房子。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oewe 发表于 2017-9-1 21: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工资及价格和房价





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明史·食货二》:“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价均价1.75元/斤计算。一两白银是2*94.4*2*1.75=660.8元。

明朝人的工资
柴薪皂隶:百姓有给国家服役的义务,不过服役是有工资的。轮到当役了,派给当官的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20两,计13216元。,明朝国家规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县丞二员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员,每人用马夫一名,国家付工资。马夫:给政府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年收入40两。计每年26432元。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实际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约3万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工资由国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新官上任,还可以先拿到40两修理费。看起来七品县官45两白银跟马夫40两白银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务员工资真的是很低的,历朝历代中明代公务员工资收入算少了。但是县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隶人员、衣食花费基本由国家支付和补贴,所以年俸基本是净收入,而且笔墨费都是固定按两算由国家拨给,还有多余。马夫就没有那些好处了。

学生:“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明史·食货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给一升米约2斤,刚够两人吃,给鱼肉油盐。,注: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优待秀才时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两白银的廪膳费。不过明代的学生概念不是现在的学生概念,现代的学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县学才算是廪膳生,才可以“食廪”,所以明代秀才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之称。以上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谈》及《明史》。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计人民币13216元。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专花魁》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所以记为年收入20两。

杀猪的: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对穷秀才范进说,“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儒林外史》。一天一钱,一月3两,一年有36两,看来杀猪的收入直逼马夫了。约23789元。

农民:农民的收入是多少?农民“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的1/2或2/3,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丰年加勤恳,南方农民均毛收入15750,北方农民人均毛收入7875,除掉农具、肥料、水利开支、亩税,,明朝每亩收税一斗,约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干起来,几年里盖个优质砖瓦四合院不成问题。

明朝的物价万历年

明朝物价: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人民币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13.2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人民币8.6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人民币26.4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民币元132.2元/匹
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人民币39.6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人民币16.5元/斤
会试用黄绢伞二把价白银六分合人民币3元/把
刑部用铁锹五把价二钱五分合人民币33元/把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oewe 发表于 2017-9-1 21: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官用桂圆重二斤八两价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29.5元/斤
以上物价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记》。

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两值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约20元,考虑到当时没有工业化炼铁,这个菜刀价格也跟我们现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这600多元钱在我们现在大酒店里还不够,可是在小酒家里也确实可以随便上菜了。

房产价格:“可成道:‘在坟边左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五十两银子。若买得他的,到也方便。’春儿就凑五十两银子,把与可成买房。”——《三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低档房产50两一宅,约人民币33040元。高等大宅院:1000万以上。“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员外途穷忏悔》。看来明朝有钱人的房子还是真够贵的。

物价的稳定。明朝初几年和末期时物价曾有过一两白银买一石大米,正统年间也有一两可以买四石的年景,崇祯帝国乱时还有过二两一石的物价。但比起民国末年物价天涨,总算银子还是硬通货。明朝的物价基本是平稳的,尤其是官俸硬比例,一两比二石大米。对稳定货币价格有相当作用。

税收
《明史·食货五》“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宛署杂谈》“至万历十年内,又蒙题,将铺行下三则免征税契,买价不及四十两及典价,一概免税,其买价至四十两以上者,每两止税银壹分伍厘。”
《明史·食货二》建文二年诏曰:“江、浙赋独重,而苏、松准私租起科,特以惩一时顽民,岂可为定则以重困一方。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明史·食货二》宣德五年二月诏:“旧额官田租,亩一斗至四斗者各减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之三。著为令。”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一,也就是3.3%。后来明朝皇帝与内阁考虑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万历时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也就是在营业额少于26432元以下的免税。——这算是照顾弱势群体吗?农民税在洪武初原先有三至四斗,后来民田税收减为每亩一斗米,约18.9斤。官田为一至三斗多一点。人民税收少,也跟明朝的政府机构精减有关,但发生战争时费用大量不够,崇祯国乱时期,为求一点兵费,皇帝几乎四处求告。万历年间最好收成时全国财政一年有200万两白银,还是张居正改革搞下来的。明朝万历时总人口约6000万,人均每年负担国家税支0.033两白银,约人民币22元。

福利

《明史·食货一》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复下诏优恤遭难兵民。然惩元末豪强侮贫弱,立法多右贫抑富。

明朝没有叫化子和流浪汉,每个县都有养济院免费收留。《宛署杂记》载“每名口月给太仓米三斗,岁给甲字库布一匹。”入养济院的条件是:“查都城内外之老疾孤贫者,籍其年以请。”由于有待遇以至于某些人发达了也不走,“间有家饶衣食、富于士民者。”也在里面混个名字捞个实惠。遇水灾旱灾流亡的人,凡有力可耕者,国家给田每人15亩耕种,给牛和农具。贫民没钱买地葬的,国家给地。老人八十岁以上的,国家赐爵。爵是有收入的。也就是国家养老。不过要等到八十岁。

过节

大年、元宵、清明、瑞午、中秋、重阳。对于现代瑞午节来说来说明代比较这个节日。

“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数行而出。文职大臣仍从驾幸后苑观武臣射柳,事毕皆出。上迎母后幸内沼,看划龙船,炮声不绝。”——明代《菽园杂记》。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安小蕾 发表于 2017-9-1 21: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两银子是今天八百多元啊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oewe 发表于 2017-9-1 21: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房价是很低的。不信您看《金瓶梅》,西门庆的朋友常峙节买房,“门面两间,二层,大小四间,只要三十五两银子。”当时一个姓温的秀才给西门庆当师爷,包吃包住,逢年过节发红包,每月还能拿到三两银子的工资。假设这个温秀才不乱花钱的话,攒一年工资,就够买一幢两层小楼了。

《金瓶梅》是小说,说服力不是很强,我们找说服力强的例子:崇祯五年,安徽省休宁县居民金运出售双层楼房一幢,上下五间,占地一分,卖价30两银子(《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第972页)。崇祯十三年,北京市崇文门大街居民傅尚志出售四合院一座,五间房,带门面,一分为二,卖给两个买主,总共要价56两银子(《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第996-998页)。由此可见,至少在崇祯年间,只需要花几十两银子就能买一幢小楼或者一处小型四合院。

其实整个明朝房价都不高。以成化年间为例,跟朱元璋有血缘关系的亲王、郡王和奉国将军们,都能享受到免费分房的福利,如果国家没有房子可分,就直接拨给他们买房的钱。拨多少,有定例:亲王应该住超级豪宅,拨给他上千两;郡王应该住豪宅,拨给他几百两;那些县主、县君、中尉、乡君之流,跟皇帝的血缘关系七弯八绕越来越远,只能住一般的房,每人拨给几十两,即便如此,皇亲国戚所购住房的最低标准肯定在小康以上。换句话说,砸几十两银子出去,绝对够当时一户普通家庭解决住房问题。

几十两银子是多少钱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物价,二是收入。

明朝中后期的物价,除了李自成起义那些年,相对稳定,像大米,从嘉靖初年到崇祯初年,零售价一直稳定每石0.5两上下。那时候,一石大米重80公斤,现在售价400元左右,由此估算,当时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800元,几十两银子也就是几万块钱。

在整个明朝,劳动力都不值钱,清官海瑞在江南做官时,雇佣民工兴修水利,努力往高里发工资,每人每天也不过0.02两银子,月薪只有0.6两;万历时北京地区工价高一些,“每日每人工食银五分”,日薪0.05两,月薪是1.5两。所以可以这样说:明朝体力劳动者月薪在1两左右。那么几十两银子也就是一个普通工人几年的薪水。

现在可以得出一个小结论:在明朝买一套普通户型的房产,只需要几万块钱存款,或者一个普通工人几年的收入。

奇怪的是,明朝房价虽然如此之低,那个著名的清官海瑞还是花了很长时间才买上房子。
我读过海瑞年谱,此人41岁当县教育局副局长(南平教谕),46岁当县长(淳安知县),52岁进财政部当副处长(户部云南司主事),57岁当监察部副部长(右佥都御史)兼江苏省省长(应天巡抚),到58岁那年提前退休,才去海南老家买了一套房子。

在买房之前,海瑞没有分过任何一套福利房,更没有动用职权强占或者低价购买过任何一套经济适用房。当地方官的时候,他带着老母亲住机关大院;进京工作之后,他带着老母亲租住民房。他一生当中,只买过这一次房。这可以解释为物欲不强、容易知足,可他为什么还买得那么晚呢?早买几年,让老母亲早一天住在里面,多享几天福岂不更好?照我看,不是海瑞作秀,是他早先根本买不起。

他买不起房,原因有三:



一、明朝官员工资低。

譬如海瑞当县长那会儿,年薪只有60石老白米,完了还要打折,本来该发新米的,发成霉米;本来该发粮食的,发成布匹;本来该足额发放的,打七折。这在明朝叫做“折色”,是各级公务员领工资时都要面对的变态现象。我们退一步,假定朝廷优待海瑞,对其工资不予“折色”,一年无非也就这60石大米,全部卖成钱,撑死了30两银子,够买房吗?有困难,因为海瑞不可能一年到头不花钱。

二、海瑞一家开支大。

海瑞是清官,货真价实,无可挑剔,但清官未必不纳妾。他一生中,结过3次婚,纳过3回妾,大小老婆加一块儿至少6个,有过两个儿子和3个女儿,再加一个非常长寿非常抗折腾的老母亲,另外还有丫鬟仆人若干,掰指头数一数,至少也有十几口人。这一大家子,全指海瑞一个人的工资,能不欠债就不错了,攒钱是绝对攒不住的。

三、最关键的原因,海瑞不贪污。

跟海瑞同时代的官员,工资比他低、开销比他大的人有很多,但是,偏偏人家能攒住钱,能早早买上房,能锦衣玉食醉生梦死。为何?他们贪,海瑞不贪。

举个典型的贪官例子:严嵩。他是内阁首辅,一品大员,乌纱帽比海瑞大,工资比海瑞高,不过再高也高不到哪儿去,按照明朝的工资制度,他一年最多能领到1044石的薪水。即使不“折色”,也就8万多公斤大米,折成人民币不过40万元。严嵩秉政20年,假设他不花一分钱,拿到工资就存起来,才有多少?无论如何不会上千万吧?可是嘉靖四十一年江西巡按奉旨查抄严嵩家产,搜出了价值222万两银子的财产,折合人民币大约18个亿!这还不算完,他仅在江西一省就有36处别墅!他们严家名下居然拥有房屋6600间、土地27000亩!

跟海瑞同时代的另一位权臣、后来被歌颂为“铁血宰相”的改革家张居正,年薪与严嵩等同,在职时攫取的非法收入也不在少数。万历十年朝廷派人抄他的家,搜出了金银珍宝不计其数,据说,当时查抄家产的太监给张居正位于北京的住房估了估价,认为能卖到10670两。按购买力计算,至少折合8000万人民币;如果从收入角度分析,当时一个卖力气挣饭吃的农民工永远不休息地干下去,需要攒上900年工资,才能买起张居正的豪宅。

但是要买海瑞的房子,就容易多了——海瑞58岁那年从省长任上提前退休然后去海南买房,总共花了120两银子。就当时普通户型的房价而言,也算得上是好房子,让一个农民工去买,不吃不喝只需要10年。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oewe 发表于 2017-9-1 21: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宋朝人均GDP的老帖子,发完走人。


现在中国人均GDP1600 美元(现在当然是翻倍了) ,北宋人均GDP3200美元,比现在人富裕1倍。
北宋人均GDP3200美元,比现在人富裕1倍
这是有严密考证和测算的:

1.北宋朝税峰值达到1亿6000万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所以,1贯=5克。现在1克黄金=19美元,按黄金折价,现在约值152亿美元。

北宋时的税率约为1/15,且农民不像现在有额外负担。并且也没有户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进城。商业尤为发达,司马光曾说:“世风日下,贩夫走卒接着丝袜”
由于其他赋税不多,那么GDP差不多是152*15=2280亿美元。当时北宋的人口差不多一亿,因此按此计算====为2280美元的人均GDP。

由于当今黄金的开采量有了极大的增长,现又不是金本位,黄金的价值目前以大大贬值.即使是1980年代,世界黄金也在870美元一盎司,合28美元一克. 所以,按25美元一克算应该至少比按19美元一克算合理======这样,北宋的人均GDP3200美元

2.根据我看过的另一篇考证资料,北宋的物价:米,猪肉,牛肉,鸡等的价格,以当时平均收入看,其年收入全部购买这些基本物品,大致等于现在3300美元的购买力!
这也印证了上面数字基本准确(上面1,是包含税负的GDP,下面则是不含税负的收入,应上面数大于下面,但总有税收不到的地方,故二者相等合理)

3.我还看过的另一篇考证资料,北宋农民的人均耕地是现在农民的4.6倍,而农耕技术目前不比农耕技术高度发达的北宋进步多少(除了化肥滥用外),因而,当时的农民比现在农民富3倍是正常的.

4.还有,北宋的工商业产出已超过农业!!目前中国是工商业60多%(工业+服务业),农业30%多.北宋的税负,则70%来源于工商业,30%来源于农业.农业为副的结构北宋已有!惊人(1949年,80%农业)

北宋全国平均生活水平(包括农民)与2006年中国最富的上海人均生活水平相同。

以上事实考证,北宋除了没有电冰箱,电视机,火车飞机,有不方便外,其他方面,统统比现在的中国人多一倍财富可享受,相当于目前上海中等LBX的生活水平。(上海GDP高是外国人的钱,LBX人均生活水平也就3000美元/人),北宋全国平均生活水平(包括农民),与2006年中国最富的上海人均生活水平相同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过眼云烟。 发表于 2017-9-1 21: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别逼我了,快点让我去明朝上班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