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访谈] 王蒙:每个作家都是不可替代的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官方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4-9 18: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摘要]我觉得中国迟早会出现这样一个局面,就是兼职作家越来越多,另外,会有少数职业作家,这样的职业作家起码应该是多产作家。
1990年代初,有感于“文学正在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潮汐般退去”,九叔马原带着只有一个摄像师的摄制组,行程两万多公里,历时两年,采访了120多位文学家,拍摄成四千多分钟的素材带,剪辑成720分钟,分为24集的电视节目。这部电视专题片名为“中国作家梦”或“许多种声音”。这些访谈,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见证。
本次对谈的嘉宾是作家王蒙,时间为1992年12月,地点在北京。
此时,王蒙已经发表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作品。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创作于1953年,直到1978年才出版。1986年至1989年,王蒙担任文化部部长。

王蒙:每个作家都是不可替代的

王蒙:每个作家都是不可替代的

马:你首先是中国作协,然后又主编《人民文学》,后来又担任文化部长,这将近十年里面,这种活动实际上占了你的很大的比重,我就想你就新时期文学谈点什么?
王:我想。这个我首先要声明,包括你说的这段时期,我还不能说它占了很大的比重,我始终还是把我自己的本业——创作放在第一位,我首先是一个创作人员。当然当时有时候上边让做一点事情或者是大家要我一点事情,也做不了多少。是这样,我个人觉得,大家心平气和地说事,起码新时期以来,我们确实有一段时期,像三中全会以后这十几年,文学上显得这么活跃,这么多种声音,还有这么多冲突、这么多矛盾、这么多的高潮和低潮。引起过这么大的兴趣,一开始感到冷落,这样又如何呢?这是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精神活力发扬的一种表现。我在写文章时也讲过这个,如果一个国家的作家都是缩头缩脑的,这个国家还怎么实现现代化啊!所以我觉得这段将会写入史册,真正地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作家、某一个具体的作品会有不同的意见,甚至很多人赞成这个作家,或者对这个作品否定得不得了,这都是很正常的。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看出这个时期文学的生命力,因为它们赢得那么多人的喜爱,也赢得一些人的反感,乃至于痛恨。
马:在这个时期里,整个文学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流派,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对于这些不同的,比如说开始时说的现代派,或者形式主义的,属于西方思潮的现象的大量涌进,你怎么看呢?
王:我觉得这是必然的,因为我们中国的文学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从50年代后期开始经过一个一个的政治运动,经过“文化大革命”,这个文学封闭得太久,一下子和世界文学接轨一下,马上带来无比的热情,一会儿受卡夫卡的影响,一会儿是完全不同的首要结论,一会儿是对40年的影响。真正的创作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以及初期的模仿,但是真正的创作又不会仅仅停留在模仿上,必然,要把自己的货色增加进去,因为,每一个作家都是不可替代的,都是有自己特色的,不能,你马原这个作家多好,我也不能替代,反过来,别的作家也不可代替你。当然不能替代马原,每一个作家都是如此存在。他心中的东西,大师的技巧啊、表现方式,他的就是他的,是不可替代的。你永远不会,甭管学者们怎么考证,比如说徐星的作品受《麦田守望者》的影响或者说是……但是徐星毕竟是徐星,徐星写的是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你看它是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是美国人的事情。所以我想,这些都是很正常的,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是偏远了一点,有时候读者的面宽,有时候读者接触的面窄,这也是完全正常的。也用不着急于否定谁,而且你也否定不了。宣布新潮小说业已失败,这……我们的评论也是很多次了,每一个评论失购后,又出现一批新潮小说,宣布失败是没有用的。
马:宣布新写实过时了。
王:对,过时,宣布王蒙的创作时期已经过去了,这也有人宜布,但是我想最好的回答还是拿出自己的作品来。

王蒙:每个作家都是不可替代的

王蒙:每个作家都是不可替代的

马:现在大家都比较注意“性”,“性”进入我们大部分文学作品,你怎么看?
王: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性”是一个人无法回避的一部分,是他生活感情的一部分,而且对他的心灵有很重大的影响。但是,怎么样合理地表现“性”,总不能用那种庸俗的、挑逗、很廉价的描写,用它制造促销的效果,乃至黄色、色情的东西,区别开来,这一开始还是很明显的。有一次余华跟我谈起,我非常赞成。他说有些人的作品里好像没有很露骨的描写,但整个调子非常恶毒、非常下流,完全是玩弄女性、玩弄异性的嘴脸,发出一股子的霉味,尽管他们可能写得很不错;相反,也有相反的情况,好像写得露骨一点儿,但是他不是从一种低级趣味的角度来写,而是作为一个人、一个灵魂肉体的欲望,也是一种快乐,又是一种苦恼来写这个东西。作为我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当然,我不会很露骨地写。
马:这就是做人问题。
王:这就是习惯,但我不会拿我的准则来要求别人。因为我宁愿写得含蓄一点、灵活一点,甚至有时候就回避过去了,就像《中国文学》……
马:还有一个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是许多作家面临生计问题,商品大潮的冲击,你对作家“下海”、作家挣钱怎么看?
王:我感受是这样。第一,我感受不到面临生计问题。
马:但有些作家确实面临生计问题。比如说阮海彪、上海的陈村,包括……他们确实面临生计问题,写得少,专业作家每个月只有一百多块钱!
王:从世界各国来说,职业作家是很少数的,而且职业作家未必是最好的作家,有很多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们都不是职业作家,比如索尔•贝娄,他是一个大学的教授,尽管从中国的角度看很可怕的,多种职业,多得吓人。你再看看别国的作家,他应该有一种职业。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作家,他另外有一种职业也是保持和生活的紧密联系,都是深入生活,都是保持同生活的紧密联系,中国人讲是深入生活,上海人讲是下生活,兼职作家必然保持同生活的紧密联系。你教不了大学可以教小说。某些人去经商,那么在这样一个商品大潮中不必去大惊小怪的,也不必当作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去研究。
马:有些人特别激烈地反对去赚钱,有些人则持相反意见。
王:我觉得中国迟早会出现这样一个局面,就是兼职作家越来越多,另外,会有少数职业作家,这样的职业作家起码应该是多产作家。
马:多产?
王:对!多产,多产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他不一定非常好。他也可能非常好,质、量俱佳的。俱佳的当然非常好,不是质比较动人,但他的形式非常好。出书量也很大,能赚很多钱,我觉得这也是很好,还是听其自然吧。
马:听其自然?
王:对,听其自然。反正,我也相信,不管经济大潮多么厉害,市场大潮多么厉害,仍然会有一些作家,安于清贫,安于自己的精神追求,我们得停留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可以追求的,我认为完全往钱上考虑的话,那街上卖糖芦的绝对比你见效快。
马:摆烟摊的什么的,这都挺快的。
王:靠写作致富的,在全世界不是没有,但极少,占的比例极少,杰克•伦敦才能挣多少钱,海明威也可能是有很多钱,到了那个份上的,或者是特别高产作家,我不了解的写通俗文学的,一印几十万、几百万,我相信他们挣很多钱,但毕竟是极少数。
(选编自《重返黄金时代——八十年代大家访谈录》,吉林出版集团)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