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思想高地] 为什么甲骨文要走进课堂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官方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5-5 21: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摘要]我们先不说学生从小学甲骨文如何的好,我们先说说不学甲骨文,不从本义上理解汉字之根有什么不好。
2016年我在“澎拜新闻”刊登了一篇关于让甲骨文走进课堂的文章,其中留言者大多持反对意见,认为甲骨文走进课堂是“复古”、“增加学生负担”。这些热议与讨论无论是支持或反对,都说明人们的关注态度。继之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联合国批准将甲骨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公布之后,再一次推动了人们对甲骨文的关注。有关甲骨文的介绍、讨论,儿童普及读物出版等消息迅速见诸各个媒体。

为什么甲骨文要走进课堂

为什么甲骨文要走进课堂

本文作者高金平(上海师大非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那么,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我还是要问一句,到底学生需不需要学习甲骨文呢?好,我们先不说学生从小学甲骨文如何的好,我们先说说不学甲骨文,不从本义上理解汉字之根有什么不好。
1、汉字字形经几千年演变,现代汉字与古汉字的字形已由象形性变成了一种文字符号,现代汉字的字形来由不清,如“年”,由一个“背着禾”的形态变来,指一次收成为年;又如“书(書)”,由一只手抓着笔与口组合表示按口述在写字。今天的“书”的一竖只是残留的一点影子。
2、现代汉字的引申义从何而来不清。如“败北”、“逐北”,现代字“北”为方向,而甲骨文是两个背向之人,“北”即为不同方向,又有背叛之义。如不知甲骨文“北”之形,就难以知道现代的“北”、“背”之演化及字义引申、扩展的依据;又如“班师回朝”,甲骨文“班”为分玉的样子,原来分玉是犒赏得胜将士故为班师回朝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仅仅是看着现代字形,那么我们对“败北”、“逐北”、“班师回朝”的理解肯定是一片茫然。
3、汉字简化中,一些字与初文形态相去甚远,有的甚至背离初文,来路不清,即使望形生义,也找不到“形”的影子。如,“听”,“口”与“斤”是怎么会是“听”呢?“斤”在古字中为斧头啊!如,“圣”,甲骨文即为用手挖土,怎么会是耳聪善听的“聖”呢?这些都造成我们理解汉字本义的困惑。
4、 我们说汉字的形成是远古人们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创造出的一个交流工具,但这个工具是他们思想、情感、智慧、经历的积累,是古人人文情怀、人文内涵的记录,这就是汉字的本质。如果我们把这两者割裂开来,那就是我们现代人的过错。
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记录,它承载着数千年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细述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故事。如果我们能从甲骨文学起,我们不仅能把汉字学得更好,而且把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传统文化了然于胸。当然这也给我们的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好,我们再来说说甲骨文如何走进课堂,孩子们会从中得到什么。
甲骨文的形象化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是一致的。现代汉字是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行草楷的不断演变而来的,简化字的出现,使汉字的表意功能淡化、隐去,人们只是从引申义上与某些符号联系,进行强记。汉字的简化是历史造成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有四亿多人口,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为文盲,扫盲是重中之重,因此将汉字变成简单明了、易于学习是当时汉字学者的迫切任务。
从今天来看,这汉字简化既有历史的功绩,又有后遗症,而恢复繁体字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我们如先由甲骨文入手辅助现代汉字教学,应该不失为改善这些缺陷的一个有效办法。

为什么甲骨文要走进课堂

为什么甲骨文要走进课堂

2018年3月28日,在河北省邯郸市火磨小学甲骨文学堂上,学生学写甲骨文。东方IC 资料图

甲骨文从一八九九年被发现,到现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有近二千个字获得大家认可,而其中象形字是几乎没有多少疑义的,这些字是汉字繁衍、扩展的基础。只要我们努力把这些象形字学好,那么对会意、形声、指事再产生的其它甲骨文学习也不会感到很大困难。随着在校这些孩子的年龄增长,领悟能力提高,智力成熟,他们对甲骨文的认知也会越发自觉,从而使他们对汉字的学习理解进入一个自由王国。
也许有人认为,甲骨文才确认近二千字,这个数量不能满足学习要求,其实这是多虑,正如我们有几万个汉字,我们学习三、四千个汉字即可著书立说,没有必要把几万字都认一遍。同样,学几百个甲骨文象形字也可以使我们对汉字的认知能力再上一层楼。
为什么?因为甲骨文起源于图画,表意性很强,直截了当、能鲜活生动显示汉字的原始意义。其表意特征具有深远的内涵和意蕴,在教学中只要能进行正确的解读,必然使知识性寓教于趣味性中,从而使孩子们的形象思维与这些强烈画面感的甲骨文相融对接,提高学生的生字识读率,为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动力,注入新的生机,这是一个多么好的事情呀!这一点也不会增加孩子们的负担,相反激发他们的自觉学习兴趣。
再说,甲骨文中的象形字特点可以克服简化字带来的认知障碍,补充字形与字义对接的不明之处。如太阳升到树上(木)为東(东),克服了简化字“东”认识上的缺陷。如“从”、“北”、“比”、“並”、“并”等甲骨文字形可以使现代字隐形的人的元素出现,加深对这些字的印象。又如“隹”为甲骨文中的短尾鸟,鸟的脚不会后退,所以鸟与脚的组合为“進(进)”,由“隹”的表意到“井”的表声,补充了“进”本义来源。又如“即”、“既”,在甲骨文中“即”是靠近食器,而“既”是吃饱饭头向后离席,这样对“即”、“既”的理解就清楚了。再如“省”“视”“见”“看”“临”“鉴”等,都是用眼睛看,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在现代汉字中很难区别。但用甲骨文形态,这些字的区别一看便知。如果在小学课本中,把这些字放在一起,学生很快掌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我们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习甲骨文的好处,但真正让甲骨文走进课堂,列入教学内容却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除了我们的认识的提高,还需能力储备。因为教师中懂甲骨文的人毕竟很少,这需要有一个培育过程,从而组建起一批具有甲骨文教学资质的队伍来。
当然教师的培训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将甲骨文与现代汉语结合起来学习,这需要有由古汉字专家与一线语文教学专长者共同来完成,定出提纲,拿出教案。
我知道全国各地的学校对甲骨文的了解、重视、推广情况均不一样,有的如,河南、山东、江浙一带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的地域介入的早,学校领导重视。如河南安阳甚至都已放入教学计划中,去年期末考试已有五分的考题,虽占分很少,却迈出了开拓性一步。济南第二十九中还编写了甲骨文识字教学案例。当然,一般学校还是以书法为主,以此提高对甲骨文的兴趣。我想,这也是可取的尝试。虽然各地、各学校认识有别,介入程度不同,但只要从现在关注起来,首先让孩子们走近甲骨文。我相信,甲骨文本身的魅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使孩子们自觉地将其与现代汉字联系起来。待到将来有计划、有统一标准教学时,即可很快打开汉字神秘的大门,自由地行走在汉字之中。(文/高金平 上海师大非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浦江书院特聘国学导师)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 http://www.thepaper.cn/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