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视角] 网络文学:后先锋文化立场的蜕变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官方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10-23 17: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80年代末,中国大陆文学界出现了对“五四新文学”激进主义思潮的反思。文化复古主义甚嚣尘上。先锋文学出现了退场的迹象,文学界也出现了分化。一批先锋作家转向了早期的文化产业(下海),还有一批纷纷进入体制或高校。


早期的网络作家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先锋文学的分化与转向走向一种不确定性。恰逢那时,福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潮在知识界普遍得以传播。在文学界出现了一股“解构潮”,但主体文化正处于“国学”回归的鼎盛时期。解构主义思潮遇到了互联网,早期的网络文学几乎都脱胎于这样的文化思潮。


90年代初,中国市场经济的兴起,文化产业的兴起直接推动了“大众文化”的破土新生。图书市场出现了大量盗版书,港台文化热几乎成了“大众文化”的晴雨表。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形式成为大城市高校学生的阅读阵地,助推了早期网络文学的生产。


随着先锋文学作家的退场,出版界也分层转向,传统文学渐渐式微,大众文化出现了第一次热潮。由于互联网的不发达,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还没有被基层所接受,早期的网络文学依然是一种“精英文学”,只不过是一种“解构主义”之下的青年“精英文学”。


“解构主义”本是一次流行于思想界的文化思潮,文学界吸收之后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本无可厚非。但是,在不恰当的时刻出现的这股思潮,主流意识形态所批判的“文化虚无”与“解构主义”形成了一种对应。因此,“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虚无”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也就自然而然了。


互联网作为一种后先锋而存在,与它的“解构主义”遗存形成了一种对应与互文,因此,网络文学的“后先锋”意义正是建立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上表现出来的。这种对抗既有对传统文学的背叛,也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抗拒。互联网是孕育早期网络文学“后先锋”的温床。


然而,这种“后先锋”后来直接被市场取代了。金钱至上的“市场主义”消弭了网络文学的“先锋性”,不仅成为市场的奴隶,也成为文化“大众主义”的附庸。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