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写作终极问题:我到底有没有写作才能? [打印本页]

作者: 1断翼天使1    时间: 2022-2-9 09:22
标题: 写作终极问题:我到底有没有写作才能?
小编注:每一位爱好写作、想要写作的朋友可能都在经历这样的一个状态:我真的很想要写作(小说),但是我从来没有写过,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拥有写作的才华,万一写不好,会不会很丢人?
而那些已经在写作的朋友,你们或许正在经历的,是在写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后,成绩惨淡,你们不禁开始怀疑自己,我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写作,我是不是应该放弃写作?
下面这篇文章,希望能给正处于困惑迷茫期的你,一点启发。

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写作才能?

每当作者问我“我到底有没有写作才能?”时,我就会想起下面这个小提琴演奏家和成功商人的故事。
有一次,一位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的酒会上,被一位穿着时髦的成功人士拦住。对方笑容满面地说:
“感谢你,没有你一针见血的点评,现在我就会是一个失败的小提琴演奏者,而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小提琴演奏家很好奇地询问了起因经过。
原来,在这位商人年轻时,曾经痴迷过一阵子小提琴,但又害怕自己没有这个才能白白浪费光阴。于是,他找到了这位演奏家,请他听一听自己的演奏。一曲奏罢,他只得到让他锥心泣血的三个字:“放弃吧。”
但没办法,对方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和评判标准吧。
于是,这个年轻人就忍痛放弃了小提琴,转而去经商。
最后,这个过去的小提琴爱好者,现在的成功企业家很好奇地问道:“我现在只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你当时到底是用什么标准来评判我不适合小提琴的呢?”
伟大的演奏家淡淡地回答道:
”其实我根本没有什么评判标准。如果你真的热爱小提琴,那么不论我说什么,你都会坚持下去。如果不是,那么我也算做了一件正确的好事。“
故事戛然而止。
也许你从中读到了,早日放弃有助于开创另一番成功的事业;也许你从中读到了,不要盲目相信任何人的评判;也许你从中读到了,看起来专业的人士其实往往得出不靠谱的结论……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想起这个故事,我就会从心中涌起一股勇气,因此,放在这里也与各位分享。



灵感是什么?

一个辛辛苦苦耕作的农夫,偶然拣到了一只瞎跑撞上了树的傻兔子,于是他放弃了耕田种地这个苦差事,日日守在树旁边,指望再遇到这么一件好事。
“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大家肯定都听过。
但直到最近我才忽然意识到,其实灵感就是那只兔子。
一开始,在你没注意到的时候,“灵感”撞上了你这棵树,被你逮到了。接着,由于你不知道这件事的产生机制和原因,就以为,也得这么闲晃着、等着,才会有这么一只白白嫩嫩的兔子自己跑来撞到你身上。于是,你就觉得,在没灵感的时候辛辛苦苦写文都是浪费时间,得放松情绪等灵感自己跑来。
其实,更有效的做法是,继续辛辛苦苦耕田码字,才会有更多机会,碰到跑到你田里来偷吃的兔子^___^

为什么要学写作技巧?

有很多人说:“根本不需要学什么写作技巧,只要去写,自然就会了。再说,写作技巧,哼,那些条条框框只会扼杀自己的风格和灵感。”
我想讲一个富兰克林学写作的故事。
在富兰克林年轻时,他和别人辩论问题的信件被他父亲看到了。
父亲指出:在措辞的典雅、叙述的条理清晰方面富兰克林远不如对方。父亲举出的例子让富兰克林心服口服,他下定决心要改进。
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富兰克林偶然买了一本《旁观者》杂志,反复阅读之后,被其中的文章折服,萌发出模仿它的想法。
于是,他从中选择了几篇论文,把每一句的思想作一个简单的摘要,搁置几天后,对着这份摘要,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扩充还原成一篇论文,然后和原文对照。有时候他还会故意把摘要搞乱,过几个星期,再设法把它们用最好的次序排列起来,然后扩写成完整的句子,拼成论文,从中发现排列思想的内在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他又发现自己词汇贫乏,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想到最合适的词来用。于是,他又为此给自己想出另外一个训练——写诗。
因为写诗需要不断寻找同样意义而不同长度的词去贴合韵律,或者是不同音素的词去凑韵脚,迫使写诗的人不断搜索、辨别同义词,对掌握词语、丰富词汇大大有好处。他把杂志中一些故事改写成诗,过些时候,再把它们还原成散文。
很快,富兰克林的文章就好到足够在杂志、报纸上刊登。
一个作家,基本上都要经过像他这样的模仿学习才能成功。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富兰克林这么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方法而已。
所以,恭喜你!如果你没有耐心看完整个专栏,那么,哪怕只看到这里,你也已经得到了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① 找一个心仪的模仿学习文本;
② 通过摘要重写一遍,对比原文,揣摩异同;
③ 发现问题,单点突破。
是的,所谓写作技巧,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本来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只要你写,自然而然,你就会下意识习得一些情节安排、人物性格描写等方面的技能,就算并不特意去学,也能慢慢在实践中获得。
但是,人类的优势不就在于,除了实践之外,我们还有语言可以交流思想吗?把前人有用的经验总结在一起,让你可以快速掌握写作技能的方法和原理,就是我写这个专栏的目的。
就好像,学习数学时,你既可以把所有乘法当加法一个个计算,也可以根据总结出来的乘法口诀,直接得出结果。
写作技巧也一样。你可以长时间地埋头练习,也可以稍微学点写作技巧,然后马上应用在自己的小说里。
当然,如果你不喜欢我提供的写作技巧,那也完全没问题。
写作技巧之所以叫做技巧,而不是定理,说明它是经验性的,而不是先验性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所有写作技巧,都是因为曾有人这样写,并且达到了效果,然后被后人总结出的一些规律性东西,好让其他人可以学习模仿、快速掌握。
也就是说:所有写作技巧,都是总结性的。
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之前,没有人想到还可以这样写。所以,你可以选择走人多的这条路,也可以选择在旷野上狂奔——如果你想写出前所未有的内容,那完全可以天马行空,忘掉所有的技巧。
但请记住,尝试新东西的代价是很高的,可能你写上十几二十篇都不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但没关系,请继续尝试,努力突破——写作技巧的宝库,正是靠你这样的创造者不断拓宽的呀^__^
最后的最后,我对看专栏的同学有一个小要求……把初稿写烂一点!

请把初稿写得“烂”一点

莫扎特35岁英年早逝,却留下了549部作品,在古典乐领域几无人可媲美,在西方,他一直是是天才的象征,被称为“上帝的宠儿”。
莫扎特35岁英年早逝,却留下了549部作品,在古典乐领域几无人可媲美,在西方,他一直是是天才的象征,被称为“上帝的宠儿”。
传说中,他一旦有了灵感就笔不加点,一气呵成,作品写完后从来不修改就是一部让人惊艳的传世之作。
但近年的“10000小时”理论渐渐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莫扎特。虽然他确实有常人难及的天赋,但还是他早年的启蒙和年复一年的苦修才真正成就了他难以逾越的传奇。他的音乐手稿已经显示所谓“从无修改”只是常人对天才的憧憬和想象,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仍不免在手稿上推敲、修改,甚至大段大段重写。
在小说领域,我们也常常听说这种“又快又好”的例证,仿佛这种天分真的能让一个人轻松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作品。
但我听说的是:
“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每次写完初稿都要放三个月再大改一次,到完稿时起码要把字数压缩掉10%“
海明威说:所有初稿都是狗屎。
巴尔扎克是改稿狂,每次校样都要改到背面都写不下为止,甚至第二次校样还要这么改一通。
……
其实大家也应该有感觉,在你写初稿的时候,根本顾及不到什么技巧、故事结构。这些东西,真正能起作用的时候,还是在改稿阶段。用这些规律、理念去查探出初稿中不够完美的地方,再反复推敲,用一些技巧去尝试弥补。
所以,请大家不要有压力地去写初稿吧,尽量离开自己写熟的“安全区”,甚至故意把初稿写烂一点,才能放下顾虑,探索更多。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www.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