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后《三体》时代,谁将是“下一个刘慈欣”? [打印本页]

作者: 写手发布    时间: 2023-9-19 13:26
标题: 后《三体》时代,谁将是“下一个刘慈欣”?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自2006年刘慈欣出版《三体1》开始算起,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一部在影响力上全面超越《三体》的作品。也正因此,当下的科幻文学,在业内被称为“后三体时代”。关注华语科幻的人们难免会好奇:下一部堪比或者超越《三体》影响力的科幻作品,将会在何时出现?它会是怎样的作品?随着信息媒介多元化发展,影视与科幻的天然契合,这样的作品或许不一定是文字形式?下一个出圈的科幻大咖可能会是谁?也就是说,谁将是“下一个刘慈欣”?

2023年10月18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将在成都开幕。它将会给华语科幻带来怎样的促进?新一代科幻作家们会带来什么样的新气象?近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姚海军、吴岩、三丰、韩松、杨枫、姜振宇、陈梓钧等多位活跃在华语科幻圈的资深人士。他们有的是科幻出版人、科幻杂志编辑、科幻机构负责人,有的则多年从事科幻高等教育,科幻研究者、科幻创作者。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相关观察和思考。

“后刘慈欣时代’的青年科幻作家应该如何写作?

1954年10月,科幻作家郑文光在《中国少年报》发表了第一篇标注为“科学幻想”的小说——《从地球到火星》,在读者中引发了一股火星观测热潮。这篇小说也被业内人士认定为“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1978年,郑文光发表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超前地描写了引力弹弓、中微子通信等前沿科学概念,甚至详细描写了飞船速度和航程的计算过程。这篇小说启发了很多年轻人探索宇宙的兴趣和对航天事业的追求。中国的硬科幻小说创作传统,就此发轫,郑文光也因此被业内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素养的提升,科幻发展土壤越来越深厚,滋养出新一代的科幻文学创作者。包括王晋康、韩松、何夕等人。刘慈欣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代表作 《三体》因体现出宽阔的视野、恢弘容量和宇宙浪漫气质,开启了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新纪元。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刘慈欣也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位获得雨果奖的人。《三体》话题热度还超出科幻文学,影响拓展到社会多个领域。
(, 下载次数: 19)
而且,由于《三体》小说和电影《流浪地球》的影响力带动,吸引不少年轻人投身到科幻创作中。科幻创作者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用《三体》责编、《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姚海军的话来说,“科幻作家们过去只是默默写作,今天许多人已经来到聚光灯下。”

2022年,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获得者、80后科幻作家、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主任夏笳,为90后科幻作家陈梓钧的作品集《闪耀》作序。夏笳在这篇名为《从“黑暗森林”到“世界尽头”》的序文中提到, “‘后刘慈欣时代’的青年科幻作家应该如何写作,这是我近年来始终关心的问题。”
(, 下载次数: 20)
《三体》给中国科幻带来新的气象,引发大量年轻人对科幻产生热情和兴趣,给很多年轻人打开广阔的思路启发。但是,文学发展离不开创新。如果对《三体》的学习,变成了一窝蜂的跟风模仿,则令夏笳这样的有识之士感到有必要提醒年轻的创作者,在学习优秀作品的同时也要走出自己的路子,“新世纪之初,面对市场上流行的科幻题材与风格,刘慈欣曾略带悲怆地感叹,自己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然而自《三体》成功以来,这条路已俨然变成某种主流范式。当一个文明陷入危机时,怎样的整体性拯救方案能够带来最后的希望?类似这样的“刘慈欣式问题”,成为作家们比拼才智的主赛场。然而许多这类故事,都容易陷入外星救世主,或AI神力的机械降神套路,读多了难免审美疲劳。”

对陈梓钧的科幻创作,夏笳感到眼前一亮。她特别将陈梓钧的科幻与刘慈欣的科幻作品,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对比分析,“在陈梓钧的早期创作中,已展现出对于经典刘慈欣式‘一揽子买卖’的突破和创新。” 夏笳还举例分析认为,陈梓钧将刘慈欣的科幻美学,即先是“以大换小”(耗费全人类之力去换一个几乎不存在的希望),继而“以小换更大”(由几乎不存在的希望换取最后的拯救),做到了极致。……陈梓钧以科幻优等生的姿态,祭出一个又一个令刘慈欣本人也为之惊艳的科技奇想—《海市屋楼》中,是在一个不可靠的宇宙中寻找新家园的星际移民工程;《寒风吹彻》中,是用核弹制造的粉尘提升全球温度;《凤凰劫》中,是发射微型中子星解除太阳氦闪危机;《冷湖六重奏》中,是打破尺度界限,与另一个文明建立联系………阅读这些故事,你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构想这些方案时的兴奋和愉悦。”

有位清华航天博士的科幻小说,笔法相当硬核

陈梓钧是谁?一个被刘慈欣作品开启科幻梦想,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90后年轻人。 2023年1月,陈梓钧出版首部科幻小说集《闪耀》。其中收入的篇目《闪耀》曾获第28届银河奖“最佳中篇小说奖”;《海洋之歌》获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奖”。

2020年从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工程力学系毕业,获空气动力学博士学位。从清华毕业后,在多个优选工作机会中,他最终选择了成都,“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里的科幻氛围好。”

如今他专职从事科研工作,业余时间写科幻小说。 拥有“清华航天博士+航空航天科研从业者+科幻作家”复合身份的陈梓钧,善于将专业学科知识融入小说,让细节描写真实可信,笔法相当“硬核”。比如《闪耀》中,用光作为动力驱动飞船飞向木星的创意,不只是狂想,而是作者参与设计的切实可行的航天技术方案。此方案曾获首届“航天科工杯”飞行器设计大赛第一名。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科幻迷邓李才博士曾评价陈梓钧的想象力“来自真正的科学,那些禁锢在公式和数据里的美,被他释放出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惊艳的科幻创意。”

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陈梓钧坦言自己深受刘慈欣科幻作品的影响,并且对其包括《三体》《球状闪电》在内的科幻作品充满了欣赏和推崇。读初一的陈梓钧,看到刘慈欣小说《球状闪电》,开始对科幻、科学产生浓厚兴趣。正是这份兴趣,让一个此前不爱学习的“游戏迷”,成为一个考进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钱学森力学班”的高材生。大学期间,陈梓钧也颇为“巧合”地选了和《球状闪电》主角相近的计算流体力学专业,在书中“陈博士”的影响下变成了真正的陈博士。

“未来的科幻作品要真诚直面世界范围内科技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 ”

下一部具有超大影响力的华语科幻作品,会长什么样?作为科幻作家和科幻读者的双重身份,陈梓钧也给出自己认真的分析,“刘慈欣老师作品中使用的宏大叙事、大开大合、在时空上进行极致拉伸的方法,其实已经被很多后来的作家学到手了。但是,如果完全重复这种手法,必然超越不了刘慈欣。下一部深具影响力的华语科幻作品,应该要打破固有并开创一个新的范式。而且,这个作品要真诚直面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课题,直面世界范围内科技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并且对科技的发展做出真诚而大胆的想象。当然,在内容上,有一些会跟刘慈欣一脉相承,但是讨论的方式和呈现的形式肯定会大有不同。”

陈梓钧还提醒大家注意到一个角度:《三体》是刘慈欣2006年-2010年间创作完成,彼时的他还是山西阳泉娘子关发电厂的一名工程师,“下一部能写出像《三体》这样深广影响力作品的人,更可能是一个全职进行科幻写作的作家,而不是像刘慈欣那样是业余写作。因为现在是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时代,业余写作很难做到创作上精益求精。而未来的一流的科幻文学作品必须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做自我训练和专门的打磨。”

或许有人会说,一个科研人员在工作之余写作科幻,更容易接触到科学最前沿的资讯,这对科幻创作会带来优势。但在陈梓钧看来,这样的优势“在未来会变小。前沿科学知识转换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并不容易。如果转换不好,就算能写出来,也比较小众。而一部作品如果想要具备超强影响力,前提是它得让范围足够广泛的读者能理解和接受。”

在当下年轻的科幻作家群中,陈梓钧也有自己很看好的人选,“我很喜欢天瑞说符和慕明的作品。天瑞说符的作品就具有很典型的刘慈欣的那种大开大合的那种技术上的富有张力的想象,又很接地气,又有现代年轻人喜欢的很多元素,像都市爱情元素,像有点像二次元动漫里面的那些元素,读起来也很节奏明快,情感张力也很饱满,而且语言很诙谐幽默。慕明老师的作品语言和意境都非常美,思想也很深刻,经常会带来一些哲学的思辨,这个也是我非常佩服的。”

“下一部爆红的华语科幻作品肯定会和《三体》非常不一样”

科幻是对时代、科技非常敏感的文学类型。作为浸润科幻圈几十年的资深编辑,姚海军观察到,每一代科幻作家都有自己偏爱的风格与格外偏重的主题。比如,对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何夕他们来说,科幻展现的是一种科学与思辨的美感,更像是一场思想实验,侧重于关注宇宙、未来、人类命运等等大问题。而对于像路航、鲁般、贾煜、分形橙子、慕明、昼温、靓灵、未末等一批新一代的作家来说,科幻成为了关注现实的一种手段,他们创作的主题跟现实的关联更紧密。

近几年,有一个问题萦绕在科幻圈乃至很多关心科幻的读者心中:下一部能拥有像《三体》这样影响力的作品会是怎样的?姚海军说,后《三体》时代,大家都盼望着新的重磅科幻作品出现,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是需要耐心等待。“越来越多的年轻作家都在很努力地创作自己的作品,未来的优秀科幻作品肯定会越来越多。或许它已经出现,只是还需要被发现。”姚海军提到,其实《三体》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作品质量确实足够好之外,我也认同刘慈欣自己的分析,还跟当时作品的各种时代机遇有关。比如说中国的经济、科技实力的崛起;人们对中国的未来感兴趣,所以对中国的科幻感兴趣。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优秀科幻作品才有可能进入到世界科幻大视野当中。”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科幻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科幻研究中心首批特聘专家姜振宇,是国内首个科幻方向文学博士、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专业评委,他也认为,“如果仅仅是在科幻写作层面上来谈,我认为,下一个像刘慈欣这样的高水平作家,正在不远的路上。但问题在于,刘慈欣以及他的科幻影响力的形成,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因素导致的,而不仅仅是因为写作这一个层面。这样一来,就难以预测了。”

自1978年发表作品进入科幻科普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吴岩,在科幻圈已经浸润40多年了。目睹太多科幻作家起起伏伏的吴岩,特别愿意跟写科幻的年轻人说,“写作时不要想这个作品会不会走红、出圈,先把你想写的写好了。如果功利心和目的性太强,反而适得其反。刘慈欣写《三体》的时候,他自己也没预料《三体》之后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他是因为对科幻的热爱才开始写。”

从1991年起,吴岩在国内首创科幻文学课程,2015年,吴岩开始招收科幻文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育了一大批科幻研究人才。他被誉为“中国科幻教育第一人”。吴岩遇到不少对科幻写作感兴趣的年轻人。“我发现,很多人对科幻小说的理解就是《三体》,很难突破那个框架。甚至你给他看一个作品,他会说这不是科幻,因为跟《三体》不一样。《三体》当然很好,但是在这个路子,已经很难被超越,包括他自己。”对于下一部爆红的华语科幻作品,吴岩说,“很难预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作品,一定会和《三体》非常不一样。”

“最好状态应是:每年都有几部有影响力、销量很不错的作品”

《三体》爆火带动了社会对整个华语科幻被关注的程度。“但是十几年过去了,很多人的关注点还是只聚焦在《三体》和刘慈欣身上,确实值得深思。”三丰说。三丰是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中心访问学者、科幻资深研究者。谁会是下一个刘慈欣,下一部《三体》会在何时出现,三丰说,对这些问题,“确实我们在圈内也讨论过不少。我个人认为,最好不要特别期待,隔多少时间又出现一个爆款,因为这属于可遇不可求。《三体》的爆红是综合因素促成的。应该期待的最好状态应是:每年都有几部有影响力、销量很不错的作品出现。这应该是一个更正常的状况。”

三丰也提出他的建议,“现在要做的是扩大科幻的受众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然后这里面可能会出来一大批很不错的科幻作家。等他们成长起来,就能成为比较坚实的科幻实力创作群体。”

“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只做到95分的刘慈欣+AI”

由于强AI的出现,未来螺丝钉式的工作量,将会被机器承担(取代)。人将会有更多的空闲时间,用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从事科幻创作。而且AI在很多方面还可以帮助人写作。在AI的帮助下,将来会不会出现一个超级科幻作家,比刘慈欣还厉害?对于这个问题,姜振宇说,这是有可能的。比如说刘慈欣的《三体》是90分,“刘慈欣+AI”可以做到95分,这是很好的。但我们也要注意一点:人工制造出来的钻石是完美的,但它的价格很低,天然的钻石是有缺陷的。不一定是越完美的越好。如果一个存在说他做到了100分,我觉得这离零也不远了,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只做到95分的“刘慈欣+AI”。

姜振宇还提到一个令人深受启发的观点,“下一个刘慈欣”或者“下一部《三体》”的出现,很可能会出现在电影、游戏,而不是以文字小说的形式,“因为信息的主流媒介正在从或者已经从文字转移到了图像。即使是以文字小说的形式,也大概率会出现在网络文学领域。而且,鉴于这种媒介的特性,不会让我们等待太久。”

“《三体》是一个高峰,也是一个起点”

科幻是超越国界的语言。成都即将召开世界科幻大会。姚海军提醒年轻科幻作家,抓住这个好机会,“多交流,多感受。”陈梓钧对这次大会也充满期待,“希望见到原来只能在书本里面看到的那些科幻作家,能有机会近距离交流,学习些东西。”
(, 下载次数: 19)
作家韩松对年轻一代的科幻写作者抱有很高的期待。2023年7月底,在青海冷湖,与一群年轻的科幻作家们相处交流几天,让他感慨,“年轻人的眼光、知识面、想象力,都站在一个非常高的点位。我甚至认为,现在才是华语科幻走向浩瀚蓝海的真正起点。我们这一代,都是在做铺垫。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摆在他们面前。”

17年前,《三体》在《科幻世界》杂志上首发连载,现任科幻机构八光分文化CEO的杨枫还是《科幻世界》的一名编辑。至今她仍记得自己初读《三体》时被其恢弘的想象力所震撼的感受,“某种程度上,《三体》展示了一个科幻作家对未来想象的极限,是中国科幻小说近半个世纪以来最重大的收获。” 对于年轻一代的科幻作家来说,“《三体》是一个高峰,也是一个起点,年轻的后辈们可以站在《三体》的肩膀上,书写更为广阔、深远的人类历史、文明的故事。”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www.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