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张翎新长篇《劳燕》不只为了写战争 [打印本页]

作者: 萧盛    时间: 2017-8-2 21:50
标题: 张翎新长篇《劳燕》不只为了写战争
作家张翎的新长篇《劳燕》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张翎作为常年旅居国外的“海外华文”作家,创作非常勤奋,之前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就改编于她的作品《余震》。
张翎对战争这个题材感兴趣与她最初从事的职业有关。张翎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曾经在北美做过17年的听力康复师。“最早对于我来说是很功利的,很直接的目的是我能够靠它来养活我的写作”,张翎说自己跟这个职业的关系的“先结婚后恋爱”,进入这个职业的过程中她突然发现它给自己展示了以前人生不曾见过的窗口。
张翎长期旅居海外,她的创作带给读者的感受却没有阻隔,这得益于她创作的严谨,总是提前做大量的功课。就《劳燕》而言,她先是在美国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然后又实地走访了当时中美特种技术训练营活下来的中美老兵,并亲自去当年的训练营做实地采访,这样才有了小说中确实的时代背景以及凿实的细节呈现。
“熟悉我作品的人就会知道,从《余震》开始到《金山》,从《阵痛》到今天的《劳燕》,尽管它们的题材不一样,写作方法也不太相同。但是从疼痛、创伤、救赎这些角度来讲,它们有一些意外相通的东西。”张翎说,其实自己一直想写关于战争的小说,“但写战争并不是只为了写战争,就像我写《余震》并不是真的想写地震,我其实是想探索灾难把人性逼到角落的时候,人性会迸发出来什么样的东西,是在和平的时代里我们平时不曾见过的巨大的能量。”
《劳燕》的叙事方式极为独特,它以三个鬼魂追忆往事的视角转换,还原出整个故事。小说在一开始就抛出了故事中所有人物已然死去的事实,面对这一吊诡的悬念,读者迫切想知道故事该如何讲述下去。作者借牧师比利之口冷静而又满含深情地告知了答案。所有的主人公都以亡灵的形式聚于一个叫“月湖”的地方,践行当年“生前别离,死后相聚”的约定,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共同还原和补缀前尘往事,三人围绕一个叫“阿燕”的女孩,再现出逼仄苦难的战争环境下人性的千疮百孔。
在《劳燕》这部小说中,张翎采用了多种文体材料互相补充的方式,让小说骨肉相连,更为翔实丰满。书信、日记、新闻报道、地方志、戏文等等,多种文体全都被张翎有效地纳入到了自己的叙事进程之中,甚至整部小说有相当的篇幅是两只狗之间的日记书信和对话。
张翎的小说语言,素来被读者和其他作家同行称道。莫言曾说“张翎的小说语言细腻而准确,尤其是写到女人内心感受的地方,大有张爱玲之风”。与她之前的作品相比,张翎在《劳燕》中语言更为洗练、节制,既有张爱玲的阴冷,又有张翎所特有的阴冷中的温存和保留。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www.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