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细节,小说家抗衡ChatGPT的利器?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3-3-31 15:56:00
8247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当文学评论遇上作品本身,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奇特的落差、动人的误解,或者是弦外之音大于题中之义。无论多么经典的小说,在时间的淘洗之下,故事线索都会日渐暗淡,人物关系可能错乱误植,文本意图也将模糊不清。然而,也总有一些无法磨灭的细节,会留存在我们记忆的深处,熠熠闪光。每一个细节,都连接着故事的经络,犹如一道光,照亮着整个小说。
黄昱宁老师秉持文本细读的古老手艺,从上百个小说细节出发,在新书《小说的细节》中解读了20多位经典作家的作品,其中既有简·奥斯丁、大仲马、福楼拜、狄更斯这样的经典作家,也有加缪、菲茨杰拉德、纳博科夫、菲利普·罗斯、多丽丝·莱辛、艾丽丝·门罗、石黑一雄、托卡尔丘克、麦克尤恩这样的现当代文学大家。
不久前,著名作家李敬泽、张悦然、黄昱宁、贾行家等四位老师做客SKP书店,从文本细读谈起,延至如何发现小说作品中闪光的细节,又如何从细节出发撬动经典小说的艺术奥秘,并谈及ChatGPT等人工智能环境下小说家的应对。
现代小说家们,给了我们一个新的眼光
贾行家:听说《小说的细节》这本书最初的名字是《细节是一道光》。
黄昱宁:《小说的细节》原来确实是叫《细节是一道光》。我当时给这本书的序言有一句话:细节是一道光,能照亮文学的密林。它的意思是说:你合上一本很长的小说,隔了一段时间以后,你不一定还记得情节和人物;时间更长一点,你可能确实什么都不记得,但是你可能还会记得里面的一些细节。这个细节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整个关于小说的记忆。
李敬泽:细节是一道光,还不是那个猛烈的光,而是一道很幽微的光,在文本的缝隙里照来照去。我们粗粗看过去根本不会有感觉的东西,但是被黄昱宁发现了。原来我们发现这个小说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经典作品,不仅是它有那样的结构,它讲那样的故事,它达到了那样的思想深度,而且也是因为其中遍布着复杂的层层叠叠的、在细微处当我们照过去就能够闪光的那样的细节,那样的质地,那样的微小的结构。
我觉得至少在一个最直接的意义上,这本书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好的读者——就是说我们怎么看小说。一部伟大的小说放在这里,《呼啸山庄》《理智与情感》放在这里,如果我们看来看去就是看了个故事,那可能真的就是属于猪八戒吃人参果了,没有真正领会其中丰富的滋味。所以黄昱宁让我们随着这本书去做一个学习,做一个好的读者。书里谈到很多作品我都看过,或者多年前看过,让黄昱宁一分析,我还是觉得这点我没有想到。那些伟大的小说,它们确实是不断地有这样的理想的读者,一次一次地重新照亮它,让我们看到那些细微之处,看到层层叠叠的丰富的意义和意味。
第二个问题,这个时代还需要文本细读吗?我们是如此地爱读小说,我们也如此地会读小说,我们能够让我们的光把所有这些细节照亮,那么这是一种什么能力?这仅仅是一种读小说的能力吗?我觉得不仅仅是这样。这些伟大的小说教给我们的绝不是说像一个艺术品那样,我们看的名堂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觉得这个艺术品很了不起。这些伟大的小说,在过去两百年里,一直是一个认识装置。我们这些现代人是通过这样的装置,在它们的训练和引导之下去认识自己、去认识我们的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在通过这个装置训练过后,也许会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生活,乃至于看待这个世界。
其实在更古典的意义上,很多小说也就是情节,是故事。这固然很重要,但是就像黄昱宁在这本书里让我们看到的那样,从奥斯丁开始,到福楼拜,无论是小说也好,世界也好,生活也好,都不再仅仅是情节了,不再是那样一个紧紧的、有逻辑关系、环环相扣、带着我们往下走的情节。当然情节很重要,但是这些伟大的小说家们、现代小说家们,还给了我们一种新的眼光。就像我们讲的一种细读式的眼光,一种在细节、在细微的结构上去认识小说,也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世界。
脱离了结构谈论细节是没有意义的
黄昱宁:我们其实有各种各样的寻找小说细节的方式。比如说,悦然看到的细节跟我看到的肯定不太一样。我选的,主要是那些我觉得有叙事功能的。比方我几乎就没有选景物描写,或者是那种单纯像王尔德式的金句——那种一下子话跳出来让你很容易记住的句子我都没有选。主要选某种转折的时刻,比如跟当时的时代关系很大,但是隔了一段时间以后需要解释你才能进入的那些东西。这个一方面可能是跟我的观念有关——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我就更加会注意这些细节在结构当中的作用,而不是说把它脱离开。除了极少数特别著名的段落,比如像《包法利夫人》里的“马车上的沦落”,其他很多小说,光看一段文字,你可能会觉得它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
举个例子,比方像奥斯丁笔下的“马和马车”在她小说《傲慢与偏见》里的作用。小说里,母亲为了把女儿尽早地推销出去,希望她在一个下雨天去隔壁庄园。这样,那家人就能把她留下来,他们才有机会交往。为此,母亲想了好几个步骤。小说中,那段话非常简单——我们现在可能无法想象一个靠马和马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情景,但当时的读者是门儿清的,奥斯丁不需要加很多解释,读者就能领会。所以,她写得很简单。
但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就需要加一点解释才能意识到这种关系,才能理解这些人物每个人的反应——母亲计算马过去要多长时间,计算他们家这时候可能是匀不出一辆多余的马车等等,然后还考虑到英格兰最著名的天气——会下雨。这是一个在他们那时才有的条件,又是一个很有叙事功能的细节。这也是为什么在大部分的篇目里,我会有一段所谓知人论事。
文本细读在文学批评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大家认为有一点过时的方法。现在更时髦的是那种谈着谈着就谈到很远的地方,去用各种主义来分析,到后来你会觉得这是在谈这部小说吗?我觉得全世界的文学批评都有点这种感觉,用很多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甚至是一些理科的统计学的方法来对待文本。我还是用一些比较原始的方法。
张悦然:细节的选择真的是很个人化,但是我觉得我们三个人要举一个共同的例子的话,那可能是麦克尤恩《甜牙》那样的小说,我们可能都会在那部小说里面读到一种特殊的愉悦。当小说结束,你会感觉到一个世界忽然之间调转的那种愉悦。这是一种作为小说读者非常非常幸福的时刻。这可能也是黄老师的一个特点,就是她讲的这个细节看起来都是段落,因为受制于篇幅只能摘段落,但是其实都是需要放在整体里看的。你要没有看过这个小说而只是读这个细节,其实你是不太能明白它好在哪儿的。就比如说《甜牙》,如果你不能够对整体结构有了解,其实你摘它的段落是没有意义的。
作家在虚构这件事情上是有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的,因此就需要解读。比如阿特伍德的《盲刺客》,在叙事上做了非常多的套嵌,那真的是套娃式的小说。当你把它一点一点地解开的时候,那种愉悦是翻倍的。
ChatGPT挑战了模式化的小说
贾行家:刚才我们私下在聊人工智能的时候,黄老师就低调地炫耀了一把。她说:没事,替代了我编稿子,我可以去翻译;替代了我翻译,我可以去写小说。各位觉得人工智能软件在可见的未来里,对我们的文学、阅读或者写作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李敬泽:你们管它叫什么ChatGPT,我一般都简称GPT,有时候说成PPT。我觉得能拯救我们不至于变成在这个ChatGPT面前处于那种智力上相形见绌的自卑感的一个手段,可能就是小说的细节。比如我们可以预期到的ChatGPT编情节的能力,有朝一日一定是胜过我们的。因为情节意味着模式,人工智能处理人类行为的各种模式,这不是太好办了吗?它很快就会学会的,学得会越来越复杂,最后输出最复杂、最精彩的情节和故事。但是像确保小说饱满丰盈生命的,并不只是情节。说一本小说是有生命的——比如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是有生命的,《理智与情感》是有生命的,绝不仅仅是说情节,恰恰是说那个情节就像骨骼一样,同时它有饱满的、层层叠叠的、丰富的细节——饱含着个人的发现、个人的建构,并且被其照亮的那个东西。那个东西确实是高度个人化,打着个人创造力的印记。这点,ChatGPT肯定会从已有的文本中学。但是我依然有一点信心,就是说我相信它可能掌握这个能力,它可以说知道爱情应该怎么千回百转,但是像掌握普鲁斯特描写玛德莱娜小蛋糕的气味的能力,对它来讲,恐怕很长很长时间内都是很难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又不那么悲观。
有了ChatGPT,相当于你有了一个对手,未来的小说家们必须得思考:我怎么才能够胜过它一招,怎么才能够拥有只有人能掌握的能力?甚至从另一个方面,ChatGPT作为一个对立物,反而会引导未来的小说或者未来的艺术的方向。
黄昱宁:其实在《八部半》里,我写了一个科幻小说,叫《文学病人》。差不多几年前,我就设想了机器人写小说、抢小说家饭碗会是什么样的情况。甚至设想机器人跟真人小说家比赛写小说,然后像综艺节目那样,请人来做评委。评委除了有一些主观标准,比如说这部小说好不好,还有一些客观标准,比如测你的心率、肾上激素啊,来量化你被这个小说打动的程度。我开始也只是写到这里,然后就想我该怎么写下去。后来我慢慢地发现,我关心的不是机器人来抢人的饭碗,而是人的小说写得越来越像机器。
其实我们看现在的小说或者说影视,各种各样的东西也确实越来越模式化,就像很多网络文学——当然网络文学中也有很好的东西,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大量的作品就像一个模式复制出来的,可能只是换了一个人物。石黑一雄在《克拉拉与太阳》里也表达这种意思,就是说当克拉拉在揣摩人性、拼命追求把自己变成一个人的时候,人却在想着怎么用机器提升自己的智力。这就是一个很绝妙的讽刺,到最后就是机器人在追求人性化,而人在追求机器化。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需要担心的不是机器人来抢我们的饭碗,而是我们自己是不是已经先变成了机器。
张悦然:ChatGPT是根据很多的语料分析,然后按最多的概率连在一起的。但在好的小说里面,它的连接或者它的转折都是在更深层面的——这个更深层的连接能不能根据概率、根据大量已经有的经验推论出来,我觉得还是很难做到的。另外一点,我觉得ChatGPT会造福小说家的。小说家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写作的准备工作和查资料,或者说做研究的工作。我认为中国作家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有比较大的欠缺的,那ChatGPT的发展可以帮我们补上这个短板。托卡尔丘克写《雅各布之书》的时候,就雇了几个人帮她在图书馆查资料。后来她没钱了,雇不起了,只能去写一本赚钱的小说。钱赚到后,再去找人帮她继续工作。如果有ChatGPT的话,这个工作就非常容易执行下去了。
黄昱宁:最后我想再说一点,小说从它诞生之日起,其实就是给你提供人际关系的一种场域。现在大家经常说思想实验之类的,从一个小说家看来,是比较简单的——在小说的世界里有远远比这个规模更大更复杂的思想实验。比如你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你做一个思想实验,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难道不就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有各种开放式答案的思想实验吗?如果我们觉得思想实验是一个很时髦的玩意儿,那么我们真的完全可以说,自古以来小说就是在提供这样的东西。北京青年报
#细节
#小说
#小说家
#抗衡
#利器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媒体约稿
100-300元/篇《天池小小说》征稿
0
1879
Happy☆小冰☆
2024-07-17
媒体约稿
首奖15000元 | 「书旗小说网」现言征文
0
1705
写手发布
2024-07-18
交易招聘
番茄小说招聘国际化网文编辑
0
2459
rong199607
2024-07-19
文化新闻
网文20年十大都市小说排行榜 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20个...
0
2891
据善于思考
2024-07-21
媒体约稿
10万元/部 | 首届「爱奇艺小说网」文学锦标赛
0
2087
写手发布
2024-07-23
媒体约稿
首奖30万元 | 第5届「七猫小说网」现实题材征文大赛
0
2732
写手发布
2024-07-23
文化新闻
这本小说回答了“什么是网感”——评大山头《低俗!订阅了》
0
4222
写手发布
2024-07-24
文化新闻
霸总小说火了10年,为什么还在闷声发财?
0
4759
写手发布
2024-07-25
原创文学
小说《诉讼》(摘要)
0
2135
Wo~
2024-07-27
媒体约稿
掌心雷双男主收稿
0
679
hy0762133
2025-04-02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关于“写手之家”的任何收费项目》
InWonYik创作的新小短文《小姐脾气,丫鬟命!》
月更10万字才能勉强糊口?90%网文作者月入不过万,头部却靠“反
4
轻侯《草原牧医》:一曲治愈系的现实主义牧歌
5
奖金池39W!书旗中文网男频「同人征文」来袭
6
第5季·海狸故事——短篇小说征文大赛,全国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