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交流
›
写作交流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如何将散文神髓植入小说的叙述
[ 复制链接 ]
暴怒AngerSins
中级写手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0
好友
78
回帖
129
银子
中级写手
中级写手, 积分 3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6 积分
中级写手, 积分 3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6 积分
积分
364
主页
发表于:2024-10-10 15:36:39
民俗
1829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一般而言,评判一部文艺作品的标准往往基于文体自身的规定性,不仅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样式如此,美术、书法、舞蹈、电影、动漫等艺术门类亦然。然而,当沿用本体论意义上的“观念”来讨论文本,并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又很容易不自觉地陷入另一种陷阱。试问,当一个作家把小说写成“小说的模样”,让我们不假思索地说,对,那就是小说。不错,从小说艺术本体论上看,它就是太像小说了,而不可能是别的什么。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应该追问,文学创作的可能性究竟在哪里?在我们刻意去强调本体论的时候,是否会对文体的丰富性构成一种遮蔽?如果说每种文体都有无限敞开的可能性,那么,文体与文体之间交融的限度又在哪里呢?以上这些,都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我以为,这也是在审美评价中必须面对和值得探讨的话题。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以广西崇左壮族女作家梁志玲中篇小说《嗜跑者》为个案,试图分析文体融合的方法、路径及其为小说叙事带来的可能性。之所以推崇这部小说在文体上的创新,主要在于它充分体现了创作主体的文体优势和创作潜能。梁志玲是广西文坛的实力派散文家,同时她在小说创作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当然,在那些试图把小说写成所谓“小说”的作家看来,梁志玲可能是一个文体上的“冒犯者”。如果把这部作品中一些段落摘出来读,确实让人难以摸清文体的界限。因为梁志玲致力于小说叙事的散文化,当她把散文艺术的神髓移植到小说的叙述中,就产生了令人称奇的艺术效果。
三个烟囱:“轻”与“重”
稍作回顾即可发现,文体的互融共生是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表征。鲁迅、废名、沈从文、萧红、孙犁、汪曾祺,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历程从未中断。反过来,当代散文的虚构化探索也是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当散文走向虚构,虚构的限度又在哪里?2010年,《人民文学》“非虚构”的开栏,在文学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论争。其实,所谓文体“融合”,学界往往看重的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区分,而并未深入文本细部,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探讨。在此,我首先借用“轻”与“重”的范畴,对梁志玲小说叙事散文化路径展开分析,试图揭示小说在文体融合中的艺术增值空间。
在这里所要谈的“轻”与“重”,并非字面意义所能涵盖的,而是一个美学意义上的命题。当然,这个提法,很容易让人想起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对其给出的美学界定。其实,卡尔维诺所理解的“轻”与“重”,更倾向于小说修辞学意义上的界说。而在梁志玲的叙事中,卡尔维诺所定义的“轻”与“重”并非重点。她更多是把这个概念用在人物构造上,姑且定义为轻型人格与重型人格。轻型人格往往情感细腻,更注重仪式感,不乏浪漫气质;而重型人格则比较务实,脾性粗俗,缺乏诗性气质。
当然,两种精神人格比较分析的合理性,只有放到特定历史条件下才能成立。为此,作者以“三个烟囱”作为参照物来统摄人物情感逻辑发展的历史记忆。如果按照上述标准来划分,老赵与张一刚母亲李墨珠属于轻型人格,而张一刚父亲则是属于重型人格。老赵肆无忌惮为各种女人写情书,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由于情书事件在儿子小赵眼中是不堪的,赵家父子关系因此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关系。这种伦理结构中,小赵对待老赵的态度颇具戏剧性,也是小说中的一道趣味线。作为亲缘叙事,儿子的叙述是对老赵讲述的补充:母亲从不识字到学认字,是为了破解父亲的情书之谜。在文学史上,情书很少以这样的方式介入故事,足见作者叙事观念之活脱,之风趣。情书事件一方面表明老赵的放荡个性,超出了传统伦理范围,甚至表现出某种“恶魔性”;另一方面是其浪漫气质的彰显,其情感之丰富之热烈,缘于一种诗性追求。作者之所以不惜篇幅追溯老赵的风流韵事,是为了在结构上与前文构成呼应。从情书书写对象来看,部分是写给李墨珠的。这是小说线索的重要揭示。至此不难看出,老赵与李墨珠的偷情,并非我们开始阅读时所想象的那样蝇营狗苟,那样粗鄙不堪,而是让我们体会到语言本身的价值,老赵是利用文字的魅力叩开了张母的心扉。如果放到如今多媒体时代来看,鸿雁传情的传奇尽管浪漫,但不免奢侈,与当下流行的务实的极简主义爱情形成鲜明反差。
与此相反,张一刚父亲看重实利及其价值,属于典型的务实主义者。他的人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其作为一家之主的担当。为了养家糊口,他外出闯荡,以带回“硬菜”为荣,并通过饭桌上指点江山来显示其作为男人的气魄。张父对物质的看重与以写情书为乐事的老赵构成两极世界。老赵追求精神上的满足,颇有务虚倾向,而张父则喜欢有重量的事物:
父亲是个大老粗,不识几个字,只喜欢铁,机械厂的铁,喜欢扳手起子老虎钳千斤顶剥线机机油螺丝钢珠轴承焊枪钢钎,一切沉甸甸的、一切看起来有分量的东西,甚至铁灰色,后来铁灰色也慢慢爬上了他的脸。
如果说老赵不切实际的做派在那个时代不免另类,那么,父亲的务实则为李墨珠与老赵的偷情提供了可能。在张一刚眼里父母关系是不和谐的,甚至存在一种“不声张的矛盾”。母亲是“轻飘飘的”,喜欢不厌其烦地钩白色杯子垫。因为她有个习惯,家里的物什都要垫一下。这个细节中,作者使用“冒犯”一词暗示了父母之间的精神隔膜:
小巧的银色钩针有时候会和父亲沾满机油的老虎钳同时搁在饭桌上,有点互相冒犯的诡异。这时候母亲总是慌慌张张把钩针拿走。
这一句话不经意间暗示了父母之间的精神鸿沟,这决定了父母在处理感情方式上的不同。李墨珠收到老赵的来信,脸上“浮起了微笑,两颊绯红,好像想起某件遥远的事情”。而父亲的外出看似浪漫,甚至与湘妹子成立家庭,但从湘妹子形象可以折射出父亲对感情的选择及其人格特质:大眼粗眉肥臀宽腰,秤砣一样沉甸甸。作为散文化的修辞,无论是老赵写给母亲的信件,还是湘妹子通过父亲捎来的熏肉,都是一种象征化的表达,作者以生活化的描写而非概念化的演绎,揭示了两种人物类型的精神特质。
鱼的记忆:“快”与“慢”
如果说“轻”与“重”是可以用来阐释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格特征的美学范畴,那么“快”与“慢”则指向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精神征候。当然,我们之所以这样界定,主要是基于两个时代心理结构之异同。这部小说别有意味地从记忆的视角切入过去年代社会生活的描述,以散文化的结构设置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体现了创作主体对时代本质的敏锐把握和精微观察。具体来说,这部小说是以报社工作为轴心展开叙述的。作者将记忆碎片镶嵌在现实书写中,就像冰糖葫芦那样串起记忆的贝珠。
从记忆诗学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充满时代气息,非常精准地抓住了两个时代的心理状态。一个时代是张一刚青少年时期,小说以家庭为单位追溯个体的历史;另一个时代则是当下的多媒体时代,小说以张一刚所在报社副刊编辑部为中心展开叙事。时代因素影响下社会人心的嬗变成为小说叙事的焦点,小说以此对造成诗意失落而平庸泛滥的现实之根源展开追问。就张一刚父女来看,两代人之间的距离感表面上是观念差异所致,但实质是生活姿态上“向前看”与“向后看”的差异。当然,你可以说,这种差异部分是由于年龄差距造成的,但从根本上说是时代变迁之下人心变奏的反映。
根据徐志摩诗作《阿诗玛》的说法,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钟。这个意义上,张悠然正是“鱼族”代表,是碎片化生活的践行者。她所从事的新媒体工作——公众号运营、视频拍摄剪辑,是与我们这个时代流行元素联系甚密的职业。编辑主体的新媒体制作理念又间接显示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征候。“00后”是新媒体最主要的关注群体之一,所以,张悠然以“00后”的口味来完成多媒体的制作。根据她的说法,当下短视频制作是以三十秒为限,如果三十秒之内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视频的制作就是无效的。透过短视频这样一个新兴事物来透视当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不难看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之气。
事实上,张一刚女儿的名字“悠然”,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反讽修辞。“悠然”昭示出一种生活态度,类似于慵懒和躺平。这样的人生姿态意味着缺少深度介入生活的能力。其实,报社陈主任与张悠然的冲突,很大程度上缘于他们面对新媒体的观念差异,正如陈主任所言:并非几张图十几秒视频闪闪晃晃迷住眼睛就是新媒体,得有内涵。新媒体编辑主体的态度决定了作品内容的深度。多媒体的视听化追求,从根本上说在于受众没有耐心去欣赏有深度的作品,而更多是跟随快餐式的文化消费观念。其次,张悠然被指斥没有主观能动性,遇事就想开脱,而不是解决。这是随时势追求速度的表现。“00后”是被疯狂追赶的一代。这种背景下,年轻人所心仪的生存方式就是随波逐流,是被动的,甚至是消极的,在碎片化的文化消费中透着一种倦怠感。
当然,张悠然是以旁观者的角色介入父辈情感故事的。作为新新人类的代表,张悠然的出场恰到好处地映衬了父辈的“慢生活”及其在当下的遭遇。如果说老赵写情书代表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慢生活”,那么,张悠然属于“小屏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与父辈之间存在不小的思维鸿沟。两代人的对话在观念碰撞中展开。青年人对事物的关注限定在三十秒之内。就此,张一刚感叹,现在年轻人都退化成鱼了,时间都以秒计算,而那种天长地久的事情似乎越来越荒诞了。在父女对话中,梁志玲用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走心”,一个是“垂钓”。前者表明爱情是心灵化的,强调精神交流,而后者则指向时间,暗示着耐心的重要性,它意味着漫长的等候。然而悠然这样反驳:
钓啥,你想多了,像我们这一代都不写情书的,小万都没给我写过,我也不写,就手机里说说,手机一挂,风一吹,不到三十秒,估计我们都忘了说啥,我们这一代只有三十秒的记忆,不,七秒的记忆。白纸黑字写下来的情书,都是证据,以后不爱了,揪着情书,什么,你当初说好的啥啥——都是下绊子。
上述可知,与悠然们的“爱情健忘症”截然不同,李墨珠则生活在久远的记忆里,生活在挥之不去的旧日情感的咀嚼中。其实,母亲就是老赵写情书的对象之一。老赵是以文字俘获了母亲的芳心。与此相呼应,梁志玲的叙述也是散文化的,但它并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而是一种漫不经心的讲述。在慢节奏讲述中,作者以两代人对待爱情的不同心态折射当下社会人心的走向,显示了创作主体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情怀。
肉身的祛魅:“明”与“暗”
“嗜跑者”是谁,究竟为何嗜跑,其心理逻辑又在哪里,这些疑惑不断激发我的阅读欲望。梁志玲的讲述从现实切入,随着叙事的展开把笔触伸向过去,将读者带入明暗交替的精神地带。我以为,一部好的小说,其核心指标是,作者有能力去打开一个世界。起先,这个世界或许密不透风,但随着故事的发展,只要叙述足够锐利,其刀锋便可撬开缝隙,探入世界的“内部”。小说中有个细节值得注意:梅朵朵作为胃肠镜检查的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猪肚似的“食物搅拌器”,只有单调又让人恶心的肉红色和白色。电脑显示屏前,生命简化为“肉身”,一切生命在仪器面前都袪魅了。这句话某种意义上是对整部小说意义的解锁,而梁志玲的叙述又何尝不是一个袪魅的过程。
确切地说,梁志玲叙事的散文化追求,不只是表现在叙事语言上参差错落、零碎闲散,更体现在一种“明”与“暗”交织并举的精神氛围的营构上,以此来建构人情物理的维度。关于“明”与“暗”的修辞,在小说中很多人物身上都有不同程度和不同向度的体现。让我们先看看小说开头部分对主人公张一刚嗜跑缘由的叙述:
车越开越远,车灯那点光被巨大的黑暗吞噬了,连同父亲的身影一起吞噬了。卡车喷出浓烈的柴油味,整条路,整条街,整个县城,整个清晨都是那股柴油的气息,他拼命呼吸着,很多年了他一直都认为那是父亲的味道。那天他先是跑得气喘吁吁然后就是泪流满面,他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
这段文字描写少年张一刚滑入黑暗的刻骨体验。青涩的语调中饱含深重的忧伤。在少年眼中,那车灯就是父亲,它被黑暗所吞噬,意味着现实中父亲的消失。父亲的缺席让他感到无比失落,这成为他嗜跑的心理根源。当然,“失父”镜头在很多小说中出现过,如东西的长篇小说《耳光响亮》等。在这里,父亲往往只是背景化的存在,而作者的叙事目标是营造一种黯淡的精神氛围,以此凸显下一代人生命的悸动。梁志玲叙事中,生命的悸动体现为“嗜跑”,“嗜跑”在主人公日常生活里逐渐演变为一种无意识行为:
他越跑越远,空气中的柴油味已经弥散了,他把黑暗踩在脚下,夸父一样追赶太阳,跑着跑着踢掉了鞋子甩掉了上衣,身轻如燕。跑到桥上,他看见太阳稚子般通透,如同他血脉偾张的年龄,大汗淋漓后所有的毛孔张开拼命呼吸空气。
张一刚之所以越跑越快,越跑越轻,从此嗜跑成瘾,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摆脱父亲缺席所导致的无所依傍的状态。他对太阳的追逐,象征着精神的突围。这种突围的态势为小说奠定了精神基调。一方面,张一刚要实现突围,就是要以冲破黑暗的姿态向前冲刺;另一方面,李墨珠在短暂爱情的滋润下,生命悄然焕发光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两个人的分手,她逐渐走向苍老的窘境,走向一种依赖记忆维持生存的黯淡状态。小说后面显示,老赵可能是张一刚生父,却落得因胃癌告别人世的悲凉结局。值得注意的是,梁志玲以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中的场景来暗示生命落幕之境:人到了七十岁就要送上楢山等死。这一场景与小说构成互文,表达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实现一种形而上的思考。
如果说关于张一刚及其父辈“明”“暗”交织的书写,是基于人物命运发展的向度,那么,关于年轻一代的书写,则是从个体心理和思维变化的角度来展开的。
由张悠然内心世界从“明”到“暗”的变化,可以看出一种基于道德视角的世道人心的消长。张悠然曾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少女,她精选一百首关于春天的诗歌,摆摊发放给路人。这显示了一种澄澈明亮的生命底色,它指向理想、浪漫和诗意,也指向光明、温暖与生机。然而,长大成人后的一次驾车鸣笛,导致年迈的老赵摔倒。此时张悠然在与父亲对话中流露出一种不免黑暗的情绪:一种被老人讹诈的可能。同时,悠然男友小万用摄像机拍摄影像,让老赵面对镜头确认自己摔倒与悠然驾车无关。这看似由一种自我防范的本能所致,而实际上显示了“00后”对社会的不信任姿态。张悠然长大了,练就了不让自己吃亏的“生存能力”,却失去了摆摊送诗少女的那份单纯和诗意。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惊人的变化。梁志玲抓住了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从一个少女的心灵裂变传达了创作主体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同时又对年轻一代如何成长表示忧虑。
“嗜跑”是小说的关键词。某种意义上,跑动就是突围,就是打破常规,就是直面生命中的黑暗之境。梁志玲以这个词统摄全篇,借由散文化修辞为小说赋予了一种神韵,它包含了一种形而上的思索,对生命价值的思索,蕴藉着直视虚无的勇气和姿态。
来源:《民族文学》 | 王迅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文化新闻
作者推荐
《云南虫谷》争议中迎来最后两集,国产系列剧“火不过三”怎么破?
回不去的过去!正在消失的中国新年传统,实在是令人惋惜
番茄这么做真的很伤其他作者的流量
作为一个读者,一个从小学读到大学的读者,我终于是忍不住了,本 ...
想写小说,要先从哪里开始着手准备和下笔,从哪里开始构思 ...
连续码百万字后,扑街码手对写网文的感受: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这些书千万不要一个人看!让人脊背发凉的恐怖脑洞就在这其中
写小说新手浅谈下奇妙网站和番茄网站的区别。
中国神话中掌管着春、夏、秋、冬四季的神仙,你却只认识祝融? ...
吉林疫情,网络作家唐家三少捐款100万
话题
《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网文作者规模首次突破300
对话新时代青年先锋获奖者疯丢子:重拾正能量题材创作
800元/篇 | 「零杂志」杂志5月主题征稿
4
机器人瓦力:成为作家只有一条路——写!
5
给短剧设计爽点的人,已经入账百万!
6
七猫短剧诚邀优质合作方共创精品短剧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