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新闻] 马伯庸:把大运河最美的状态呈现给读者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官方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20-8-27 13: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古代,马是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但从南京到北京,最快的办法却不是骑马,因为在这两座明代的京城之间,流淌着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明史中曾有记载,宣德皇帝成功在15天内从南京赶到北京,选择的就是水运。这句简单描述的背后,是怎样的曲折离奇?马伯庸出版的新书《两京十五日》,正是一部以此为契机展开的作品。

在此之前,也不乏有人写大运河,但从来没有作者真正地把笔触延长、浸润到细枝末节中。“我看到过很多好的作品,但其中描写的大运河都只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片大而化之的风景。”马伯庸想要做的是把这一中国古代的奇观,在明代这个尤其鼎盛的时期,对中国经济、政治形态等等的影响透过故事表现出来。
19b7f85bba9849499c5da2681db2043b.jpeg
有读者说,翻开《两京十五日》仿佛能感受到大运河的水在历史的进程中翻腾而过,朝着我们扑面而来。很多读者也因此第一次知晓大运河中每一处河流的走向,了解到它船闸船坝的修缮方法,清楚了其中的水利工程又该如何利用。他们头脑中原来也许只有一个轮廓的大运河印象,如今却被赋予了真正流动、丰盈的模样。

这本书和历史悬疑类的小说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因为明宣宗15日蜕变登基的故事在历史中真实存在,这就意味着《两京十五日》的结局、主角的命运,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明明白白摆在了读者面前。但它依然极具吸引力的原因在于,马伯庸将目光瞄准了对角色、人性本身的深入挖掘,顺着故事在意的不只是结局,转而会更多地去关心人物的命运,体会他内心的触动与成长。

与之前同为冒险题材的《长安十二时辰》相比,《两京十五日》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幻显得尤为繁多复杂,每一刻、每一城,都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马伯庸直言,怎么把沿途每一处风土人情的差异化准确描写出来,也正是他在创作时最难迈过的瓶颈部分。

拿宣德皇帝在途中经过的淮安为例——刚刚离开的南京和扬州城皆是纸醉金迷、富庶繁华,而当时容纳了大量造船厂的淮安,身上所杂糅的则是一种工业的美感,这就和十里秦淮的旖旎韵味全然不同。为了能够抓到它们各自独一无二的点,马伯庸在前期查阅文献、阅读史料,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

也是基于这些积淀,在《两京十五日》中,我们能够捕捉到其中的很多情节是对真实历史的还原。不露声色地就能带领读者们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和呼吸,好像就是马伯庸和他笔下作品的魔力之一,“在我看来,历史小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读者拖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只要对于细节的挖掘足够细致,即使在阅读之前不甚了解,也能自然而然地获得切身的体会。”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 傅佳礼 谢宛霏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