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 [打印本页]

作者: 17shao    时间: 2021-3-22 17:57
标题: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
24岁,我从小就特爱读书,从《西厢记》到《红楼梦》,从加西亚马尔克斯到海明威,从王小波到余华,从三毛到张爱玲。但是我发现我自己最近的吸收能力大大下降,就是好像不怎么看得进去书了。
作者: 芒果表妹    时间: 2021-3-22 17:58
从写日记开始。写日记是个老套的法子,但最终看你怎么写。
要有成效,就要事无巨细的描写。一天之中发生的事情,来往的人物,说过的话,看过的景色,要想写的很清楚,并不容易。
从事件写到人物,从人物写到对话,从对话写到思想,从思想写到畅想,从畅想再写回现实,一圈下来,每天练习,就会准备有很多内容可以写。
虽然说是写日记,但是实际上可以当作写随笔。写作是需要一定的模仿的,这种日记式的随笔写作,可以试着模仿下《人各有异》,EB特的《人各有异》,是他在缅因州农场五年时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总结。书中内容就是日记加随想。这是一本很值得反复阅读的书,也是很值得反复模仿的书。
随笔的好处在于不一定有特定的思想,特定的主题,写给自己,写给家人,写给朋友,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唠唠叨叨。逐渐的,逐渐的,就能够解放你的写作思维,可以随意的写作。
《江城》River Town的作者,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在《江城》之中就提到了《江城》这本书能够写出来,非常得益于他平时事无巨细的日记,他把在涪陵的日日夜夜,所见所闻,每个人每件事,每个景都纪录下来,最终回到美国之后,通过这些纪录,写出了著名的《江城》
略带题外话,《江城》的作者何伟和《人各有异》的作者EB怀特,都是《纽约客》的记者,撰稿人。
随笔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无功利心。写作不是一个能很快就学会的技能,也没有特别的学会的标准。可能除了极为少数的天才人物,大量的写作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练习,往往是耗费时间,精力而没有任何产出。漫无目的的随笔写作,是渡过这段艰难时期的最好陪伴了。不会让我们觉得,“来不及”,“没有成绩”,“成长太慢”,“水平太差”,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


从键盘,鼠标,水杯,窗帘,招贴画,路人,奶茶,咖啡,闲聊,瞎逛,苦闷,开心,生活,冬天,落雪,沙滩,任何一个点出发,在任何一个点结束。不要束缚自己,也不要设定目标,随意,让文字从键盘之下,随意的输出。这就是随笔。


知乎本身是很好的平台,找到自己喜欢的题目,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完全是一个非常棒的练习写作的地方。就如同我这篇回答一样。晚上十一点,我打开电脑,想在我的MindMap添加几笔,增加几个分支,但鼠标却自动打开了知乎,知乎把这个问题塞给了我。于是半个小时之后,我还在这里写着。也许看客觉得我啰嗦,觉得我麻烦。但我自己却写的很开心。


随笔,就是要这样的,就是要觉得所有的读者对我的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感兴趣。写作,输出,在我看来大都如此,写给谁,不重要。写出来就行了。
有时候是一句,有时候是十来句,我的草稿本里大量的这类残篇断句。过几天,过几个月,回头翻翻看看,有新的想法就继续接上几句。如此,漫无目的,就像在自己和自己玩文字接龙。最终会有成稿。这就是我的成绩,虽然成绩无人知,但我自己知道,我自己会开心。


这就是我的写作态度。你看,整篇小短文,从一开始的你,逐渐成了我。这就是随笔,这就是日记。这就是写作,这就是输出。不难,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文章就写完了。我的回答也结束了。谢谢。
我要去修改我的MindMap了,再见,晚安。
2018-12-28
作者: 136980561    时间: 2021-3-22 17:59
谢邀。


打开手机,找任何一个语音输入转化为文字的工具。开始将你对某事物想说的话,或你想说的故事,口述一遍。等这些语言转化为文字后,自己读一遍。
你大概会很意外地发现:这些文字比你印象里更散乱,更黏糊,更琐碎。
“我觉得自己讲得挺清楚的呀!怎么变成文字,就这个鬼样子呢?”


输出并不难。每个人张嘴说话,都是用口语输出。
写作困难,则可能是因为说话和写作,很是不同。
——说话时,人会情不自禁加许多嗯啊嗨是口头语。
——说话时,人的思绪更容易分散;实际上人的意识就是容易流动的,伍尔夫、乔伊斯和普鲁斯特当初搞意识流小说,就是还原人类思绪。
书面写作时,人必须使用全然不同的语言(更书面,更规范),使用韵律与节奏,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线性,而不能过于发散。
所以书面写作和说话,是完全不同的输出方式。不能总指望触类旁通,两者要精通,都是需要一点机械训练的
跟你阅读了多少,并没太大关系。这就像你看熟了舞蹈,自然知道怎么舞才对;但自己真的一举手一抬足,到不到得了那个尺寸和地步,是另一回事。


阅读是摄入,持久的阅读可能让你脑海里有许多现成句式节奏;许多人读多了某人的书,也许之后一段时间写东西都那个味儿。这不奇怪。司汤达当初写《红与黑》,每次开笔前都要念一页法典,来“清洗自己的语感”。
但这依然不够。
说话是输出,但说话时人会更口语化,更散乱,更多短句,更少前后呼应贯通的逻辑。所以许多人按口语习惯写字写多了,会自觉文笔不堪,进而越来越不敢写了。


我私人的意见是:
多读,然后多写。
写时,一句一句慢慢来。
写不了长句就写短句。
不知道写什么时,用海明威的说法,“写一句最真实的话”。
不要总想着写一句漂亮话儿。不要紧张。不要过多考虑读者会抛弃自己(这是库切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小说的毛病)。
各种写作的规律之类,别想太多。你如果每写一句话都要瞻前顾后,就像戴着镣铐跳舞,最后出来也是畸形的。
写了再说,哪怕写差了,写完再删。你要习惯这种流程节奏。
你的大脑和你的身体都要慢慢习惯写东西。把自己当成一架机器来训练。


读书类似于进食,写作类似于做力量练习。只读不写,你吃的东西就囤积在你体内,不变成肌肉;只写不读,最后把自己熬干了而已。
读书类似于看正确的运动员做动作,看优秀的画家画画。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美的。
但具体动作尺寸,得自己反复练习,才做得到。这玩意没捷径。


最后一句话:
孙莘老去问欧阳修,怎么才能写好。
欧阳修说:没别的法子,就是多读书多写,自然就好了。
欧阳修顺便吐槽说:世人写得少,又懒得读书,还指望每写一篇就比人好,如此当然没啥指望。
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这话记在苏轼《东坡志林》里,即,这是苏轼和欧阳修这垄断11世纪后半段中文的两大巨子,都认可了的专业意见。
作者: 1362305736    时间: 2021-3-22 17:59
许多人都面临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我书读得不少,但是我就是不会写,我写不出来」。
好比有些人知道不少方法,比如知道「人物弧光」是编剧塑造人物的一种创作技巧,它指的是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者变化,这种变化具备隐蔽性、动态性、对抗性和渐进性等特点;有些人也知道「三幕剧」,了解三幕划分的主要用途是帮助作者组织如何讲述故事的想法,让作者为最具冲击力的关键瞬间,找到最合适的发生地点。
然而当他们真正下笔的时候,依旧没情绪。为什么写不出来?因为没感觉,不敏感。
所以故事写作,终究是一门艺术创作。那么艺术创作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灵感。有一句话说起来,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是瞎说吗」!但如果你认真问很多编剧怎么来的灵感,他们往往会回答「就像是雷劈下来,啪一下,跟柯南一样」。感觉一件事过来,灵感就来了,但这其实是一种自嘲。个人认为,如果你想要拥有这种雷劈下来的感觉,获得这种「渡劫」的机会,前期其实是需要做一定准备工作的,它并不是一个随机的东西。
也就是说,如果你平常的积累够,你永远准备着,那你迟早有一天会被雷「劈中」。那么究竟做什么样的准备,才能让灵感的雷「劈」在自己身上呢?


一、如何让灵感的雷「劈中」我?
1. 用阅读培养敏感,锻造联想力
我的建议是,在写东西之前,先抛开那些有关如何创作的公式。因为对很多人,尤其是对很多写东西的朋友来说,写作并没有那么专业,有时候靠的真的就是灵感的灵光一闪。谈到如何培养灵感,总要有一个灵感的土壤,或情感的土壤,这实际上就是你平常的积累。
但相信许多人会有一种疑问,就是自己已经看了很多书,觉得积累挺够的,怎么就没有产生灵感?这个灵感为什么跟阅读的这些知识没有挂上钩呢?具体应该怎么积累呢?
其实,积攒情感和灵感的土壤这件事,是有方法的。
首先,对于写作的人来说,阅读自然非常重要。很少遇到不喜欢阅读,却很容易就能完成写作的人。但阅读又分很多种,这里说的阅读方式,并不是指做读书笔记,或者一条一条剖析之类的。阅读不一定局限于读书,书籍只是一种形式,其实我们在看电影、看漫画、和人聊天,甚至谈恋爱的过程中,都在吸取内容。
但充分吸取内容的前提是,要对内容很敏感。这种敏感是什么?
这就好比是我们在练功,等到练成以后,就会达到一种境界。这是一种看见内容本身,就能够产生联想的能力,它是一个整体。当你看见文字,就有画面,有声音;看见画面,脑子里就会有文字感;听见一段音乐,就有情绪,能脑补到那个故事的结尾画面。
这就是当你培养自己,让你的土壤足够肥沃、丰富之后,产生的联想能力。
有一个词叫「多愁善感」,它在写作上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当一个人总能为了一些小事热泪盈眶,为了一个简单的笑点哈哈大笑,那么这个人的情感就非常丰沛。要先让自己变成一个丰沛的人,再讨论写作,那么写作就会让你感到轻松。
所以在此之前,你需要先了解这个原始的东西,那就是一定要让自己变得敏感。
这种敏感在写作上会带来什么好处?
举个例子,一天你和朋友们在 KTV 聚会,这时候来了一个朋友,他是一个歌手,而且对于乐理知识、突击节奏这些都特别了解。接下来他唱了一首《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大家一听,觉得「不错,好听」,但情绪的波动并不大。结果又来了一个朋友,他刚刚跟女朋友分手,分手的原因是女朋友劈腿了。他是个破锣嗓,接下来也唱了同样的歌。在他唱完歌后,大家都纷纷表示自己感动不已。
之所以造成两种不同的反应,就在于前者没有情感上的浓烈,那么浓烈的情感会带来什么呢?就是当大家在表达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浓烈的情绪可以弥补一个人在技术上的缺陷。比如写故事的时候,有些地方只要情绪到位,情节上甚至可以不讲逻辑。对于读者来说,虽然阅读起来没有那么严谨,但是因为情绪到位了,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好作品。
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培养出自己的敏感和情绪,ta 在写作上就可以事半功倍。
2. 从自身内容偏好入手,打造多元审美
培养敏感和情绪,归根结底,是一个审美问题,而审美是需要锻炼的。那么怎么锻炼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作者: 幻影雷闪    时间: 2021-3-22 18:00
.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的关键,实际上在于你以为自己读完书那个读明白了、想清楚了的思维状态,实际上和写成文章的思维状态,至少还差两个层次。


哈佛的心理学教授,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科普作家史蒂芬·平克写过一本非常非常好的写作指导书,叫做《风格感觉》。
这本书专门教专家如何把自己的知识写成人话。
在这本书里,史蒂芬·平克有过一个极其精准的论断: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中。
我们的思维状态分成三个层次:思维网思维树思维串
思维网最形象的表现,就是影视剧里边侦探们会用的「线索墙」。
(, 下载次数: 13) 当你确立了一个主题之后,把所有与这个主题相关的信息,都放在一起,信息之间的关联还看不明白,这样的一个状态,就叫做思维网。
侦探们建立了线索墙之后,你会发现他们的下一步,是在线索之间拉线。这一步的关键是确立线索和线索之间的逻辑关系。
(, 下载次数: 22) 如果所有信息的逻辑关系都确定了,那么这个时候呈现出来的,就会很像一个思维导图。
不要看思维导图张牙舞爪,如果我们把它梳理一下,它应该是一个树状的结构,由一个核心逐层向上扩散。
每一个信息,都能看出它鲜明的逻辑关系。
这个逻辑清晰的状态,就叫做思维树。


而我们平时更多用到的,实际上是思维串。
写作、说话、做事,往往都是线性的。
比如说你看一本书,虽然是一页纸,是二维的,但是如果把所有的句子都拉成一行,其实并不太影响我们的阅读。
随便拿出一句诗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如果我把它排成两行,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不会对内容有太大影响。
做事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往往是要先做一步,再做下一步,能够同时进行的动作很少很少。
这种线性的呈现,就是思维串。


这样说完,可能你就能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平时看完一本书,感觉自己读明白了,想清楚了,可是想要把书中的内容去实践一下,或者是想把读到的有价值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的时候,会感觉非常吃力?
因为你只是思维网的状态(可能那个网还有残缺),而你需要的是思维串的状态,这中间你还差着工作量呢。
那些能写出来的人,其实就是花了更多时间,把思维网梳理成思维树,又把思维树梳理成思维串。
所以读书和写作正好是个镜像的关系,读书是把线性的语句打散,纳入到我们网状的思考中。写作则是把我们网状的思考,再收拢成线性的语句。
所以读完之后再写呢?那就是思维串→思维树→思维网→思维树→思维串,要这样走一个循环了。


在其他人的回答中,给出了很多很多的好方法,你会发现,每一种方法,其实都是在帮助你构建思维网、思维树、思维串其中的一种。
摘抄、做卡片、在书上画线,这些方法都是为了帮你从书中收集有价值的内容,构建你的思维网。
也有人习惯用白板或是便利贴。
甚至于有知友的建议是「憋」、「酝酿」,其实也是在用一种更慢一点的方式在构建你的思维网。
做思维导图,列提纲,其实都是在把自己的思维网转化成思维树。
而如何把思维树转化为思维串,其实更接近我们狭义上讲的写作技术了,这个方法就更多种多样一些,不同的作者组织材料的方式可能都不一样。


思维树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层次,可是又常常被我们忽略,大概是因为小的时候老师总让我们写作文之前先列提纲,这个痛苦的经历伤到我们了。
所以很多朋友现在写作时,总会想着「跳步」,就是能直接把松散的材料变成流畅的文字,可是如果没有中间构建思维树的这一步,直接由思维网转变成思维串,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也问过擅长写作的朋友,他们写东西往往有两种「套路」。
一种是想到一个主题,先在脑中构思大纲,然后发现哪些具体内容可能脑中还不够,于是再去填补。
一种则是先不去想大纲,而是根据这个主题,自己和自己玩头脑风暴,把所有觉得可能有用的内容,哪怕是碎片的词和句子,都收集起来,把它们归拢在一起,慢慢就能梳理出一个大纲的结构来。
所以我们写文字,内容是肉,结构是骨,修辞是皮,缺了哪个都不像个人。但是大致就这样两种路径,一种是先有骨架,再去找到血肉让它丰富起来。一种是先有血肉,再去找到骨架让它立起来。
最后再给它披上一层皮。
所以思维网是哪个丰富血肉的状态,思维树是找到骨架的状态,转化成思维串则是披上皮,正式成为人形的状态。


很多写作者熟练了之后,可能不需要这样机械地一步步来。
比如有的人博闻强记,拿到一个主题,就开始从脑子里往外蹦知识;
或者有的人逻辑很好,拿到一个主题后,脑中自然就想到了第一、第二、第三。
看起来他们并没有刻意地去实现这三个层次,但是拆解出来的话,他们还是在不自觉之间,完成了这三个步骤。


会感觉写作很困难,很可能是因为你忽略了思维树的重要性。你想要直接从思维网就跳到思维串。而你应该去做的,就是一步步来,在想到一个主题后,先去丰富自己的思维网,再去建立自己的思维树,最后转化为思维串,也就是流畅的文字。


当然,找到方法,还是需要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达到你希望的写作水平。但是说清楚这三个层次,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样能帮你找到一种容易上手的办法,而不会把写作看成一种很玄妙的东西。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章鱼读书」,查看更多文章。
回复「书单」,给你看我的精选书单。
回复「读书」,给你看我的高效读书方法。
作者: 136980561    时间: 2021-3-22 18:00
说句泄气的话。
写作困难的原因可能很多。
书读得少只是其中一部分。
同时,读书看书明显比写字写书省力。
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去划等号。
如果是写某一类型某一题材的文字迟迟没有感觉。
那就只能集火而攻,挑选一些适合自己风格(华丽、素朴、诙谐、严肃等)的相同类型书籍看,看别人的铺陈转接,看别人如何安排相应的元素和推动文字进一步写下去。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进行练笔,模仿对方的用语习惯(成名作家一般都有自己的常用风格,比如金庸的小说就很少用“了”、“的”、“地”、“得”这类助词,如果想模仿或者练习他的文字风格,首先就得避开这一类助词的频繁出现),写一段相仿的故事和文字,以加深自己的理解。
然后,体验和深入生活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这样可以增加自己文字的厚度深度。
川人习惯把闲谈说成摆龙门阵,三人五人一起谈聊,可以说的,可以听,可以思考的东西真真不少,如果能把龙门阵这种机会利用好,短短几个小时,能为写作积累不少生活素材了。
以下几段文字表达出自我去年回老家帮忙,然后大冬夜嘛,天又冷,几个人坐在一起,一边烤火、喝茶,一边谈聊。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很随意跟大家聊天,聊啊聊,话题从二师兄的市价飙升转到村镇当地的鸡鸭肉市。不经意间,就听到了好一些关于我们村子早年艰苦生活和吃喝等杂事,这些初始素材——后续如能搜集到更多的,就能增加足够的细节感、生活气息。
像这些,在吹牛扯天谈聊中,发现和搜寻生活素材就是一种码字加分项。
相关的素材短期不一定都能用上,但潜力大,可使用的范围也广, 搞二次创作的小说,搞地方乡镇主题汇总,研究周边人物变故,进攻非虚构故事,都有它们对应的潜力。
我家大伯公今年80岁,他说,六几年,年节都难得见大肉(指猪肉,我们村老一辈喜欢把猪肉叫成大肉,具体原因未知),整个村穷得叮当响,他亲眼见到一个邻居家的长辈饿得发慌发懵了,把晒干的番薯藤和叶一起放锅里煮熟,这些多的东西,没油没盐的,换成今天的我们难以下咽,但那个长辈哼哼哧哧吃了满满一盆。
猪油。
油腻腻的。
很多人视为洪水猛兽的东西。
在我们村里,曾被许多老人家视为美味佳肴,有一个太婆级的老人家,受过去生活的影响,她做菜都是清汤寡水的,然后米粒菜碎吧一一吃干抹尽,见不得半点浪费,这种简朴作风一直到持续九十年代末才有所转变。那些年的冬天,天很冷,老人吃饭的时候喜欢挖一勺子猪油拌在饭里一起吃,滋养肠胃,从前那些没有油水的饭菜,饱腹感其实挺差的……
当然,具体的方法还有很多。
包括但不限于进行好词好句摘录,对自己欣赏的文字、对那些公认的精彩片段,进行多次朗读(尤其是那些你比较欣赏和喜欢的文字,多读之后,对遣词造句会更多收获,对方笔法、脉络、表述好在哪,更清晰明了),以达到提升语感,强化对部分句式、词汇的领悟力、感受力。同时,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笔进行圈画、批注(包括查拼音、词义、抒发个人感受等)等。
(, 下载次数: 18) 抄、读、圈画,这三个是偏笨的方法。
(, 下载次数: 16) 这是我表示读过的部分记录
我也做过几年(后来变懒了,现在有一年多没有做过)。
空口说,大家都会,我就直接贴图吧。
(, 下载次数: 17) 这些都是我做过的摘录一部分,很容易就找到了,16本。虽然字很丑,但抄录时都是老老实实地抄,抄的时候,只看着内心的阅读感受,觉得好,有触动,就抄写,就诵读。没有的,哪怕是大家,是名家,是公认的好篇章,我也不会强迫自己去写。
(, 下载次数: 12) 那这样去做去坚持一段时间后。
有没有用呢?
有的。
就我自己来说,我的用词向简洁简朴靠拢,写字时候会下意识地少写一些长段落,多用短语、短句。同时,能简单去说的,我会尽量简单表达。相对应地,个人的视野也开阔了一些,对常见的经典文字、传世诗词等,印象和识记能力都增加了……
具体文字表现力如何,我在这篇回答的后尾附上了我的两篇过万赞回答,都是主打亲历的真实故事,有自己的情感在里面。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看一下。
另有一些,很可能是本身就写得少,思路不明晰,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怎么写,写到哪。
想提升写的能力,频繁看和动手写,两者互为基石,不能偏废。
多看少写则眼高手低。
脑袋有想法,手里跟不上,无法驾驭笔下的文字。
多写少看则冤枉路多走。
书里有无数前辈先贤的智慧和尝试,套路。
诸多可学可借鉴的地方。
放弃多看,类似于会开车的人主动放弃四通八达的大道,一股劲奔向羊肠小道,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 下载次数: 14) 为什么说书里很多事情值得借鉴。
这里,我想请出一位中文笔头表达能力宗师级的人物汪曾祺先生。
他的小说和散文,文字可以学习参考的地方非常多。
加上他本人擅长吃喝、擅长做吃喝还擅长画画。
写字行文,不仅有画面感,还很有味道。
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把老堡垒户的开满了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问老堡垒户:
“能活?”
“能活。这东西,皮实。”
大青山到处是山丹丹,开七朵花、八朵花的,多的是。
山丹丹开花花又落,
一年又一年……
《山丹丹》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槐花》
上面是引自汪曾祺《人间草木》的几段文字。
汪老先生中后期的文字非常朴实,善用口语短语,行文精简,那些可有可无的话,通通没有。无论是看还是开口朗读,都非常舒服。同时很注重留白留有余味,不把话一一说完——但要说要表达的都在那里了,剩下的读者也能体会出来。
一句话,阅读体验感很棒。
就说前面的槐花吧,汪老先生走笔寥寥,说到后面,以一句“玉渊潭的槐花落了”结尾,明着写花,暗里写的还是文里的那对养蜂人,他们像槐花一样,年复一年,来来去去。像这样的留白和余味,是写东西时非常高的技巧。非常考验取舍和功底,也很需要锻炼和打磨,以便达到一种技法自然,和文脉浑然一体的效果。
(, 下载次数: 20) 以往也看过汪老先生的代表作《大淖记事》,试引若干句子段落,再次佐证个人观点。
十一子的牙关咬得很紧,灌不进去。 巧云碰了一碗尿碱汤,在十一子的耳边说:“十一子,十一子,你喝了!” 十一子微微听见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 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出自《大淖记事》,第六节)
(这一段话的余味和留白出在哪里,出在“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就这样简简单单十几个字,把巧云对十一子的那种紧张感和关爱在意写活了。余味怎么出,留白留多少,哪里该铺陈,哪里该断舍,都是很见功夫的事情,这里头,天赋和磨练,缺一不可。)
放鸭是很苦的事。问放鸭人,顶苦的是什么?“冷清”。放鸭和种地不一样。种地不是一个人,撒种、车水、薅草、打场,有歌声,有锣鼓,呼吸着人的气息。养鸭是一种游离,一种放逐,一种流浪。一大清早,天才露白,撑一个浅扁小船,仅容一人,叫做“鸭撇子”,手里一根竹篙,篙头系着一把稻草或破蒲扇,就离开村庄,到茫茫的水里去了。一去一天,到天擦黑了,才回来。下雨天穿蓑衣,太阳大戴个笠子,天凉了多带一件衣服。“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远远地,偶尔可以听到远远地一两声人声,可是眼前只是一群扁毛畜生。有人爱跟牛、羊、猪说话。牛羊也懂人话。要跟鸭子谈谈心可是很困难。这些东西只会呱呱地叫,不停地用它的扁嘴呷喋呷喋地吃。可是,鸭子肥了,倪二喜欢。
(出自《鸡鸭名家》)
(这种长段子也是汪曾祺先生常用的方法,引一句话,以一种类似自言自语的形式,自问自答,然后再丰富蔓延开去。行文之间,短语错落,看着段子很长,但详略得当,用语依旧保持精简,能简单说的决不复杂化。)
“养鸭是一种游离,一种放逐,一种流浪”、“一去一天,到天擦黑了,才回来”,类似的句子和用语都是高度凝练的,有态度,有取舍,读起来很舒服,并不烦躁。
(换一个人去写,游离、放逐、流浪,这三词六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码字词汇积累量、用词精准率,能到汪曾祺先生这样娓娓道来不紧不慢的,真心不多。
那一个“擦”字,用以往学生时代的语文考试来看,好在哪?好在化静为动,把时间和天色的流逝变化感写出来了。当然,你也可以写成“快”,意思差不多,但擦字显然更有味道。这里面,同样涉及到了一个人对不同词语和地方词汇的精准度、巧妙程度。
古人有一字之师的说法,认为有些字眼用得巧妙精准,会让整篇诗文提升一个档次。换成当代,对文字一道的打磨与取舍,也是很重要的事。)
另一个是白薯大爷。他姓白,卖烤白薯。卖白薯的总有些邋遢,煤呀火呀的。白薯大爷出奇的干净。他个头很高大,两只圆圆的大眼睛,顾盼有神。他腰板绷直,甚至微微有点后仰,精神!蓝上衣,白套袖,腰系一条黑人造革的围裙,往白薯炉子后面一站,嘿!有个样儿!就说他的精神劲儿,让人相信他烤出来的白薯必定是栗子味儿的。白薯大爷卖烤白薯只卖一上午。天一亮,把白薯车子推出来,把鸟——红子,往安乐林一挂,自有熟人看着,他去卖他的白薯。到了十二点,收摊。想要吃白薯,明儿见啦您哪!摘了鸟笼,往安乐居。他喝酒不多。吃菜!他没有一颗牙了,上下牙床子光光的,但是什么都能吃,——除了铁蚕豆,吃什么都香。“烧鸡烂不烂?”——“烂!”“来一只!”他买了一只鸡,撕巴撕巴,给老王来一块脯子,给酒友们让让:“您来块?”别人都谢了,他一人把一只烧鸡一会的工夫全开了。“不赖,烂!”把鸡架子包起来,带回去熬白菜。“回见!”
(出自《安乐居》)
(用语偏口语化和烟火气息,在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表现很明显。像是中间谈论到吃喝,烧鸡怎么样,没有直接描写,就靠白薯大爷和吃瓜群众们互动,寥寥数语,就把那只烧鸡写得馋人三分。从古到今,吃货层出不穷,写吃喝的人也多了去,新时代标榜美食作家的更是多如牛毛。但很多都是注水和搞才子才女人设的,干货很少。这个不用我多说,好不好,耐不耐读,相信大家信手一翻就有直接的观感。)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出自《端午的鸭蛋》)
(他写家乡高邮的咸鸭蛋,看那些用词,精准中透着自己的自豪,对咸鸭蛋这种地方特产的喜欢之情跃然纸上,前面都是在介绍,说它们不像别的发干、发粉,渐渐发力,说起相关吃法,“带壳切开”——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想想用别的字来替代这四个字,看看哪个更生动,更简短,更能准确描绘,末了来了一段经典的动作,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走笔至此,画面感满满的,咸鸭蛋我们没看着没吃着,但那笔墨间的色香味,老诱人了。老先生要是年轻几十岁,写美食类分享和推文,妥妥的100万+起步)
(, 下载次数: 19) 个人是觉得,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入手来尝试写东西,比较容易培养写作的一种状态、放松和洞察力。
是的,写作是需要放松,也需要一种洞察力。
人在写自己熟悉的事物时,因为有过往生活的积累,往往能写出一定的情感在里头。在知乎看个人经历类回答,很容易发现这点。有的答主可能别的回答不咋滴,但一涉及到自身熟悉的内容,就写的引人三分,原因就出在书写的时候足够放松和熟悉。
强如汪老先生,回看他的全部创作,基本上是围着三大方向来写东西,老家高邮(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他的小说中,以高邮为背景的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这还没有算入他笔下的怀乡类经典散文)、西南联大生活(在《人间草木》这本书里,他写了很多关于西南联大的生活,比如《西南联大中文系》《闻一多先生上课》等)和美食(这个实在太多,就不举例了),这些都是他熟悉的地方、人和味道。
(, 下载次数: 19)
我在西南联大是一个不用功的学生,常不上课,但是乱七八糟看了不少书。有一个时期每天晚上到系图书馆去看书。有时只我一个人。中文系在新校舍的西北角,墙外是坟地,非常安静。在系里看书不用经过什么借书手续,架上的书可以随便抽下一本来看。而且可抽烟。有一天,我听到墙外有一派细乐的声音。半夜里怎么会有乐声,在坟地里?我确实是听见的,不是错觉。
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我也许会成为一个画家。如果考不取联大,我准备考当时也在昆明的国立艺专。
出自《西南联大中文系》,笔墨之间,除了一代先生风采跃然纸上,也有汪老学生时代的心路分享。


有的人,文字不坏,但读着不舒服,原因无他,就是绷得太紧了,说点玄一些的话,你写的时候是什么状态,读者(虽然不是全部)是能通过你的文字感受到的。
再有些人,明明是故事亲历者,但要分享和描写故事吧,总是捡了芝麻忘了西瓜,明明更大更好的看点和刺激点在那边,他/她只顾着说手头的芝麻,缺乏对什么是芝麻、什么是西瓜、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的洞察判断力,这就是很吃亏了。
(, 下载次数: 14) 用武侠人物来说,就好比大家都捡到了一本《凌波微步》,
韦小宝十之八九在看什么裸女图,跟人分享也是这类心得体会;
段誉则容易沉迷在神仙姐姐的“指引”,指引好,他就能学,指引不好,他就学不下去;
换成杨过袁承志,已经在认认真真研学了,搞不好还能研发一套自己的步法。
韦小宝和段誉笨吗?
不笨。
都是相当聪明的人,尤其是小宝,简直一个人精。
这里边的观察和产出差异,就是他们行为里的不同偏好和洞察判断上。
而我们要学的是,像星爷在大话西游做的那样,我只是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以改变我对以往事物的看法。
然后,试图从一堆芝麻的乱象中。
找到最应该表达的西瓜。
成为一名合格的吃瓜群众。
(, 下载次数: 13) 再有一些。
自身不适合写作。
这个是没办法了,人除了要自信,也需要自知。
有的人擅长与人打交道,有的人擅长跟数字打交道,有的人擅长跟文字打交道。
这里头,部分是先天禀赋影响,部分是个人性格使然。
生活上,有的人故事和经历不少,私下里也能说会道。
但一到要自己动手写了吧,就吭吭哧哧的不利索了,这也是因为他的文字转化能力不行。
我觉得承认自己某一些方面不好或者有缺点,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找出来,用对症的方法去改善就好了。
实在改变不了。
那么,接受它。
人无完人。
赐予我力量,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
赐予我勇气,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
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
上面这段话本身带有宗教上的色彩。
但用到个人修身处世码字上,同样可以。
共勉。






既然人都会死去,那为什么还要活着呢?你发现过自己狗子的什么秘密?前面提到的个人文字。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下。


我的知乎专栏夏花。
也在持续记录义工探访时,触动的故事。




一盐压百鲜。
故事本身也很有力量。
(, 下载次数: 15) 作者孙频。
非常年轻,1983年生人。
从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产出一百多万字的中短篇小说。
这本《盐》精选了她最近十年的6部精彩中篇。
(, 下载次数: 19)
作者: 慢ban拍    时间: 2021-3-22 18:01
很明显,题主把“阅读”当做了“写作”的充分条件,认为只要阅读数量足够多,就可以达到写作很轻松的目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写作是把自己内心的东西通过文字输出的过程,就像是卡车拉货,首先要有货,其次要有车。
不可否认,阅读确实是能快速充实我们内心丰富度的一种做法,再加上看电影、听故事和自身经历,综合起来形成了我们的精神特质。
虽然看起来问题的重点在于如何解决写作困难的问题,但实际上题主的重点在如何阅读一本书,来让自己写作的时候更加轻松自如。我认为如何将读过的书消化吸收以及再次利用才是题主提问的重点所在。
所以,结合我自己的经历给题主一些建议。
第一,拆解模仿名家的文章。

这种方法也叫作“富兰克林写作法”。富兰克林在十几岁的时候家境比较贫寒,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渴望学习知识,挣来的工钱有一半都拿来买书。而且他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会把看到好的文章收集起来,先认真阅读和理解,然后把每句话都从纸上剪下来,按照自己的理解再去拼接和重写,几乎每篇文章他都要写上五六遍,直到达到和原文一样的程度。
富兰克林写作法和《认知天性》这本书中提到的方法不谋而合,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比起反复阅读,检索和回想对于记忆会更有效,因为检索会强化记忆,并且阻止遗忘。就像我们以前面对测验和考试,虽然考试中在脑中检索的过程很痛苦,但是考试之后对于我们那些思考过的问题印象却很深刻。
可能会有人担心这样重写会不会失去自己的风格,这一点完全不用担心。通过检索这种方式进行重写,就像我们吸收吃掉的食物,它们会被分解细化,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第二,扩展阅读。

在问题描述中,题主列举了一些自己读过的书,但是大多数都是文学书,这样根据自己兴趣来挑选书来读,虽然表面看起来还不错,阅读的数量也不少,但是很容易就会落入“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指的是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蚕茧一样的“茧房”之中。简单点来说,如果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自己的知识面就会越来越窄。
还是用卡车拉货来比喻,只看文学类作品的后果,就像是从自行车换成电动三轮车,虽然装备改善了一点,但车子同样是空载。通篇华丽的辞藻,但言之无物。只是个文字花瓶罢了。
《福尔摩斯探案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也非常受欢迎。在华生与福尔摩斯的相处中,华生意外的发现,福尔摩斯居然连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样的常识都不知道。但是对于毒剂知识、地理学知识、化学知识、英国法律知识却有着超出常人的认知。福尔摩斯这个角色有着惊人的魅力,当柯南道尔在作品中结束他的生命之后,疯狂的粉丝们甚至疯狂地朝柯南道尔的住处扔石头砸玻璃,迫于压力,最终福尔摩斯又复活过来。
显而易见,之所以福尔摩斯有着如此迷人的魔力,全都是因为柯南道尔的塑造,如果柯南道尔没有如此渊博的知识,也不会在作品中写出一个有着如此知识结构的角色。
所以,如果想要写出满意的作品,就不能仅凭兴趣只阅读文学类的作品,拓展写作者的知识结构同样重要。
第三,建立素材库。

题主在问题描述中写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更加有效果,能在写东西的时候更加轻松自如,在这里我所理解的效果,是指读过的书能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能在需要的时候,成为自己笔下文章的骨肉。
用什么办法才能达到上述的效果呢?
答案是,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那我们的素材库为了达到目标,要有什么标准呢?
现在有很多笔记类的应用,比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各有各的优劣,看自己的使用习惯,我自己用的印象笔记。我曾经尝试做出一个xMind那种可以各个节点自由链接的可视化操作素材库,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作罢。
不过后来机缘巧合,学到了一种也算蛮不错的素材库的写作方法。就是将每一个素材结构写在一个电子备忘录上,每一个结构包括素材原文、素材出处、关键字等要素,然后可以根据素材类别放入不同的文件夹进行分类。当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软件自带的搜索功能和文件夹分类进行提取。
第四,自由写作。

题主在描述中提到,自己在反省中发现读书的时候会全部接受而缺乏思考,所以我提出的第四个建议就是自由写作。
自由写作这个方法来源于我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快书写,慢思考》,这本书就是教给读者如何将脑子里的东西转化为笔下的文章,最核心的方法就是通过身体的机械性动作来超过大脑的反应,让大脑发挥更大的效用。
书写就是思考的过程。人在写文章的时候,一定是因为头脑中有了想法,然后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很多人在写东西的时候,会下意识的对文章的好坏进行评判,以至于不能完全将头脑中的想法全都写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书中给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
在写作的时候,给自己设定5分钟或者10分钟的时间,进行一次写作冲刺。在这段时间里快速书写,不要停止,就算是废话也不要停止。在写作的时候不要有写作包袱,随便自己写的是什么,可以写完之后再进行整理。跟着脑子里的想法去写,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和书写,只要不偏离大主题就行。
还有一种方法,书写马拉松
这是会让人精疲力竭的一种书写方法,连续书写两三个小时,直到将自己脑中的所有想法都写出来。当你把自己很容易想到的东西写完之后,就会强迫自己挖掘更深处的素材。
希望这四条建议能帮到题主,卸没人腰。
作者: xungmaa    时间: 2021-3-22 18:01
我只想说,好巧,我也是。
从小热爱阅读,痴狂到,家里没有多少课外书时,将几本作文书翻来覆去的看,想手法,想用词,想作文背后折射出的形象。所以从小到大作文一直很好,曾经得过正规比赛的全国作文一等奖(最高)。
后来,考上大学,渐渐不写了,等到再写时,就有一种无处下手的感觉。这个时候,我在杂志上看到了萨拉.沃特斯的十条写作法则,解开了我的疑惑。与君共勉。


<hr/>萨拉·沃特斯的10条写作法则
1.疯狂般地去阅读。但同时尝试去分析这本书——这是有难度的,因为一部小说越好和越有趣,你就越难意识到它的手法。无论如何,尝试去发现这些妙笔是值得的,它们可以被运用到你自己的作品中去。我发现看电影同样也是由启发性的。几乎每一部现代好莱坞大片都是无可救药地长和松散。在想象中尝试去对它们做大幅度地删减,这是训练说故事的技巧的一个好方法。
2.疯狂般地去删减文本。少即是多。我经常阅读手稿——包括我自己的——读到第二章时有了这个想法:“这才是这部小说应当开始的地方。”关于角色和背景的大量信息可以通过小细节表述出来。当你去写其它故事时,你对一个场景或一个章节的好感将会消褪。从专业的角度去喜欢它。
3.把写作当作一份工作。要有自律。很多作家对此表现得有些强迫症。格雷厄姆·格林每天写500字,广为熟知。吉恩·普莱迪午餐前完成5000字,然后下午去回复粉丝的邮件。我一天的最少量是1000字——有时很容易完成,有时坦诚地讲,就像是在硬挤牙膏,但我会一直坐在我的书桌前直到完成目标,因为我知道这样做我离写完这本书就又近了一步。这1000字内容可能写得非常糟糕——它们常常是这样的。但是然后,翻开这些垃圾文字并修改它们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4.写小说不是“自我表达”或“治疗”。小说是写给读者的,写小说意味着狡猾、耐心和无私的付出。我把我的小说想象成类似于游乐场之行那样的东西:我的工作就是在第一章的开头就把读者带入他们的汽车中,然后让他们在一个仔细安排好的跑道上以一个精心设计的速度驶过各种场景和惊喜。
5.尊重你的角色,即便是小角色。在艺术中,正如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他们各自的故事的英雄;思考你的小角色的故事是值得的,即便他们与你的主角只有微不足道的交集。
6.叙述不要拖沓。角色要有个性,但要有针对性——就好像各种手指头之于绘画的作用那样。 想一想希罗尼穆师·博斯的《受嘲弄的基督》,这幅油画中耐心的正在受苦的耶稣被四个危险的人物贴身围着。每一个角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每一个 都代表了一种类型;放在一起他们述说了一个更强有力的故事,表现手法很紧凑和简洁。
7.不要写过头。避免冗余的短语,令人分心的形容词,和不必要的副词。特别是写作新手,他们似乎认为写小说需要一种类似于华丽的散文的文体,完全不像任何你能够在日常谈话中听到的语言。这是对小说的特色的误解,它可以被法则一驱散。例如,阅读科尔姆·托宾或科马克·麦卡锡的一些作品,就可以发现故意使用如此有限的词汇竟可以产生如此震撼的情绪冲击。
8.节奏是至关重要的。优秀的作品还不够。学生也可以写出一页精心打磨的散文;他们有时欠缺的是一种引领读者开始一趟旅行的能力,一次长途旅行中所包含的所有地形、速度和心情的改变都在其中。又一次,我发现看电影是有帮助的。大多数小说喜欢使用电影的表达方式,拉近、停留、后退、前进。
9.不要恐慌。 一部小说写到一半时,我经常会经历一些毛骨耸然的恐怖时刻,当我仔细考虑面前屏幕上的胡话时,我看到了更多东西,批评中的嘲讽,朋友的尴尬,职业生涯的失败,收入的减少,房子被收回,离婚,它们接二连三地闪现。面对这样的危机时刻继续工作最终总让我得不到结果。离开办公桌一会儿会有帮助。和人谈论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在陷入困境前回想起我尝试去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几乎每次长途漫步总可以让我以一种略微不同的新方式去思考我的手稿。
10.天赋胜过一切。如果你是一位真正出色的作家,所有这些建议都无需你去采用。如果詹姆斯·鲍德温认为他应当要再去润色一下他的文本,那他永远也无法写出《乔万尼的房间》(Giovanni’s Room)的那种浓烈的抒情强度。没有“写过头”的散文,我们永远也不会有狄更斯或安吉拉·卡特那样语言丰富的作家。如果每一个人都节约使用他们的角色,也就不会有《狼厅》(Wolf Hall)。不过,对于剩余的我们来说,遵从规则依然是重要的。而且,重要的是,只有理解它们服务于什么和它们如何产生作用,你才可以尝试去打破它们。
萨拉·沃特斯(Sarah Waters,1966年7月21日-),英国小说家,以创作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的小说而出名,如《轻舔丝绒》(1998)与《荆棘之城》(2002)。
作品:
《轻舔丝绒》(Tipping the Velvet)(1998年)
《半身》(Affinity)(1999年)
《荆棘之城》(Fingersmith)(2002年)
《守夜》(The Night Watch)(2006年)
《小小陌生人》(The Little Stranger)(2009年)
原文出处:http://topic.kibey.com/view/74963




<hr/>喜欢的话请点个赞同,新人也想体验一下有赞的感觉(´。• ᵕ •。`) ♡


(, 下载次数: 16)
作者: 通痛、    时间: 2021-3-22 18:02
既然你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写作却没有提高那你就应该想点读书以外的办法比如“聊天”。写作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圣经》里有一句话说“心里满了就说出来。”用在写作上就是“心里满了就写出来。”
写作的本质其实就是在纸上倾诉,在我们这个时代则是在键盘和屏幕上倾诉。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去学习写作。你首先要确定自己有倾诉的欲望,这种欲望是写作的真正基础。你不是因为读了很多书才要去写作,相反你要有迫切的愿望去表达,去展示你的内心,倾诉你的喜怒哀乐,你才会去写作。
如果你确定你想要去表达,而你又觉得你表达的方式让自己不满意,你该做的就是去说,因为说就是表达。你可以试着养成自言自语的习惯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尤其是做到自己跟自己交谈,这是从客观的角度把握你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一个捷径。然后你要尝试着去对人说。
读书在学习写作这件事上其实是非常笨的一个办法,而聪明的方法是交谈。交谈是找到你自己声音的最好办法。当你学者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自己的内心的时候,你会渐渐找到你自己的形象。而当你开始跟人交谈的时候,你就能渐渐找到你自己最舒服的声音。这种声音将成为你文字的“调性”。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声音,这种声音你可以通过阅读感受到别人的,然后转而为自己所用。但你能够驾驭别人的声音的前提是你自己要对声音有一个取舍。这种取舍的前提就是你声音的“调性”。
任何一个不鼓励别人去说话的人他的写作能力都不会很高,因为文字虽然有自己的旋律性和节奏,但归根结底依然是语言。是语言就能能够大声说。福楼拜说“能大声念的文字就是好文字”这句话用在这里就是“你能坦然的说出口的话,也可以写在纸上。”
如果题主想要写作,是因为自己喜欢而不是迫切的想要靠它赚钱,那我给你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去跟你的朋友聊天,把你看过的书,遇到的事,你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讲给别人听。如果他们愿意听你说你就是有天赋的。如果你能在吃饭喝茶喝咖啡的几个人中间,自然而然的让人们安静下来听你说,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掌握了写作。
写作就是在纸上倾诉,所以千万不要相信结构和设计,不要去设计格言,也不要去谋篇布局,你要找到的第一是你自己的调性,第二是自己的心声。只要确定了你自己想说什么,然后再用你自己的声音把它讲出来。你就已经掌握了写作的三分之二。
最后一件事就是学会不出声让自己在键盘上侃侃而谈。这是一个质的跨越,但其实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前两件事。为什么王尔德说“我凭本事写作,靠天才活着”?因为王尔德就是时时刻刻都在磨练自己的声音,他是公认的即席演说家,只要他开口别人就只剩下听了。王尔德就是一个找到了最迷人的语言调性的人。
如果你想要领会语言的调性,那么我再推荐一个捷径,那就是看话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话剧,你去听英文版的声音,莎士比亚写的是诗体戏剧,他的整部戏都是诗。你去感受那种声音本身的抑扬顿挫。如果你觉得英语的声音缺乏代入感你可以听过原声之后去看朱生豪的译本。去体会诗当中体现出来的声音之美。
如果还觉得太累,那你可以看看中文配音版的《梅菲斯特》。这电影和原著小说也很有趣,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里边男主角演的《浮士德》,所有的台词都是中文而且是声音最华丽的童自荣配音。你去听那些声音你就能感受到文字自身的旋律性了。
说到底写作和说话从目的到手段都是一样的,说话是要让更多的人倾听,写作则是要让更多的人阅读。要让人们听你说话你第一要值得别人关注,这就关系到你的形象,但很多人为了让别人倾听自己就去夸大自己的形象。塑造一个远比自身高大的人设,这其实是非常愚蠢的,因为你之所以值得关注第一是你谈的东西有趣,第二是你说的话本身有趣。如果你想靠“谁在说”而不是“谁说了什么”来获取听众,那你从一开始就失败了。因为一切读者的欲望都是不断增加的,为了他们继续听你就不得不跟自己的人设赛跑。当你被人设远远的抛在脑后的时候,你就完了。
所以一定要遏制自己的的这些虚妄念头,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值得别人关注,你可以引用。引用是一个内心羞怯的作者张开嘴或者拿起笔最好的办法之一。当你体会到什么叫“在别人的声音呐喊”的时候你就能驾驭“引用”。而如果你能够驾驭那些伟人的声音,你也就基本上掌握写作的技巧了。
所以具体到题主,你需要的首先是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说,第二是学着如何体面、有趣的表达你的各种想法,第三才是学着掌握文字自身的旋律性和节奏感。最后就简单了那就是把你心里想的写下来。
作者: 三尺微命    时间: 2021-3-22 18:02
写作困难不是因为读书少,而是因为你没有理清写作思路。
理清写作思路是一个作者把自己想表达的思想、观点清晰化、条理化的过程,是作者对文章的整体构思过程,比如开头写什么,怎么过渡,怎么围绕着主题把素材组织起来,行文到某处是不是要照应下前文,结尾又该怎么写等等。
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最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没有思路、写不出来,思路不清晰,写着写着跑题了,甚至思维混乱,东拼西凑。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思路问题呢?
我们分两种情况来看,第一种情况,其实你知道自己想写什么主题,只是不知道内容该写什么,从哪里下笔,那我们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构思方式。
因为写作其实就是把你思考的内容表达出来。那么什么是思考,思考其实就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想办法给出答案。
那么写作是什么?
答:写作就是边问边答。
写作的过程就是:你想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或者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呢?该怎么办呢?
工作上,比如我们要做工作规划,这么做?
那么可以先问自己,这个月你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比如怎样做才能让我的公众号一个月涨 10000 个粉丝?这是我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该怎么做了。
问:有预算吗?
答:没有。
问:那不需要花钱的方法有哪些?
答:可以做带有分享机制的活动。
问:那这种类型的活动同行做过哪些?
答:自己去找同行做过的,然后研究一下,分析哪种最适合你。
这样就能知道当下你该做什么样的工作规划了。
你看,从上到下、边问边答是不是一个很好用的方法呢?它就像一个钩子,能把你的思路给钩出来。
再举个例子,假设我给你介绍了一个男朋友,觉得他很优秀,很适合你。这时你会问:怎么个优秀法,又为什么适合你?我会告诉你,他一表人才、聪明能干、心地善良还跟你很有缘。你又再追问,这都怎么看出来的呀?我掰掰手指说:说他一表人才吧,因为他长得高,有 1 米八,在学校里是公认的校草;说他聪明能干吧,因为他工作升迁快,工作能力强,他还擅长数学,奥数竞赛拿过奖;说他心地善良吧,因为他经常参加公益活动,有爱心,而且他还养猫;说他跟你有缘,是因为你们来自同一个地方,还同年同月同日生,再有缘不过了。
当然你可能会对我的观点持不同意见,但是你能够清楚地了解我表达这些观点的原因,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我也能一直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听我讲下去。这就是自上而下来构思的好处。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作者: 幻影雷闪    时间: 2021-3-22 18:03
首先,写小说必然要读过很多书,海量的阅读是很多人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阅读就是一个收集资料的过程,比如托尔斯泰在写《战争与和平》时,就阅读大量有关卫国战争时的文献资料,我在创作《镇墓兽》时,花了两年时间,读了数百份考古报告,解读了数不清的墓志铭,彻夜搜集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等。
但是你达到了这个前提条件,并不是意味着你必然能写好小说。也就是说小说的质量跟读书的数量,乃至跟读书的质量,是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有很多所谓的读书家,平时也是博览群书,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非常的高,可能远远超越我们这些小说家。但是他们自己并不是一定会写小说,哪怕写了也不一定写得比较好。
这涉及到读书的目的,很多人把读书看得很实用,比如为了完成某一个目标而去读书,或者说,为了写好某种小说,而去大量的阅读。我觉得这都无可厚非,对于写作这件事来说,一些写作技巧确实能够通过阅读获取,但是要讲求读书的方法。
作家张中行论述作文的观点,我觉得很好地阐述了如何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
第一,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就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
第二,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第三,吸收「思想」(包括各种知识)。
第四,学「思路」,即条理。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
所以,从功利的角度来说,阅读不应该是浮光掠影的休闲心态,而是潜心其中。在阅读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情绪、意志参与,而且还要去选择阅读的书目,我比较倾向于推荐大家能去多读一读经典的中外名著,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往往营养价值更高。除此之外,最好能够鉴赏、分析文章,把文章结构分析透了,作者的「思路」就一目了然,拿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来说,小说开创了「暴风雪山庄模式」,影响了后来的一大批写作者,其中很多人写得很好。正如茅盾所说:「从事写作的青年在动笔之前最好先看看别人的作品,试加以分析,指出它在结构、人物、环境的描写方面,何者是好的,何者还有不足之处。」有鉴赏,才有借鉴。
不过,我觉得重要的还是兴趣,你必须热爱写作和阅读,能够享受阅读和写作,就我自己而言,读书是一件非功利的事情,而不是一件实用的事情。不管读非小说还是小说,读历史还是其他的一些什么东西,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单纯的爱好。跟写作没有一个必然的关系,但是写作初期一定会带有阅读的烙印,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完善,形成自己的语言词汇,找到适合自己的套路,日积月累,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然,对于写小说有很多必要的准备工作,必要的准备素材。但读书,并不是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生活往往比读书更重要。就比如说金宇澄老师的《繁花》,也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繁花》说的是上海的日常生活,首先你得有这样的日常生活,你得有这样的阅历、经历,和一双敏锐的眼睛,来观察生活、体验人生。


其实对于阅读者来说,写作也许并不是阅读的唯一目的。而对于写作者来说,有目的的阅读,是获取写作素材和灵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当然了,获得写作灵感和写作素材的方式也远不只阅读,生活也是写作丰富的素材库,另外还有我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此外,想要写好一个故事,仅仅依靠阅读,自然是远远不够的。你是否了解故事写作有什么样的具体要素,故事的矛盾冲突与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思路,各种类型小说有什么样的写作风格和特点……这些都是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阅读之外必备的素质。
关于这些方面,我在知乎上做了一套系统的课程《故事思维写作课》,里面不仅谈到了搜集灵感和素材的方法,也谈到了故事要素的构成,故事类型的风格,与职业作家的素养。希望能够打通你从阅读者到写作者的道路。
蔡骏:故事思维写作课
作者: 2336    时间: 2021-3-22 18:03
因为写作的过程是“输入-思考-输出”呀~
下面这篇文章详细写了我从“提笔困难”到“啥都能写”的过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丢丢启发。
PS:我从2016年就开始接触内容工作啦,也在新媒体公司当过主编,所以文章可以放心看哈
文章首发于个人公众号「静静教主」
——


(, 下载次数: 14) 今天的主题是「学会写作必经的4个阶段」。一篇很单纯的经历分享文。
以前,对于写作,我是有拖延症的。
比如,在2018年,我离开职场,靠写作为生,但公众号也只能做到一周更新一篇。
说忙,其实都是借口,写一篇文章而已,不至于一个礼拜都完不成。
拖更的本质就是自己没那么喜欢写作,觉得没有太多的东西可写罢了。
从2019年开始,为了逼自己一把,我在写作方面定了新的目标,比如,一周必须更新2-3篇。
刚开始确实有点吃力,有一种人都要被掏空的感觉,每次找选题找到脑抽经。
但最近一个月时间,我好像突然开挂了。
我不用再费劲找选题了,脑子里每天都能蹦出很多想写的东西。而且是不吐不快的那种。
最近一周更是,基本每天都要在知乎上撸篇回答再睡觉。
从不会写,到写作困难,再到不吐不快,这个转变是怎么来的?
这篇文章会尽量讲得清清楚楚。
(, 下载次数: 8) 第一阶段
原来我很早就开始学写作了


之前在一个大V的文章里看到有粉丝留言:我想学写作,应该怎么学?
大V直言:打开word,写就完了
在看到这句话的一瞬间,我的内心活动是:终于有人把我想说的话说出来了啊
因为那时候的我非常笃定:大部分人之所以学不会写作,本质上就是懒得动手而已。
「学不会,是因为不动手」
这个观念在我心里根深蒂固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昨天,被我的沙雕男朋友彻底打碎了。
PS:最近在教男朋友学写作。
昨晚,男朋友给我发微信,让我看他的写作思路对不对。
说实话,在打开文档的那一刻,我就被震惊到了。
因为他写出来的东西不仅逻辑自洽,而且在文字表达方面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可以说,这个水平算是写作班里的中上等。
而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学过写作,也没有写过任何东西。
突然间我觉得,那可能就是天赋吧,写作确实需要一点点天赋。
但后面男朋友发过来一段话,把我点醒了,也让我对「如何学习写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 下载次数: 10) 他说:其实我一直在学习写作,你让我听的那么多书,看的那么多稿子,读的那么多文章。
这时候我才想起来,虽然他之前没写过,但他一直在接受写作的洗礼。
从2017年开始,我公众号的每一篇文章,在发布之前都会让他审核一遍,查错别字,查病句,查看不懂的逻辑问题;

从2017年开始,我给得到写的每一篇讲书稿,在初稿出炉之后,都会让他先过一眼,把看不懂的地方全部标注出来;

从2017年开始,每晚睡觉之前我都会听书,有时候我听着听着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就会问他昨晚的书里讲了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他完成了「学会写作」需要做的两大准备:第一个是多看,第二个是多想。
他把我写的每一篇文章都看了,而多看,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他把我写的每一篇文章都审了,而在审的过程中,他需要思考,这么写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
很久之前,我看过一本书,里面讲到写作的秘诀并不是直接去写,而是先多看,和多想。那时候我并没有把它当回事,但是现在彻底醒悟了。
在我正儿八经开始写新媒体文章之前,也有过两年“多读,多想”的经历
在大学时期,我把一本书反反复复读了两年,也模仿着写了两年文章。虽然我读的是英文,但对中文写作同样有用。
PS:我大学时期疯狂背英语文章,写英语文章,最后考到专八证书的链接在这里
怎样才能从英语很糟糕的人变成英语很厉害的人?很多人想学写作,只是因为觉得写作可以带来副业收入。
但当你问他,你喜欢看哪类文章,你喜欢哪个作者,你每天必刷的公众号是哪个?
他说不上来。
这样的人就不适合「打开word,写就对了」
因为这句话是对有基础的人而言的。这个基础包含阅读基础和思考基础


(, 下载次数: 9) 第二阶段
我能深入写作这个领域,是因为性格和职业


我是一个特别特别内向的人。
内向到什么程度?
:把一个活泼开朗的人放我身边呆10分钟,都会被憋的没话说。
但也正是因为内向,写作就成了我唯一的表达出口
而我彻彻底底入了写作这个坑,也是因为一篇发泄情绪的公众号文章。(暴躁老姐从一开始就很暴躁...hhh)
2016年年底,我最喜欢的一家公司倒闭了。
为了把心里复杂的想法宣泄出来,我选择了用写作来还原和记录这场经历。
从头到尾把自己的不满、不甘写成了一篇1500字的文章,然后排版、推送。
那个时候,我的公众号只有2个粉丝,1个我的大号,1个我的小号。
但意外的是,这篇处女作竟然获得了150个阅读量。甚至还有同事私下跟我说:
你这篇文章写的真好,我一口气就看完了。
在写作之初就被人肯定是一件异常激动人心的事情。而且后来,这篇文章帮自己在互联网寒冬找到了一份新工作。这份工作恰恰就和写作相关。
据说,当时新公司的老总是因为看了我这篇文章,才非得把我招进去的,她说特别喜欢我这种敢爱敢恨,放荡不羁的文笔...
这件事让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新的发展和希望,而从此,我的职业生涯开始做了减法。
在此之前,我做的是文案策划,长文案短文案都有所涉及,但在此之后,我开始一门心思只研究新媒体文章。
我为什么要讲这段经历?
因为我之所以能在写作这个领域安心发展:
一是因为性格使然,自己不爱说,需要出口来发泄情绪;
二是因为工作助力,每天都和写作呆在一起,自然会把它放在心上。
话说回来,很多人都想学写作,但也有更多的人,每年间歇性努力那么一两次,文章想起来就写,想不起来就不写了。
长时间在写作上没有长进,除了懒,还因为:
写作这件事只占你职业生涯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你终归会忘了它。


(, 下载次数: 9) 第三阶段
写作是想别人所想


这个公众号是2016年年底开的,2017年开始断断续续更新。
如果你是我三年以上的老读者,那会很明显地感受到:我2017年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在记录自己的经历,记录自己的情绪。
也就是说:自我视角严重,文章偏自嗨。
但写作这件事,尤其是新媒体写作,是需要读者去支撑的。
只有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内容和文风,才能获得支持,文章才能被传播出去。
而一开始,我对如何培养读者思维一窍不通。
后来我是怎么把这件事做好的呢?
两件事:
第一,在知乎写作,以回答问题为导向。
知乎的写作是以“回答网友问题”为基础的,所以在写的过程中,我需要时刻想着,自己当下写的东西是不是能帮大家真的解决问题。
我会考虑:这么写,他们能不能看懂,这么写,他们能不能用得上。
第二,在得到兼职,以一对一传达为重点。
得到对内容的审核就如同变态一般,一点都不夸张。一篇稿子从初稿到定稿,改5次以上都不为过。
而在改的过程中,主编最最强调的问题就是:要把稿子中的「大家」,改为「你」。
为什么?
因为我们要让读者体会到这篇稿子就是为你一个人写的,这是一场一对一的沟通。
这种高强度的练习过程大概经历了半年多的时间,我才真的能做到,每一篇文章都能“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


(, 下载次数: 14) 第四阶段
让我决心把写作坚持下去的是表达欲


坚持写两天,很容易;
坚持写两个月,努力一下勉强可以;
但坚持写两年,就真的需要兴趣来支撑了。
说实话,在写公众号的过程中,我经历过无数次瓶颈。经常写着写着就没选题了,写着写着就脑壳疼。
就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我还每天逼迫我的合伙人:你看到什么好选题一定要发给我。
但前几天,我豁然开朗了。
在粥佐罗的新书中,我看到一句话:写作就是想对这个世界说点什么。这句话彻底解开了我对写作的心结。
以前,我一直觉得只有写干巴巴的干货才是对读者负责。
但现实是:干货太干了读者是不喜欢看的,读者最爱的内容,是有故事,有态度,有启发。
所以,我开始有的放矢的放飞自我,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身边现象的看法。写出了类似「有些钱,真的不能赚」这样的文章。
而这样的文章发表出去之后,我是真的觉得爽。
最近一周,我再也没有因为选题发过愁了,因为每天的经历,每天的所见所闻,都让我有很多“看法”。
(, 下载次数: 9) 以前对写作是有点痛苦的,但现在对写作是迫不及待的。
我所发生的这些经历和转变,从“多看多想打基础”,到“不写不舒服”,断断续续经历了7年的时间。
所以,写作是个长久的活儿,希望热爱写作的你,有一天也能和我一样,豁然开朗。
——
❤️看完如果对你有启发,请帮忙点个赞哟~ 么么哒
答主:静静教主;专注职场、学习、个人成长,一个通过剖析自己踩过的各种坑,来帮大家少走弯路的励志掏心窝子小姐姐。
产出的干货已经获得了超过10万次收藏。
(, 下载次数: 13)
作者: 心语心元    时间: 2021-3-22 18:04
写作是一种输出自我的方式,如果你每次提笔就感觉没有东西可以写的话,大概是因为你本身就没有什么东西值得输出。
虽然你可能会说,不会啊!我明明每次都有着强烈的想要说些什么的冲动,一想到某个话题就有无数想要表达的观点,可是提起笔来就一句写不出来了。
这其实是一种认知错觉,不信的话,你下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先不要忙着拿起笔,或者忙着打开电脑开始打字,而是拿出手机,开开录音或者摄像功能,然后呢,你就开始把你心里想要表达的东西对着手机说出来,既然是说,就普通的口语化表达就可以,没必要在意语言的层次感和用词的好坏,甚至都可以不用在意语法和具体细节的正确与否,先把你要表达的几个核心观点说出来。
试试看,你能说出来多少个值得表达的观点,也就是说你说出来的观点是别人通常想不到的。
你试着这么做几次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虽然有着强烈的表达欲,但是好像大部分观点都和一个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啊,也没啥特别之处。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在表达观点上面,都是在重复着一些反复重复的东西,微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随便一个话题都充斥着成千上万个普通账号的发言,你顺着看下来会发现除了一些情绪的表达外,在观点上能做到独到,新颖有见解的非常少。
所以,写作的根本问题在于你是否有值得表达的东西可以输出,而不在于写作的琐碎的技术层面。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影响你写出好东西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可以看看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许多能写出来,首先是因为他有一个很完整的故事或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其次才是如何讲好这个故事。陈忠实一辈子只有一本有影响力的巨作,路遥的影响力作品也不多,但是这些作品都成为了经典,因为这些作品基本上属于掏空了这个作家自己一辈子的精华的产物。
虽然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对于作品也很重要,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于莫言的影响,但是你去看莫言当年的描述,他当初根本就没看完《百年孤独》,他说,当那本书在中国出版的时候,他刚看一个开头就马上合上了书,因为他很激动,觉得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于是就埋头去写自己的作品去了。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莫言在打磨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想要表达的东西已经打磨了很久了,一直在等待发现马尔克斯这种表述方式的契机。
我作为85后,我们这一代的例子就是当年横空出世的 新概念作文大赛 对我们这一代写作者的影响,我们当年也是看了韩寒的杯中窥人,看了前三届的参赛作品,以及后来萌芽杂志培养出来的一系列青春文学作家的作品之后,我们这一代的许多人才发现,原来我们自己的生活也是可以去写的,原来校园生活,中学生的烦恼,大学生的思考也是可以写成文章或者小说的,正是这一批人的作品,才激发出了许多人的表达欲,才有了后来新概念一代的青春作家。
所以你看,许多能写出好作品的人,他们在提笔写之前,就已经在头脑里反复酝酿和打磨了好几个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故事了,他们缺的只是把这个观点或故事很好表达出来的工具和平台,而如何写好一部作品的技术性因素,就相当于表达内心观点,讲好自己的故事的工具。
而许多人觉得自己写作困难,其实是因为你没有值得表达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肚子里没有干货 ,那你拥有再好的工具也只能跟写作培训班培养出来的一些公众号写手一样,反复打磨一些平淡无奇的寡淡无味的观点或者去当一个写手,洗别人的稿件。
最后再做一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类比,许多人在学英文的时候,觉得自己写英语作文很困难,我面对这种提问的时候,我会先问他们,你们到底是写英文困难,还是写作困难?你能不能就这个题目先写一个合格的中文作文,然后翻译的问题我来做,许多人写出来的中文小作文都千疮百孔,或者平淡无奇,索然无味,这其实不是英语的锅,而是你根本就不会表达,肚子里没有货。
弗兰克扬:写作赚钱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弗兰克扬:你为什么总是半途而废?
作者: 依JOLIN林    时间: 2021-3-22 18:05
明末清初有个人叫叶奕绳,他生性迟钝,记忆力极差,读起书来往往如过眼烟云,前面读后面忘。不过,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天资较差而沉沦,而是奋发苦读,并想出了个“笨鸟先飞”的土办法。
他每读一本书,凡是遇见喜欢的篇章、段落或是格言、警句,就用纸抄录下来,认真诵读十余遍,然后一张一张地贴在墙上,每日多则抄上十余段,少则六七段。每当做事累了,需要休息片刻的时候,他就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边走边读墙上的那些纸片,每天要读三五次,直至读得滚瓜烂熟,一字不漏为止。
等到家里四面墙壁都贴满了,就将过去所贴的取下,收藏起来,再把当日新抄的贴上去,填补空白。这样,随取随补,从不间断,一年下来,起码可以积累三千多段精彩的文字。
数年之后,叶奕绳肚子里的“墨水”就已经很可观了。
因为有了丰富的积累,写起文章来便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后来,叶奕绳竟成了一名学识渊博,文采横溢,擅长戏曲的著名文学家。
叶奕绳并没有过人的天赋,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得益于他独特的读书方法。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同样需要读很多书,但是,读过那么书,你还记得多少?书里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这些问题让你困惑之余,也许你会反问自己:难道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吗?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别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可以帮你解除疑惑。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毕业于日本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有过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的经验,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他还有“笔记本作家”之称,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当然记录书单和读书感悟更是如此。
书中讲到奥野宣之创造的一元化笔记读书法,它涵盖了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检索以备重读这五个步骤,提供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
他倡导有目的性地购书,让读书从一开始就充满主动性;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养成随时记录,心得体会的习惯;学会摘抄,让原书精髓与自身思维的火花交相辉映;完善整理归档工作,做好的笔记需要反复重读才能凸显其价值。他还从自身经验出发,介绍了19个让读书体验更充实有效的小窍门。看起来方法简单,用起来却很有实效。
本书要教你的并不是单纯记忆书中的内容,而是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得心应手地运用。接下来,来学习这本书的精髓:
一. 一元化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1.读书生活的五个阶段
选书
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和书有关的信息,如浏览广告和书评,记录想读和需要读的书,减少与内容乏味,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的接触,提高选书的命中率。
购书
根据自己的需要,检查书籍本身是不是像笔记里写的那样值得购买,从而制作购书清单。这样就不会被书店过度包装的广告所左右,而可以快速自主地找到目标书籍。
读书
在读的过程中,做好写读书笔记的准备。将重要的部分按等级提炼:感触颇深的部分,纠结要不要做记号的部分,做了记号的部分,要摘抄到笔记本里的部分等。
记录
制作读书笔记,记录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动和思考,铭记这次读书体验,留下与书交流过的证据。
活用
通过再次浏览读书笔记,在检索和参考的过程中帮助自己获得智慧,得到提升,也方便日后重读。
2.信息一元化
把以上有关读书的所有信息记入同一本笔记,就是信息一元化,具体来说就是把想读的书和读过的书都记在同一本笔记里,不设分册。就像是把所有的卡都放到同一个钱包里,需要的时候只要全倒出来就可以很快找到急需的那张,非常方便。
五个要点:
可以书写任何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的很多事,如感兴趣的作家名字,印象深刻的台词,别人推荐的书名,一闪而过的感悟等。
按时间顺序记录,不需要分区,也不需要按照书籍的范畴分类,连写法和空间都不需要刻意区分。
附上日期,只要在每篇文章最前方添加日期,并在文字最后加条分界线就可以。注意记录方式统一,不会造成书写混乱,而且标注方式简单,更便于轻松地坚持做笔记。日期一般统一为如下六位数列:181212(即2018年12月12日)
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快速大字体记录和简写略写,都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和爱好创造出喜欢的方式。
可以粘贴,报纸上的书籍广告和书,评书店里分发的传单,都可剪下来粘贴上去,这种方式比单纯手写笔记更直观,更印象深刻。
二.如何做读书笔记
1.做记号


(, 下载次数: 17)

通读,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重读,读完一遍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觉得和好,就把这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标记,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2.利用书签边读边写




(, 下载次数: 8)

准备通读,重读,标记三枚书签,在每道程序中断的位置,放入标签。
3.巧用标记区分对象
可以用不同划线方式对标记对象进行区分。直线:重要,客观重要;波浪线:非常重要;圆圈:重要的专有名词关键词关键句等。
4.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即摘抄和评论并存,如葱鲔火锅这道菜中鱼肉和大葱一样的关系。
第一步:六位数日期+书名+作者+出版社
第二步: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用“o”表示。
              写评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用“*”表示。
如图:


(, 下载次数: 15)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是这本书的精彩之处,这种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是不试试的话,你就无法体会到摘抄带来的惊喜。
摘抄的一般都是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能让自己心动的句子,能产生共鸣的句子,摘抄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记忆,还能变成享受的过程,抄写的同时,那些句子依然让人信服,让人感觉震撼。
手机拍照和截屏的确给我们保存信息带来很大方便,但是迅速保存的内容如果过后不去看,效果为零。抄写的方式听起来老土,甚至有人会骂傻,而且抄完也不会都记住,但是抄写的过程伴随着大脑的思考感情的触动,不知不觉中,这些内容就会渗透到你的思想和情绪里,储存起来,像陈年的酒,长时间不动会蒙尘,但日久弥香,不经意间它已经让你发生变化。
摘抄下来的句子,记得写下自己的评论。可以是当时心情的记录,也可以是读书时获得的感想。人类是健忘的生物,就连昨天吃过的饭都需要认真回忆才能想起来。我们有什么理由去相信自己可以“理解书中的精髓”呢?
我之前经常下班后顺路在我妈家吃过午饭,然后回我自己家休息,一进门老公问我今天吃的什么饭,我几乎每次都不能马上回答出来,记忆力差到什么地步!所以,难怪这些年读过的书,只能说好像读过,隐约记得那个人物,再往下分析,就失忆了。
摘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迸发思想的火花,保存读书过程中的思考,防止与好点子失之交臂。读书时获得的感想还是原创思考的源泉。
利用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是以书为媒,依靠自己的思考,创造出自己思想的舞台,为日后的认识水平和创作打好良好的基础。
读书笔记会帮助我们改变读书方法,而读书方法的改变会带来思考方式的改变。如果只读书不笔记,只是用眼睛看过,并没有记到脑子里,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浮光掠影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奥野宣之的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虽然某些章节显得事无巨细,语言略显啰嗦,但是瑕不掩瑜,书中提出的读书笔记的方法,的确具有化书中知识为我们脑中智慧的神奇功效,这个方法值得每个热爱读书写作的人琢磨和运用。
作者: 雅茹cyr    时间: 2021-3-22 18:05
(, 下载次数: 14)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


这话听起来很熟悉吧。越是熟悉的东西,越是习以为常,就越有可能产生“认知疲劳”,从而导致放弃深入思考的机会。


于是,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很多热衷于学习写作的朋友,一边赛跑似地读书,一边挤牙膏似地写作。结果,搞得自己有些赶场似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是为什么?


对写作来说,阅读只是输入的一种方式。输入的方式还包括日常生活的观察、欣赏、交流和外出游历等多种。


同时,如果我们对输入和输出的中间环节,关注得太少,就会导致重两头,轻中间。事实上,输入和输出能顺利且高效连通的关键,是中间环节畅通无阻。


做饭,有三个环节。第一,找到米;第二,把米放到锅里煮;第三,米变成饭。


米变成饭的关键,在于“放到锅里煮”这一步。煮的过程和方式有差异,就会导致米饭结果不一样。煮的时间不够,饭是生的;时间太长,可能会焦;放在竹筒里煮,就成了竹筒饭。


打通写作“输入”和“输出”的中间环节是什么呢?




是大脑的加工过程,包括感性加工和理性加工。如果急急忙忙去读书,风风火火来写文,忽视了“加工”,结果就可能惨不忍睹。


1.感性加工


输入这一步,除了书籍资料阅读,其实还可以是观赏、观察、游历,或者体验生活、工作。我们不妨把这些都广义理解为“阅读”。读书,读人,读影视,读生活,读世界。


先来说说对外在世界的“感性加工”。


(1)感受、体验


什么是感受、体验?简单说,就是调动自身的感官和情绪,对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某种反应。


举例来说,当美女或者帅哥从眼前走过,我们会觉得眼前一亮,继而情不自禁地发出“好美”或者“好帅”的赞叹。内心伴随着产生愉悦的情绪。


这其实就是一种感性加工。是大脑对外部世界印象的情绪化处理。其中包含两大因素:外在事物和人的情绪、情感,它们有机融合。


作家和普通人的感受、体验不一样,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同样的事物情绪、情感反应强烈程度有别。


作家郭敬明讲述2003年之后没再出散文集的原因,“散文讲述的是作者最私密的情感体验,我害怕别人非常了解我,也害怕别人过多地走进我内心的生活。《愿风裁尘》的出版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范仲淹《苏幕遮》有这样一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是基于他对羁旅行驿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难怪,“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的确是有道理的。


俗世凡尘,社会现实,往往会将我们本来敏感的心打磨得老茧重重,导致情绪、情感体验不再鲜明独特。


多读名著,有意调动全身心去感受生活,这是提高我们大脑感性加工能力的好途径。


(2)想象、联想




连接输入和输出,想象和联想也是经常出现在写作整个环节中的。


简单说,就是由此及彼地想到相关事物或形象(甚至是全新形象)。


李白的诗歌,《秋浦歌》(其一):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由眼前的白发想到“秋霜”,这就是想象。通过想象,诗人将自己的白发与“秋霜”联系在了一起,突出了愁情。


此类想象的出现,可能出现在“输入”时,也可能出现在“输出”时。


写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其实是想象和联想能力在起作用。例如,这湖面静得如同镜子。就是由眼前的湖面联想到了镜子。一实一虚,多有意思!


如果不能运用想象和联想,就无法将“输入”的内容写得生动有趣,同时思路也会狭窄逼仄。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其实,也在启示我们善用想象和联想,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摇曳多姿。


2.理性加工


与感性加工相对应,写作还需要大脑执行理性加工的职能。


感性加工,好比是热恋中的男女互相有了好感,相依相恋;理性加工则是男女恋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就要冷静思考,客观分析,考察对方是否真的适合自己,以及如何组建家庭。


(1)分析


如同可以把苹果分为大小、形状、颜色、品种、甜度、产地等不同方面来认识,分析就是指对事物的方面、层次、属性、结构等分解开来考察研究。


作者为了反应事物的本质,揭示真相,必然要学会分析。否则,一堆材料,真伪难辨,黑白不分,就无法写成有价值的文章了。


沈从文创作《边城》时,曾说:“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边城》之所以要描写真善美的湘西小镇,是因为作家对当时社会的变化发展有自己独立的分析。认为要用淳朴的人性美来“对抗”现实中人的麻木与丑恶。


在自媒体写作中,分析的思维方法,更要发挥出其作用了。如读者需求是什么,阅读习惯有什么特点,同类文章有哪些写法等等,都离不开分析。


(2)综合


与分析过程相反是,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要素、层次、环节等联结在一起,获得一个统一的认识或印象。


以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为例。孙悟空这一形象就综合了动物性、人性和神性为一体。


首先,孙悟空顽皮、机灵,这是猴子的特点;其次,他对师傅忠心耿耿,对妖怪嫉恶如仇,这是人的特点;最后,神通广大,能上天入地,这又是神的特点。


你看,孙悟空是不是作者综合能力的极好提现呢?


其实,非文学类的作品,也会用到综合的思维加工能力。


比如,一篇干货类的文章,同样要综合各种知识和素材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帮助读者最大限度提高认知效率。


(3)再造


在写作中,把分析和综合统一起来,重新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或者思维结晶,这就是再造。


举例来说,白居易《忆江南 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你看,白居易曾经在杭州任刺史。他对江南,尤其是杭州一往情深。


从词作来看,他挑选了江花、江水、山寺、桂子、潮水、吴酒、吴娃(美女)等事物,作为描写对象。这其实隐含了对江南印象的分析过程;其次,他又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重新组合成新的江南意象,这就是综合。


整三首词既是对江南的回忆,又不是简单重复江南印象,而是一种艺术再造了。


鲁迅先生说过,他在塑造人物中采取“杂取种种,合为一个”的方法,“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但这不意味着胡乱杂取;相反,所取的确有价值与有特色的东西。


为了作品表达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各种各样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将其有机地聚合到要塑造的一个文学人物的身上,这也是再造。


好比是孩子们搭积木。每一块积木虽然取自积木块,但根据孩子的想象和创造组合起来,却是全新的作品,全新的样子了。可以千姿百态,变化无穷。


对中间环节强化关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打通“输入”到“输出”的写作路径。


不妨根据上述内容,做一次写作过程复盘吧。
关注 公众号 余老诗写作课,回复写作课,可获得12节写作干货系列课程。
作者: 嘀咕。    时间: 2021-3-22 18:05
时常收到很多咨询,有一类与题主的问题相似——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还是写不好?说好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呢?
(, 下载次数: 10) 读与写,看似关系很大,实则还是两件事,好比一个人问“为什么我听了那么多歌,依然唱不好”一样。“读好”和“写好”之间,独立性大于关联性。
首先,我们从源头看看,写作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写作,巴金说得既谦虚又贴心:“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按字面解,与其羡慕一个人有文学才华,不如羡慕他有感情。才华学不了,天赋、环境、个性、遭遇,全都不可复制,但感情可以,我认为“感情”有三:态度,热情和怜悯之心。正因为它们,才华才有航道,不会轻易落入虚佞、炫耀的歧途。
先抛开道德层面的怜悯,态度和热情又从哪里来呢?斯蒂芬·金在《写作是什么》一文开篇就写道:“当然是心灵感应。”他在里面,谈的正是读与写的关系。
我在能读书的地方都读,但我有个最喜欢的阅读地点——你很可能也有这么个去处,那里灯光明亮,心电感应的信号特别强……我们跨越时空,还要跨越时间,才能完成这次精神交流……我们在开心灵大会。(斯蒂芬·金,《写作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读书呢?为了在饭桌上引经据典?或者情信里诗意横溢?都有吧,但最重要的是和历史上伟大的头脑对话。你“感应”到了不起的东西,希望也能创造点什么让他人“感应”,于是你提起了笔。
你可以怀着各种不同的情绪开始写作,也许是紧张不安,兴奋不已,满怀希望,或充满绝望——对自己永远无法把内心和头脑里的东西全部写在纸上而绝望。你动手写作时可能双拳紧握,目光如炬,准备迎头痛击,报仇雪恨。你动手写作,可能是为了让某个姑娘答应嫁给你。你写作,也有可能想以此改变世界。 (斯蒂芬·金,《写作是什么》)
(, 下载次数: 7) 斯蒂芬·金
是的,无论是为了得到姑娘,还是改变世界,都那么合情合理,里面有写作永恒的动力:影响和改变。
说到底,写作者是一群具有强烈表达欲,并期望以文字承载思想,触达人,影响人,获得认同和更多反馈的家伙。
接着,我们来了解,写作为什么这么难?
写作是一种技能,所谓技能就是要通过长期训练而习得,低水平的机械反复,再大的量变也实现不了质变。天天徒步10公里买菜,大几率不会成为竞走冠军,整天哼哼唧唧,也不太会唱成阎维文。
我们常说“多读多写”,这个“写”一直语焉不详。写什么呢?怎样写呢?大多数人缺乏认知和方法,陷入低水平重复,基本就只有文字而没有作品了。
(, 下载次数: 17) 既然是专业能力,就一定不同于吃饭喝水这样的本能,它一定要有创造性,就一定会有难度。对写作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各式行云流水、洋洋洒洒的传奇。
其实,作家远比你想象的要灰头土脸。19世纪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这样描述过作家的小秘密——
大部分作家——尤其是诗人——都宁愿让读者把他们的创作过程理解为是某种美妙的癫狂,即一种狂喜的直觉。他们很害怕读者窥视到其背后的情况:他们构思时的弹精竭虑和优柔寡断的过程。
也就是说,写作困难是必然的,不困难那叫闲扯。写作的过程,是将思想系统化和逻辑化,通过抽象符号(文字)表达,从而唤起某种情感的一系列步骤。
视觉也能唤起情感,而且更容易,那为什么还要写作呢?好比一个人江边踏浪,壮丽黄昏,美不胜收,内心澎湃不已,不仅感叹:“卧槽。”诗人王勃也看见了,也澎湃不已,却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千百年后,“卧槽”之叹已让人不明所以,烟消云散,而王勃的千古绝句,却让那惊鸿一瞥不朽。景致如此,勿论更复杂的思想文明了。
(, 下载次数: 11) 总之,写作技能不会与生俱来,是通过长期训练和积累而得。纵使胸藏万卷书,输出能力不足,只会如淤塞的水库,再着急,也取不出半瓢。
最后,为了写好,我们该怎样看书呢?
尽管有诸多困难,多读多写仍是写作的不二真理。但书不能死读,逐个字过目然后放起来那不叫读书,只能叫打卡。
没有产生联系的知识是死的,看再多也只会浪费时间。所以一定要带着问题看书,没有就要去找。在其他分享里,我聊过“问题倒推写作法”,即到问答社区回答擅长的问题,以此为索,让零散但相关的知识产生联系,最终有序,日后再写到类似主题,就能信手拈来了。
而在翻书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做好标记也很重要。任何读书笔记都不如直接记在书上。我喜欢用小便签做“路标”,上面写上关键词句,除了找资料的时候方便,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温一本书。
(, 下载次数: 13) 小标签做“路标”
就像为了写本文,我请出了老舍、劳伦斯·布洛克、斯蒂芬·金、叶圣陶、夏丏尊、唐弢等作家的书,原本他们在我书架上并不为邻,现在凑一块儿了。
不好,老舍的《我怎样写小说》被压在最下面了,我得帮帮它,因为书的最后一句非常适合做这个回答的结尾——“各位要是打算学学文学,请记住多读多写多生活这三位一体的东西。”
是的,不懂生活,不看看世界,是宅不出好文笔的。
作者: dolphins    时间: 2021-3-22 18:06
更新:

对我而言,写作只是抒发感情、立场的工具。
如果写作者的观点不是对人有启发的、有意义的,文笔再好其实都没用。扭捏作态没有灵魂的文字反而令人感到恶心。而儿童的文笔或许稚嫩,但是其中透露的童趣却是很多大人无法学会的。
(, 下载次数: 12)

(, 下载次数: 12) 回到问题,写作困难不是书读的少。读书读得多和写作好本身不是因果关系。
读书的本质是深刻你的思想、武装你的见识。但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关键不是你读得多,而是要读的深、读的精,这样才能提升思想内涵。有了独特的观点、独特的思考后,再考虑怎么去磨“语言”这个工具,把自己的思考更好地表达出来。
这个才是磨练自己写作的正确思路。


以下是原来的正文:
小时候被老师夸:“你的文字给人一种清泉般的感觉”,瞬间就想到了老家爷爷奶奶家外面那条清冽的小溪。
想必这样的文字是很美的吧。
(, 下载次数: 9) 稍微长大点,变成这样的文字:
今天天气不错,春风拂面、万里无云。
其实也不是真的万里无云,甚至自己都没有出去望望外面的云,只是赖在家里、趴在桌子上,幻想着外面的世界,然后用粗糙的语言勾勒出来,只为应付作业。
再长大点,自己的文字越来越无力,越来越浅薄。原本那个会兴致勃勃拿出本子扬言要写小说的精神小伙也被摧残成一个语言贫瘠的大叔了。
一、为什么我想谈谈写作?

最近,对写作的兴趣又涌上心头。本来只是功利主义地想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于是去看一些资料、去看书、去看视频,觉得只要从他人那里拿到一个模版、一个秘方后就万事大吉。但是后来越看越觉得“写作”这件事并不简单。
你要说它简单,每个人都能捏出那么几个字。但是,真正的好文章却像大浪淘沙般一样艰难。
试问,让你现在想一想自己写过的好文章,你能想到几篇?
如果你一篇都想不到,那说明你可能没有对写作很用心。
二、写作带给我的敬畏感

我可以想到一篇,那一篇是让我到现在都有成就感的。
而那篇文章,是我小学三年级写的。
写作课上,一个大教室里,同学们零零散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外面的阳光透着巨大的窗帘散落进来,这是一个静谧的下午。老师播放了一段二十几分钟的轻音乐,让我们认真听,之后根据这段音乐编写一个故事。
音乐响起,我缓缓闭上眼睛,世界消失了,另一个世界在我眼前慢慢铺开:一片暗夜里的竹林,月光倾泻,稀疏地落在摇晃的草丛中。这时,一场夜间的森林演奏会开始了——有细碎的蛐蛐声、喧哗的蛙叫声,也有清脆的蝉鸣声。竹林角落里冒出两只肥硕的大熊猫,它们开始了深夜的冒险...
(, 下载次数: 17) 文字就这么很自然地从笔尖流淌出来。
三、“主题、结构、文风”——佳作精髓所在

由于感受过写作带来的沉浸感和愉悦感,使我多年来对写作一直存有敬畏。
而直到现在,我才敢稍微谈下我对好文章的理解,也希望我的理解能带给他人启发:
上等文章一定要在这三方面均佳,一是主题,二是结构,三是文风。
主题是灵魂,结构是骨架,文风是血肉。
1.主题

主题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
知乎有个问题“什么样的女孩会变成将来的广场舞大妈?”
刚瞄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想到大部分人对广场舞大妈的态度就是觉得她们有点太接地气,就像当我们看到父母用老年表情包一样的感觉,不是嫌弃,但也至少不是很正面的态度。
但有一篇文章特别抓睛,她开头就是这样一句话:
命好的女孩。
当时我就被吸引了:咦,晚年跳广场舞大妈的人怎么就命好了呢?看起来就不怎么优雅呀。
怀着好奇,我就把那篇文章看完了。
(链接在下,有兴趣可以看看;不看的话也不影响阅读)
什么样的女孩会变成将来的广场舞大妈?不仅看完,还产生了一份钦佩之情:一方面是对广场舞大妈。她们象征的不就是那种有活力有冲劲的人吗?这不就是中国繁荣富强后带来的福利之一吗?只要愿意,她们可以跳广场舞,甚至可以跳印度舞,只要开心,怎样都好。
更多的是对作者的敬佩,从她不同寻常的立意中就可以看出她是对这世界有很敏锐的思考的人,还有她的价值观也令人觉得春风拂面。
立意要新,才容易见奇。一个独特的立意,就像平庸人群中一个有趣的灵魂一样。
有趣的灵魂,谁不爱呢?
2.结构

有的立意并不新,但是为什么抓人呢?
因为作者结构组织得好。
结构应该服务于立意。好的结构对主题的配合应该让人觉得是天衣无缝、水到渠成的,看完后就像口渴的人喝到一杯温水般愉悦。
仍然以刚才的文章为例。它首先开宗明义,之后主要用四个故事和一些总结和议论串联起来了整个文章:
用一个故事引出了为什么觉得跳广场舞的人是命好的人,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不担心生计、身体好、不被家务所累;之后议论,说大部分人都要走上平凡之路;并讲了三个故事(呼应前面的三个原因)来印证这一点;最后总结并升华。
(, 下载次数: 15) 用鱼骨图做的文章结构,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学习好文章的结构
议论与故事相结合,使得作者的论点就显得特别的有说服力,并且有血肉的例子很容易带来共鸣:对呀对呀!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这样平凡、这样小心翼翼过日子的人真的很多!
如果让读者产生很强烈的共鸣,那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让结构服务于立意的目的,其实也就是让读者能够有一种:你说出我的心声的感觉。
3.文风

(1)文风的重要性

这一点也是我最近才意识到的。之前只觉得文章只需要有主题和结构就好了。确立了这两点之后,那不就很简单吗?就像说话一样,你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知道自己要按照什么顺序说出来,那不就可以了吗?
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你对自己有比较高的要求的话,那你不仅要先在主题和结构上下功夫,还要在“血肉”方面也就是“文风”方面好好修炼。
一个顶级美女,最不可替代的是她的气质(主题),其次是她的骨架(结构),最后是她的皮相(文风)。美丽如赫本,但我们不会否认年轻时的她比老年的她看起来更美。
(, 下载次数: 13) 文章也是如此。主题、结构好固然可喜,但是文风好也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文风好呢?
文风,度娘说它是“使用语言文字的风格”。
(2)用栗子说明什么是文风好

对比一下这两段文字:
第一段: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或是在你写稿子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力避单调。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连半个小梅花也不肯印在稿纸上!它倔强得很!
第二段:
我的猫猫很可爱,它非常喜欢粘着我。有时候我给它吃东西的时候,它就叫的特别欢,我听到了也很高兴。我真喜欢我的猫猫。
一对比,高下立见。第一段是老舍先生写的《猫》,全段没有任何“喜欢”、“可爱”、“爱”等形容词,但是一只顽皮通人性的小猫已经跃然纸上,让人不禁想要揉揉它;但是第二篇,很短,但是几乎被“可爱”、“喜欢”等形容词堆满了。虽然堆满了,但是我们完全不能切身感受到主人公对小猫的爱。
所以好的文风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引起共鸣的方法的最好方法是描绘画面:你可别说你到底怎么喜欢你的猫,你再说我也不懂。但只要你把小猫放在我的面前,那我看了就完全明白了。
(, 下载次数: 15) 讲故事也是同理。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看故事?因为故事最能挑起读者自身的经历与感触,也才能产生共鸣。
四、总结

主题、结构、文风,三者,都不可偏颇。
这篇并没有重点讲如何提高这三点,其实只要有心很容易提高:一是观察、模仿经典文章,二是自己多写,三是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hr/>另外,很感谢大家对这篇回答的喜爱。但是不要只收藏不点赞哦~谢谢大家。
后续有时间我会再谈谈具体怎么提高写作。(2020.5.9)


其他回答:
有哪些歌听了让你有生理不适?
作者: 无畏前行    时间: 2021-3-22 18:07
方法很简单,一招就能搞定:复述式写作法。
这招立竿见影,但被很多人所忽略,要么是瞧不上,要么是懒得做。
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读法。
有的,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排忧解乏,他们不在意是否有收获,只在意是否吸引人,是否能读得下去。我将其成为快餐式阅读。
有的,是为了通过阅读来汲取营养,收获知识技能,我将其成为功利性阅读。
这两种读法都可以,没有谁高谁低,只要符合个人需求即可。
比如,我平时大部分的阅读行为,属于后者(功利性阅读),有时候心烦意乱时,就选择快餐式阅读。
年前的时候,家父做手术的前天夜里,彻夜难眠。原来的我,对霸道总裁类小说,嗤之以鼻,觉得那是精神鸦片,但为了让自己能够少胡思乱想,竟然也看了多半本,你看,我还得感谢它。
不闲扯,咱说说功利性阅读的方法吧!
功利性阅读,说白了,就是带有目的性的去输入,还要带有目的性的去输出。
很多小伙伴提笔就怕,一写就大脑一片空白,主要有两种可能:
一是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少,俗称肚子里面没有墨水。
有的是纯粹不看书,有的是看了等于白看,没记住,知识还是作者的,就光混了个眼熟。
二是平时看的东西多,但是表达有困难,要么是缺乏逻辑,不知道从何说起;要么是眼高手低,总想要一次性写好,不看任何资料,光靠自己从零开始,写出一篇神作。
这两种情况,不管哪一种,我刚才提到的“复述式写作法”都很有用!
读书时,很少会有人不走神,即便不走神的前提下,也很少会有人能够做到时刻主动、积极思考的。
要想有效读书,必须要让自己去思考,想方设法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去理解新的知识,这是在吸收,也是在碰撞,碰来碰去,就会有火花,火花就是灵感。
完成思考之后,还需要更进一步,要去主动的使用,先把刚才学到的,自己“闭卷”写下来。
写下来之后,还可以更更进一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是动用网络搜索,找到更多相关的案例资料,来论证刚才所学到的东西。
别着急,做到这一步,你还可以更更更进一步,思考你学习的这些东西,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更更更更进一步就是,别光说不练,真的拿所学到的知识去切实解决几个相关的问题。
大脑都有惰性,既然懒惰,就需要主人刻意调动。以上五条都是刻意调动的好方法。
在复述写作时,不一定非要用电脑,可以使用手机的语音转文字功能,也可以使用蓝牙键盘,这会方便不少。
我很多时候写草稿,记录灵感的时候,都会用这两个工具。
当然,未必五条都做到,哪怕仅仅做到第三条,也会让你的读书效益提高不少。
为了更好的理解第一步,我在这里举一个特别小白的例子,知乎大神太多,别嫌弃我的“土方子”。
比如,我看到一篇文章《吴军:投资中的几个误区》,它是《吴军·硅谷来信》的节选。
在阅读时,可以将“确定有效信息点+读懂+概括”为目标,读完之后,对该章节的文章就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和理解的。
文章的主题类型:投资理财类
有效信息位置:四个误区所在段落
有效信息价值和特点:理财投资中的四个误区   理论讲解  
如果确定是自己想要学习的,则可以进一步细读。
一边读,一边用醒目的颜色和加粗字号画出有效信息,一边口头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提炼。
如果在某些地方有自己的观点,想法和补充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字体记录下来。
就拿举例中的文章来说,该文的核心观点如下:
■贵金属并不是好的投资选择
短期内,贵金属价格波动大,投资成了“赌运气”。从长期看,贵金属在扣除通货膨胀后容易亏钱。
■专业人士理财不一定就比自己做的好。
用很简单的投资策略,也完全可以比那些专业的团队做得更好。
■买的股票亏钱,并不是不卖出去就没有损失。
对于单个股票来说,如果降幅过大,要想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较难。
■购买便宜的股票,看似量多,但并不值钱。
看股票不仅要看它的发行量,还要看它的盈利能力,以及成长率等等很多的因素。
看懂了,会概括了,不代表这些知识就是你的了。
你还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充分的利用起来,在合住书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一遍,这就是“复述式写作”。
复述时,如果感没有条理,心中千言万语不知如何下手。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要么是模仿书中讲解的方式,借用作者的解释线路,为自己所用,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一遍。
或是可以使用各种思考框架,比如SCQA、STAR等等。
比如,我套用SCQA结构,用这个思维框架去将刚才阅读的,用自己的话写出来,现学现卖!
情景(Situation):很多人会喜欢买很便宜的股票……
冲突(Complication):这些股票却表现平平……
问题(Question):为什么呢?
答案:(Answer)看股票不仅要看它的发行量……
写作角度很多,可以变来变去的写,非常灵活。
使用思维模型的好处在于,你不用耗费精力去编排讲解的线路,还能够更高效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但在写的时候,你会发现特别多的问题,比如,刚才举例的,谈到买股票要看发行量,盈利能力和成长率,那么如何去看呢?
每一个问题都是突破的好机会,通过继续阅读或是网络搜索查找资料等方式,再去一个个解决,然后补充到自己的文章当中。
比如,我之前看过一篇关于将社交恐惧的小文章,里面的知识容量不多,基本告诉了我:
社交恐惧并非是一种病,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人们都会有自己的交际“舒适区”,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都会紧张,这是正常的现象。
有的人之所以社交恐惧倾向较为严重,是因为高敏感型人格。
如何着手治疗自己的社交恐惧症呢?可以从三方面改变:扭转负面想法、化被动为主动、不纠结于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些让我很感兴趣,可以算是启发性的知识,帮我扫盲,但也是我的向导。
因为我会在复述式写作时,会有很多新的问题,如:
还想要知道到底什么是高敏感型人格呢?
自己面对社交时,会有各种不自信的负面想法和暗示,应该如何去改变呢?
害怕社交,应该如何去主动迈出第一步,参加一些自己能够胜任的社交活动呢?
当自己因为社交而有较大的负面情绪时,自己应该如何处理呢?
从启发性知识上又引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后面针对性的深入学习提供了明确方向。
在搜索资料,消化信息的过程中,逐渐摸清楚了一条线路,为日后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 下载次数: 19)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虚假学习行为”。
这个指的是那些看似在学习,实际上只是提供一些虚假学习的满足感的行为。
这类行为具体表现为两种:
一种是收藏怪。看到好文章后,习惯性收藏,计划有时间后再去细细品读。
我会将收藏夹称之为“冷宫”,别以为你当初信誓旦旦的说会回来,实则你很有可能此生不与其相见。
一种是摘抄怪。只是摘抄好句子和知识要点,将一段话从书籍中搬运到笔记本上,没多大用处,除了浪费钢笔水。
但如果使用上述的复述式写作,效果会好很多。
给大家乱七八糟瞎讲一大堆,家中两个老宝贝客厅跳广场舞,干扰强度惊人!
见谅,见谅,见谅。
对了,我在专栏中持续更新了很多关于内容创业、写作变现的方法技巧,欢迎关注。
<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time588" class="internal">time内容创业
本文作者:time;公众号:time内容创业;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作者: 社背村    时间: 2021-3-22 18:08
我觉得呆伯特漫画系列漫画作者,斯科特·亚当斯,对于写作这件事,说的最好:
不要把写好当成一个目标,而要建立一个“写作系统”来搞。

既然写作是一个系统,所以它是“可以持续优化”的;又因为是一个系统,所以你可以对这个系统进行各种写作技术的测试
而写作的技术,其实完全是公开透明的,不像什么“商业核心技术”,还得藏着掖着。
01

比如说,最基本的描写,和说明,写作的技术,就是“秩序”。
时间,从过去到未来;空间,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逻辑,从结果到原因,从思维链条的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
所以,写作最最基本的要求,是把事情讲清楚,而要想把事情讲清楚,你的思维本身就应该是有条理的。
在这个阶段,不管你用了什么词语,不管你会不会把事物写得动人,都不要怕——时刻牢记,你在为你的“写作系统”打下最坚固的根基,慢一点没有任何问题、词语粗糙也没什么问题。
很多人这个基础没打好,逮着就写,看的人非常头大,脑子里面乱糟糟的,甚至一度怀疑写的人是不是脑子有毛病……
当然不是有毛病,我初高中阶段见过很多特别聪明、脑子反应特别快的人,但是就是因为思维实在是太跳跃了,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别人根本不知道这家伙究竟想要表达个啥。
02

有秩序了,脑子清晰了,你就可以研究测试写作技术的第二阶了:修辞
所谓修辞,最简单的,无非是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反复、设问……等等。作为一个初阶选手,那些高等的修辞手法就没必要多研究了,现在是一个半书面半口语化写作的时代,过多的修辞反而显得文绉绉的,太装逼。
这也是写作开始对“创造力”有要求的时候。一开始你的比喻可能很无趣,但是不要在精神上过多惩罚自己,你要把它当成一种可以持续改良的技术来搞。比较笨的办法,就是直接用别人的比喻,慢慢用出感觉。
广泛意义上的修辞,就是让文章变得“鲜活”,所以,你现在可以改进你写作系统的基础——描写,让更多细节呈现出来,一个人,他的衣服、神情、瞳孔的颜色、食指的细微抖动……一件事情,它发生时的天气、环境,每个人的动作、眼神、说话的语气……
写完之后你自己读一读,整个情景是不是跃然于眼前,很有画面感
如果是议论文,那么,你的推论之间,是不是讲得清楚了?衔接地是不是特别紧密?为了增强客观的说服力,你可以引用权威的资料、证据、数字、图表;为了增强主观的说服力,你可以使用排比、反复、反问,让你的语气强烈而具有感染力。
这个阶段建议参考几本“教材”,比如说王鼎钧的《讲理》——
(, 下载次数: 13) 王鼎钧 - 《讲理》
03

上面两阶都搞熟练了,你的写作,也算是入门了。
你可以思考更抽象的问题了,也就是第三阶:结构
什么叫结构呢?就是一篇文章的内在抽象逻辑。一篇好文章的结构,思绪跑得再远,总是围绕在一个中心上。
拿议论文来说,你在写之前,就要弄明白:你想讲的,只有一件事!
这件事像是树根一样,向上生长出很多小事,或者说,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从某一个方面,在讲这件事/总论点。
比如说,大论点:电子游戏没有增加犯罪。
你可以先从正面,结合材料,写写美国自从电子游戏普及之后,青少年犯罪率的问题,证明这两者没有关系;然后从反面,结合材料,给出了:电子游戏不仅没有增加犯罪,反而还使得犯罪率降低了。
正面+反面,就是一个非常通用,也非常有用的结构,足以应付大多数情况。
这里面要注意的一点是:你的材料来源只要是准确可靠的,你就应该支持你的倾向,写作并非是绝对客观的科学研究,你关注的是你结构的基本稳定性、逻辑清晰性。
还比如,常见的“总分结构”,或者树形结构
比如说,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总论点是:美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打的。
然后,你可以从经济上讲,石油啊、贸易啊,之类;政治上的地区安全、地缘政治;然后是文明层面上的,美国基督教文明天然的“无限扩张性”、文明的冲突之类的;然后是直接原因上的反恐需要。这些小论点,又可以继续作为局部的“大论点”,借用各种材料与论述来证明之。
04

有了上面三阶的“写作系统”,就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打磨,出好文章吗?
不,你还需要两大系统,一个,叫“素材系统”;一个,叫“分析系统”。
素材系统,我推荐印象笔记,读过的书,可以通过marginnote这样的应用,整理到印象笔记里面;每天的灵感、网上看到的好文章、好故事、好笑话,都可以直接提交给系统。
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作还是很困难?
因为读过的书,没有转化成素材,还只是文字、道理本身,没有为你所用。而所谓“文思如泉涌”,没有素材,那最后写出来也只是空洞的说教。
另外一个更重要,也就是分析别人怎么写的——分析系统
你的写作系统包括秩序、修辞、结构,别人的文章,也完全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分析。
怎么分析呢?我建议一篇文章/一本书,最少读两遍
第一遍,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不要分心,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仔细聆听作者想给你传达什么东西、沉浸式地体验故事的发展与起伏;第二遍,从创作形式的角度,分析作者的写法、用词、修辞、结构、逻辑,仔细观察那些好的地方,究竟是好在哪里。
总之,第一遍,是“体验内容”,第二遍,是“分析形式”。
很多人读东西,完全是两种混着、交叉着来,最后顾此失彼、不见森林,啥也没学到。
分析系统用得多了,你的阅读,自然就敏感起来了。见得多了,你自然就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开头、这样结尾、这样设置悬念。
读过很多书,但是没有阅读的“分析系统”,没有对文字本身的“间离”,自然是很难写出东西的。
05

当然存在很多高阶的写作技巧:
    先做加法,再做减法,让长句短句化、文字极简化;多用主动的动词,少用被动语态,让文字凌厉逼人;关注大众心理,写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观点;写一个具有“诗性”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煽动情绪,并且控制情绪的变化节奏;用词精巧准确, 画面感极为丰富,简直堪比看视频;……
但你要知道,这些,都在“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如果你的故事本身就是动人的、如果你的观点本身就具有冲击性,你只要负责把它讲清楚,就成了。
看过很多书,最大的坏处,就是“心气变高了”,欣赏水平不同于常人,对文字的苛刻程度,也高于常人,也就越难从头开始,写出个令自己满意的东西。
但其实:阅读和写作,完全是两码事的
就像吃东西,和下厨做菜一样,这两件事涉及的心理活动,简直是南辕北辙。
阅读要向上发散,让思维炸裂、运动;但写作,则是要沉下去,一凿子一斧子,造出一个结构来。
所以啊,不妨用3个月——半年的时间,仔细打磨一下你的“写作系统”,从基础打起,一点点测试。
相信我,你会在这个过程里面,感觉到系统的建立,以及系统的逐步优化的。
**
感谢阅读。更多好文,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号:罗文益,ID是:wenyidehua
作者: ahexiaoyang    时间: 2021-3-22 18:08
不是。结构基本决定了你的文章最终大概会长成什么样子,一个好的文章结构,也能提升文章的水平。
如何搭建一篇文章的框架

很多人写文章都有一个习惯,即提笔就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这样写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你很容易写着写着就跑偏了,最终写出来的文章跟你最初的设想偏离很大。
(2)你会写得很慢,甚至写不下去。
(3)你的文章最终可能变成了逻辑混乱的碎碎念、流水账。
如何避免这种「管不住字」的情况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写文章之前先搭建好文章的框架。
建一座大楼,不能没有设计图就直接开始砌砖建墙,写文章也是如此,文章的框架就如同房屋的设计图一样重要。事先搭建好文章的框架,作用在于确立文章的写作主题和行文方向,让你的表达更有逻辑,主题更加明确,而且因为你的写作有了方向,你知道每一步该写什么,你的写作效率会更高。
搭建一篇文章的框架,可以分三个步骤来进行。
确立写作主题
建房子第一步是画设计图吗?不,第一步是想清楚你要建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写作,也不是一上来就列提纲,写作的第一步是先确定主题,也就是你要写什么,这是搭建文章框架的第一步。如何确立主题?
理想的情况是,主题非常确定,我们可以直接列提纲。但现实往往比理想状况复杂得多,第一步我们通常只能确定一个大概的主题方向。确定大方向之后,我们要梳理出几个立意,最终我们综合考量才能把这篇文章的核心立意确定下来。
举个例子,我写过一篇文章《我见过情商最低的行为,就是不停地讲道理》。这篇文章的主题方向是怎么来的?我看梁宁的一篇文章中有一部分大概讲的是「管人的本质就是管理情绪,很多创业者管人的能力很差,是因为他们只会一招——不停地讲道理。」
我看到这个观点时,非常有共鸣,特别想写一篇文章,于是我根据这个观点,列出了一些立意。
一流的老板,不讲道理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情绪
情商高的人,最不讲道理
根据这些立意,我又琢磨出一些东西,比如不讲道理,本质上是不讲事实、不讲逻辑等,因为人是情绪动物,事实和逻辑是正确的,但未必是有效的,基于此,我又想到了几个立意。
情商高的人,总是先道歉
情商高的人,不讲道理讲人性
情商高的人,不跟爱的人讲道理
列完这些立意,我就开始梳理,其实所有不讲道理讲情绪、讲人性的状况,都是情商高的表现,而这种高情商体现在各种人际关系上,不仅是老板做管理,在爱情关系、亲子关系中也有体现,所以我最终的立意就是「情商高的人,最不讲道理」。后面我希望这个立意更吸引人一点,使用了标题技巧中的激发危机感,把这句话表达成了「我见过情商最低的行为,就是不停地讲道理」,这句话就成了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标题。
新手写文章,因为没有丰富的经验,脑子里也没有存储大量的素材、观点,所以更多的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先确定一个大方向,在混沌中找到秩序,找到那个确定的点,甚至有必要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素材,从中找到一个相关立意,最终再综合确定要从哪个立意着手。
经过长期的写作练习后,你熟谙人性,理解目标用户的痛点、需求,同时你在自己的写作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观点和素材,这时候你就有可能一开始就能直接确定一个非常好的立意。
根据你对主题的理解列出提纲
确立主题后,接下来就是根据主题列提纲,也就是列你这篇文章要写哪些部分,每一步写什么。如何列提纲?
我给大家总结了 14 个思考方向。
(1)问题——发生了什么事情/新闻?有什么痛点/需求?
(2)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事/观点/方法/概念等。
(3)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为什么要讲这件事?这个观点为什么是这样的?你可以用哪些概念、道理、观点、事例去解释它?是进行正面论证,还是进行反面论证?
(4)怎么做——你可以写如何做一件事;如何使用一个概念;给出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5)分解——把一个整体拆分成很多部分。
(6)并列——当你论证一个观点时,你可以找同一个层级但不同维度的案例进行并列论证。
(7)递进——时间的递进、空间的递进、程度的递进等。
(8)关联——这件事和其他哪些事有联系?这个人和其他哪些人有联系?这个概念和其他哪些概念有联系?
(9)过程——一件事是怎么发展的?
(10)转折——一件事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料之外的改变?
(11)对比——两个人的对比、两件事的对比、两个观点的对比、不同时间的对比等。
(12)结果——一件事的结局是怎样的?
(13)反思——从一件事、一个人、一个新观点中反观自己,你得到了什么。
(14)意义——这件事的发生带来了哪些价值?去做一件事有什么价值?学会并正确使用一个概念、观点、方法会得到什么价值?
以上是我总结出的 14 个思考方向,你可以根据你的理解继续添加,甚至你可以直接梳理出你的一个列表来,这些点相当于思维模型。抛给你一个写作主题时,你可能什么都想不出来,但对照这个列表你一下就能想到很多可以写的东西。
比如我写《我见过的情商最低的行为,就是不停地讲道理》这篇文章,这个主题是一个很细的点,我列提纲时的思考方向就是如何论证它,论证它的思考方向就是找同一个层级但不同维度的案例并列论证,比如老板和员工、父母和孩子、爱人和朋友这些维度,这四点就是并列视角。
比如我写的《如何科学安排假期,做真正会休息的高手?6 000 字干货给你讲透》,这是篇典型的讲方法论的文章,所以我列提纲时要用到的思维模型是这样的。
问题——大家的痛点:不会休息,越休假越累;
为什么——越休息越累的原因;
关联——哪些概念可以解释这件事?被动娱乐、主动娱乐、心流、自控力、边际效应等;
怎么做——给大家提出科学休假的具体建议。
根据这些思维模型,你可以列出很多值得写的点,列好了之后,再梳理一下,一个初步的提纲就出来了。
搜索素材,根据素材补充、完善提纲
第二步做完之后,你有了一个初步的提纲,这个提纲是根据你的理解直接写出来的,肯定不够完整,更不算完美。怎么解决呢?大家一般列完一个大概的提纲之后,就要开始在多个渠道、用多个关键词搜索素材了。在搜索素材的过程中,不同的素材会给你不同的启发,你可以根据这些启发补充、完善提纲。
列提纲就是列观点,也就是列出你的思考。你的思考是怎么来的?基于对素材的理解。进行第二步的时候,我们直接去思考,其实依靠的是素材中的个体经验部分,即个人经历和身边人的经历。所以,进行第三步的时候,我们要调动外部经验来弥补个体经验的不足。
比如我写《成大事者,都有个被忽略的特质:有仇必报》,一开始根据个体经验我并没有写第三点「报仇成本高,赢家不报复」,这个点就是我在搜索素材时看到了王烁老师讲的「超级合作:赢家不报复」,受此启发,我觉得很多人不报复的原因就是觉得报仇成本太高,所以我有必要在提纲里再加一点,给大家讲讲为什么报仇成本高,也要去报仇。
比如我写《真正会聊天的人,懂得把优越感留给对方》,其中有个大的论点是「如何才能自己少展示优越感,把优越感留给对方」,我用 5 个点来论证,第 5 点「自己秀优越感时,记得你还有同行人」就是我看到黄渤在 46 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的表现时激发出的新思考。
为了避免写得慢、没主题、没逻辑,我们在写作时要先定主题,再根据对主题的理解列提纲。为了让提纲更完整,我们需要在搜索素材时不断补充、完善提纲。
如何写开头,让人想要继续阅读

我们在前面讲了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天然矛盾,其中一个矛盾是,作者一定认为自己的文章值得看,希望被更多人阅读,但对读者来说并非如此,他们不一定非得看你的文章,他们随时可能把它关掉。
广告学大师大卫·奥格威曾经说过,阅读标题的人数是阅读正文人数的 5 倍。读者点击你的文章,是你选题做得好、标题起得好。所以,如果你的文章标题能吸引读者点进来,你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这时你的开头又足够精彩,能吸引读者,那么读者就会继续阅读下去,反之他就会直接关掉你的文章,哪怕你后面的内容再精彩,也没了被人看到的机会。
因此,写开头的核心目的就是让读者继续往下看文章。如何写出让人想要继续阅读的开头?有三个技巧。
激发好奇
这是爆款文章开头最常用的一种技巧,好奇心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如果你能在开头想办法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探索欲,他就一定会往下看文章以寻求答案、解答疑惑。
1.提个读者忍不住去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 》的开头。
所有当代人都面临两个问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该怎么解决?
2.讲一个反常的事或颠覆的观点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作者: 瑶妹。    时间: 2021-3-22 18:09
听你的描述我觉得存在以下几种可能性。
第一,没读对

第一,不是读书少,是读的书并没有对症下药。如果想要练习写作,提高写作能力,你读《百年孤独》和读一本专门教写作的书,效果当然是完全不同的。对于这点,在回答底部我会附上6本我个人认为有助于写作的书。
第二,没读透

第二个可能是,没有读透,虽然看了很多书,但不是有效阅读。对于这部分,有几个小建议。
一是写想法。逼着自己写想法,从看到一句话的小的想法,到看完一个章节的想法,再到看完整本书的总的书评,都要写。很多人看完书就忘了,但如果你写了想法,这些就是你的,你可以非常快速地在记忆里提取出它们。
第二件事,积累故事和金句。很多人可能觉得很幼稚,听起来像是小学时候被老师逼着做积累本,但我想说真的真的很有用。你知道什么是好的故事,什么是好的句子吗?你在记下它们、有意识地寻找它们的时候,这种判断好坏的敏感度会越来越强。
做到写想法和积累,我觉得你对一本书的吸收程度就够用了。
第三,没动笔

第三个可能,书也看对了,读得也挺透了,但是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动手写或写得不够多。这种情况最常见,好比研究了一大箩筐怎么骑自行车的理论,头头是道,却不上手。一个写过100篇文章但书读得一般般多的人,和一个博览群书但一个字没写的人,肯定是前者更佳。
所以,如果想要写得好,一定一定要开始动笔!两个小技巧,一是心态上,相信所有的初稿都是狗屎,写得再烂自己也是亲妈,二是意识流写作,逼着自己一直写一直写,不要管逻辑不要管错字,就一直写到结束,秘诀在于“让你的笔在纸上移动”,不要将笔移走。然后改就对了,改稿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会有奇迹。记住这两点,就OK。
最后附加6本有助于写作的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主题是“有助于写作的书”,而不是“关于写作的书”,是由于我个人的基本观点。我认为,如果我们只聊关于写作的书,我们最后得出的答案会是一些手把手教你写作的工具书,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开始写吧》,他们当然也很好,但是不够。
我们不能永远只从工具书上学到技巧和方法,我们未来接触的更多是非工具的好书,是经典的小说和文学,我们最终要学会从别人的作品中主动地学习关于写作的技能。
所以,除了四本工具书外,额外补充了两本我认为对培养写作能力有帮助的书。
一、工具书

(, 下载次数: 7) 1.《如何阅读一本书》

不得不提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豆瓣评分8.4。
豆瓣简介: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建议大家先大致浏览,每次写作遇到障碍,都可以重新翻看这本书。推荐指数五颗星。
2.《开始写吧!》系列

雪莉·艾丽斯,劳丽·拉姆森的《开始写吧!》系列。
包含《开始写吧!——推理小说创作》《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开始写吧!——科幻、奇幻、惊悚小说创作》《开始写吧!——影视剧本创作》等等,满足你各式各样的写作需求。
(, 下载次数: 11) (截图为豆瓣电子书免费试读)
书如其名,里面有很多的小练习,带着你“开始写吧!”推荐指数五颗星。
3.《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 下载次数: 10) 豆瓣评分7.9。
豆瓣简介:集聚全美杰出新闻记者和非虚构作者,分享他们独到的创作经验。涵盖各个方面,从寻找一个好的主题、搭建故事的叙事结构、塑造作品品质,到撰写和出版你的第一本书,是新闻、电视、广播、纪录片等从业人员,以及自由撰稿人的必读参考。
毕竟是51个人在写,文风各不相同。后面我就没太看下去了,断断续续地读,喜爱程度跟阅读速度成反比,但觉得前面好几篇简直是神仙写文。推荐指数四颗星。阅读时间参考:5小时。
4.《从零开始写故事:一个南方周末记者的特稿笔记》

(, 下载次数: 10) 知乎简介:从确定主题、收集资料、突破采访,到文章布局、篇幅管理,作者根据自己的从业经验和观察,不谈艰深理论,只传授写作的实务技巧,举出大量的实例,一层层给你剥开特稿写作的秘密。
我比较喜欢的有:三个同心圆,细节骗不了人,信息优势,创造性采访,观察式采访,倒金字塔式问题清单,让故事动起来的开头,引语式开头,标色练习,任何初稿都是狗屎。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推荐指数三颗星。阅读时间参考:1小时15分钟。
二、课外书

1.《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

(, 下载次数: 6) 豆瓣评分7.9。小林一茶的俳句。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是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同时在日本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
它非常非常适合碎片化的阅读,也非常能够让人感受到什么叫洞察力和想象力。推荐指数五颗星。
(, 下载次数: 11) (微信读书的电子书截图)
2.《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 下载次数: 10) 这本是余华随笔的合集,也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你可以从他的文字中学到,如何将成语和修辞用得出神入化,如何搭建故事的场景、丰富故事的细节。把故事讲得好是我们写作不可或缺的能力。
余华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在我看来,这本书最珍贵的部分是他讲写作,除了作为父亲、作为孩童、作为牙医的余华外,这本书展现了作为写作者的余华,作为读者的余华,他将自己对于书写和文学的经验与感悟倾囊相授。推荐指数五颗星。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www.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