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吐故纳新民国婚礼那些事儿 [打印本页]

作者: 萧盛    时间: 2017-5-3 10:00
标题: 吐故纳新民国婚礼那些事儿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近日,一组民国证婚词在网上悄然流传,网友们纷纷表示被这些古朴唯美的证词“甜哭了”。那么,民国时期,除了这些浪漫的证婚词之外,新人是怎么结婚的呢?新式婚礼和旧式婚礼有何不同?
民国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也是中国婚姻变革的重要时代。新知识阶层推崇西方现代文明婚姻,主张自由恋爱,而文化程度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择偶标准。
早在二十世纪初,报刊上就不乏知识阶层刊登的征婚广告,同时也有不少青年男女为争取婚恋自由而私订终身的报道。蒋百里、郭沫若、张道藩等名人不但冲破了中国传统包办婚姻的束缚,还打破了种族的界线,纷纷与异国女子结合。
但另一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然是当时的主流婚姻形式,柳亚子、胡适、鲁迅、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人都经历过包办婚姻。《申报》上甚至介绍过一起父亲因女儿自主结婚而将其杀害的极端案例,江苏省议员周钺因女儿周静娟违背父命擅自结婚,竟将其淹死。“堂堂省议员,尚且如此不文明,何况市乡愚民!”可见传统礼教大防仍然难以逾越。
文明婚礼 蔡元培倡导“以演讲代替闹洞房”
在婚礼仪式上,有别于传统婚礼迷信、繁琐、费时、耗财等诸多弊端,文明婚礼成为民国时的流行时尚。
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与夏之时于1914 年春在日租界结婚,新娘身穿白色纱裙,梳法式新娘发型,夏之时身穿西式结婚礼服,让人眼前一亮。要知道董姑娘的西式结婚礼服,比后来广为人知的宋美龄婚纱早了十几年呢。邀请名流士绅到场主婚或演讲,也是民国时髦婚礼必不可少的环节,究其源头乃是北大校长蔡元培身体力行倡导“以演讲代替闹洞房”。
根据北京1917年风俗调查报告,文明婚礼的流程大致是这样:婚前男女互换订婚证物。结婚时,地点设在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配备证婚人、男女双方主婚人、介绍人、引导员、司仪及乐手等。新郎、新娘及其证婚、主婚、介绍人以及男女方来宾等,席次都有特定安排。何时奏乐,何时男宾入席、女宾入席、证婚人入席、新郎新娘入席,何时证婚人宣读证词,何时新人签署婚书,皆听司仪号令。礼成,新人与亲族见礼,接着男女方来宾向新人致贺,然后新人复致谢来宾。礼仪结束后便款待宾客,整个过程约莫半天工夫。文明婚礼最初盛行于京津沪大都会,后来逐渐流传至沿海各城市的缙绅之家。
说到新人结婚时需签署的婚书,民国年间的结婚证书一般有新郎新娘生辰、籍贯、家庭成员及各自姓名等内容,并列出结婚日期、地点、证婚人、介绍人、男女双方主婚人等详细信息。北洋政府在1914年颁布的《关于人事凭证贴用印花条例》规定:婚书要贴印花壹圆,如不贴用印花或不盖章画押者,在法庭上无合法凭证之力。1934底国民政府公布的《印花税法》将每张婚姻证书须贴的印花税改到四角。金融界、教育界、洋行职员和知识分子新青年比较青睐这种官方出具的新式婚书。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www.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