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周梅森:从炒股、开发房产到《人民的名义》大火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9-3-16 12:03:56
1528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和许多坐在书斋里安静写作的作家不同,周梅森是一个在路上的行动派。
1980年代,靠着几篇报刊的短文章,周梅森从徐州老家一名煤矿工到南京的《青春》文学
杂志
编辑,又凭借写作的实力和成绩,成为了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更是靠着早期的新历史小说,形成了全国性的文学影响。
199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市场经济发展时期,先锋派文学崛起,周梅森暂别他的写实小说,投入到火热的生活里去。在文学上,高尔基和巴尔扎克,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个作家,都是人生经历丰富、社会阅历广阔的人。
周梅森先是到徐州市政府挂职当副秘书长,然后创办实业,下海经商,从修高速公路到开粮油公司,从炒地皮到开发房地产,从炒股、股权投资到影视剧投资,这三十年里,周梅森的每一次选择和转身,都与中国经济变化发展和转折吻合。
更难得的是,这么多年,周梅森一直在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立场,一直在坚持文学创作。他对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理解,他在不同行业闯荡的经历,权力、金钱、人性的复杂碰撞,都在周梅森《人间正道》等十几部长篇小说里展示得淋漓尽致。
周梅森野心勃勃,自己能不能成为像巴尔扎克那样的作家,因91部《人间喜剧》系列小说,完整记录了18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变迁与风貌,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的代言人。
要成为中国的“巴尔扎克”,周梅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在不同阶段,看到周梅森的变化。
1996年,周梅森结束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的挂职,以长篇小说《人间正道》复出,造访上海。那是我第一次采访周梅森。采访结束后,《文学报》总编辑郦国义请客,吴亮等人作陪,一起在外滩附近吃了个饭,听他讲述闯荡商海的传奇故事。
另外一次是2001年,周梅森在作家
出版
社出版《至高利益》《中国制造》《绝对权力》《我本英雄》等一系列长篇小说。刚好周梅森在北京开会,和他合作的出版社编辑张懿翎请我采访周梅森。这时候,周梅森正是大红的时候,很多小说改编成了电视剧。
之后就是2017年4月,周梅森的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出版3个月,发行量高达183万册,十月文艺出版社办了《人民的名义》座谈会庆功,我再次见到周梅森,此时他已经从作家,转变成为一名成功的影视制片人。
周梅森说:“大时代变迁的轨迹与我的人生是契合的,我始终是一位在场的作家。”
巴尔扎克让我成为作家
我经常说,我这个人天生就是当作家的料。
1956年,我出生在江苏徐州市韩桥煤矿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煤矿的地质测量工,母亲是矿山集体工,我的弟弟、妹妹都是煤矿工人。
谁都没想到我会当作家。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我经常到废品站去淘旧书看,两根冰棍儿的钱,就能买到好几本课外书。当时,市面上的书也很少,基本上都是宣传读物,没什么文学营养。
1970年,我14岁那年,上了矿区初中,以半工半读的形式,进入了矿工行列。徐州煤矿当时缺乏劳动力。所以,别的地方叫学工学农,我们那叫半工半读。国家每个月给我们九块钱,半个月下井,半个月上学。
1974年,我高中没毕业,就变成了一名真正的矿工。拥有了自己的矿灯,自己的换衣箱和工具箱。青年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人生的诗意和浪漫全消失了,生活也变得沉重起来。
1970年代,当煤矿工人虽然辛苦,但也是令人羡慕的工作。当时,工人的社会地位很高;每月三十九块钱的工资,一年一套工作服,再加上工作稳定,又是铁饭碗,算得上是一个好工作。
我最早的文学梦,是在深深的矿井下萌发的。在我家乡徐州煤矿,他们都知道我的一个故事。有一天,我在一个收破烂的老头那里发现了一本书,没头没尾,前面少了几页,后面少了几页,书脊也撕掉了。我看了一会,才知是《巴尔扎克传》。
书里写到,巴尔扎克一天到晚想发财,办过肥皂厂,香脂厂,每次投资都失败,失败以后就找出版商预支稿费,拿了稿费继续投资,又失败,再写稿还钱。一辈子就这样过来了。这本书里有个细节,巴尔扎克在他的偶像拿破仑的剑鞘写了一句话:“你用剑征服世界,我用笔征服世界”!巴尔扎克这句话,深深地震憾了我。
看完这本残缺不全的书后,我想当一个作家,立志要做中国的巴尔扎克。后来还找一个会绘画的同学,让他对着书里的巴尔扎克照片,画一张巴尔扎克素描,挂在我的小屋,用来激励我自己。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年轻,胆大妄为,就认识三千多个字,就开始写小说了。我开始写作是源于贫困和孤独。当时,下了班也没有什么别的娱乐活动,空虚又寂寞,读书和写作,就成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那时没有稿纸,我下井的时候就专找包炸药的纸。炸药纸一般要涂一层蜡,涂蜡之前要切下来很多碎纸片,我就在那上面写小说。
我人生的第一部小说,名为《煤乡怒火》,总共25万字。那片默默无言的煤海和满脸煤灰,汗流浃背的父老兄弟,给了我最初的创作冲动。小说写完后我寄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但没有什么回音,多年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把这部书稿找出来还给了我。
我父亲反对我业余写作。他怕我乱写,会被打成右派,为此撕毁过我的稿子。那时,父亲最喜欢的是我弟弟,弟弟像他一样,也做了煤矿工人,老实本分,不管是家里的活,还是单位的活,都任劳任怨干得很好。
但看书写作还是改变了我的命运。
1978年,我22岁,在《新华日报》发表了处女作《家庭新话》,这是我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字。此后,我又在《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1979年,南京《青春》杂志社看中了我,破格招收我为编辑,我离开了徐州煤矿,登上了驶往南京的火车。
到了文学杂志工作,每天读的是文学作品,见的人都是搞创作的,慢慢地我的视野也开阔了,写作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可以说,《青春》是我的大学,在《青春》的五年中,我完成了一个矿工到一个作家的转变。
《沉沦的土地》写得是旧社会的煤矿传奇故事,讲的是民国初年传统乡绅地主与新兴工业资本家斗法的故事。这部作品发表和出版,让我成为了一名作家。这部长篇小说,在当时引起了震动,冯牧当年提出了“周梅森现象”:为什么周梅森没有民国生活,没在旧时代呆过一天,能写得这么好?唐达成也曾说过,看来我们一些传统理论要打破了,应该承认间接生活也是创作的源泉之一。
到南京工作的十年,我发表了一系列历史题材与战争题材的作品,如《黑坟》《军歌》《国殇》《孤乘》《沉红》《大捷》等多部小说,其中3部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这些作品让我作为一个有才华的青年作家被承认,让我获得了第三届全国中篇小说奖,也在文学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1984年,我成为了江苏省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那年我才28岁。1988年,因为创作上的成绩,我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我在文学界成名以后,父亲的观念才渐渐改变了,承认了我的劳动价值,还经常把我写的书给亲戚朋友看,他心里还是为我高兴的。
最早炒股的作家
在南京的作家里,我应该是最早炒股的人之一。
1990年代初,社会上出现了全民经商热。那时文学陷入低潮,社会上没有什么人读小说,文学杂志和文学出版物,印量很低,也没有什么反响。
即使是小说改编成电影,版权也就800元。电影也没有什么人看,更谈不上什么社会影响。我从1983年到1993年,几乎每年出一本小说,5部拍成电影,我们家十年的全部积蓄,却只有8万块钱。
我想让生活更好一些。我的朋友,山东烟台的作家矫健把我带入了商海。矫健比我大,是《胶东文学》主编,有才华,小说写得好看,拿过两次全国小说奖。
记得有一年,我写了中篇小说《大捷》,《收获》杂志李小林看了觉得不错,让我去上海改稿子。当时我住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矫健也住在这个招待所里。有一天他神神秘秘地找我,手里提着一密码箱钞票,应该有二三十万元,那是他通过股票交易套现的一笔资金,为了安全起见,拉我充当保镖,一同去银行把钱存起来。
那天,他请我吃了个饭,又一起去洗浴中心洗澡,价格很贵,每人三十八元。我当时很好奇,他是怎么赚钱的。他也没有隐瞒,给我讲了很多赚钱的方式,买国库券,股票认购权证买卖。然后,我们就一起合伙,下海了。
我是江苏省最早的10个大户之一。当时,我们江苏这帮作家,苏童、叶兆言、黄蓓佳,个个炒股,都是我带动起来的。一开始,我、苏童等几个人,我12万,其他人8万,合用一个账户投资。后来为了操作方便,我们就分立账号了。
当时,我稿费一拿到手,就拿去买股票,在股市我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那时炒股完全靠自学,我的炒股理论是:不听内幕消息,不迷信K线图,不买亏损股和ST。我炒股,一般都看大势,不做今天买明天卖的短线,我就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奉行价值投资。这些经验,都是通过阅读和自己股市上的摸索总结出来的。
后来,我和矫健一起做房地产生意,他当董事长,我当总经理,到广东惠阳大亚湾搞房地产。后来,我们又到苏州郊区盖房子,在苏州阳澄湖旁的一个小镇子上。
从1990年到1994年,我做生意也算长了见识,和江湖上各色人等,各路英雄、骗子打交道,生意做得不大,体会不少。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危机到来,银行抽回资金,受冲击最大的是房地产行业,公司资金链断裂,我们的项目也搁浅了,项目变成了烂尾楼。再后来,矫健迷上了地下外汇期货,开始瞒着我炒期货,不断输钱,以至于让我忍无可忍,终至被迫和他分手,另立山头。
我又到南京江宁禄口,在外秦淮河边,买了64亩地,搞了一个叫文豪花园的别墅项目。这个项目,是当时南京最早的别墅区之一。我现在在里头还有几套房。
下海几年,多少赚了一些钱。但我毕竟是个作家。金钱并不能够让我的灵魂安慰。
有一次在深圳,我遇到一个做生意的朋友,他和我聊起了我的小说。我当时突然就想,几年的经商生涯,除了口袋里多了一点钱,心里空荡荡的。我当时就想,该回家写小说了,中国不缺好商人,但缺好作家,我就转身上岸了。
我回家写小说,同时也继续投资股市。
2005年,中国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原来不上市的非流通股,现在要上市流通,那么就需要给那些持有流通股的股东,按比例给予对价补偿。政策一推出,就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当年10月,金丰投资(现为绿地控股)启动股改,我当时是金丰投资的第一大流通股股东,持有约70.25万股,总价200多万,因为A股连年下跌,我在这只股票上亏了不少钱。
当时,金丰投资的股改方案是10股送3.2股,我觉得不公平,对价应该在10股送4股,最起码也要在3.8股以上。我当时在报纸上连续写了三封公开信,《作家周梅森致全国流通股股东的一封公开信》《周梅森致非流通大股东并国资部门的公开信》和《周梅森致管理层的公开信》,呼吁中小散户团结起来,在股东大会上投票否决大股东的股改方案。
公开信发表之后,我的电话几乎被散户股民打爆了,他们纷纷表示支持我的公开信。2005年11月28日,参与投票的流通股股东中,约41%的流通股股东对金丰投资股改方案投了反对票,从而使该股改方案没有达到法定赞成比例而被否决。
这在当时是个奇迹:金丰投资成为全面股改后,唯一一家因中小流通股东维权被否决的上市公司。因为这事,我成为了当年中央电视台年度十大经济人物社会公益人物的候选人。
这些年,我在股市上的收益还不错,后面的牛市我也都赶上了,赚了不少钱。足够保障我在家安心写作。
挂职市政府副秘书长认识官场
我没想到会有机会去政府挂职当官。
那是1994年,我老家徐州正集资修三环路,一个地级市,为追求城市发展,率先修建三环路,带动城市发展,很有远见。这个过程中,政府搞了些集资,工资中有十块八块被强行集资用作修路,引起一些群众的不满。
那会我回徐州,对此不满的人来找我吐槽。我觉得修路,改善交通,带动城市整体发展,挺好的。我以前回家要3小时,现在40分钟就到家了。没想到有人把我说的话,传给了当时的徐州市委书记李仰珍,他约我见面聊一次,还给我看了许多告状信。我当时一看,觉得干部要干点事,真不容易。
见面不久后,我接到了徐州方面的邀请,去徐州挂职,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那一年,我38岁。可以说,在徐州市政府的挂职经历,改变了我对官场和官员的看法。也改变了我的文学创作道路。
我挂职一年多,看到了地方政府的运作机制,亲身体验了在种种复杂利益阻拦下,在当时旧的意识形态的阻扰下,基层官员想做点实事的不容易,也看到了改革是如何艰难起步的。之前,我对国家体制、官员阶层的认识很模糊,甚至极端地认为当官的好人不多。我在挂职中看到,官场生活是非常复杂的,表面现象和命题采访是靠不住的。这种感受激发了我,我希望自己能够写一些好官,反映他们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我挂职后,199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正道》。写这部小说,我没敢给《收获》杂志。因为我之前写的是新历史小说,都是纯文学作品,这种写官场、写改革的政治小说,在当时是被文学圈里的人看不起的。
后来,《人间正道》被央视拍成了电视剧,社会反响强烈。这一次,我小说的版权卖了20万元,但央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买了小说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编剧,因为熟悉官场、熟悉正在改革深化的人就更少了。主任胡恩最后找我,让我自己把小说改成剧本。我答应了。当时剧本稿费是一集1万元,《人间正道》最后拍成电视剧26集,连带小说改编权,我总共拿了46万。电视剧播出的影响力,让《人间正道》的小说也成为了畅销书,书反复加印,一下子又卖了11万册。
从此,我成为了一个畅销书作家,《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国家公诉》《我主沉浮》等长篇小说发表出版后,都被拍成了电视剧。作家出版社张懿翎给我出版的每本书,起印量不会低于10万册。
当时巴金先生已经90多岁了,他在杭州养病,在电视上看到了《人间正道》的电视剧,就让女儿李小林给他读《人间正道》的小说。巴金还问女儿,为什么这个作品没有发表在《收获》上?
当时,李小林是《收获》的主编。就这样,因为巴老的支持,我的《中国制造》《国家公诉》《我主沉浮》,这三部长篇小说都发在了《收获》杂志上,每部小说都是两期,占据了六期。那段时间我常去小林家里谈小说,巴老还送我一本《随想录》。我那一时期的作品,基本是在《收获》和《小说界》发表,出版是在作家出版社和人文社。
巴金晚年,仍然在关心着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已经90多岁了,还这么关心当代生活,这个对我是很大的精神鼓励和支持,也让我在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获得了自信,不在乎文学圈对我的看法和眼光,我接连写出了几部描写改革开放的政治小说。
《人间正道》因为被央视拍成电视剧,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也给我带了麻烦。徐州当地很多官员,自动对号入座,非要说我小说里的人物,写的是他们。甚至一名当时的省政府主要领导也对我不满,40几位厅级干部联名写信告我,给上级领导写信投诉我,说我丑化他们,讴歌主人公,当时的省委副书记找我,要我修改《人间正道》。当时把我气死了,这些人为什么专门找虚构的小说里的坏人形象来对号,那不相当于自首吗?出版社压力也很大。因为当时的新华社为此事发了内参。
徐州的这些官员一闹,我在徐州也没法挂职了。后来,省里安排我去江苏省公路管理局挂职副局长。尤为欣赏我的领导,希望我去交通系统再看看情况,再写部类似《人间正道》的小说。
但我当时的兴趣都在写小说上面,而且《中国制造》《绝对权力》发表出版以后,社会好评如潮,我的创作进入了高潮,除了写小说外,我还要忙电视剧写作,我就放弃了去江苏省公路管理局。
我心里很清楚,我就是个作家,我所有的价值和成就感,都是文学给我的。我不想当官,按照我的性格,也当不了官,混不了官场。
离巴尔扎克距离又近了一步
《人民的名义》之前,我有8年时间,没有发表出版小说了。
原因是我的政治小说的发表和出版,受到了当时大环境影响,另外,这几年里我介入了影视剧,也当制片人和投资人。
我现在还有自己的电视剧制作公司。1997年,我的小说《人间正道》《天下财富》都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播出后反响不错,但他们对剧本的改动太大了,如果按照我的剧本来拍,我觉得效果会更好。
拍到第三部作品,干脆连名字都改了,小说《中国制造》成了电视剧《忠诚》。后来,我就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我自己写小说,自己写剧本,自己找投资,自己拉班底,拍电视剧。
《国家公诉》《我主沉浮》《我本英雄》都是我自己投资的。导演我请,演员我请,卖给各家电视台。与其受资本制约,我不如单干。在电视剧制作中,我的投资一般占51%,这样就能在整个电视剧运作中说了算,我概括为“文学与影视互动,影视与资本互动,寻找最佳经济结合点”。
现在,电视剧的主动权掌握在我手里。剧本,我写的时候会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写好的故事,让人难忘的人物,精彩的台词。但我完成的剧本,不管导演还是演员,都不能修改。即使不合适,也是我来修改。我要对自己负责。
201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副主任范子文到南京,找我写一部和反腐败有关的电视剧。他说,十八大之后,政治反腐成了举国关注的大事,那么多官员落马,但却没有一部像样的作品。
我也觉得时机到了。为写这部剧,在最高检的支持下,我去南京浦口检察院体验生活,进行创作调研。小说里国家部委处长赵德汉“小官巨贪”受贿两亿多元的情节,是以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为原型创作的。这名“亿元司长”在2014年被逮捕时,检察机关在他家中搜查出现金两亿余元,执法人员从北京一家银行调去16台验钞机,清点赃款,当场烧坏了4台机器。
看了那么多案例,我心里有了把握。30万字的《人民的名义》很快写完了。我先把小说改编成话剧,后来又改写成60万字的同名电视剧本,前后共写了100万字。
《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剧本出来后,原本谈好的几家投资方,看了剧本后都表示“题材敏感、 尺度太大”,怕电视剧不能通过审核,钱打水漂。当时剧组建了,人员到齐,马上要开机了,突然少了两千多万元投资。后来,另两家影视公司入股,《人民的名义》缓解了燃眉之急,电视剧顺利完成。
2017年3月28日,《人民的名义》湖南卫视首播,收视率居高不下,迅速火遍全国,成为当时最火爆电视剧,也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电视剧播出1个月,我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小说,就卖了150万本,出版社反复加印,后来发行量超过200万册。
《人民的名义》这么火,在我期待之中。一个原因是好久没有这样的作品出现了,因为反腐败,社会需要这样的作品,另一方面,我多年写政治小说的经验也帮助了我,分寸拿捏得当。可以说,中国没有哪一个编剧、作家,像我这么了解政治,了解官场。
《人间正道》“对号入座”这场风波,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官场,促使我从更全面、更广阔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我选择的小说题材,必须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从宏观上发现问题,这样我在下笔的时候就相当慎重,不能把自己偏激的情绪带到书中。
多年写作,我有两个创作准则:第一,必须邪不压正;第二,必须面对真相。那些从高处跌落的职务犯罪分子,极少干部一上来就贪污,大多数都是因为一念之差,或者是因为身边人出事牵涉进去。他们不是魔鬼,也有血有肉,却因为一个贪字,落得最后家破人亡。另一个就是现在检察院先进的高科技,追踪技术和办案手段,让这些贪官的任何罪行都无所遁形,证据确凿,在事实面前只能认罪。
我有不少官场朋友和社会朋友,对下岗工人等社会群体也很熟悉。《人民的名义》里,很多故事和情节,不仅来自真实的社会新闻,也源自我自己的经历。
我弟弟以前工作的煤矿破产了,后来调到一个厂,没等到退休又破产了。现在,他夜里帮别人照看小超市,加上退休金,一个月收入一千八百块钱。我的一个同学,从三十多岁开始摆摊烙煎饼,一辈子就这样过来了,现在看起来比我苍老将近20岁。生活里像这样的故事多得是。
我感到悲哀。为什么?从20年前我就为他们呼吁,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直到现在,我不认为《人民的名义》多么了不起,为什么社会反响这样大?还是老百姓拥护支持党和政府反腐败。腐败最严重的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人的堕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关键要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现在对我批评最多的是我写的政治小说不是文学,文学圈内对现实主义作品的偏见一直存在,一些重要的文学奖项的获奖作品中,竟没有一部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作品。那些批评者都视而不见,对关注当代、关注现实、关注老百姓的作品甚至漠视,坚持所谓纯文学。我认为他们偏离了文学的基本立场,因此才导致了当代文学被不断边缘化。
历史上很多时期,中国文学是一直在场的,文学能够参与历史进程,文学总是第一个喊出人民想说的话,但是西风东渐以后,文学和生活渐渐隔开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在它崛起的过程中,文学总不在场,那它会与人民越来越远。起码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作家。
我下一部作品是《人民的财产》。《人民的财产》故事更加曲折复杂,结合了历史、政治和金融,不是一个企业的故事,它是一个国家的故事,是一个民族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宏观叙事。
《人民的财产》电视剧一共60集,全剧有四条线,国企腐败是主线,接下来是京州市的官场生态,实体经济的困境,小人物的挣扎。深受大家欢迎的李达康遭到了报复,还闯了一场大祸……
我就是一个作家,文学才是我可以热爱一辈子的职业。没有这些年商海闯荡,股市浮沉,官场挂职,没有这些经历,我不会写政治小说这类题材,也不会有现在的周梅森。
我的文学作品,与中国的改革,大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和我的人生经历是契合的,始终与社会生活发生关系,讲述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来源:澎湃新闻,周梅森/口述 张英/采访整理
#炒股
#开发
#房产
#人民的名义
#大火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贾平凹出新作,《人民的名义》迎续篇,作家出版社推八部重磅新书
10
88632
诰旅猩倒
2020-02-27
文化新闻
《雪鹰领主》IP生态开发,漫游联动成腾讯视频破圈推进器
0
15774
萧盛
2020-03-17
文化新闻
先锋书单|不输《人民的名义》的“大尺度”官场小说
0
19232
写手发布
2020-04-09
文化新闻
《人民的名义》被诉侵权案终审判决:不涉及侵权
0
15141
写手发布
2020-05-30
文化新闻
网剧《隐秘的角落》大火,结局和原著有何不同?
0
16788
谁与我白首
2020-07-07
媒体约稿
公众号法联不良房产长期征稿啦
0
5362
思娅
2020-08-17
媒体约稿
房产写手
0
5161
shum
2020-09-22
文化新闻
网文IP开发谁最受欢迎?首个“网络文学作家指数”发布“唐家三少”“老鹰吃小鸡”分列榜首
0
16653
Zhqysy
2021-05-11
文化新闻
《夜的命名术》大火 会说话的肘子:我想写出不一样的赛博朋克
0
14954
万利公司
2021-09-17
写作交流
想仿写大火的小说?试试逆推小说大纲的方法吧
0
1560
2336
2024-07-07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关于“写手之家”的任何收费项目》
InWonYik创作的新小短文《小姐脾气,丫鬟命!》
月更10万字才能勉强糊口?90%网文作者月入不过万,头部却靠“反
4
轻侯《草原牧医》:一曲治愈系的现实主义牧歌
5
奖金池39W!书旗中文网男频「同人征文」来袭
6
第5季·海狸故事——短篇小说征文大赛,全国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