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1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首位70后茅奖得主徐则臣:站在屋顶上看北漂青年
[ 复制链接 ]
happy小天天008
中级写手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0
好友
53
回帖
148
银子
中级写手
中级写手, 积分 2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2 积分
中级写手, 积分 2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2 积分
积分
298
主页
发表于:2020-5-13 09:48:35
16426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
(徐则臣。图/受访者提供)
另一个徐则臣
本刊记者/古欣
发于2020.5.11总第946期《中国新闻周刊》
4月的一个冷雨天,徐则臣的散步习惯并没有被天气打断。像往常一样,晚上六点半,他一秒不差地下楼。他住在五环外,北京西北郊,小区附近有个有小公园。白天他曾和《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约好晚上六点半左右通话,电话接通后,徐则臣解释,下楼时手机揣在兜里,没有及时看到。实际上,他的回复只迟了一分钟。
散步让谈话也有了漫游之意。在这次采访临近结束时,徐则臣提到了导师曹文轩,他并没有谈观念或方法,而是回忆起跟曹文轩吃饭的往事。曹文轩习惯比约饭时间提前十分钟到,偶尔不能提前抵达,会发信息告知。“他说的晚一会不是迟到,只是不能提前。” 徐则臣说,就是在这些方面,导师曹文轩影响了自己。
2019年10月,徐则臣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不管徐则臣内心是否在意,他确实是70后作家里第一个拿茅盾文学奖的,这是媒体、还有大众认识他的一个标签。
在写作上,他是个早做打算的人。在他的记忆里,决定当作家的那一刻无比清晰,那是大一暑假在图书馆看完张炜的《家族》。他感到震惊,那么遥远的地方竟然有个人和自己想得一样,而且表达得比自己要好。从此,徐则臣的青年生涯紧密地围绕“写作”运转。写小说、办校园刊物、
投稿
、考北大、办文学论坛左岸,直到毕业后去《人民文学》当编辑。
(2019年8月,徐则臣所著长篇小说《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图/受访者提供)
没有岔路。这十年,徐则臣写了两部长篇,一部小长篇,一本童话,一本短篇小说集。“我不算是高产。”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所有写作在业余进行,徐则臣安排着自己的写作节奏,长篇穿插着短篇,小说卡住了就转手写童话。总之,不让自己有闲。
刚
出版
的《北京西郊故事集》就是徐则臣2010到2017年之间完成的短篇小说结集,和长篇的厚重相比,这本讲述京漂青年的小说活泼、放松,仿佛来自另一个徐则臣。
屋顶上的北京
小时候,徐则臣喜欢爬高,喜欢在屋顶四下里张望。写北漂青年,徐则臣脑海里浮现的也是一群年轻人爬上屋顶的样子。“如果一个人在小巷子里走,他很容易被淹没掉。他站到高处,站到屋顶上的时候,他才感觉是独一个,跟别人区别了开来。”
一群年轻人在郊区平房的屋顶支起凳子,打牌、吹牛、喝啤酒,趁着酒劲指着远处的高楼,“早晚有天我要拿下一层。” 到了夜晚,高楼像峡谷,寂静的道路仿佛河床,只有这时候,他们才会想起家乡。站在屋顶上,四下是大片的平房、荒地,更遥远处,是一个更大的北京,荒凉感和站在高处升起的莫名希望交织在一起,底色悲凉,这是京漂青年的普遍情绪,那种“漂泊的,认同感、身份认同和心理认同都没有充分建立起来的、飘忽不定的心态”, 徐则臣很能体会。
徐则臣是2002年来的北京,第一批入住北大在万柳新建的研究生公寓。当时万柳只有这一栋楼。四周都是成片的小平房,平房里有他的朋友。高中毕业后,徐则臣从一所大学读到另一所大学,很多朋友四散天涯,打工谋生。一些人来到海淀西北四环,被一种新兴的生意诱惑,他们游荡在北大、人大的门口,拦下路人,问着“哥们,办证吗?”那时,一张假造的北大博士文凭一万块钱。
90年代末,中国变成世界工厂,外商和港澳台资企业偏爱有学历的技术工人,大量农村劳动力却连高中都没毕业,假证生意应运而生,徐则臣和小伙伴也神奇地重新被勾连在北京西郊这块土地上。偶尔朋友会找他,让他查一下当时的北大校长的名字,或是把一段文字翻译成英文。
徐则臣那时候喜欢买碟,他逐渐结识了卖盗版碟的、刻章的、刷小广告的……刚毕业的徐则臣每月拿1500块工资,房租1100元,经常把麻辣烫当晚餐。他经常和这群朋友吃饭,“就直来直去,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这些人性格直率、爽快,两顿饭下来,徐则臣就“打入”了他们的生活。“你能想到的人际关系在那个圈子里都有。每个人会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像收破烂,这个小区该他管,其他人就别进来。”
这为徐则臣提供了另一个观察北京的视角。有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徐则臣的一个朋友刚到海淀不久,某天接到一个电话,让他赶紧过去。到了后才发现是一个女同行被抓,警察让她交代身上搜出的东西,同行怕事,就全推到了这个朋友身上。当时这个被抓的女人已怀孕,朋友就把事情全认了。义气比自由重要,实际地过日子又比尊严、体面需要优先考虑,这中间不同的生存逻辑和情感道义,徐则臣不想评判对错,他只想把活生生的人推出来,让大家看到,“在这个社会上有人这样生活,也可能只能这样生活。”
随着复印和打印的普及,一张假证制作越来越便捷,也越来越不值钱,互联网和二维码也让证件伪造越来越容易被识破,这门灰色生意渐渐衰落,这些朋友也相继离开北京。很多人是突然从生活里消失,常常是很久以后,徐则臣接到一串陌生号码,才发现他们已经回到故乡换了电话。这些人和这些事都出现在了徐则臣的小说里。
河流、火车、飞机
徐则臣197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他家后面有条河,徐则臣小时候经常拿着一根小草棒,往水里一扔,看着它流走,想着下一秒、一个小时、一天后它会流到哪里。那时他家附近有个军用飞机场,坐在院子里常常能看见飞机从头顶过,“他们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能坐飞机肯定是大人物。” 徐则臣没事时想着这些 。
真正带他去外面世界的是火车,长大后他还对绿皮火车有深厚感情。第一次坐火车他六岁,从县城去连云港,为了看牙。医生用手术刀从他嘴巴里取走一块东西,是他对城市最初的印象。看完牙父亲带他去看大海,他看到轮船在天边只是一小点,没等到轮船靠近就回家了。从那次后,徐则臣就天天盼再坐火车,但这样的机会不多。上高中之前,他连县城都没去过几次。
而之后一次乘车经历,则几乎接近一个隐喻。那时徐则臣高一,第一次一个人坐火车,心里很紧张,带了一本《红与黑》护身。车上有个看着傻傻的人,农民模样,从兜里掏出一堆外币说,哎呀,这是什么东西。旁边人说,“外国的钱,很贵的。”“ 那我能不能拿人民币跟你换一点。”很快人们就围着一起抢着换钱。徐则臣在一旁也心动又纠结,最终没换。到了下一站这人下了车,很多人才回过味是受骗了。
很多年以后,徐则臣在北大西门外也遇到一个农民模样的人,卷着裤子,穿着黄帮解放鞋,摆摊卖九转香炉,又是一群人围着。徐则臣觉得挺好看,就买了下来,回到家用水冲洗,发现香炉是树脂做的。他一下想到当年那个换钞票的人。这迟来的受骗,似乎暗喻一个青年从小地方到世界去,必然要经历的纠结、害怕和受骗。
如今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北京带给他惊恐感减少了,新奇感减少了。平常在街上溜达,徐则臣找到了老农民在田间地头的感觉。他在北京逐渐有了家庭,有了户口和房子,但却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强烈的归属感。只有到了国外,那种曾经的惊恐和稀奇才会复苏。这种感受在纽约最鲜明,他形容走在第五大道,“两边的高楼拔地而起,好像楼随时可以倒下来,前面的路不知道走到哪,有点走在惊涛骇浪里的感觉。”
这种感觉也出现在《北京西郊故事集》,那些小地方的少年来到大北京后,在屋顶上望见北京的高楼,好像能把人吞没的峡谷。在小说里,徐则臣创造了一个名叫木鱼的少年,木鱼有神经衰弱,平时喜欢跑步,小说就顺着木鱼的视角,写到了工地的民工,地铁上卖唱的、饭店服务员、中关村卖手机的、汽修店维修人员,一个北京郊区世界缓缓铺展开来。而跑步来自徐则臣的真实经历,高二那年他一度神经衰弱,耳朵里各种声音,为了夜晚能入睡,他常常独自去操场跑圈。
(徐则臣短篇小说集《北京西郊故事集》。图/受访者提供)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也有一群站在屋顶上的青年,他们是王朔笔下的,成长在“文革”中的大院子弟。他们打架、叛逆、宣泄荷尔蒙。在那样的文本里,北京仿佛被历史按了暂停键,充满自由的味道,它是享受着特权的孩子的地盘,故事常常在离长安街不远的地方发生,外交部大院、部队大院、王府井百货大楼、北海公园。二十年之后的徐则臣写的是70后的北京,是一个流动的北京。它远离首都的核心、权力的核心,更加关乎生计,提供着外来者的平民视角。
近些年,徐则臣写作的坐标系也随着地理的迁移不断拓展,他常常去海外参加文学活动,参加过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还在爱丁堡驻留写作过。在爱荷华,世界的另一头,徐则臣构思自己的长篇《耶路撒冷》。小说的主人公初平阳因为回老家卖房,和一群少年伙伴重新在家乡相遇。他们中间有成功商人,有不停地转换职业的打工者,有始终没有在北京找到位置的人,也有从事办假证,一度辉煌,最后又重重跌落的人。初平阳本人是一个想去耶路撒冷留学的博士生,耶路撒冷代表某种到世界去的精神指向。
其中可以看到徐则臣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蓝图,书写一代人的精神史。他对世界与家乡关系的看法也愈加辩证,有些人来到世界,扎根下来,而回到老家也不代表完全认同或放弃某种生活与追求,很多时候返回是为了解决过去残留的问题,重新出发。
到世界去
五年级时,徐则臣把能找到的所有金庸武侠小说看完,就连父亲吊在房梁上的书也取了下来。村里的书常常没头没尾,他看过不少半截的小说。上了初中他才开始接触经典文学, 拿着爷爷给的八块钱走路去镇上的新华书店,左挑右挑,最后挑了本七块九毛五的《三国演义》。他还从高年级同学借来《苔丝》《嘉莉妹妹》《复活》。
那时他最喜欢读的是《围城》,说话、写文章都是一股“钱味”。高二那年,徐则臣写过两篇小说,寄了出去,但没有回音。到了大学后,有一阵疯狂迷上鲁迅,写文章追求忧时伤世、沉郁顿挫,直到后来才渐渐发现自己不是那种人,写作也不能因为喜欢哪一种风格就改变自己。他在大学时大量写作,寻找自己的声音。
大学毕业后,徐则臣在大学做了两年老师,受不了当辅导员的繁琐事务,文学上也缺少交流的同伴,他决定考北大。等到23岁徐则臣从淮阴辞职来到北京时,他已经在《天涯》《山花》一些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一些作品。在北大的这段经历让他建立了问题意识,写小说不仅仅是为了写出一个好故事,而是要解决跟自己切身相关的问题。
2003年,徐则臣在北大读研究生,时值SARS,他每天睡到中午,去食堂打饭,看一堆打打杀杀的武侠片,回到宿舍里就开始看书,晚上再出门散一趟步,然后写小说。除了写作,他还跟两个人一起办了一个左岸文学论坛,他是总版主,每天挂在网上,发现好的帖子,就把它们不停顶上去。一些文学朋友就是这样以网名结识,凭对文学的感觉交往,很多年之后才在现实生活里见面。
在北大,一个个都是学霸,谈起理论来都一套套的,徐则臣因为写小说,更多时间用来读作品,花在理论上的时间不够,为此一度十分焦虑。还是导师曹文轩鼓励他,重心可以放在小说上,理论的东西知道一点就行了。为了方便读书,他一度从校外的万柳公寓搬回校内,租下校内一个院子里房东加盖的简易房子。毕业后,他辗转过几个小区,都在北大和中关村一带,离他笔下的北京西郊始终不远。
儿子出生后,徐则臣搬到了海淀南路,家门口是当代商场。他的《北京西郊故事集》还在继续,有一段时间,“如果大雪封门”这六个字始终出现在他脑子里,挥之不去。那时他常常推着婴儿车,带着儿子在商场里转悠。冬天的时候,商场前有个放广场鸽的小伙,揣着手,脸冻得通红,“一看就是南方人”,徐则臣没跟他说过话,却忍不住想,是什么让他坚持在这里。后来他写了《如果大雪封门》,来自南方的年轻人林慧聪在北京坚持着摇摇欲坠的生活,愿望是看一场真正的大雪。
最近他回了一趟“西郊”一带,过去的小平房已经全部拆掉,仿佛过去的贫穷从来不曾存在。搬到西北五环外百望山的徐则臣,家附近有很多回迁户。他开始从更多样的层面观察这座城市。比如,那些老北京是怎么看待这些年的变化,这里面一定有沉痛的故事,再比如那些从北京去海外又回来的人,以及那些从外国来中国的人,又是怎么看待北京。他的视野不断地“到世界去”,对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一直保有兴趣,新小说故事放在爱丁堡,借着侦探小说的外壳,讲海外生活的华人的故事。
#首位
#得主
#徐则臣
#北漂青年
收藏
・
1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一书难求?新晋诺奖得主古尔纳在美国遭遇的出版困境
0
20538
写手发布
2021-11-16
文化新闻
徐则臣:今天怎样做小说家
0
11731
写手发布
2022-05-24
文化新闻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致中国读者
0
10523
写手发布
2022-10-06
文化新闻
2022文学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悠悠岁月》:无人称自传
0
10594
写手发布
2022-10-06
文化新闻
这位得主不算“冷”!安妮·埃尔诺三部作品正在出版路上
0
10269
写手发布
2022-10-06
写作交流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获奖演说
0
2691
写手发布
2022-12-30
写作交流
“老饕”苏东坡:或许是人类历史上首位鸡尾酒发明者?
0
3279
写手发布
2023-02-18
文化新闻
徐则臣:阅读让我成为作家
0
8385
写手发布
2023-06-27
文化新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露易丝·格丽克逝世,享年80岁
0
4865
写手发布
2023-10-14
文化新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去世,享年92岁
0
2882
2336
2024-05-15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群众出版社:出版《平安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将追责
18年过去,为什么我们依然爱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特稿」网络作家的“隐秘角落”:1700万写手,每天生产约1.5亿字
七本大神新书:大神出品,果然精品!
写作的秘诀,就是这三字真言
一个作家三部网剧刷屏,“严良宇宙”细思极恐!
从爆款网文到影视剧,优质IP之路源于对好作品的极致追求
比季羡林小说好看的,是季羡林的日记,女人看了会害羞
网络文学开启免费阅读模式,你支持吗?
网文写作:新手塑造人物小窍门
话题
《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网文作者规模首次突破300
对话新时代青年先锋获奖者疯丢子:重拾正能量题材创作
800元/篇 | 「零杂志」杂志5月主题征稿
4
机器人瓦力:成为作家只有一条路——写!
5
给短剧设计爽点的人,已经入账百万!
6
七猫短剧诚邀优质合作方共创精品短剧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1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