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交流
›
写作交流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陈佳勇:当经营之心隐退,写作意义复归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0-10-30 10:55:19
民俗
6585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我不想把这个小说写成一般意义上的“爽文”,不希望刻意营造各种想象中的“期待情节”,来满足读者们的“简单猎奇”。
一
2003年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在报社做记者,顺带还负责报社的一个书评版面,横竖都是在跟文字打交道。2004年的春天里,我辞去报社的工作,转行到了影视行当,没想到一做就是十六年。这十六年,又分成前后两段,前半段是纯粹体制内的十年,后半段则是在资本市场硬碰硬的上市公司六年。于我自己,也不能完全算是“弃文从商”,但远离写作,尤其是正儿八经的写作,确实是有些年头了。
小说 《老板不见了》最早构思于2018年的11月,写作的缘起,主要是因为这些年见了各式各样的 “老板”、“企业家”的起伏,再加上自己的切身感受,便想好好地写一下这个圈子里的故事,写一写我眼里的那些“生意”。另外一个想法,也是想给“老板”这个人群“祛魅”。这些年,他们这个人群最受人关注,而这背后折射的则是整个社会“财富观”的巨大转变。这个话题,其实是可以好好说道一番的。
碍于平时影视业务上的“烦心事”太多,小说初稿的十六万字,竟断断续续地写了整整九个月。之后,我又花了两个半月时间,调整了开头,一边删去冗长乏味的“废料”,一边增加各种细节故事,让整个小说的调子尽量柔和平顺。全部弄完,已是2019年的11月,字数也增加到了二十万字。这次艰难的二稿修改,也让我深刻意识到,写作这件事,当你想有所回归的时候,该付的代价真是一点也不会少掉。时间很公平,也许你的文字基本功还在,但就长篇小说这个系统工程而言,对于结构的把握,对于写作细节的推敲,仍有许多功课需要补上。
待到2020年7月底,《老板不见了》正式
出版
,《当代》
杂志
又全文刊载,两件事情都赶到了一起。此时的我,职业生涯第四次换跑道,并决绝地将从事了十六年的影视投资工作一刀两断。那边刚清零,这边新作刊发,名字还叫《老板不见了》,如此真实与虚构的“神同步”,真是始料未及。
二
小说里,林子昂这个人物,显然有我的影子,但实际上是把自身的某些感受切成了两半,一半放在林子昂身上,另一半则借杜铁林之口说了出来。至于老板杜铁林自身的丰富性,则又叠加了许多所见所闻,或者也可理解为,杜铁林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现实的商界或职场上,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在哪里。
常规的商战小说,着力在背后的所谓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实际上,真实的商界故事并没有那么复杂,甚至很枯燥。只要不裹挟人性的种种弱点,一般的生意,但凡能够放在台面上讨价还价的,横竖就是个价格的问题,所纠缠的无非是你多赚点我少赚点,或者你少赚点我多赚点。这其中的匪夷所思与不堪,远没有家庭男女复杂情感而引发的各种“事故”所产生的“可看性”强。因而,我更想表达的是这些商战故事背后的一些人性上的反思与检讨,这是第一个层面的考量。
其次,我有意识地选了以林子昂的视角为主,感觉像是准备写一个“成长小说”,但又时不时地通过杜铁林的视角有所回顾,这显然不符合文学作品的视角要求,但在我这里,却并不显得突兀。究其原因,大概是在小说构思的一开始,我便很想通过笔下的小说人物将生活中的各种残酷“直接给到”读者,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猎奇的视角,再慢慢地娓娓道来。
我非常想把“老板”们的真实状态写到位,一方面,把他们的优秀,把他们的努力写出来,另一方面,也把他们的自以为是,把他们的焦虑与不安写出来。即便这个小说,可能不那么“纯文学”,不那么“技巧娴熟”,但至少让读者看得下去,看完之后还能有所思考,那也挺好的。这是我内心的一个“小私心”,某种程度上,也是我时隔那么多年重新拿起笔写东西,在写作之初就把“写作动机”想明白后的一个必然选择。
但在往“真实好看”这个方向努力靠近的时候,我又不想把这个小说写成一般意义上的“爽文”,不希望刻意营造各种想象中的“期待情节”,来满足读者们的“简单猎奇”。对于我笔下的“老板”们,或者说,对于社会上的那些所谓“成功人士”,我们既不要没有理由地羡慕与崇拜,也没有必要完全不讲道理地仇恨与敌视。就我能够接触到的那部分人群而言,日子其实过得远没有一般“中等收入群体”来得逍遥。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所遭受的折磨,往往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本着这样一个出发点,我便力求真实,许多地方不渲染,不矫情,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完稿之后,我将小说发给我一位好朋友看,他在他的专业领域内有很高的成就,对于世间种种比我更有体会。我这位朋友告诉我,他看了小说之后“很会心”,听到这个评价之后,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便落了地。
三
小说里,有些内容,有些话题,其实写得挺残酷的。
这里面全然没有小人物的奋斗史,你想通过看这个小说有所“励志”,试图从中看到升级打怪的快感,对不起,这里面是没有的。这在小说的题首,我借用苏东坡《满庭芳·蜗角虚名》里的一句词,“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已经表达清楚这个基调了。
在我看来,一般意义上的那种靠一己之力逆袭成功,进而成为商界大佬的故事,这些美好愿望只能活在想象中。《老板不见了》里的人物,他们的内心活动,更像是拥有之后,经历过风雨之后的感悟。但与此同时,“杜铁林”们的那些感悟,又有着“虚弱”的一面。那些看似至理名言的“金句”背后,是他们自身的“无奈”和“回不去”。他们,明明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却无法抽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辆车,就这么直接地、硬生生地撞向前面那堵墙,这种惨烈,才是最触目惊心的。
在林子昂身上,老板杜铁林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为什么他会心生羡慕?那是因为杜铁林知道,林子昂还年轻,他还有机会踩刹车,调整一下方向盘。但杜铁林绝对不会主动提醒林子昂,那是因为,他心里更明白,如果林子昂注定是和他一样的人,那么,这个小伙子今后将会经历些什么,其实都是天注定的。
但女明星姚婷婷为什么要规劝林子昂,劝他不要把自己全部都扔进去,说那样不值得呢?那是因为姚婷婷内心里还住着一个善良的“自己”。至于林子昂自己是否能听进去,那是他自己的选择,别人最多也就是给建议。但林子昂无疑是幸运的,在他的成长道路上,还能遇见贵人点拨,其他年轻人,有这个机会吗?或者,如果遇见了,谁又能分得清楚真知灼见和胡说八道呢?如此种种,小说故事背后的“调子”,就是这般。很残酷,也很真实。
为了准确描绘出这种拥有世俗成功之后的“荒凉感”与“痛”,一种看似根本就不应该存在的“痛”,我在小说里十分用心地设计了女明星姚婷婷这个角色,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她的存在,是相对于杜铁林的太太李静存在的,她最后的“抽离”,同李静最后坚定地选择同杜铁林离婚,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反过来,我也想说明的是,女性在很多时候所秉持的直觉与敏锐,远远胜过男性所尊崇的所谓理性与规则。当然,之所以把姚婷婷定位成一个女明星,这种艺术效果大概就在于,你们都以为她应该是所有人里最复杂的,最会戴面具的那一位,但她不是,相反,她其实才是活得最洒脱、最简单的那一位。以我的有限认知而言,在现实中也是如此,我们都过得太复杂了,还不如活在戏里面。
四
关于小说里的那些“老板”,尤其是他们最后的命运结局,我也有几句话想说。
在小说里,像杜铁林这样具备较高人文素养和强大自我修复能力的老板,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稀缺物种”,像王江南、蒋笙那样格局的,其实也不多,他们本质上都可以被称作为“企业家”。更多的老板,则是孔老三、六哥、董建国、鲁光辉那样的。读者朋友们看这个小说到了后面,对于六哥、董建国、鲁光辉这些人的结局,是能够理解的,但看到杜铁林冒险接盘华光信托,估计会有疑惑。
难道深谋远虑如杜铁林这般,会不知道其中的凶险?况且张局已经明确告知他不要去碰这单生意,他为什么还要执意为之?小说写到那个阶段,感觉是我写作上的不够老练,导致了过多的“留白”,但本意就是想说明“工具化倾向”到极致之后的必然结局。生意做到那个阶段,华光信托必然是杜铁林要拿下的目标,好比过去那些资金是杜铁林打仗的“子弹”,如今一个满满的军火库摆在前面,再危险,他也是要冲上去的。
因为,在那个逻辑里,最高的评判标准就是手里的刀子是否足够锋利,已经根本不在乎这把刀子是用来杀人还是用来切水果,更不在乎它对“握刀人”自身会造成什么伤害了。当然,杜铁林自幼丧父,老师王儒瑶是他精神上的父亲,在那个时间节点,王儒瑶的过世,意味着杜铁林连最后一个可以请教的人都没有了。加上妻子李静提出与他离婚,他既没有家庭的保护,也没有家庭的羁绊,杜铁林作为一个孤独的存在,大概也只有那把最锋利的刀,才能让他体会到存在的“快感”了。
我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那些小片段,那些看似随便一写,其实却是有意嵌在小说里的各种“小钉子”,一定会遇见它们各自的“有缘人”。当然,如果今后还有机会,也有充沛的情绪积累的话,我希望能够写得更娴熟一些。
但无论如何,我自己知道,这是一个态度很诚恳的小说,我把自己工作十七年的许多感受都倾注在里面了。如果问我,写这个小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最大的收获,就是把自己的内心彻底地梳理了一遍,想明白不少事。
作为个体,我们都会经历各种社会大事件,这是人生本来就该有的面目。所有大时代的变迁,也都会在个人身上打上烙印。至于个人,人生都是第一次,也只有这一次,该怎么过,想怎么过,都是造化。但不管怎么说,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终究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走了一段路之后,能够稍微歇歇脚,又始终没忘记最初起步时的那个自己,那该多好啊。来源:文学报 | 陈佳勇
#陈佳勇
#经营
#之心
#隐退
#写作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俞慕:写作是我一辈子坚持要做的事
0
3189
写手发布
2024-05-25
交易招聘
招聘各类写作人员,硕博经验者优先,会实证分析者优先
0
2529
超级大学霸
2024-05-29
交易招聘
诚聘兼职写作老师,全职写手,硕士,博士,优先!长期有效!
0
2464
akhr
2024-05-31
写作交流
近期拆书心得,以及一些写作技巧总结
0
1793
nana831025
2024-06-12
写作交流
写作干货:终于有人把言情小说的爽点说清楚了
0
2233
heneica
2024-06-23
写作交流
写作素材:暗恋的10种表现,言情小说必备
0
1690
玲儿1234
2024-06-26
交易招聘
不限专业,本、硕写作老师,可长期合作+q397377934
0
2256
林皇
2024-07-01
交易招聘
不限专业,本、硕写作老师,可长期合作+q397377934
0
2299
林皇
2024-07-01
休闲分享
想要快速通过写作变现的看过来
1
1848
弄墨
2024-07-06
写作交流
适合新人的小说大纲写作思路
0
1767
iiMessi
2024-07-07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文化新闻
休闲分享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喜马拉雅】第2届悬疑征文大赛,火热征稿中!
《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网文作者规模首次突破300
对话新时代青年先锋获奖者疯丢子:重拾正能量题材创作
4
800元/篇 | 「零杂志」杂志5月主题征稿
5
机器人瓦力:成为作家只有一条路——写!
6
给短剧设计爽点的人,已经入账百万!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