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交流
›
写作交流
0
1
淘帖
0
返回列表
皇帝都被捉走了,明代为什么没有上演南迁大戏?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1-9-25 12:32:30
885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本 文 约 529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蒙古的复兴
蒙古帝国虽然逐渐瓦解,但其后裔在此后的世界历史上仍然长期发挥重要影响,甚至在15世纪前后,一度迎来了复兴。14世纪中期,在中亚地区,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汗国,二者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帖木儿汗国最终取胜,不仅雄踞中亚,建立起东至咸海、西至波斯湾的庞大帝国;而且在永乐初年,帖木儿汗一度向东进发,打算攻打明朝,只是由于其中途暴卒,两个东方大国才避免了一次战争。帖木儿死后,帝国迅速瓦解,但势力仍然雄厚,其中一支南下印度,建立起莫卧儿帝国。元朝灭亡后,在蒙古高原上,仍然活跃着元朝的后裔——鞑靼,以及东边的兀良哈、西边的瓦剌,他们仍然对明朝北部边疆构成长期的威胁。15世纪中期,瓦剌陆续打败鞑靼、兀良哈、女真和哈密,统一了亚洲内陆东部的广阔地区,力量达到极盛。故而,这一时期瓦剌虽然在名义上仍尊奉明朝为宗主,但已开始挑战明朝在东亚地区的统治地位。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首领也先借口明朝裁抑马价、拒绝和亲,发动对明朝的大举进攻。其所统率的军队,包括了众多内亚势力。
对于瓦剌的崛起,明朝估计不足,英宗十分轻率地做出了亲征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土木之变”的发生。但“土木之变”之所以发生,源于宣府镇防线的突然崩溃,导致英宗在北征途中措手不及,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至于土木一战失利的原因,李新峰、罗冬阳指出,与军队内部派系之争、地理环境、战略设计均有关系,与王振本人反而并无太多关联。总之,“土木之变”是明军在实力衰落后,未充分认识到内亚形势发生巨变,在战略规划并不成熟的情况下,延续明前期的军事进攻传统,贸然出击而导致的军事灾难。以明成祖的才略,倾全国之力,尚未完全征服蒙古高原,更何况此时英宗以衰落的军力对抗内亚东部的极盛大军。故而,对于“土木之变”的评价,不应该盲从士大夫批判宦官观点,而应充分关注这一时期亚洲地缘政治的巨大变化。
徒有虚名的杨氏家族
宣府镇军队的突然崩溃,源于驻守最前线的杨俊惧而奔回。杨俊是宣府镇总兵官杨洪的大儿子。而杨洪是明前期特意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将领。
洪武晚期,朱元璋将开国武将诛戮殆尽,明军作战能力大为下降。“靖难之役”中,中央军败于燕王,显示出武将素质甚至已不如有所历练的藩王。朱棣即位后,虽然大封“靖难”武将,重建庞大的勋臣集团,但“靖难”武将在洪武晚期基本是卫所一级的将领,能力与开国武将相比,不啻天壤之别。“靖难”第一武将丘福在北征蒙古之时,在朱棣反复告诫之下,仍然一战而全军败没,便是明显的例证。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之一,也是担忧武将能力不足,干脆实行天子守边。洪熙、宣德、正统时期,明朝坐视瓦剌在蒙古高原实现统一,却无力扭转,一是由于财政匮乏,军事行动受到限制;另一原因便是军队战斗力已大为下降。“土木之变”中,明朝最为精锐的京军一战而溃,也足可证明。
在武将断层的背景下,朱棣开始从行伍中选拔将官,而其中最为励志的,当数杨洪。在永乐北征中,杨洪“从成祖北征,至斡难河,获人马而还。帝曰:‘将才也。’令识其名,进千户”,将杨洪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宣德时期,明朝虽然内徙开平卫,但并未放弃开平旧地,而是单独组成一支完全由骑兵构成、武器装备精良的机动部队,在开平流动巡逻。而这支军队的首领便是杨洪。英宗即位后,“时先朝宿将已尽,洪后起,以敢战著名。为人机变敏捷,善出奇捣虚,未尝小挫。虽为偏校,中朝大臣皆知其能,有毁之者,辄为曲护,洪以是得展其才”。
正统前期,杨洪在与南下的兀良哈作战中屡次获胜,迅速积累起自己的军功。“朝廷亦厚待之,每奏捷,功虽微必叙”,到了正统九年(1444),杨洪已由最初的一个千户一路升为左都督。在杨洪一次歼灭兀良哈军队的作战中,英宗不但“赐敕嘉奖”,还将杨洪的战功与其他边将进行对比,问他们:“若视洪等愧不?”此时杨洪俨然已成为明朝的一代将星。
正统十二年(1447),杨洪成为保障北京的北门重镇,也是北部边疆最为精锐的部队的驻地——宣府镇的总兵官。杨洪长期驻守宣府镇,不仅在明朝内部积累了很高的声望,而且声名远播于蒙古草原,被蒙古人称为“杨王”,成为正统时期北部边疆第一武将。杨洪身居高位之后,诸子侄也在杨洪举荐之下,充任宣府镇各级要职。杨氏家族的势力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
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最负盛誉的武将家族,在“土木之变”这种大规模战役中,却不堪一击。杨洪的大儿子杨俊在瓦剌大军到来时,首先放弃宣府北门独石(今河北赤城县西北独石口镇),致使瓦剌进入明境,才迫使英宗亲征军队只能改变计划,仓促回撤。而杨洪率领的宣府镇军队护驾不力,才使“土木之变”最终发生。可见杨氏家族镇守一方有余,然而在大规模的野战中,显露出能力不足的缺陷。
未再重演的南宋故事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来后,举国震惊,北京城内一片混乱。有的大臣开始倡议南迁。翰林院侍讲徐珵(后改名为徐有贞)夜观星相,发现有南移之势,认为“天命已去”,于是命家人收拾行李,准备南迁,并在朝中散播南迁言论。
揆诸情势,明朝南迁的条件,要比宋朝好很多。这是因为明朝实行两京制,南京保存有一套基本完整的政权体系。虽然朱棣将都城迁移到北京,但仁宗长期在南京监国,即位之后,便有重新回迁都城的想法。仁宗命太子居守南京,一大任务便是筹备回迁事务。但仁宗仅在位不到一年便去世了。宣宗即位以后,想法又和仁宗不同,仍希望建都北京。不过,宣宗不便直接违背仁宗的本意,于是一方面常住北京,另一方面却称北京是“行在”,也就是临时首都。正统时期,在三杨的主持下,明朝才最终决定定都北京。
但当时明朝的主流意见是鉴于宋朝南迁之后长期偏安一隅,再也未能收复故土,重现昔日的辉煌,于是决定固守北京。英宗被俘后,长子朱见深只有2岁,无法处理朝政,这时代表皇族,控制朝局的是孙太后。孙太后接受了宦官的建议,决定固守。
皇太后禁中疑惧,问太监李永昌,对曰:“是也。陵庙宫阙在此,仓廪府库百官万姓在此,南迁,大事去矣。且陛下不闻宋靖康乎?”因述靖康事。皇太后悟,自是中外始有固志。
在国难背景下,负责军务的兵部成为当时最重要的部门。在“土木之变”中,兵部尚书邝埜蒙难身死,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同样主张固守北京。明朝上下最终统一了意见,开始加固城防,严阵以待。
但与北宋相比,此时明朝存在一个很大的弱点,那便是英宗被瓦剌俘虏,对方掌握着要挟明朝的政治筹码。看到这一不利形势,文官集团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从而使瓦剌的如意算盘落空。于是瓦剌只能采取军事进攻的方式,“北京保卫战”由此打响。
石氏家族的异军突起
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居中指挥,而负责统率士兵作战的是石亨。石亨来自大同镇。在不同时期,明代九边各镇地位迭有沉浮,只有两大镇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地位和较强的战斗力。一个是前文提到的宣府镇,宣府镇的重要性来源于作为京师北门的战略地位。而另一个就是大同镇,大同镇由于地处蒙古高原、山西高原交界处,是扼守北方族群进入北方平原开阔地的战略重地,其驻军是九边诸镇军队中最为敢战的部队之一。
明前期武将系统中,声名仅次于杨洪的,便是大同镇的石亨。“土木之变”前,石亨地位虽远不如杨洪,更无杨氏家族的庞大势力,但他是杨洪之后与兀良哈作战最多,也最为成功的将领。在朝野声望之中,石亨也位居杨洪之后,是明中期第二武将:“是时,边将智勇者推杨洪,其次则亨。亨虽偏将,中朝倚之如大帅,故亨亦尽力。”而石亨之侄石彪同样作战勇猛,“英果有胆气,善骑射,提大刀飞舞,彪持斧挽强。每战,亨先登,彪从之”。“土木之变”前,石亨已升为大同镇左参将,石彪也升为都指挥。
“土木之变”后,石亨最初虽兵败回京,颇不光彩,但最终通过与于谦共同主持“北京保卫战”,威震瓦剌。在击退瓦剌的攻城之后,石亨率军出城,一路追到清风店(在今河北易县西南),又设计诱杀瓦剌士兵。“北京保卫战”结束后,石亨叙功第一,封武清侯,一跃而成景泰朝重臣。在此战中,石彪也表现勇猛。“石亨出安定门,与其从子彪持巨斧突入中坚,所向披靡,敌却而西。” 如果将此战与嘉靖中期“庚戌之变”后仇鸾之尾而不战,崇祯时期满桂之一战而没对比,可见石亨叔侄的胆略和智谋,远非后世将领所可比拟,也可见“土木之变”后,明朝军队战斗力仍然较为强悍。明人南大吉认为石亨在“北京保卫战”中,有“再造社稷”之功:“当英皇北狩,群胡进围京城,四方震恐,中外戒严。大将元老,束手无策,微亨则国家几殆。然则亨此功虽谓再造社稷可也。”
同样的灾难,不同的结果
在北京城下遭遇顽强抵抗之后,瓦剌开始回撤,沿长城沿线一路向西,寻找可以突破的缺口。但明军依托长城工事,坚决固守。瓦剌由于缺乏攻城的技术——这一技术在北元退回大漠之后便丧失了——在长城一带一直没有多大斩获,甚至在大同镇的威远卫(今山西右玉县),还被石彪用火炮击死百人,遭遇了惨重失利。据明朝方面的资料记载,瓦剌军队在南下过程中,总共损失了万人左右。姑且不论这一记载的准确性,但由此仍可看出,瓦剌南下过程中,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因此,瓦剌此次南下,虽然取得了“土木之变”的巨大战果,但也有不小损失,也未实现最终的战略目的。也先有鉴于此,开始率军撤退,回到了蒙古高原。
明朝在巨大的军事灾难之后,并未如同宋朝一样,经历政权播迁、一蹶不振的历史剧变,而是通过坚决固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之所以会出现与宋朝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原因可能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两个王朝的政权性格完全不同,军队战斗力差别很大。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政变的方式,黄袍加身,从而获得了政权。为了让宋朝不再变成继五代之后第六个短命的王朝,赵匡胤借鉴晚唐、五代的历史教训,开始剥夺节度使的权力,约束武将,重用文官。受此影响,北宋军队战斗力有所下降。与之不同,明朝以武开国,政权建立的过程是与击败其他红巾军政权、北逐元朝相始终的。虽然朱元璋大肆杀戮开国功臣,但武将地位一直较高,军队战斗力也有一定保障。
第二,两个王朝的地缘格局完全不同,在战略态势上差别很大。北宋相对于辽、金,之所以一直处于战略劣势,是由于后晋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以后,中原王朝失去了可以依托的北方山脉,也无法修筑长城,据险而守,从而导致门户洞开,在北方族群的骑兵冲击之下,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而明朝在开国初年便开始依托北方山险,构建起十分系统而完备的长城防线。虽然宣府一线失守,但其他防线仍然固若金汤,导致瓦剌无法进一步深入明境,只能回撤。
第三,金朝、瓦剌的政权性格完全不同,在政治追求上差别很大。金朝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处于东北草原、森林交界地带。这一区域生态面貌较为多样,具有多种经济方式,既可以农耕,又可以游牧,还可以渔猎,因此当地族群构成和社会面貌也颇为多样,政权也相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对统治不同生态环境、经济方式的广阔地区,拥有兴趣与信心。历史上入主中原,乃至统一中国的北方政权,绝大多数都起源于这一地区,比如北魏、辽、金、清。蒙古帝国的崛起地就在蒙古高原中部靠东的地区,而统一中国的元朝,其建立者忽必烈的封地便在这一区域。金朝南下,并非以抢掠财物,而是以取代宋朝作为政治目的。与此不同,瓦剌从西边迁入蒙古高原,在政治观念上与同样崛起于西边的匈奴、突厥较为相似,是较为纯粹的游牧政权,对于统治中原并无太大兴趣,也缺乏与之配套的政治体制。瓦剌南下,虽然标榜恢复大元故国,但其实并未做好统治中原的政治准备,而只是将此作为笼络各部的一种政治宣传。
不仅如此,瓦剌只是蒙古别部,在蒙古人的观念中,地位并不如作为北元余绪的鞑靼,甚至兀良哈。瓦剌统一内亚东部地区,凭借的只是武力优势,对于鞑靼、兀良哈只是暂时压制,并未像成吉思汗那样实现不同势力之间的有效整合,蒙古高原内部仍然暗流涌动。故而,瓦剌在攻明无果的情况下,不敢在长城边疆停留太久,而是在掠夺一定的财物和人口之后,迅速退回蒙古高原,以稳固自身对草原大漠的控制。
也先退回蒙古高原后,与大汗脱脱不花争夺权力,双方爆发了战争。最终脱脱不花兵败身死,也先自立为汗,成为蒙古历史上唯一非黄金家族成员即位的大汗。蒙古帝国时期,其内部形成了只有黄金家族成员才能继承汗位的政治观念。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进一步将大汗世系固定在忽必烈一系。这一传统即使在元朝覆亡,北元退归草原之后,仍然延续了下来。洪武晚期,窝阔台后裔鬼力赤夺回被托雷家族占据百年的汗位,尚且被蒙古部众视为非法,而很快败亡。也先只是出身于蒙古别部的瓦剌,他的即位直接挑战了蒙古草原的政治观念,遭到了鞑靼各部的强烈反对。伴随于此,瓦剌内部也出现了权力之争,也先称汗不久,便被阿剌知院杀死。内讧的瓦剌,在鞑靼各部的攻击之下,逐渐向西北回迁,走向衰落,作为一个族群,逐渐与明朝失去联系。
《十字路口的明朝》
作者:赵现海
天地
出版
社2021年9月
已获天喜文化授权
END
作者 | 赵现海编辑 | 詹茜卉校对 | 古月排版 | 薛梦缘
#皇帝
#帝都
#被捉
#走了
#明代
收藏
送赞
・
1
分享
相关推荐
写作交流
为何只有宋朝把皇帝称“官家”,而不是称陛下或皇上?
10
16835
华宇新天房
2020-04-11
写作交流
古代的圣旨内容都极富文采?其实有些满嘴大白话,皇帝自称俺
18
21062
fkj123
2020-04-11
写作交流
陈宝良:明代士大夫精神上承汉宋,文学下启五四
0
6926
写手发布
2020-12-02
写作交流
明代并未真正闭关锁国,也是思想最活跃的时代
0
6453
写手发布
2020-12-02
文化新闻
写《人间值得》的作家黄孝阳走了,年仅46岁
0
15534
写手发布
2020-12-29
文化新闻
淘宝用免费赶走了易趣,360用免费打败了瑞星,免费网文呢?
0
16044
勾双福
2021-02-21
写作交流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
0
11124
写手发布
2021-04-11
写作交流
明代进士、《金瓶梅》的作者,他的故居就在大运河边!
0
11063
stroberto
2021-09-21
写作交流
明代的夜不收到底有多强?现在的什么人可以相提并论?
0
4545
huangqiang712
2023-06-11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现实题材跃升为网文增速第二大品类
短剧,开始和长剧抢IP
月10+稿件,品宣类文案,长期合作结算稳定
4
七猫短剧【剧本福利政策重磅升级】保底费&分成比例提升
5
乡土·野马渡2025年最新栏目设置及稿约
6
InWonYik创作的新小短文《小姐脾气,丫鬟命!》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1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