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交流
›
写作交流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汉文帝霸陵刷屏!一篇文读懂中国帝陵两千年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1-12-16 12:00:04
9340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本文经公众号:艺旅文化授权发布
*文末附有中国帝陵推荐清单
汉文帝霸陵位置确认了!!!
热搜第一啦!
就在12月1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终于在会议上公布了汉文帝霸陵被确认的始末。
这次被确认为霸陵的陵墓,在没有确认墓主人身份之前,一直被考古人员称为“江村大墓”。自2017年开始,考古人员陆续对江村大墓四周的几处外藏坑进行抢救性发掘。
江村大墓发掘现场图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陆续发掘出包括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文物。
图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其中,“亞”字形的墓葬形制、印有“车府”“器府”等文字的铜印印文、上千座彩绘的着衣式陶俑……无不向我们宣告着,江村大墓的形制、规模均符合西汉最高等级墓葬规格。
图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但是,这个时候,考古人员仍然不敢确认这座江村大墓究竟是哪一位帝王的陵墓。直到近日陵园园墙遗址的发现,加之其周边分布的窦皇后陵、薄太后陵,专家终于确认,江村大墓就是被人们误认了近千年的汉文帝霸陵。
不过,即使已经得到了确认,不少人还是会有些迷茫。这些证据代表着什么?又是怎么确定这就是帝王陵园的?这一切,都与长久以来发展出的一套帝陵制度有关。
01
为什么要建帝陵?
什么是帝陵?
陵,本意指高大突兀的山丘,后来引伸为墓葬上高大的封堆。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来指代宏伟的贵族墓葬。秦始皇陵出现以后,“陵”成为皇帝墓葬的专称。
西夏王陵,巨大的封土堆图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
对于长眠于陵墓中的帝王而言,陵墓是他们所统治的冥界国度;对于现实世界来说,帝陵又是一种鲜明的政治符号。
一方面,它是后继者对前任的盖棺定论,另一方面,帝陵的存在昭示着当朝皇室统治的正统和延续。
为此,秦始皇在一开始就按照城池的蓝本修建皇陵,两汉帝王们斟酌出系统的帝陵制度,南北朝皇帝醉心于华丽的墓内装饰,唐宋皇帝开创出新的帝陵格局。
在这份对陵墓的狂热中,帝陵也逐渐发展出相应的模式。
明孝陵神道 图源:钟山风景名胜区官网
帝陵一般由地上与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部分是一座帝陵的脸面,包括陵园、寝庙建筑、阙台、封堆等,地下则主要是地宫、陪葬坑和陪葬墓。
前蜀王建墓永陵揭开封土后航拍图图源:成都永陵博物馆官网
在封建社会,帝陵具有双重意义。
一方面,它是当时最高规格的墓葬,对丧葬观念和丧葬实践有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它也象征着帝王死后统治的冥界都城,营建时有一套帝陵制度背书,具有政治符号作用。
02
历代帝陵极简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帝陵的形制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秦时期
中国历史上首个帝陵
秦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帝陵——秦始皇陵,它不仅形成了营建帝陵的基本制度规范,也奠定了后世营建帝陵的理念与基调。在整个中国帝陵史中,秦代帝陵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秦始皇陵:帝陵营造的首个蓝本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陵,它奠定了后世帝陵地上、地下各部分的基本格局。通俗地讲,秦始皇是按照一座皇城的建制来修筑自己的陵墓的。
从城市的视角看,秦始皇陵为内外重城布局,可分成封堆-内城-内外城之间-外城以外四个空间。
封堆和封堆下的地宫是皇陵核心。前者的形状像一个翻过来的漏斗,《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的封土“高五十余丈”,合今116米,即使经过千年的风沙削减,如今实测数据也有62.3米,相当于一幢二十层楼的公寓。
秦始皇陵封堆 图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在这座“公寓”下面,就是引发后世无数演绎想象的秦始皇地宫,秦始皇本人就长眠在这里。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们早就知道秦始皇埋在哪儿!我们早就知道秦始皇埋在哪儿!我们早就知道秦始皇埋在哪儿! 图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只不过,考古工作者目前尚未发掘地宫,这一方面是限于当前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主动发掘地宫并不符合考古学的学科目标。 不过,皇陵内的地上建筑和陪葬墓、坑则做过比较系统的发掘,由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陵区各部分的功能区划。
内城发现寝宫、便殿,是日常生活起居所在;东北角小城中陪葬着女子,应是秦始皇后宫;内外城之间发现“郦山食官”“园寺吏舍”,负责城中的后勤保障工作;城外的兵马俑坑则着拱卫城市安全。
兵马俑 图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皇陵西侧还有一片“修陵人墓地”。
这里可以推翻一个扣在秦始皇头上的黑锅:“为了不暴露陵墓位置,秦始皇将修陵人全部灭口”。
实际上,只要要秦朝存续,陵园内都将定期进行祭祀活动,并有陵官负责日常维护,何况墓上还有数十米高的封堆,因此皇陵地宫的位置,在当时可以说是“地球人都知道”。
不过,修陵人墓地的确可以算作秦始皇压迫劳苦大众暴行的一个罪证。这里埋葬的主要是在工程中因各种原因死亡的民夫。也有学者认为,修陵人墓地是完工后坑杀活人祭祀的祭祀坑。
俯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图源同上
TIP:秦始皇陵是世界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可以说是全国范围内最值得参观的帝陵。
两汉帝陵
奠定古代帝陵制度
两汉时期的帝陵,在继承秦始皇陵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帝陵制度,这套制度成为后世营造帝陵的主要参考依据。
图源:爱奇艺《帝陵》
说到汉代帝陵,就不得不提郭解,《史记》曾记载大司马卫青为江湖人士郭解迁居一事专程向汉武帝求情。它的矛盾的爆发点,就在于汉武帝迁各郡国富豪至茂陵。
只不过,这位民间人士的巨大影响力引起了武帝的警觉,卫青的努力不仅没有使郭解免受离乡之苦,反而埋下了后者蒙冤被杀的伏笔。
这个故事与西汉的陵邑制度有关,即将百姓迁往皇陵附近居住。
当时汉朝初定天下,达官贵人、豪富之家散居全国各地,都有拥兵割据的可能性,为此,朝廷决定将功臣贵戚和各地富豪之家迁居于陵墓附近,这一方面便于中央对这些不安定因素的直接控制,一方面也便于供奉陵园,使其长兴不衰。
也正是因此,陵邑逐渐成为显贵子弟的聚居区,李白就有“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的名句。
除置陵邑以外,大部分西汉的帝陵制度也在武帝时期定型,有的甚至影响着后续的帝陵修建。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设置陵号:每位皇帝的陵墓都有自己的名字,与谥号、庙号相似,陵号也是据皇帝生平功业而定,颇有些盖棺定论的味道。
陵园固定布局:与秦始皇陵略有不同,西汉帝陵封土位于陵园正中,外围用夯土墙筑成方形陵城,整个墓园以封堆为中心呈十字中心布局,四面开门,门有三出阙。
帝后合葬制度:皇帝与皇后异坟合葬,后陵在帝陵东侧。
功臣陪葬制度:允许有功之臣葬在帝陵附近,使他们在死后能够继续与君王相伴,这打破了以往贵族墓地以血缘为纽带家族合葬的传统,转而形成了以政治为纽带的“冥界朝庭”。
车骑将军金印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这些制度的确立,自此宣布着每位帝王独有的死后国家的建立。当皇帝死去时,会带上自己的后妃、行政班子、宫殿设施、臣民百姓一起进入死后世界。
到东汉时期,上述制度虽经历一些变化,但再无大的改动。
汉景帝阳陵鸟瞰 图源: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官网
TIPS:西汉帝陵绝大多数位于渭水北岸的咸阳原上,东汉帝陵则有南北两处兆域,南兆域在偃师,北兆域在孟津。在这批帝陵中,发掘成果最丰富,最值得参观的是汉景帝阳陵,它2001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文保单位。阳陵的主要看点有二,一是展示了两汉帝陵的完整布局,二是其丛葬坑中出土的大量随葬陶俑。
魏晋南北朝帝陵
薄葬与分裂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林立,自然也涌现出数量庞大的帝陵。在继承秦汉遗风的基础上,受薄葬风尚和南下游牧文化的影响,帝陵开始出现新的变动。
另外,这一时期帝陵中的地宫大多经过科学发掘,我们终于可以一窥帝王们的埋骨之所。
魏晋帝陵:薄葬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魏晋时期的帝陵以不封不树、简化地面建筑、缩减地宫规模为特点,这主要是受曹操、曹丕父子所倡导的“薄葬”观念影响。
官渡之战前,袁绍帐下的陈琳曾写过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文章尖锐地揭露了曹操干过的各种丑事,其中有一条是:“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就是说曹操专门成立了一支盗墓部队到处刨人祖坟,非常缺德。
抛开道德因素,曹操的做法体现了对两汉以来厚葬成风,严重浪费社会资源这一现象的反思。对民生凋敝的汉末社会来说,盗掘坟墓只是权宜之计,引导社会丧葬观念转型才是治本之策,这也是曹操提出“薄葬”观念的初衷。
西高穴大墓墓门 图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县文化局《河南安阳市西高穴曹操高陵》
在这件事上,曹操用自己的墓葬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2008年发现的西高穴大墓(魏武帝高陵)既无宏伟的寝、庙也无巨大封堆。地下墓室结构简单:长斜坡墓道,前后两个四角攒尖顶主室,各主室带两侧室。墓中除一些生平使用之物外并无奢华的陪葬品。
西高穴大墓出土部分石牌 图源同上
这里又有谣可辟,从目前的发现看,曹操并无所谓“七十二疑冢”,墓上不设标志也不是怕遭报应,而是为了践行其倡导的“薄葬”风习。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行为,对当时的社会而言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两晋延续曹魏葬制,深刻影响了南北朝时期帝陵。
南北朝帝陵:融合与分裂并存
作为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北朝皇室在保留简单地宫、陵园结构的基础上,在帝陵中加入自身丧葬传统,形成了以大面积装饰壁画,大量运用石质葬具,融入宗教元素为特点北朝帝陵系统。这是魏晋薄葬外衣下的一种新型厚葬模式。
北朝娄睿墓《鞍马游骑图》局部图源:《北齐东安王娄睿墓》
目前发现的北魏帝陵集中于洛阳北邙,民间向来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可见这里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目前,由各代王侯将相墓构成的邙山陵墓群有970多座,其他古墓葬更有数十万之巨。
然而,北魏最著名的陵园并不属于洛阳。位于平城(大同)的冯太后永固陵夺得了这个地位。她结合鲜卑“凿石以外祖宗之庙”的习俗,恢复了两汉时在墓前建殿的传统,并在陵园内加盖佛堂,宗教元素第一次进入帝后陵园之中。
除此之外,其墓室结构与曹操高陵相似,甚至更加简化,删去了主室两边的侧室。
在之后位于北邙陵区的北魏帝陵建造中,规制虽略有变动,但大体上可以说继承了永固陵的基本规制。
北魏东西分裂后,开始出现地域性特点。西魏-北周帝陵以天井、壁龛数量彰显地位;东魏-北齐帝陵则以墓内满饰壁画为特点。
北周武帝孝陵,可以看到天井 图源: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阳市考古研究所《北周武帝孝陵发掘简报》
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发掘时墓道壁画临摹现场
(发掘报告将此墓拟定为北齐文宣帝高洋武宁陵)图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
南朝帝陵主要集中在建康、丹阳两地,它们以漫长的神道及神道上的为数众多的神兽、石翁仲、华表闻名。地宫则较北朝更加简化,主要是大型单室券顶墓,墓内饰以画像砖和壁画。
南齐武帝景安陵石刻
图源:郭礼典、尤叶勤《畅游六朝古都 鉴赏六朝石刻》
2020年9月开馆的北朝考古博物馆中集中展示了包括磁县湾漳大墓、茹茹公主墓在内的数十处北朝皇帝及宗室墓葬的考古成果,其中以大量精美的墓室壁画为最大亮点。
唐宋帝陵
古代帝陵布局的变革期
唐代帝陵出现了两项较重要的变化。
一是与秦汉“封土为陵”不同,大部分唐陵“因山为陵”,即以天然的山峰作为皇陵的封堆;二是不再沿用内外相套的布局,而将陵冢安排在陵园北端最高处,其他各部分向南依次排开。
宏观上看,这种变化与汉唐两代的营城理念有关,唐陵的结构与唐长安城颇为相似。
规整、居中的唐长安城图源: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同样规整的乾陵平面图图源:杨正兴《唐乾陵勘察记》
唐代帝陵分布在渭河以北,以长安城为中心,自东向西扇形铺开,号称关中十八陵。其中以高宗李治和武后合葬的乾陵保存最完好,也最有参观价值。
乾陵 武则天无字碑 图源:中国乾陵网
乾陵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文保单位,神道两侧保留着象征万国来朝的六十一王宾石像、李治的述圣纪碑、武后的无字碑,陵园内则能看到唐陵中最完整的陵城系统。
六十一王宾石像 图源:中国乾陵网
与秦汉帝陵相同,绝大多数唐陵地宫都未进行发掘,幸而唐代还有两座“号墓为陵”的贵族墓可供参考,即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和永泰公主李仙蕙墓。
这对难兄难妹因为非议奶奶武则天和男宠张易之搞不正当男女关系而被杖毙,中宗复位后恢复名誉,得到“号墓为陵”的优待。
宫女图壁画 永泰公主墓出土
这两座墓以数量众多的天井、壁龛,石质葬具,满绘壁画为特点,体现了唐代对南北朝以来各地帝陵风格的整合。
宋哲宗永泰陵石刻图源:秦文生《启封中原文明 20世纪河南考古大发现》
宋代帝陵在继承唐陵基础上略有发展,北宋皇陵在河南巩义,南宋皇陵则在浙江绍兴,两处皇陵都建成了遗址博物馆,分别被列为第二、第七批全国文保单位。
南宋六陵图 图源:《康熙会稽县志》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南宋移民们总怀着“打回老家去”美梦,一如将都城叫做临安一样,他们将皇陵叫做“攒宫”,即临时停葬的行宫。
可惜这种美好的愿望也不过是统治者的文字游戏,不然林升也不会发出“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感叹了。
明清帝陵
中国帝陵的最后辉煌
大体上看,明清皇陵一脉相承,其蓝本是南京的明孝陵。
明孝陵 图源:钟山风景名胜区官网
相比于前代,明陵规制又有明显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将方形陵冢改为圆形宝顶,并在宝顶前设方城明楼。2. 取消了寝宫,扩大献殿(祭坛)规模。3. 陵园由方形改为长方形,分三重城垣。4. 调整神道石刻,对题材、形态做明确规定。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清军入关后较好地保护了明陵,使其免遭历代皇陵屡遭盗掘之苦。明十三陵是第一批全国文保单位,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明定陵地宫平面图图源:明定陵考古发掘报告
明定陵地宫是目前唯一主动发掘的皇陵地宫,出土了包括十二章衮服龙袍、罗地洒线百子衣在内的各类随葬品共计2648件,是十三陵中最值得参观的一座。
清代皇陵有东西两处兆域,清东陵在河北遵化、清西陵在河北易县,均被列为第一批全国文保单位。相较于前代,清代帝陵中的古代建筑、彩画、雕刻都保存的比较完好,是参观时最重要的看点之一。
清咸丰帝陵寝远眺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辛亥革命以后,君主制宣告终结,延续数千年的皇陵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03
我们为什么不发掘帝陵?
在宣布霸陵被发现的同时,考古人员也明确表示,此次发掘只是针对霸陵周围的外藏坑,估计在之后的发掘中,霸陵本体不会发掘。
这并不意外,回顾中国考古学史,我们并不是没有发掘过帝陵。
明定陵出土金翼善冠、六龙三凤冠镂空金盖金托盘玉碗图源:北京文博
20世纪50年代,在国内文化界巨擘的带领下,国家组织发掘了明定陵(传说中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大批精致的随葬品。
但是,无人能否认,发掘明定陵实在不算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明定陵地宫内中殿神座放置情况图源:明定陵考古发掘报告
限于当时技术条件,地宫刚一打开就有大批织物因为环境骤变而损坏,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棺木被当做废品丢弃。甚至,在非常时期,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骨作为封建势力代表被游街批斗,最终挫骨扬灰。
作为试错的代价,明定陵的发掘,使考古学界形成了不主动发掘帝陵的行规。
如今的明定陵被修成了博物馆图源:文旅北京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此次江村大墓的热议,还是明定陵的发掘,都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帝陵好奇与狂热的一个缩影。上到官员学者、下到平民百姓,面对帝陵都无法免俗。
但是,以现在的技术手段,一旦我们打开帝陵,造成的影响谁也无法预测。
明定陵发掘现场 万历帝棺内西端随葬器物 不少文物已经朽坏图源:明定陵考古发掘报告
从学术的角度讲,考古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人类遗留的物质资料,复原古代人类社会生活,发掘皇陵地宫对这一学科目标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出于好奇和对新材料的渴望主动开挖地宫,并不符合考古学的内在逻辑。
黑格尔说:我们从历史得到的唯一教训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教训。从这个角度看,相较于无味的说教,历史工作者更重要的使命是客观而准确的传递信息,以避免人们因为不了解而喜提“历史的教训”。这也恰是形成这篇文章的初衷。
参考文献: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
出版
社2009年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岳起、刘卫鹏:《由平陵建制谈西汉帝陵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5期冉万里《隋代帝陵制度研究》,《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1期陕西省考古所《北周武帝孝陵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2期
#霸陵
#刷屏
#一篇
#中国
#帝陵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中国现代文学馆“梁羽生文库”开放查询
0
3533
写手发布
2024-04-01
媒体约稿
80-300元/千字 |「美丽中国」杂志长期征稿
0
2725
lotanikita
2024-04-07
交易招聘
找人写一篇演讲稿,稿费私聊
2
7328
帐hao
2024-04-08
文化新闻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发布2023年度最受欢迎十大作家和十大作品
0
4538
choleliao
2024-04-17
文化新闻
《十日终焉》让我看到中国网文的新趋势
0
3720
写手发布
2024-04-25
文化新闻
《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发布 我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超5亿
0
3838
写手发布
2024-04-29
文化新闻
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发布
0
3660
西米斯
2024-05-03
媒体约稿
怎样能写出一篇爆文
0
2258
kaleka的鱼
2024-05-17
媒体约稿
《中国校园文学》专刊征稿
0
2247
qq814509843
2024-07-15
文化新闻
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5亿,一半的网民都在“追文”
0
3109
写手发布
2024-07-16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媒体约稿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本书<<浙东革命老区史记>>,原为<<侵略与反侵略>>
国家审计署:《中国作家》杂志社,违规刊文和评奖,向企业收费65
全新的征文大赛了,来了
4
300元/千字 | 「读者原创版」杂志7月主题征稿
5
专门的短剧投稿频道,已安排!
6
星耀计划|聚焦潜力佳作,现金奖励重磅加持,每月最高奖励5万元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