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学观点] 《金瓯缺》:历史小说写作的榜样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官方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9-10-30 11: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茅盾文学奖到今年一共举办了10届,一共48部获奖作品,唯有第3届颁发了荣誉奖,授予了萧克将军的《浴血罗霄》和徐兴业的《金瓯缺》。

  两人都不是专业作家。《金瓯缺》是一个历史学教师寄托自己家国情怀的历史小说创作。巧合的是,这两部小说都是在抗战时期开始创作,坎坷40余年,在1980年代才得以完成出版,而当年书生意气的作者,早已是耄耋老人,其间的波折故事,只有亲历者才解其中滋味。
ffhhn.jpg
  在历史中得到想象力驰骋的快感

  《金瓯缺》一共4卷,大约120余万字,展现了12世纪宋、辽、金持续数10年的民族战争,以青年军官刘錡、马扩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们辗转于家国朝野、经历荣耀与失败却仍心怀报国之志而组织义军奋起反抗的故事,带出了靖康年间朝堂、军队、民间波澜壮阔的现实图景。

  1980、1990年代流行的历史小说多以英雄人物视角为主,如分别获得第1届、第3届茅盾文学奖的《李自成》、《少年天子》,1990年代以来风靡的“帝王系列”、《曾国藩》、《胡雪岩》等。这些小说往往将叙述的触角放在上层政治中心或统治阶级内部,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全方位描写,塑造出一个个伟人偶像。

  《金瓯缺》的视角下移到了裹挟在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身上,通过对汴梁平民生活的细致描摹、人物在政治、人情漩涡中的不由自主,写尽了乱世的转瞬繁华和悲凉慷慨。历史不只是由帝王将相书写的,作者对遮蔽在历史中默不作声的人民大众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在政府腐败、军队腐朽的北宋末年,面对摧枯拉朽的北方骑兵,真正挺身而出、奋力反抗强暴的是由群众自发组织的义军。虽然报国之志热切,奈何朝廷掣肘,敌人强大,孤掌难鸣,马扩一家满门忠烈、妻离子散,终难免神州陆沉、金瓯残缺的悲愤压抑的结局。

  作者徐兴业年轻时学历史专业,毕业后在上海做中学历史教师,解放后又先后在高校研究、任教,专业积淀深厚,对古代典籍熟悉。作者细致研读过《东京梦华录》、《三朝北盟汇编》等历史典籍,对于北宋年间的政治、民俗等知识如数家珍,良好的专业素养为《金瓯缺》带来了真实、丰富的历史细节描写,如汴梁城的城市地理特色与坊市方位、李师师所在的樊楼等勾栏瓦肆的种种特点、朝廷中各部门机构的运作方式等,从而作者可以自如地回到历史现场,营造出真实的叙事情境。

  这种专业的历史态度和写作方式值得当下许多历史小说作者学习。

  1990年代以来,历史小说在大众中流行,但是小说的质量也泥沙俱下,种种“戏说”、“秘史”打着历史的旗号而行媚俗的生意,虚构硬造,往往为了追求戏剧性而强行扭曲、解构、编造历史人物和事件,一方面损害了历史的真实,另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错误的认知,贻害匪浅。当下流行的网络小说中历史题材的也不少,就历史穿越类小说来说,很多“重生”爽文中主人公穿越到古代,便开始“逆袭”,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为了制造“爽点”,无视基本的历史常识。

  也有一些历史穿越类小说态度比较严谨,同样也是写北宋,阿越的《新宋》、Cuslaa的《宰执天下》等小说,作者要么是历史专业研究者,要么是资深的历史爱好者,所以,基本上都能还原历史细节,小说的情节进展不是依靠对历史事件、人物哗众取宠的改造,而是来自于史书典籍叙述的缝隙。比如这两部小说都是起始于王安石失败的变法期间,穿越者作为历史的一个变量,放置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运用自己来自未来的知识,去改变历史前进的方向。这和徐兴业的叙事策略一致,《金瓯缺》的主人公刘錡、马扩等宋朝青年军官历史上真实存在,但是他们的事迹只是被史书寥寥几笔带过,徐兴业选取这两个大时代的“小角色”,利用小说家的创造力将他们的形象丰富饱满,放置到历史现场中,小说家的想象力结合史书的记载,演绎出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历史小说写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真实发生过,小说却是一种想象性的创造工作,创造的冲动须和严谨的考证相结合,才能在历史中得到想象力驰骋的快感,在小说中体会到历史真相曲折动人的魅力。

  强烈的对比,衬托出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和战争的可怕后果

  《金瓯缺》的构思创作过程见证了徐兴业一生的聚散浮沉,也寄寓了他对爱人国家的深厚情感。

  上文提到《金瓯缺》起笔于抗战期间,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插图版《金瓯缺》中保存了作者徐兴业的一封写给妻子的书简(《给巴黎的一封信》,下文引用即来自于此书简),其中详述了此书的创作缘起与写作历程。

  徐兴业与妻子相恋于1938年,两个青年知识分子亲闻“八一三”的炮火,忧惧于乱世危局,在接触到斯诺的《西行漫记》之后,便对革命圣地延安产生向往,但又因为身陷沦陷区,报国无门,只能在公园中仔细翻看报纸,推测时局,然而“面对着日蹙国土百里、死人万千的局势,我们多少次悲愤地问:‘这个素餐尸位的腐败政府究竟负得起领导抗战的重责吗?’”

  这样的悲愤心情也体现在了小说中,在第二部中有一个细节,马扩目睹了白骨千里的惨状,“产生一种想法,他从‘国’字的结构着想,一个政府的起码职责就是要领导荷戈执枪的战士们牢牢地保卫国家四围的边境线。这点如果做不到,它就不配称为政府。”

  这样一种质疑带来了作者妻子参加新四军的冲动,但没有成功。1939年,徐兴业身患伤寒症而在医院治疗,这成为他人生的转折,一是妻子心生怜悯决定与他私定终身,二是友人怕他无聊带来一部《三朝北盟会编》。这是一部记载北宋末年宋、辽、金政治战争的史书,史料翔实,这使作者萌生了创作一部以北宋末年为背景的历史小说的念头。而选择马扩作为主角,而不是以原定的侧身于草莽的水浒英雄群体,“是要谴责领导抗战无方,甚至暗中活动投降的国民党政府,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希望中国产生无数个马扩,为抗日战争增添力量。”

  这是一个身体柔弱的青年知识分子所能做到的事情,也是作为一个小说家通过创作小说浸染爱国精神、鼓舞报国之志作用的基本社会作用。病愈之后,作者和妻子便在公园的长椅上投入小说的构思和试写中,受1930年代西方电影和“国魂”精神的影响,主人公马扩的形象层垒式形成,而马扩的妻子亸娘的形象正是以作者妻子为原型,对马扩与妻子鹣鲽情深的描写,寄寓了作者和妻子的浓厚情意。在公园长椅上与爱侣相依构思,小说的结构和情节甚至结局都已经敲定,但一直到抗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小说一直没有写完。

  新中国成立后,徐兴业成为一名高校历史教师,而妻子则成为一名画家,还有了两个孩子,家庭虽然穷困却温馨快乐。1957年,妻子借出国访问,滞留不归,从此两人身隔异国不复相见。妻子曾写信劝徐兴业也出国同她团圆,远离风波日近的新中国,但是徐兴业坚决地拒绝了妻子,因为“我写的是中国的小说,是写一部旨在激发中国人民保卫自己国家的小说。我的主要的读者是中国人,我的写作的土壤在中国,我离不开我的祖国”,而“要完成这部小说的意义远远超过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这就是‘余心之所善’的,因此我绝不后悔。”傅雷因为傅聪的“滞留不归”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压力与制裁,徐兴业的承受也不会轻,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渝的爱国之心,他终于完成了《金瓯缺》第一、二部的创作,其间还曾遭受火灾,手稿尽失,凭着30年前就已经打造好的情节结构,才再次将小说写出来。

  之所以在坎坷失意的人生遭际之后还坚持把小说写出来,徐兴业是这样解释的:“40年前的想法到今天基本上还没有改变,今天我之所以仍要续成这部小说,是因为我认为在国家机器完全消亡之前,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我国受到敌人侵略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利用小说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年轻读者保卫祖国领土的责任感仍然有其必要性。”

  小说一方面表现了以马扩为代表的爱国军官为国浴血奋战、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另一方面在前两部详细渲染了汴梁的繁华,后两部则描写遭受兵燹之灾后满目疮痍的惨剧,强烈的对比衬托出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和战争的可怕后果。正反两面,“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年轻读者保卫祖国领土的责任感”,可以看出,若不是本人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卫祖国领土的责任感,定写不出如此激濯人心、厚重绵长的巨著。

  盼望它有另一种更好的“可能”

  亲历过抗日战争的历史教师徐兴业选择写小说作为表达自己家国情怀的方式,北宋末年的悲壮惨烈的战败史和沦亡史,寄寓着一位青年知识分子对抗日战争的深深关切与对国家未来的浓浓忧虑,笔墨间浸透着一位赤子拳拳爱国之心。

  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每一个中国人都充满了民族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对了解中国历史的人来说,在承平富强之时不忘中国曾在宋末、明末遭受外侮,丧权辱国,人民惨遭屠戮的屈辱历史,居安而思危,他们同样选择小说创作来寄寓他们对家国民族的深厚感情。如《新宋》作者阿越所言:“(穿越小说是为了)探讨一下某段历史究竟是在哪个地方出了差错,来演示一下历史的另一种可能”——因为历史有“差错”,而盼望它有另一种更好的“可能”,这就是许许多多历史穿越小说为什么选择这两个时间段进行穿越的原因。

  无论是《宰执天下》、《新宋》这样的作品主人公成为士大夫、进入统治阶层,一步步攀升为乱世良相,大刀阔斧改革,攘除四夷,富国强兵,推动思想科技进步,扭转治乱兴衰的历史循环,为万世开太平;还是《临高启明》、《赘婿》这样的小说展现主人公(们)割据一方,发展科技文教,进行近代化、现代化改造,以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将我们当下享受的富足安逸的现代生活带给苦苦挣扎的古代广大底层人民。这些小说刻画了一些不满足于借助来自未来的知识和技术满足个人私欲享受,而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人民和后世的幸福挂在心上的“穿越者”形象,这种理想,成为主人公们坚忍不拔进行改造历史的精神力量,虽然本质上这些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但是都体现了作者深切的家国情怀。

  《金瓯缺》作为一部历史小说,细节真实丰富,语言优雅富含感情,在小说的精神层面,则体现出了作者的家国情怀。40余年增删披阅,为世间留下了这样一部煌煌巨著,拳拳的爱国情思,动人的儿女情长,无愧茅盾文学奖,无愧为历史小说写作的经典之作。来源: 中国青年报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