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规范读音有损诗词之美吗?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9-3-4 09:38:03
19316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如果再给最近引起舆论轩然大波的《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一文的小编一个机会,他/她也许会更加严肃地对待自己编辑的文章,多找些权威资料,多求证信息真伪。
这篇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可以这样概括:文中提到的读音改动,有些是古诗文中的民间变读,未进入过规范读音和规范型词典;有的是早在1985年的审音中就已经规范过的读音;与2016年审音有关的,尚在征求意见阶段,还没有颁布正式规范文件;更有一些,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语言学(包括音韵学、方言学、语音学等)本是冷门学科,可涉及语音规范、异读存废的话题,却自带“热搜”体质。比如,地名六安的“六”读liù还是lù,央视主播和网友各执一词;粳米的“粳”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一直读jīng,185名水稻专家却联名要求改读为gěng。这次引起的讨论,涉及字词更多,讨论的主体也更广泛,从官方到民间,从
自媒体
到主流媒体,每个人都在发表自己的声音。
本次争论的最大焦点,就是规范读音是否有损诗词诵读的韵律之美。有些质疑听起来很耸人听闻,有媒体说“像‘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这样的名句,几乎是每一代小朋友开蒙必读,这个读音不仅合辙押韵且浑然天成。倘若改成xié,便让晚唐七绝圣手杜牧陷入不会押韵的窘境。久而久之,我们的后人还怎么体会唐诗的铿锵优雅、宋词的婉转清丽?怎么告诉孩子某处读音的别扭该由谁来负责?”还有媒体呼吁:希望传统文化在汉语发音中留存一些“气眼”,让日用交流的语言,至少在诗歌中能够多一份文气、多一份诗情、多一份古意。
这些事关民族文脉传承、文化兴衰的宏大论述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如果真正了解汉语的历史,就会知道这些论点站不住脚。许多所谓合辙押韵、留住了诗情古意的“古音”,根本称不上“浑然天成”,不过是为押韵而杜撰出来的人工产品。
读古诗时发现不押韵,这样的困惑不是21世纪现代人的专利。早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诵读《诗经》时就发现,诗三百篇里有不少不押韵的篇章。怎么办呢?当时的人们缺乏音韵学知识,所以想了一个简单的变通之道,就是临时改变不押韵的韵脚字读音,使之押韵,称之为“叶韵”(叶音xié,同“协”),意思是使音韵协调。叶韵的顶峰在宋朝,朱熹给《诗经》做注时,就按照叶韵法标注了读音。按照他的注音,《秦风·无衣》应该这么读:“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bāng),与子偕行(háng)”。
看到这里,读者应该明白,“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ǎ)”的发端到底在哪了。古人改的是《诗经》的读音,今人改的是唐诗宋词的读音,虽然时间跨越千年,但方式和目的并未改变。
那么,这种为押韵而生的读音,是否反映了真实的语言面貌呢?答案是否定的。就拿最经典的例证来说:“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斜”和“家”本同属麻韵,按照古音构拟,“斜”在当时的真实读音近似zia或jia,xié改读xiá,韵虽然“古”了,声母还是“今”的,不伦不类;贺知章《回乡偶书》中“衰”“回”“来”三个韵脚字,当时的韵母发音更接近ai,这样说来,“衰”不应改读cuī,“回”反该改读huái才是。
还有一种类似情况,但和叶韵性质完全不同,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比如“骑”在古代用作名词或量词时读jì,用作动词时读qí,“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字又正好处于仄声字位置上;“胜”表“承受”之意时古读平声,在“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正好占据平声位置。对于这样能反映历史语言情况又事关平仄的字音,不妨在标注现行规范读音的同时,大大方方地标注“旧读j씓旧读shēng”。
归根到底,“叶韵”反映的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读音,只是一种为押韵而押韵的权宜之计,特点是“不在乎古人能否认同,只在乎今天是否顺口”。到了明朝,终于有个人站出来,公开反对这种扭曲真实语言面貌的行为。这个人叫做陈第,福建连江人,他的一生很传奇,曾经云游四海成为和徐霞客齐名的“明代旅游博主”。在音韵学界,陈第留下了为人称道的经典著作《毛诗古音考》。陈第在研究中发现,用明代的语音读《诗经》虽然不押韵,但是通过梳理《诗经》乃至《楚辞》、周秦韵文中的韵脚字,发现这些同时代著作的押韵是自洽的。基于这一点,陈第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反对叶韵的客观依据:“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变革,音有转移。”陈第认为,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语音和文字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应该尊重语音历史和现状,不该随文改音。
所谓“叶韵”不但扭曲了语音的现状,还虚构了古音的历史。用“伪古音”读真古诗,如果是出于“好吟哦讽诵”(朱熹语)的目的,那还罢了;如果要拔高到捍卫传统文化的境界,恐怕站不住脚。这好比觉得断臂维纳斯不完美,索性给她接上两条塑料胳膊,乍一看好像协调了,实质是把“残缺之美”变成了“完整之劣”。
更何况,诗词之美,并非系于语音一端。从上古到今天,四声的出现、“三十六字母”的分合、“该死的十三元”的增减、浊音和入声的消失……语音的发展越过了多少个山头,早已望不见最初的起点。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跨越千年,仍能把握诗词的美感。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琅琅诵读之声虽不相同,但对于美的理解感悟是一致的、延续的。说改变读音就是丢掉传统的人,恐怕太低估了汉语汉字底蕴的厚度,也太低估了诗歌文化的生命力。
历史的磨损也是一种重塑,语言的客观变化,没必要回避,更没必要扭曲。这一次的舆论风波恰好说明,我们热爱自己的母语、维护自己的母语,同时对于汉语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得还是太少太浅了。当孩子问起,为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与“白云生处有人家”不押韵时,我们能不能抓住机会,不再编出一个读音搪塞,而是明明白白告诉他们,因为这就是汉语的客观发展变化。(吾云)
#规范
#读音
#有损
#诗词
#之美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休闲分享
寻周村之美与源泉县的致富之路
0
7589
孟一一
2020-07-23
交易招聘
【花沫诗词】招募长期稳定的专业诗词诗歌写手
21
71980
扶摇
2020-09-16
文化新闻
付秀莹:焰火之美
0
17606
写手发布
2020-10-12
媒体约稿
【花沫诗词】招募长期稳定的专业诗词诗歌写手
0
8338
独孤不孤
2020-12-30
原创文学
[诗词]辛丑清明感怀多
0
8830
广龙霄云
2021-04-10
文化新闻
传统诗词缘何热度不减?
0
18494
写手发布
2021-06-17
媒体约稿
招聘诗词类的写手
0
12408
满天星123
2021-11-22
媒体约稿
微信公众号《诗词乡》最新征稿启事
0
6217
诗词乡
2022-07-29
文化新闻
花1000万元刷票,获诗词大赛三等奖,一起诈骗案揭开网络...
0
13278
写手发布
2022-12-23
媒体约稿
公众号「诗词世界」征稿
0
2563
魔法少女是僵尸
2024-05-18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中华民居》杂志征稿启事
2025年上半年文学出版市场观察:文学书销量下降,生活类书增长较
邓紫棋跨界写科幻小说,首日狂销20万册!销售额破4000万元
4
首奖20000元 | 第8届「儿童文学」 短篇童话大赛征稿启事
5
100-1000元/篇丨公众号「选择自己」征稿
6
首奖5000元 | 「鲤的故事鲤的城」短篇小说主题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