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付秀莹:焰火之美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0-10-12 11:09:56
17645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付秀莹,著名作家,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主编。著有长篇小说《陌上》《他乡》,小说集《爱情到处流传》《朱颜记》《花好月圆》《锦绣》《无衣令》《夜妆》《有时候岁月徒有虚名》《六月半》《旧院》等多部。其中长篇小说《陌上》入选2016年《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五佳、《收获》文学排行榜、春风图书势力榜、新浪好书榜、《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5—2016)》等。长篇小说《他乡》荣登中国小说学会2019年排行榜,入选2019年《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五佳,入选百道好书榜、影响力图书第三季、深港书评好书榜等各类榜单。曾获首届小说选刊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第五届汉语文学女评委奖、第五届汪曾祺文学奖、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第四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等多种奖项。
1、我挺害怕那种一眼就能看到底牌的生活。
青年报:芳村是你虚构的,肯定有故乡的影子,那么你真实的故乡叫什么? 你在那里生活了多少年? 你还记得第一次离开故乡进城的情景吗?
付秀莹:芳村是我小说中虚构的一个村庄,可以说是我纸上的故乡,肯定有我真实的故乡的影子。我出生长大的小村庄在华北大平原上,叫作南汪村,在滹沱河畔。四季分明,民风淳朴。我在这个村庄度过了我的童年时代,现在想来那应该是我一生中最好的光阴,父母在堂,姊妹在侧,甚至连色调都是明亮温暖的,叫人又甜蜜又惆怅。多年以后我还总是梦见村子里的那条街,小时候的家,房子,院子,树木,儿时伙伴,都是当年模样。这就是童年经验的厉害吧。它默默伴随和影响你的一生,无论你走多远的路,见多少人。从某种意义上,其实你永远都走不出那个小村庄,走不出你的童年。
我十多岁离开村庄,到县城读书。是一个秋天的早晨,母亲一早起来给我包饺子,厨房里有灯火,有香气。上马饺子下马面。这是我们家乡的民俗。我站在院子里,看着树叶在清晨的微风中簌簌颤动,远处有鸡在啼叫。父亲和我推着自行车出门,母亲送我们到村口。秋霜满天,晨曦初露。村庄还在睡梦中没有醒来。大片大片的田野向着远方延展,延展。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多年以后,这个场景我一遍又一遍想起,恍如昨日。其实,这大约也是很多人的集体记忆吧,为了求学,或者追梦,远离家乡,奔赴他乡,在一条路上越走越远,永不能再回。
青年报:每个人讲起自己的故乡都是充满着怀念。你用一个纯粹的故乡人介绍一下这块土地吧,那里还有让你念念不忘的现实人物吗?
付秀莹:我的家乡河北无极,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据《汉书》记载,汉初置毋极县,北魏时城址迁到现址。滹沱河水哺育和滋养了这片土地,留下很多迷人的传说。比如汉王城和康王城,介子推庙,包公祠,曹植封地安侯乡,著名的闻鸡起舞的主人公除了祖狄,还有无极人刘琨……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块土地豪杰侠士辈出。“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的邯郸游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刺客荆轲,“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的猛张飞,刺配沧州道、雪夜上梁山的好汉林冲,血染沙场、舍身报国的狼牙山五壮士……人初见都问我是南方人吧,大概是因为看起来颇柔弱。燕赵儿女嘛,肯定有着一腔热血难凉。至今我们无极人酒风豪放,酒胆壮烈,怕也与此有关。
故乡还生活着我的亲人们。我经常回去看望他们,尤其是我的父亲。他八十岁了,依然身体硬朗,精神健旺,这真是做儿女的最大的福气。我几乎每天都要给他打电话,说说家常,问问安。每天的电话,成了习惯,有时候有事没打,他就会担心。担心我在城里这个那个。我要是打不通他的电话,也会坐卧不宁,一遍又一遍打。这就是血脉相连吧。我总想,每一次拨电话,有人在那边应你,每一次回故乡,有人在家等你,这是人生多大的幸福! 对于每个远离故乡的人,父母与故土几乎是同义的。
青年报:我们总觉得你天生就是当作家和从事编辑工作的,因为你身上具备了一种文人的气息。事实是,你到北京以前,在河北还有一段工作经历,你当时是干什么工作的? 这段经历对于作家而言可以忽略吗?
付秀莹:我在中学教书,当老师,教英语。要说影响,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每一种经历都是珍贵的,每一条路都是必经之路。我很感谢那一段生活,正是青春年华,在校园里,跟年轻的学生们在一起,见证他们的成长,在与他们的共同成长中,不断认真寻找价值和意义。一茬一茬学生成熟,告别,离去,踏上新征程,而作为老师,依然留在原地,反反复复。当有一天这种熟极而流的生活令我感到不安和惊惶的时候,我知道,我需要新的挑战性,新的有难度的工作。我挺害怕那种一眼就能看到底牌的生活。
青年报:你进京的方式,和许多青年人一样,是通过考研这样一条道路。你是进京之前还是进京以后开始写作的? 北京的大学校园文学土壤特别肥沃,我们假设一下,你当初没有考上研究生,你现在会在哪里干什么? 你还能成为著名作家吗?
付秀莹:通过读书考试,改变生活路径和命运方向,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成长经验吧,尤其是出身乡下的孩子,除了手里的一支笔,什么都没有。其实文学是我很小时候的梦想。我作文好,几乎每篇作文都被当作范文,是语文老师的心尖子。小学的时候写作文,写六一儿童节演出,我竟然写了“轻启朱唇,慢吐莺声”这样的句子,也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中学时代发表诗歌散文,据说诗句被理科班老师抄在黑板上,反复吟咏。后来在校园里总有外班同学指着我,看,那就是付秀莹。也算是当时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吧,挺能激发和满足一个女孩子青春期狂妄的虚荣心的。也曾收到很多读者来信,那时候还是手写,各种字迹。但高中时代的写作实在是不务正业,高考才是最大的前程和出路。真正的写作,是在来北京以后。当时我是跨专业考研,同学们都是科班出身,读过很多书,对作家作品如数家珍。我哪里敢开口? 只有加倍努力,刻苦补课。欠下的,总是要还回来的。当时的理想倒并不是当作家,还是想读研读博,搞研究做学术。但后来还是走上写作道路,大概是当年那颗种子的暗中怂恿吧。
有时候我也想,要是不来京,我可能在我们那个北方省城,像我的同事们一样,教书育人,直到退休。我可能不会写作吧。我不知道。生活是不能假设的。命运也是。有时候,可能一个极为偶然的转折,就会改变人生的路径。就仿佛在林间分岔的小路上,选择了一种可能,同时也就失去了其他的众多可能。是偶然性让生活千差万别,是偶然性让我们一唱三叹。但偶然里肯定隐藏着某种必然。
青年报:你的第一部长篇《陌上》是讲乡村的,随后又创作了第二部长篇《他乡》,这是讲城市的。在这个大移民时代,其实很多人都生活在“他乡”,“他乡”才是真正的生活中心,是生命的主战场。你是怎么理解“他乡”这一时代概念的?
付秀莹:他乡,是相对故乡而言的。在地理意义上,故乡是我们的血地,是生身之地,是出处,是来路,是源头。而他乡是异地,是新路,是去处,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从哲学意义上说,故乡是此处,他乡是彼岸。从故乡到他乡,从此岸到彼岸,需要一生的艰难泅渡,其中的俯仰沉浮,风高浪急,个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在我们身处的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多少人都是人在他乡呀。我想,《他乡》之所以能引发一些读者的共鸣,大约是触动了当下时代生活中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我们远离故乡,走异地寻新路,梦想着在他乡重建一个世界重建一个家园。昨天在一个访谈中我说,无论如何,他乡终究是要成为我们的归处的。我们在他乡打拼,爱过痛过哭过笑过,我们把一腔热血抛洒在他乡的土地上。
2、编辑是那个点燃、引爆的人,然后退到一旁欣赏焰火升腾之美。
青年报:你的“他乡”是北京,你在北京生活工作这么多年,还有哪些东西是属于“他的”而不是“你的”? 把“他乡”唤为“故乡”的条件成熟了吗?
付秀莹:我喜欢北京这个城市的气质,宽阔、包容、大气,它海纳百川,却波澜不惊。北京大,北京傲慢,皇城根儿,伟人脚下,冠盖满京华,北京对什么都见怪不怪。就算你在大街上痛哭失声或者仰天长啸,恐怕也没人会好奇地问你为什么。在北京多年,跟这个城市朝夕相对,耳鬓厮磨,渐渐有了更多的情感认同。户口,房子,工作单位,社会关系,这些城市生活的代表性符号,让人内心安定。有时候,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看着人来人往,烟火繁茂,觉得温暖可亲,觉得这就是自己的城市,这就是自己的生活。人在他乡的异地感、疏离感,焦虑感、无助感,会渐渐淡去。这可能跟年纪渐长有关吧。其实是跌跌撞撞走过,领教了生活的厉害,知道了时间的残酷无情。懂得了珍惜当下,怜取眼前。这个时候,他乡即故乡。
青年报:很多人都说《他乡》主人公“翟小梨”就是付秀莹。其实写小说的人都知道,哪怕是科幻小说,都会有作家的影子。想问一下,你和她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
付秀莹:去年新书出来,我在各种场合申辩,我不是翟小梨。说得多了,自己也觉得困惑。其实何必申辩呢。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这说法虽然极端,却也诚恳。一部作品要想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肯定有作家自己的热血奔涌,有作家自己的热泪飞溅。《他乡》里的翟小梨身上肯定有我的影子,有一代知识女性层层叠叠的万千身影,错杂缠绕不可分辨。不是小说的故事本身,而是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情感的内在逻辑。我把经验、情感、思想、审美、想象打碎,借助虚构的力量,重新塑造了一个这样的翟小梨,血肉融合,不可拆解,不可剥离。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杂取种种,合为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这里有一个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之间关系的问题。当然,读者不管这一套。他们固执地认定作家就是他笔下的人物,付秀莹就是翟小梨,那么也只好由他们。没有什么不好。甚至我还会暗自得意,小说是虚构的艺术。我写了,你信了。这不是对作家最大的信赖和赞美吗?
青年报:我隐隐地觉得,你又在憋着一部大作品,这部作品的背景是城还是乡? 你在这部作品里会扮演什么角色?
付秀莹:是在写,但还是暂时不说吧。主要是我说了不算。等作品出来,作家退场,白纸黑字,抵赖不得。生杀大权交给读者吧。
青年报:你不仅仅是一位著名作家,还有编辑家这样一个身份。你是从学校毕业就进入《小说选刊》了吗?
付秀莹:编辑家不敢称,就是一个文学编辑。硕士毕业之后,我先是在一家报社,跟你算同行吧。我也有记者证,做文化记者,做副刊编辑,读书版作品版都做过,业余时间写小说。后来一个偶然机会,中国作协招聘,我参加了招聘考试,当然也是因为我的短篇小说《爱情到处流传》,调入中国作协,在《小说选刊》做编辑。
青年报:我有一句“谢谢”的话,至今都没有机会好好说出来,因为我写的第一篇小说《父亲进城》,是通过你的手被《小说选刊》转载的。其实,我过去是写诗的,没有写过小说,一点也不了解小说界。回过头想想,如果不是转载,就没有一个小说家的我了。我特别想知道这篇小说出笼的幕后故事,你还记得那篇小说吗?
付秀莹:当然记得啊。那时候我还做初审编辑,读到《父亲进城》的时候,很惊喜,当期就提了稿,并建议放中篇头条。其实这样干还是冒着一些风险的。对于文学界,尤其是小说界,作者陈仓还是一个崭新的人,陌生的名字,谁也无法预测作者的日后的成长道路。而且《小说选刊》要走市场,作者尤其是头条作者要有一定影响力,有市场号召力,否则可能会直接影响发行。记得当时我的审稿意见写得很详尽具体,在发稿会上也陈述了充分理由,这篇小说打动我的不是技术的圆熟,而是情感的力量,深沉有力,直击人心。一看就不是写小说写滑了的,不是我们习见的那种惯性叙事。技巧几乎没有,甚至有些笨拙,而恰恰是无技之技方为大技。我直觉这个作者大有潜力,编辑部当即顺利通过,头条发稿。值得高兴的是,后来你果然陆续写出了《女儿进城》等进城系列,有一大批新作力作问世。
青年报:如果用传统小说的标准来衡量,《父亲进城》有许多“非小说”的成分,事实是,我开始写的时候,没有想过是什么文体,尤其没有当成小说来写。你作为选刊的编辑,在选择小说的时候,特别看重的是什么? 有没有恒定不变的东西?
付秀莹:《父亲进城》确实不大像小说。但我们当下很多小说的问题恰恰是,写得太像小说了。记得多年前有一个我的访谈,题目是编辑拟的:“我不是技术派”。我当然不是说技术不重要,但好小说靠的是情感的力量,审美的力量,是蕴藏其中的复杂多义、一言难以道尽的对人世的感慨,甚至有时候就是一滴无法命名的泪水,一声含义模糊的叹息。尽管文无第一,艺术感受千差万别,但好小说肯定是有一个审美公约的。
青年报:你的编辑生涯中,应该当过很多人的伯乐,你能再举例讲一讲,有哪些作者或者作品,是通过你而走向精品的吗? 你和我们分享几个文坛佳话吧。
付秀莹:做编辑多年,这样的例子当然很多。有时候,为了一篇自己钟爱的稿子要跟各方反复推荐反复沟通。不论作者有名无名,我都是一视同仁。具体例子就不说了吧。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这是我的工作,是职业本分。编辑嘛,就是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就应该隐身在作者作品后面,甘做无名英雄。我当初也是受益于编辑的发掘和扶植,遇到过很多伯乐,并因此走上文学道路。我对编辑工作是怀有很高的敬意的,也有很深的职业荣誉感和价值感。我深知编辑的职责和操守,深知好编辑对作者作品的重要性,因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稍有轻忽和懈怠。并且我也深知,好作者与好编辑是彼此成就的。好作者必须拥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才能真正与好编辑一起成就所谓的文坛佳话。很多时候,对于一个有内在能量的作者,编辑就是那个点燃、引爆的人,然后退到一旁欣赏那焰火升腾之美。
3、读一部好的长篇,仿佛重新度过了一生。
青年报:你担任《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已经四五年了吧? 每年
出版
的长篇小说非常多,你们选择的时候有具体的标准和倾向吗?
付秀莹:我主持《长篇小说选刊》整整四年了。我们刊物是双月刊,每期六十万字容量,加上配发的评论,也只能选载两到三部。而每年长篇小说出版数量大概有八千到一万部,这还不包括大量网络文学作品。面对如此汹涌而来的作品,如此繁荣活跃的文学现场,作为选刊,如何选择很重要。《长篇小说选刊》的办刊宗旨是好作品主义,从海量作品中遴选那些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优秀长篇,在坚持平等、包容、海纳百川的专业胸怀的同时,更加关注具有现实性、人民性、时代性的现实主义力作,记录时代风貌,书写时代生活,以文学的方式参与建构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我们还设有佳作推介栏目,对佳作力作进行推荐评论,有力地弥补了版面不足的遗憾,力求更全面展现当下长篇创作风貌。
青年报:我们看到你们有一句话,“流动的文学史”,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你们编辑刊物的过程,就是替文学史打草稿的过程,你们是用历史的眼光在编选作品,或者说进入文学史的作品基本绕不开你们?
付秀莹:长篇小说因为其长度、密度和难度,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这个意义上,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很大程度取决于长篇小说创作成就。作为中国作协旗下的唯一长篇类选刊,《长篇小说选刊》力求披沙拣金,选优拔萃,把作品放在文学史框架中去考量去评判,力求为当代文学史打好草稿。我们紧跟最新出版态势,选载当年最新力作,因而是流动的、动态的、不断更新、修订、补充、丰富中的文学史草稿,最终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经过时间积淀和读者检验,经典化或者有经典化可能性,大浪淘沙,最终留下的才是耀眼的金子。
青年报:你们还有一句话,“茅盾文学奖备选篇目库”,结合你们的办刊思路,你能解释一下这句话吗?
付秀莹:《长篇小说选刊》以遴选优秀长篇小说为己任,这与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有着共同的职责和目标。当年创办刊物的初衷是为了推动、繁荣长篇小说创作,多年来的办刊实践也有力践行了这一初衷。历届茅盾文学奖入围和获奖作品,绝大部分都被《长篇小说选刊》选载推介过。这是对我们办刊宗旨的检验,也是对“不忘初心”的最好阐释。从这个意义上,《长篇小说选刊》被称为“茅盾文学奖备选篇目库”一点也不夸张。当然也不是说,被我们刊物选了就能获奖,但好作品被及时转载,及时肯定,及时扩大,在广大读者中更大范围地传播,无疑对作家的影响力以及作品的经典化可能,都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青年报:你有没有统计过,《长篇小说选刊》2008年创刊至今,有哪些作品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尤其是在最近一两届的评奖中情况如何?
付秀莹:这个我还没有完整、具体地统计过。但我看到过一则资料,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五部获奖作品,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全部被《长篇小说选刊》转载过。最近一两届,尤其是新一届,因为我正赶上,印象很深。十部入围作品中,除了一部因为篇幅太大无法选载外,其他九部均被我们刊物选载和推介过。
青年报:你任《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后,创办了长篇小说金榜,这个项目以其权威性和文学性,在长篇小说领域影响巨大。你们和其他一些奖项不一样,没有奖金也没有颁奖仪式的对吧?
付秀莹:多年来,《长篇小说选刊》作为长篇类专业刊物,一直没有自己的奖项,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任主编后,于2016年创办了这个金榜暨高峰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第五届也即将开始筹备工作。我们目前是零奖金,也没有颁奖仪式。如果条件成熟,我们也会考虑给作家精神激励的同时,也给他们以物质奖励。
青年报:在一个破片化阅读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读鸿篇巨作了,长篇小说的读者会不会越来越少? 在这种背景下,你觉得长篇小说的挑战和优势是什么?
付秀莹:文学本来就是小众的,热爱的赶不走,不爱的拉不来。好作品总会有固定的读者群在那里。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给读者提供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有一天,当人们厌倦了碎片化阅读的时候,他们也许更愿意沉浸在长篇小说里,着迷于其中的人物、故事、命运,读一部好的长篇,仿佛重新度过了一生。这种感觉是迷人的。
青年报:大家对微信、抖音这些应用特别着迷。你是怎么看待这些新型社交媒体的呢?
付秀莹:说实话,方便是方便,可也实在是太烦乱。对生活是一种很大的干扰。当初我是单位里最后一个换智能手机的,因为工作需要,各种通知都在工作群里发,让你不得不用。我至今不大会用抖音快手之类,也不迷恋这些。但年轻人好像都在玩在看,地铁上,公交上,甚至大街上走路的时候,放眼望去都是低头族。手机几乎强势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各种缝隙,如果人们都长时间沉浸在虚拟时空里,将会对对现实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青年报:你是很少的有定力的作家,你已经很久没有发过朋友圈了,这一点是怎么做到的呢? 你有什么话对年轻人说吗?
付秀莹:新书出版的时候,也发过朋友圈,配合宣传,愿意多卖书嘛。后来慢慢就不发了。再后来连朋友圈也不大看了。偶尔浏览一下,也只是偶尔了。刚开始还有不适,习惯性去看,但很快也就养成了新的习惯。你会发现各种喧嚣都远去了,世界一下子安静下来。安静,宽阔,幽深。更多的时间,读读书,写写东西,散散步,看看风景,陪陪家人,发发呆,走走神。感觉很清净,很丰富,很妥帖,很好。到了一定年纪,人终究要学会如何跟世界相处,跟自己相处。人生太短,光阴太贵。除了玩手机,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值得我们抓紧去做。来源:青年报 | 李清川 陈仓
#焰火
#之美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规范读音有损诗词之美吗?
0
19269
写手发布
2019-03-04
文化新闻
《长安十二时辰》带观众领略文化之美
0
15937
萧盛
2019-07-01
文化新闻
原创童书之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0
19682
写手发布
2019-11-21
休闲分享
寻周村之美与源泉县的致富之路
0
9440
孟一一
2020-07-21
休闲分享
寻周村之美与源泉县的致富之路
0
8647
孟一一
2020-07-23
休闲分享
寻周村之美与源泉县的致富之路
0
7595
孟一一
2020-07-23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交易招聘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中华民居》杂志征稿启事
2025年上半年文学出版市场观察:文学书销量下降,生活类书增长较
邓紫棋跨界写科幻小说,首日狂销20万册!销售额破4000万元
4
首奖20000元 | 第8届「儿童文学」 短篇童话大赛征稿启事
5
100-1000元/篇丨公众号「选择自己」征稿
6
首奖5000元 | 「鲤的故事鲤的城」短篇小说主题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