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交流
›
写作交流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唐代没有小仵作 《御赐小仵作》中多处与史实不符
[ 复制链接 ]
萧盛
管理员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72
好友
5241
回帖
3万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39829
主页
发表于:2021-5-17 07:56:15
思想高地
6994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三法司、唐宣宗、仵作、神策军、黔州……因网剧《御赐小仵作》热播,带火一批热词。
在历史上,唐宣宗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皇帝,被称为“小太宗”(太宗指李世民),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唐之亡,宣宗亡之。”演绎唐宣宗故事,本有传奇性,而仵作行又颇具神秘色彩。将二者结合起来,自然引人关注。
不过,仵作的最早文字记录出自五代时和凝、和㠓父子所著《疑狱集》(和㠓已是宋人),且原文写为“仵作行人”。不少学者认为,唐代已有仵作行,但至今未找到证据。即使有,也应像宋代那样,称为“仵作行人”或“仵作人”,“仵作”是清代才有的称呼。
有说法称,李商隐的《义山杂纂》中提到了“仵作”,个人翻检未见,该书不过三千多字,集俗谚而成,文人应不屑为之,少有人相信它真的出自李商隐之手。
在《御赐小仵作》中,创作者们似乎将对现代法医的认识,套用到仵作行中。剧中验尸的时间、程序、方法等,多有穿越;对于唐宣宗乃至中晚唐政治,亦有不少误会。
影视作品不必拘泥于历史,指出不确处,是为避免以讹传讹,亦以增观剧之趣。
唐宣宗确实装过傻
《御赐小仵作》中的唐宣宗外表糊涂、内心精明,符合史实。
唐宣宗本名李怡,继位后改名李忱。古代皇位仅两种传承方式,即:兄终弟及,父死子立。唐宣宗是罕见的例外,他以唐武宗叔父的身份继位。
唐武宗去世时仅32岁,五子均年幼,未立太子。
武则天篡唐时,为防皇族造反,始用太监软禁皇子。唐玄宗上位前,曾“十余年不出庭院”,靠政变夺权后,对皇子尤其提防,“附苑城为十王宅,以居皇子,宦官押之,就夹城参起居……及诸孙浸多,又置百孙院”。
皇子皇孙被集中起来,由太监看管,故中晚唐皇帝多由宦官选定。
宦官选唐宣宗,因他“性严重寡言,宫中或以为不慧”。唐宣宗不善言辞,父亲(唐宪宗)去世后,哥哥(唐文宗)、侄子(唐武宗)办宫廷宴会时,常逗唐宣宗说话,“以为戏剧”。当时唐宣宗被封为光王,二人就给他起外号叫“光叔”。唐武宗尤其失礼,唐宣宗只好装傻。
唐宣宗擅书法、诗词、马球、作曲,曾写《吊白居易》诗,功力不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沉溺才艺,或为避祸。《御赐小仵作》中刻画唐宣宗沉迷于木工,是把明熹宗的事迹套用到唐宣宗身上。出乎人们意料,唐宣宗登基后,废李德裕、抑阉党,复失陷百余年的河湟之地,隐然有中兴气象。
皇帝自称“乡贡进士”
唐宣宗得位不正,登基后,处处抬爹(唐宪宗),贬兄侄(唐文宗和唐武宗)。目的是提醒人们,他也是唐宪宗的儿子,符合父死子立的正序,所以提拔官员多是他爹旧臣的子孙,而唐文宗、唐武宗的旧臣则遭排挤。
比如在文宗朝、武宗朝两度任相,执政7年的名臣李德裕,虽政绩斐然,却被唐宣宗一贬再贬,“牛李党争”中牛党的白敏中反被提拔为相。李德裕“尤恶进士”,唐宣宗则“每对群臣,(常)问登第否”,还在宫中自称是“乡贡进士李道龙”。只要是唐文宗、唐武宗时的政策,唐宣宗务必相反。
据《资治通鉴》载,唐宣宗严于驭下,登基10余年,上朝时仍让群臣“威严不可仰视”。奏事完,唐宣宗会突然放松,说:“可以闲聊了。”官员家中小事,亦加盘问,然后突然说:“你们可要处理好私事,我常担心你们做了对不起我的事,将来不好见面。”令狐绹说:“我当了10多年宰相,受恩最多,但每次上朝,都汗水沾衣。”唐宣宗勤政,官员调任他州,他都要亲自面试。
唐宣宗功绩有三:一是吐蕃归还河湟之地,实现了父亲唐宪宗未了心愿;二是清理漕运,确保长安的粮食供给;三是整肃吏治,抑制腐败。
不过,唐宣宗对藩镇的打压不如父亲唐宪宗,导致后期兵乱不已,局面糜烂。宋人孙甫称他“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亦有道理。
由此看,《御赐小仵作》中唐宣宗的形象有些偏离。
太监掌废立已成潜规则
在《御赐小仵作》中,唐宣宗与太监秦鸾彼此对立,并非事实。
唐宣宗上位,受惠于太监,可能他与孟秀荣等早已暗中联系。当时唐宫约4000多太监,主持废立,朝臣亦认同。
唐文宗(唐宣宗的哥哥)曾问宰相牛僧孺:“天下何由太平,卿等有意于此乎?”暗示牛应与宦官对立,牛却回答说,国泰民安即可,“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李德裕两次拜相,都得宦官相助。唐墓中,常有高官帮宦官写的墓志。朝臣主外、宦官主废立,是当时共同遵守的潜规则。
对皇权威胁最大的是皇子,此外是大臣结党,唐宣宗只能依靠宦官。
唐宣宗37岁登基,践位10年后,大臣劝他早立太子,唐宣宗回答说:“若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大臣们不敢再谏。
唐宣宗的爹唐宪宗死在宦官手中,所以“即位以来,治弑宪宗之党,宦官、外戚乃至东宫官属,诛窜甚众”,但并未消灭宦官集团,禁军——神策军仍由宦官掌管。唐宣宗与太监互相借重。他晚年沉迷丹药,50岁时便去世,颇有史家怀疑他中了宦官下的毒。
唐宣宗“刚察”,不会容忍秦鸾式的权宦。而唐中后期权宦,在面上也绝不会像秦鸾对皇帝那么恭顺。
《御赐小仵作》中想当然处不少,如秦鸾竟手持紫砂壶,宋代始有此物;男主萧谨瑜是三法司最高长官,三法司并非专设机构,是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合称,均是中央级司法机关,遇大案合作,平时相互制约。类似的细节问题,在剧中还有一些。
工资只够养活自己
没有三法司,则《御赐小仵作》中,女主角也不可能考上三法司的仵作。直到清代,仵作才成了吏,由“仵作行人”改称“仵作”。此前只有民间身份,政府不录用,也不考。
从文献看,最早司法验尸见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封诊式》,由令史率“牢隶臣”或“隶臣妾”进行,令史是吏,后二者是奴隶,相当于仵作。直到西汉,依然如此。
王莽时,乱党王孙庆落网,尸体被解剖,执行者是太医、尚方和巧屠。“巧屠”相当于仵作。
唐代可能有仵作,但无文字记载,或与宋代仵作行人一样,来自民间。《水浒传》中,收殓武大的何九叔就是仵作行人,称为团头,说明他是当地殡葬行会的会首。宋代仵作行人地位低,不被信任。据《洗冤集录》,验尸前,仵作行人“不许稍离官员身边”;验尸时,官员、吏役、亲属、邻居,甚至被告,都要到场观看,仵作行人每验完一处,要高声“喝报”;有时还会复检,初检者不得参与,亦不可串通。
元代时,除了仵作行人,在南方,也允许“屠宰之家”验尸,仵作又被称为“屠行”。
清代仵作当了吏,但“视为卑贱,工食亦极微薄”。名义上,“给发工食月各一两,如三年无过,月各二两”,其实远低于此数,“应领工食皆不足以敷一口”。仵作收入最高的是山东,年薪11.21两银。清代后期,政府经费不足,仵作几无薪金,全靠陋规。
仵作任吏的名额非常少,大州县仅设3人,中州县2人,小州县1人。
剧中女主处处违规
在《御赐小仵作》中,女主角想怎么检就怎么检,但据学者汤茜在《中国古代仵作生态研究与历史观照》中钩沉,直到清代,仵作的工作规范仍极严格。
验尸时间:一般选在午时三刻(正午11点45分),此时阳气最盛,可对抗尸体的阴气。
官员监督:仵作不能单独操作,检验官须臾不可离场。为防阴气冲袭,检验官当场饮用苍术、白术、甘草制成的三神汤,口中含苏合香丸,并在鼻孔处涂香油,或者用浸香油纸团塞住鼻孔,以对抗腐败气息。
现场燃香:点燃麝香、川穹、细辛、甘松等,以防邪气。
验前通报:仵作在验尸前,要向尸体口头告知,表示尊重,尸体有曲折,不得扭直。
喝报:检验时,仵作根据官方印发的人体部位清单,逐一喝报。如没有伤,即报“全”,如“卤门全”“额全”等。有伤痕则需量长度、深度,喝报出具体数字,可古代尺子不统一,不同地方、不同用途的尺子,长度不相等。遇到伤痕,必须明确喝出“致命伤”或“不致命”,不能只喝“有伤”。
伤有专业名词,不能喝错。比如“殴伤皮肤肿起青黑而无创瘢”,喝为“疻(zhǐ)”;流血成瘢,喝为“痏(wěi)”;骨断,喝为“痍”;愈合后的疤痕,喝为“瘢”……
填写尸格:检验完,仵作需填写尸检报告,即尸格,从宋代起便一式三份,“一份上交所属州县,一份交给被害人家属,一份本司自留备案”。
在剧中,女主角无一处符合程序。
古代仵作不是今天法医
《御赐小仵作》中,有一细节:女主角将醋浇在火上,形成蒸汽,男主角貌似内行地说,此女懂江湖旁门,一定出自仵作世家。
此操作即“洗罨(yǎn)”,出自《洗冤集录》。尸体长期掩埋后,伤痕不明显,用酒和醋的蒸汽熏,或将酒醋涂抹在体表,用席子盖上2小时,则尸体变软,伤痕更清晰。此外也可用水银涂抹全身,既防腐,又能发现一些小伤。
在西方,仵作是现代解剖学的源头之一,在古代中国,仵作对人体构造的认识也较准确,但仵作是“贱役”,“自好者多不屑为”,从业者亦“皆滥竽充数”。
比如清代时,仵作验毒仍用银钗,置尸体口中,以纸封口一段时间,如银钗变黑,即为中毒。如尸体已掩埋多时,则用“璟洗”,即用热酒糟加醋,从下腹部往胸部揉搓,将体内毒气熏蒸到口腔中。
现代科学证明,银钗验毒不成立,且白银价昂,仵作也没有,只好现场找人借。白银成色不足,易氧化变黑,不知因此搞出多少冤案。
可见,古代仵作绝非今天法医,仵作行经验丰富,但积累千年,无丝毫转化成科技成果。
在英语中,科技一词为Technology,“Techn-”意为工匠,“-ology”意为逻辑,二者结合,遂成科技,它改变了历史。古代中国有工匠,亦不缺逻辑,但固化的社会安排使二者无法合作,不仅窒息了手艺与逻辑的发展,且约束了科技进步。如果能像《御赐小仵作》中,工匠女主与学究男主突破阶层限制,碰出火花,则中国近代化之路可能更顺畅。来源:北京晚报,作者:蔡辉
#唐代
#没有
#御赐
#史实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写作交流
唐代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完整思维导图,喜欢写小说的不要错过了
17
10386
你的美瞬间倾城
2023-04-01
休闲分享
有没有什么推荐的写作素材积累网站?推荐?
4
12569
莲开的美
2023-04-05
写作交流
唐代真的有大唐不夜城吗?
0
3023
写手发布
2023-05-29
文化新闻
网文独家|“没有人能打扰我,造一个我的次元”
0
9228
写手发布
2023-06-20
休闲分享
有没有写短篇的作者朋友想投稿啊?
0
5250
淘故事
2023-06-26
休闲分享
有没有既可以看短篇小说又可以投稿的地方?
0
2557
淘故事
2023-07-25
写作交流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
11
8232
乄iǎoシㄨī
2023-08-09
文化新闻
骁骑校《长乐里:盛世如我所愿》:没有风浪的人生就不...
0
5169
写手发布
2023-08-29
文化新闻
没有一堆“职业病”的编辑,百分之百不靠谱!
0
4569
写手发布
2023-10-24
写作交流
小说细节描写少了没有代入感,多了又有注水嫌疑,什么是有效细节?
0
1566
1362305736
2024-07-08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媒体约稿
作者推荐
清朝官员称呼对照表及官员品级说明
九周年你出运费我送书抢楼活动帖
祝凤凰和七七婚姻幸福,早生贵子
写手之家重建:有你们在家就不会散
写手之家2017年最新约稿函推荐
写手之家9周年庆【写作那些事儿】主题征稿
2016年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半年榜揭晓
天下霸唱:受金庸小说影响大 不想过多涉足电影行业
粉丝经济掘金网络小说 小说成为中国娱乐界“香饽饽”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个故事始于孤独终于温暖
话题
行业IP衍生 网络小说折射新阅读习惯
诚聘 各科硕博
总奖池超百万!第五届七猫现实题材征文大赛颁奖在即
4
探索文化出海新范式,阅文在日本举办小说征文大赛
5
《绍宋》原作者:宋穿历史小说为何有一个“强宋梦”
6
【喜马拉雅】第2届悬疑征文大赛,火热征稿中!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