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网友抱怨“读不懂”“文学格斗”是谁的胜利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12-22 22:21:42
16766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由“鲤”“腾讯大家”“理想国”联合主办的匿名作家计划,自2018年5月底正式启动以来,以每期“7位匿名作家+1位踢馆作家”的方式,将35篇优秀的匿名小说在网络公开,交予读者评判。每期作品以匿名的方式,交给化名为“韦小宝”“唐璜”等文学人物的初评评委,评选出11位入围作家长名单。随后,该名单交由小说家苏童、毕飞宇、格非组成的终评评审团,最终,他们从中选出6篇作为决选作品。
12月15日,三位评委带最终评选出的6部作品进入评审密室,展开第三轮关于首奖获胜者的选拔。此次评选采用“开放式”,即用全程直播的形式,评委密室中所有对于小说的分析、作家的猜测,甚至风格争执都被实时公开。经过两个小时的讨论,最终匿名作家011号郑执凭借作品《仙症》,获得匿名作家计划的首奖。
历时7个月的“匿名作家计划”终于揭晓,除阎连科的《信徒》和路内的《巨猿》较易猜中,其他均让人跌破眼镜。
匈牙利作家、《宁静海》的作者巴尔提斯·阿提拉曾说,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要用笔名,如果读者以笔名称呼他,他会感到非常别扭,俨然自我已经分裂。
事实上,作家总是喜欢使用笔名:鲁迅至少有115个笔名,沈从文至少有43个笔名,胡适亦有40多个笔名。
后人常以实用来解释“作家多笔名”现象,但以鲁迅为例,即使在相对宽松时,他也同时操作多个笔名,并试图为其赋予“个性”:有的用来战斗,有的用来正论,有的只写闲文……
多笔名,体现了人性的基本事实:我们都是多角色的,我们在不断切换中生存。
“匿名作家计划”的价值在于,为作家们赋予了新角色——“文学格斗”者。
匿名计划不是娱乐节目
“匿名”创造了游戏性,似与娱乐节目同调,却有本质不同。
娱乐节目(如《蒙面唱将》等)会尽最大努力降低原创因素,以使评判简单化,让普通观众产生“我也可以把握”的错觉。
总之,看看歌手的音色、旋律、节奏、能否飙高音乃至颜值等,只需几分钟,便足以下断语。其结果是,节目的品质不断下滑。
音乐本非竞技,听者各有喜好。但现代人从7岁起便接受学校的集中规训,此后10多年间,必须经历无数次考试,则他的感觉系统自然会被驯服,坚信一切都能通过考试衡量,都能打出具体分数来。
事实是,PK已成现代人的“亚本能”。
“匿名作家计划”有趣,在于它既顺从了“亚本能”,又保留了足够的空间——标准更开放,节奏更宽松,评判更多元……它依然是一个专业本位的计划。
其实,当代作家大多是通过PK成长起来的,只有经过
杂志
社或
出版
社的文学编辑们的筛选,作品才能与读者见面。只是在过去,这一PK过程不对外公开,更易落入“小圈子误区”。
所谓“小圈子误区”,是指专业人员在集体决策中,常出现误判的现象。因为支撑决策的不只有专业因素,还有博弈因素——当两名评委意见相左时,表达更强烈、立场更坚定的一方总能胜出。并不是他的判断更正确,而是他情绪拉票能力更强。问题在于,被拉票的评委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意见被绑架。
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在封闭决策中,随着博弈次数增加,最终都会出现“一言堂”现象。对此,最好的应对之道是增加决策透明度。
“匿名作家计划”是一个有益的尝试,相当于将传统文学编辑的筛选过程公开化。
它们代表了当代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准
从结果看,入选第一届“匿名作家计划”长名单的11篇作品均属精品,呈现出当代专业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准。
这些作品的专业度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表达现代情绪,能被世界各国的读者所理解。
不论是《海雾》(作者班宇)的青春感伤,还是《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作者叶扬)的无奈,乃至《巨猿》(作者路内)中深刻的孤独,都带宿命意味,它们紧紧地包括着现代人,不可挣脱,无法超越。更恐怖的是:越清晰地看到它们,就越会被它们套牢。
凡此种种,都是现代人所遭遇的心灵创伤:现代性唤醒了自我,却又强迫自我接受格式化,并在格式化中泯灭。
这种现代经验是舶来的写作传统,随着社会发展,如今中国作家们已能很好地驾驭它。
在今天,小说无需再负担唤醒读者、指引方向的义务,但它需要有一种孤芳自赏的气质。它至少要告诉读者,还有哪些看世界的新角度。
11篇小说,恰好提供了11个新角度。
其次,它们都是复杂小说,而非简单小说。
读一篇小说,犹如经历一次人生,则好小说能让这次人生更丰富、更生动,遂有复杂小说与简单小说的分野。
简单小说专注于纪事本末,以完成“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串联为能事,只能靠简单的类型人物赚取泪水。简单小说将培育出单向度的人:他们坚信一切皆合理,处处以对错、善恶等二元对立的角度看问题。
复杂小说则专注于表达复杂经验。
以本次计划获奖作品《仙症》(作者郑执)为例,只有1.8万字,却浓缩了精神病患者王战团曲折的一生。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不仅达成文本极简,且将常态经验与神秘经验融会贯通,使小说像人生一样饱含辛酸,却又不可言说。
其三,诗化的细节处理。
令人惊讶的是,入围小说均带有诗意小说的色彩。
《海雾》的首句是:“去野海要绕过那一趟狭长的铁栅,前几年是不必这样做的,低矮的树丛里有一道坦途,看海的人们从这条路上走过去,潮湿的尘土散落在脚踝上,再任由海水冲刷干净。”
《信徒》(作者阎连科)的首句是:“初若地看见了天,天见到了地,这一发现和相遇,世界与原有,就不再样一样一了。”
《卜马尾》(作者马伯庸)的首句是:“琴德木尼的小马驹丢了。那是一匹纯青色的小母马,浑身一点杂毛也没有,只有四个蹄子是白色的,远远望去好像蔚蓝天空下的四只羊羔。”
凡此种种,均见匠心。
为什么网友抱怨读不懂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第一届“匿名作家计划”的参赛作品,不少网友抱怨“看不懂”。
在高度专业化时代,写小说已成“手艺活”,只靠感觉,普通读者已难准确把握小说。
“写作手艺”浮现的条件是:写作市场上存在大量“行活”,正是与它们相对照,才形成了写作的“工艺标准”,只有沿着这个“工艺标准”来阅读,才能明白专业作家们的功力与匠心体现在哪里。
第一届“匿名作家计划”采用了“文学格斗”模式,参赛作家们争相炫技,使之成为当代小说技法的大PK,客观上加大了“看懂”的难度。
毕竟,普通读者的小说阅读经验是有限的,他们没有义务站在世界小说发展的大背景下看问题,他们希望小说表达身边的经验,能满足娱乐需求,这无可厚非。
如果从读者的标准看问题,就会发现,入围的11篇小说也有短板,即:展现生活面相对狭窄。
几乎所有作品都没考虑小说主人公的生计问题,他们就像来自彼岸的空降兵,无需经历日常的焦虑、恐慌、嫉妒和堕落,只为形而上的问题烦恼。不靠生活驱动情节,只能过多依赖突然的疾病、死亡、爱情等。这就构成了彼此重复的问题:11篇小说堪称血债累累,好几位作家亲手杀死了主人公。死亡是陌生经验,其强烈的刺激性确实可以震撼读者,但只能一次性成功,随着不断重复,读者将变得越来越麻木。当然,不能用“读不懂”来指责作家,但一提严肃文学,便必须远离日常经验,也是另一种拧巴,说明我们依然未能尽除严肃文学中的虚伪成分。
是什么让严肃文学掺入虚伪
推敲专业写作的“工艺标准”,会发现它背后隐藏着现代主义的误会史。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踏上开放之路不久,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轰动一时,是为“新时期文学”中现代主义小说的先声。
《你别无选择》的语言、情绪、故事契合“黑色幽默”,但在气质却完全不同。《你别无选择》总是俯视苍生、高高在上,这与“黑色幽默”的平民立场并不同调。
在当时,现代经验、现代情绪远未普及,只是出于“别被世界文学发展大潮甩下”的焦虑,才将贵族意识、优越感、怨气等伪装成现代经验、现代情绪。在中国作家模仿现代小说,更多是为了争胜,而非内生需求。
这种误会颇有传统。
从近代文学起,作家们便假设西方小说更高级,担负着振奋民族精神、教化民众、普及科学的任务,我们必须割断自己的传统,将别人“优秀的东西”嫁接过来。
这个“嫁接”的直接结果是:中国小说的主人公们也开始哲学思考,并为此承受心灵痛苦。可事实是,有多少人真是这么生活的?在我们的传统中,有多少人会在心中虚拟出一个上帝,天天向它倾诉?
现当代文学已出现了读者与专业创作分离的倾向,随着现代主义小说进入,我们小说的主人公也开始发疯、生病、怪诞和死亡,猛甩哲理反思,毫不考虑医保、失业、养儿负担等,进一步拉大了小说创作与普通读者的距离。
也许,小说的“工艺标准”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以避免在将来的“文学格斗”中,“魔幻现实主义”一家独大。
“文学格斗”只是表象
第一届“匿名作家计划”踏出小圈子,交出一张完美的答卷:对于想“阅读升级”的读者来说,入围长名单的11篇小说均自带金线,完全读下来,对理解小说是什么、什么才是好小说等,会有极大帮助。
文学杂志的编辑部是个小圈子,其实,小说创作也是个小圈子。
写小说的人很多,但专业作家不多,靠作品养活自己的专业作家更少。小圈子的弊端在于:大家秉持相同的标准,很难意识到系统性问题的存在。特别是这个圈子较少遭遇市场化的检验,未建立与普通读者交流的稳定渠道。
小说不应讨好读者,但也不能无视读者,踏出圈子,才有创造力。这不能靠几个口号、几条命令,要靠“匿名作家计划”这样的系统性推动。
但愿,未来的“匿名作家计划”能面向更多的读者和写作者,能有更灵活的形式,能有更大的号召力。“文学格斗”只是表象,其核心在打破严肃小说写作的封闭状态,真正将作家和读者沟通起来。既提升专业创作,又能完成读者教育。来源:北京青年报 | 唐山
#网友
#抱怨
#不懂
#文学
#格斗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媒体约稿
公众号【黄滩酱油】长期征集文学作品
0
1919
骗子xz徐
2024-06-24
媒体约稿
《传记文学》杂志,全国征稿
0
1751
niggalife
2024-06-27
媒体约稿
「十月少年文学」杂志2024年最新约稿函
0
2025
2072
2024-06-30
媒体约稿
500元起/篇 | 「传记文学」杂志主题征稿
0
1946
野爹
2024-07-01
文化新闻
我国网络文学行业广告收入首次超过订阅收入
0
3034
写手发布
2024-07-13
媒体约稿
「传记文学」杂志主题征稿
0
1682
胡小高`
2024-07-14
媒体约稿
《中国校园文学》专刊征稿
0
2253
qq814509843
2024-07-15
文化新闻
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5亿,一半的网民都在“追文”
0
3121
写手发布
2024-07-16
媒体约稿
50-80元/千字 | 「瞳日文学网」最新约稿
0
1881
李大康
2024-07-24
文化新闻
网络文学的“流量玩法”与“免费逻辑”
0
4344
写手发布
2024-07-29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逝》(InWonYik)
首奖20000元 | 第8届「儿童文学」 短篇童话大赛征稿启事
本书<<浙东革命老区史记>>,原为<<侵略与反侵略>>
4
国家审计署:《中国作家》杂志社,违规刊文和评奖,向企业收费65
5
全新的征文大赛了,来了
6
300元/千字 | 「读者原创版」杂志7月主题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