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收获》采访倪匡谈逝去的“帮主” 金庸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9-1-27 10:59:07
1675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10月31日下午,我打通倪匡在香港居所的电话,铃响数声,便有一把热情的男声接听。
“我是倪匡。”——声音一点儿也不像83岁的人。
“我是上海《收获》
杂志
社……”
话音未断,便听到那边高高兴兴地念叨开来:“《收获》呀!你们怎么可以订到?我去美国之前一直订了好多年,回香港后找不到办法了。”
没想到,最初与倪匡的对话,竟是这样开始。我连连保证,将会把今年杂志全部打包寄给他,才暂时结束这个话题。得知我们
约稿
的希求,倪匡沉吟道:这些年身体不太好,已经不怎么提笔为文。见他为难,我提议改为电话访谈,他欣然应允,约在第二天下午3点。末了,倪匡话锋忽地转回去,笑问道:“你说给我寄杂志,覅是寻吾开心?”
挂了电话,他那一口古早而略带狡黠的上海话,依然在我耳边跳跃。隔着一根电话线的香港“卫斯理”,说起话来,和弄堂口摇扇乘凉的上海“爷叔”是一个频道的。
倪匡蔡澜送金庸最后一程
第二天,我们准时开始了访问。倪匡很健谈,思维敏捷,态度直率,我们的对话如同打乒乓球快发快回。一个多小时的通话中,每忆及往昔趣事,便听到倪匡于朗朗笑声中夹杂着他那些标志性的论断——“好玩到极点!”“好玩得不得了!”他真是一个以好玩为生活第一哲学的人。嗣后当我回听采访录音,惟有在他谈到“三个大头的朋友”尽去、“一张照片上五个人只剩我一个”时,声音静了一静,接下去便听到他低声说“很寂寞了”,但复又振作起来,绝不渲染悲伤。而他谈到金庸与他共读而同好的小说时,很自然地用了一个词——“最近”。
我注意到,自金庸先生去世以来,有许多媒体采访倪匡,希望得到一些情绪化色彩浓厚的回复,但自始至终他都表现得十分克制,不惜被人指责为“冷漠”“不近人情”。结束这次采访后不久,便是金庸先生出殡之日,倪匡对外表示自己不一定会去。
据传媒报道,11月12日下午,倪匡现身香港殡仪馆致祭金庸。本篇访谈发表之时,是2019年一月了。也许,通过本刊的这篇访问,我们能更真实地看到倪匡对金庸、对武侠小说、对一个香港才子时代的回望与情感。
1
特约记者:这几天,金庸先生去世后,很多传媒都是来采访您的。
倪匡:是啊,这几天电话费都用完了(笑)。
特约记者:您曾经在《武侠小说大宗师》里写,您有三个大头的朋友,金庸、张彻、古龙。您写道——“这三个大头朋友,头都大得异乎常人,事业上也各有成就,和这三个大头朋友在一起,常有一种极度安全感!就算天塌下来,也有他们顶着!”现在这三位朋友尽已去世了。
倪匡:今天还在网络上看到一张照片:金庸、黄霑、张彻、林燕妮、我。五个人,四个人去世了。只剩我一个了。很寂寞的,真的。我身体差到极点,百病丛生,举步维艰。但身体不好我也乐天。
特约记者:照片拍出来红光满面。
倪匡:那是血压高。我每天要吃五种降血压的药。我喝酒的配额都用完了,酒都不喜欢喝了。
特约记者:刚才提到的所有人,金庸、古龙、张彻、你、黄霑、林燕妮……在我们的记忆与印象中,你们都是叱咤风云、纵横香江的人物。
倪匡:我们都是普通老百姓。除了金庸之外,没有人可以用得上“叱咤风云”这四个字。
特约记者:这可能是我们对作家的想象,感觉你们把香港的一片文化天空撑起来了。
倪匡:消受不起。我们是对读者有一点影响而已。
特约记者:在你们这一代的文人中间,有没有某种精神是值得被记录的?
倪匡:我觉得是有精神的。我们这一代在香港摇笔杆的,都是非常率直而自主的,照自己的意志写。这是写作人最重要的一点。
特约记者:也非常勤奋,抓住一切发表的机会。
倪匡:香港社会容许这个环境嘛,编辑提意见你可以不听,你不听他可以不用,他不用你可以到别处发表。可以发表的地方多。
香港四大才子,左起:倪匡,金庸,黄霑,蔡澜
特约记者:在读者心目中,您的名字和金庸的名字一起出现在大众面前其实蛮久了。我们说到金庸可能就会想到倪匡,我们在列举香港的文学、文化、才子的时候都会提到你们。我看到您在微博上和网友说,不知道“香江四大才子”(金庸、倪匡、黄霑、蔡澜)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倪匡:(笑)莫名其妙,不知道哪里钻出来的。我对外界讲的一切,完全都是不理会的。人家讲是人家的事,我是我。所以我看现在讲“网络欺凌”,我想这是不存在的嘛,你不去看,不去理会,它怎么欺凌得到你。网上骂我赞我的都有,我完全不理,管它的嘛。
特约记者:那您认不认可“四大才子”这个说法?
倪匡:金庸那么光彩,那么出色,我的名字和他的名字放在一起,不知道有多高兴。
特约记者:您认识金庸是在1961年,您到香港的第四个年头(《明报》创刊于1959年)?
倪匡:是在《明报》两周年时的一个场合,有人介绍我和金庸见面,就这样认识了。时间过去快六十年,我记得很确切。我那时还不是《明报》的专栏作者,在一家很小的报馆副刊上面写小说写杂文。一批从上海来到香港的文人经常聚会,我那时小伙子嘛,也经常挤在里面,上海人讲的“轧闹猛”。有几次金庸也在里面,我也在人群中见过他。那时他已经很出名,小说写到《神雕侠侣》了。那是一本非常好的武侠小说,我非常喜欢读。
特约记者:根据公开的资料,金庸先生比您年长十一岁,按中国生肖来说大了近一轮,长一辈。你们之间从最初认识到而后逐渐熟识、友谊加深,相互之间称谓有没有变化?
倪匡:我就叫他金庸,良镛。叫金庸的时候多些,叫良镛的时候少些。他就叫我倪匡。名字是用来给人叫的嘛,不重要。不过有时候开玩笑会叫他“查老细”,“老细”是广东话里“老板”的意思。哦,还有一个上海籍的朋友叫他“帮主”——江浙帮的帮主。(大笑起来)开玩笑的,没有这个帮。我们一些朋友在一起开玩笑的时候多哎,正经的时候很少。
特约记者:你们交谈用普通话还是广东话?
倪匡:用上海话。我是宁波人,上海人一大部分是宁波籍嘛,我讲的普通话完全是上海口音。我们两个的广东话都不灵光,但是当上海话不能表达的时候,就用广东话替代。广东话比上海话丰富。
特约记者:金庸先生在公众面前说话是慢慢的,您说话语速很快,你们后来熟悉了之后怎么聊天?
倪匡:我讲话语速是快到极点,想都不想的,要是叫我慢下来我会口吃,就讲不来了。我跟他性子是完全不同的。不过,他跟我讲话时,我倒不觉得他慢我快。他的慢是在有些场合,讲之前要想一想,他跟我讲话没有顾忌,不用思虑,自然就快了。
特约记者:他确实做过一段时间您的“老细”,从1962年您开始在《明报》副刊连载小说算起。可以这样讲吗?
倪匡:我觉得报馆老板跟副刊的编辑之间好像相互不发生作用。我可以不听他的话,他也可以不听我的话。但他说得有道理的地方我会听,当我在《明报》已经写了两篇武侠小说,金庸说让我再写一篇,我正考虑是不是再写一篇武侠小说,他提醒我可以写时代背景是当代的时装武侠小说,主角会武功,性格特别一点。于是我开始写时装武侠小说,写到第三篇时,我说:加一点幻想好不好?他说好!于是我在第三篇才开始写成“卫斯理”系列科幻色彩的小说,一写就是几十年。
特约记者:当时香港的文学环境怎么样?
倪匡:很繁荣的。报纸很多,大大小小有几十家,每家报纸上都有副刊,副刊上都需要小说。我不知道读者的阅读程度如何,至少都认得字,可以看得懂情节。我自己写作,同时也是读者。
特约记者:您当时写作的志向是什么?
倪匡:很简单,没有变过,就是靠写作拿稿费。我初到香港没多久,无以为生。什么活都干不了,去染厂做杂工,收入低得不得了。我去
投稿
,稿费数字让我很满意,我就想这一行干得过,我就可以去写小说了。我也不敢说自己写小说胜出很多人,只是我除了写作之外没有第二种谋生的本领嘛。
特约记者:后来,您和金庸都成为几十年屹立不倒的流行文化偶像。
倪匡:那绝对不好这样说,我和金庸不能比的,不能相提并论的。我写小说也很好看,我如果写得不好看,不可能写几十年写几百本,我也不敢妄自菲薄。区别只是好看程度和他的比差很远(笑)。他小说写得那么好,包罗万象,他是真正的大师。大仲马小仲马莎士比亚怎么比得上他?差太远了。
特约记者:这话是开玩笑,还是您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
倪匡:当然是认真的。我从小喜欢读书,从五六岁看几百字的小说到现在七十多岁,没看过比他的小说更好看的小说。而且写作只是他的成就之一,他除了写作之外,其他的本事也大得不得了,他什么都会做,报馆都会开。你就算给我一笔本钱我也办不了这个报纸。我早几十年就说过,“中国上下几千年,唯一能够发家致富的文人就是金庸”,就他一个,想不到还有别的什么人。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许很有钱,但他是另外做生意的么,不是靠文字。中国历史上、恐怕世界历史上靠文字致富的只有他一个。
特约记者:金庸对您也有很高的评价,1983年,金庸先生写过这样一段话来形容您——“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
倪匡:哦,他是朋友捧场。他的副刊版面那么紧张,却能够让我长期写那么多的东西,当然他也是觉得我的东西过得去。
2
特约记者:你们交往多年,可曾有过分歧?
倪匡:我们都是很诚实的人,不过即使年轻时候也不像现在的年轻人这样意气,我们不喜欢争论,你保持你的见解,我保持我的见解,他写的社论里的观点,我在文章里表示反对,他也笑笑,我也笑笑。当然我们当面谈话很少涉及这些,都是在各自的文字里表达。曾经一位政治人物去世了,他在社论里写了他不少好话,我写文章表示不同意。他任由我发表,也并不删改。
特约记者:你们很像武林中的人物,只是比划两下,并不“过招”。
倪匡:也没有比划了,就是你打你的“降龙十八掌”,我打我的“梅花拳”。
特约记者:你们在一起比较多聊什么?
倪匡:聊武侠小说。他是一个包罗万象、深邃得不得了的一个人,他喜欢的东西之多,想研究想了解的东西之多……我只不过是他关于武侠小说的朋友当中的一个,他跟我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讨论武侠小说,因为我从小就看,也很懂得武侠小说,一到香港一下子看到金庸的武侠小说,惊为天人。他更懂武侠小说,所以我们有聊不完的题材。每次见面和他讨论他的小说,分析情节等等,总是津津有味的。他的伴是很多的,有切磋围棋的朋友,有研究文学的朋友,还有研究历史的朋友,方方面面的博士朋友,教授朋友。我和他是在一个很小的点上交集。
特约记者:您给自己的定位是,和金庸进行武侠文学研究和探讨的朋友……
倪匡:没有那么伟大,不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也没有探讨那么紧张,就是聊天。聊天的朋友。
特约记者:上海交通大学有一位江晓原教授,他谈到您是这样说的,“倪匡是早期‘金学’的重要人物。一方面因为自己也曾写过武侠小说,另一方面因为他与金庸颇有交谊”。(《金庸、倪匡与戈革——再谈〈挑灯看剑话金庸〉》,江晓原)
倪匡:我是“金学”的开创者,不是“重要人物”。没有我就没有“金学”了(笑)。我自创一联曰“屡为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哈哈哈哈哈,真开心。
特约记者:我看了您1980年写的十册《我看金庸小说》。感觉您品评人物的标准是“真”。
倪匡:对!这是第一条。
特约记者:您也按古典方式分了上上品、上中品、中中品等……
倪匡:我也不知道我学了什么人,或许是学金圣叹。
特约记者:您本身就是纯粹的“金迷”,小说人物都在你脑中,信手拈来,十分自然,但又似乎经过了十分纯熟的思考与比较。
倪匡:我不是天才,没受过很高的教育,认识的汉字不超过三千个。而且我有学习障碍的,今天学的东西,明天就完全忘记,没有持久的记忆。我只有很小时候学的诗还能背出来。我之前住在美国时,没事情做就背李商隐的诗,每天背一首,我想总有一天能背完的。哪想到今天背得烂熟的,明天就忘记。但我因为对金庸的小说太熟了,完全没有参考原书,那套书八万字,两个下午就写出来了。不管写得好还是坏吧,总算是开创性的一本。
特约记者:要不是这本书,也许金庸武侠小说仍然停留在消遣娱乐类。
倪匡:那我想不会。就算我不注意到,也迟早会有人注意到它们的好处。我最烦看到学者分析这个“不可能”、那个“不可能”,这是完全不懂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就是写“不可能”的事情,按常理发展的事情怎么会交给武侠小说来写呢?!我只能哈哈一笑了。
特约记者:您给金庸小说排了个座次,依次是,《鹿鼎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神雕侠侣》《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连城诀》《侠客行》《飞狐外传》《碧血剑》《鸳鸯刀》《白马啸西风》。您所开创的对金庸小说文学深度的观察,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似乎被大陆一些高等院校的学者接续过去了,形成了大陆这边的“金学”热、武侠学术热。这里面有没有您觉得还不错的?
倪匡:有有有,有很好的,有非常好的。陈墨先生的大量关于金庸小说的文章写得好极了,叹为观止,要比我那些文章的角度好得多了。
3
特约记者:那么现在就要说到“曾代金庸写小说”、您给《天龙八部》代笔捉刀这段著名的轶事了。
倪匡:对对对对,真开心啊。讲到现在几十年了,还有人在讲。
特约记者:金庸在新版《天龙八部》后记中有言,“《天龙八部》于一九六三年开始在《明报》及新加坡《南洋商报》同时连载,前后写了四年,中间在离港外游期间,曾请倪匡兄代写了四万多字。倪匡兄代写那一段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和全书并无必要联系,这次改写修正,征得倪匡兄的同意而删去了。所以要请他代写,是为了报上连载不便长期断稿”。你把阿紫写失明了,据说让金庸很生气?
倪匡:没有没有,他就笑了笑,就去清理这件事了。而且我跟他说这个道理,按照我的推测,阿紫的眼睛是一定要瞎的,我只是提前一点而已。因为她不瞎眼睛,她没法子跟游坦之谈恋爱的。游坦之戴上面具是一个怪人,摘掉面具是一个极丑陋之人,他们怎么谈恋爱?一定是阿紫眼睛瞎了,看不见游坦之面貌了,才会和他在一起。金庸把阿紫和游坦之安排在一起,上面的情节已经铺垫了很多,就是准备到后来阿紫眼睛瞎掉之后再发展下去。结果他接过我续写的部分,没有让阿紫眼睛立刻复原,就一直沿着这个发展下去,跟我的预料一样。
特约记者:当时港台的武侠小说家之间互相捉刀代笔,这种现象普遍吗?
倪匡:至少我本人给所有的名家都捉过刀的,哈哈哈哈。我给古龙、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都代笔过的,好玩死了。这有什么不可以,写武侠小说本来就是游戏行为嘛。我捉古龙的刀,根本没有人能看得出来。我写了很多很多。古龙在报纸上连载《绝代双骄》,半年多没有给报馆来稿,我只好一直续下去了,写了差不多四五十万字。他稿费我照寄给他,无所谓的。等他重新出现,我已经把他笔下人都写得死光了,小鱼儿都受重伤了,怎么收场?他一来就得去收场。
特约记者:除了您之外,金庸还请别人代写过吗?
倪匡:我想除了我之外,他心目当中没有第二人可以碰他的小说了(大笑)。是否现在社会观念有了变化,大家觉得捉刀代笔很严重?我们那时候一点没觉得有什么。只要作者和代作者双方同意就完全没问题。有些
出版
商找古龙写稿,要求很好笑,说你一旦断稿,一定要和倪匡讲好,他肯续才行。然后出版商又倒过来通知我,说现在古龙答应给我们写稿了,万一断稿,你肯不肯续?你肯我们就签约。我当然答应了,我不能坏人家买卖。只有一次我是拒绝了,是因为报馆老板讲话不好听,他说你续稿,我出的稿费与古龙一样,我骂道你知道什么,我的稿费一直比古龙的高。那时候我喝酒喝很多,脾气很坏,一言不合就要闹崩。
特约记者:您的稿费一直比古龙的要高么?
倪匡:到后来,他的比我高一些。
特约记者:有人帮您代笔过吗?
倪匡:从来没有。我写稿很快的,一个小时可以写四五千字。
特约记者:金庸去世后,还有一位青年学子说,趁现在来得及,应有人给金庸作品作一详细的索隐考证,这个人选最合适是倪匡。对这个说法,您有何评论?
倪匡:我想这位先生大概不写小说。小说是虚构的,除非摆明是隐射小说,否则小说人物与现实人物结合是很难的事情。很早就有人说我像金庸小说里的“老顽童”周伯通,可是金庸写“老顽童”的时候我还没有来香港,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我虽然不怎么守规矩,很顽皮,可是我和“老顽童”不像的啊,“老顽童”做事没有原则,我是有原则的。
特约记者:索隐论很流行。坊间流传《倚天屠龙记》里的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是影射当年《明报》与《大公报》的一场论战。很多人对小说感兴趣,忍不住要和现实联系起来。
倪匡:什么?我觉得不可能吧,这样联想,想象力很丰富了。还是保留看小说的乐趣吧。
4
特约记者:您跟金庸先生一起出去旅行过?
倪匡:旅行过很多次。我本身非常讨厌旅行,每次他叫我,我都是“不得已而从之”。他说去哪里就去哪里。他叫什么人就什么人。我跟他相交五六十年,我主动打电话给他不超过五次。都是他找我。他请我吃过无数次饭,我请他吃饭大概也不超过五次。
特约记者:您为什么事情打电话或请他吃饭?
倪匡:有一次,我最记得,花了些时间考虑要不要给他打电话,结果还是没有打。那是因为我发现他写的小说里有错漏,我想,啊呀,应该告诉他。后来又想,报纸已经登出来了,错了也没法子当时改正了。他是个很严肃很认真的人,知道自己这个错处会很痛苦,我何必增加他痛苦,等到见面时再告诉他好了。反正读者看得出来的也不多。
特约记者:是一个什么错?
倪匡:是《倚天屠龙记》里金毛狮王谢逊与仇人成昆决战时,掉在地洞里打,打着打着忽然之间发生日食,天黑了。金毛狮王眼睛本来就瞎,他于是占便宜了。金庸写到,这一天是端午节,端午节“屠狮大会”嘛——你觉出问题来了没有?
特约记者:端午节……不会日食吗?
倪匡:嘿嘿嘿嘿嘿,你倒是很灵光,一下子看出问题在哪里。所有日食都是在这个月的农历初一。这是天体运行的规律。
特约记者:要让金毛狮王占便宜,就必须天黑,如果必须要发生日食,这个屠狮大会的日子就不能放在端午了吧?
倪匡:后来出书时还是放在端午,但另外想了个办法让天黑了下来。当天我若是打电话给他,他没办法改的。
特约记者:金庸先生懂那么多学问,倒是疏忽了这点天文知识。
倪匡:写小说都是急就章,哪里想得了那么多。我还写到过南极有白熊呢,卫斯理在南极杀掉一头白熊……咳!(笑)报纸连载小说,这种漏洞很多。后来出书都要改过来的。
特约记者:金庸武侠小说从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已经在港台炙热,改革开放后又席卷到大陆,持续到今天,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倪匡:还会继续延续下去。他的小说真正是古今中外老少咸宜,一定会有人看下去,除非你不喜欢看小说。
特约记者:金庸先生去世后,很多人开始引用据说是他讲过的一句话——人生就该大闹一场,悄然离去。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倪匡:他也没有大闹嘛。我跟古龙稍微有点小闹,他根本没有闹过,他总是很严肃很认真,对于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他买个跑车,都开得那么慢,只超电车,哈哈哈哈哈。
特约记者:这一段我看到您在《倪匡论金庸》中详细写过,“金庸十分喜欢驾车,更喜欢驾跑车。最早,用过凯旋牌小跑车,后来,改驾积架E型。他驾积架E型之际,经常的速度是二十六哩。后来,又换了保时捷。保时捷跑车性能之佳,世界知名,到了金庸手中,平均驾驶时速,略为提高,大约是三十哩。曾有人问金庸‘你驾跑车超不超车’,金庸答‘当然超车,逢电车,必超车’。其性格中的‘稳’字,由此可见”。
倪匡:是是是,他很喜欢跑车,跑车很难驾驶,他还专程去学了高级驾驶,才能把这车开得很好。但学出来怎么样?还是开得那么慢。当然,你在香港也没法子开快车,那么小的地方,没一块马路是空的,但是三十哩也太慢了点。他不着急,安之若素。
特约记者:我看您很留意现在的文学作品,也读很多大陆的小说。据您看,未来的流行文化可能会是什么类型或什么主题?
倪匡:我只知道什么是好看小说。小说只分两种,一种好看,一种不好看。好看的永远会流行,不好看的就是我捧捧你,你捧捧我。小说不好看怎么能叫小说呢?就像不好笑怎么叫相声呢?这是我从大陆相声节目里看来的,郭德纲说的。我告诉你,金庸很喜欢看小说,我看到好看的推荐给他看,他看到好看的也告诉给我。我最近推荐给他的几部小说,他都很喜欢。最近一部他说好看的战争小说,作者名字叫都梁,小说名字叫《亮剑》,写得好极了。还有科幻小说家钱莉芳的《天意》《天命》,还有盛颜的武侠小说《三京画本》,那是金庸之后最好的武侠小说了。还有一本很古怪的书,叫《弄堂》,讲弄堂里各种各样小故事,非常有生活,好玩极了,看得他哈哈大笑。这本小说全部用上海话写的,像我这样的老上海,也只能看懂八成,还有两成要猜的喔。
特约记者:和您聊天,一直在笑。有没有我未曾问到的问题?
倪匡:我起初唯恐你找错了人,因为如果要问很高深的问题,我不是最佳人选,我是很随便很马虎的一个人,没那么严肃。但你刚才不像在访问,像是闲谈,这是最好的事情。
(本文刊于《收获》杂志2019年第一期。)
#《收获》
#采访
#倪匡
#逝去
#帮主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北大团队花4年采访26位网文平台创始人,解码20多岁中国网络文学
0
16384
bymswe
2020-12-04
文化新闻
文学杂志《收获》App上线 给读者带来掌上阅读体验
0
16795
晓新篮球队
2021-06-22
文化新闻
《收获》推出命题写作大赛:写评“双盲”,追求“无界”
0
17961
写手发布
2021-06-26
文化新闻
四名“大神”受采访,网络文学向何方?
1
33881
鬼墨
2021-08-19
文化新闻
走走:收获App和《收获》杂志有共同的目标
0
22627
写手发布
2021-10-14
文化新闻
李诞原来这么会写,闯进《收获》双盲写作大赛十强
0
14461
写手发布
2021-12-28
文化新闻
倪匡去世,代写《天龙八部》,让李小龙脚踢东亚病夫
0
12932
写手发布
2022-07-04
写作交流
《收获》长篇小说2022秋卷 | 评论:作为方法的马伯庸
0
5057
写手发布
2022-10-06
文化新闻
余华儿子处女作在《收获》发表:是文二代还是第二个余华
0
10008
写手发布
2023-03-30
文化新闻
《收获》主编公开“纸巾合同”:毕飞宇新长篇是这么签的
0
9474
写手发布
2023-05-14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本书<<浙东革命老区史记>>,原为<<侵略与反侵略>>
国家审计署:《中国作家》杂志社,违规刊文和评奖,向企业收费65
全新的征文大赛了,来了
4
300元/千字 | 「读者原创版」杂志7月主题征稿
5
专门的短剧投稿频道,已安排!
6
星耀计划|聚焦潜力佳作,现金奖励重磅加持,每月最高奖励5万元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