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交流
›
写作交流
0
0
淘帖
返回列表
关于诗歌日常生活写作的思考(转载)
[ 复制链接 ]
木瓜奶
初级写手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0
好友
16
回帖
-2
银子
初级写手
初级写手, 积分 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 积分
初级写手, 积分 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 积分
积分
16
主页
发表于:2016-12-19 07:58:44
民俗
14924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关于诗歌日常生活写作的思考
©苗雨时
当前,个人化的日常生活写作,几乎成了覆盖性的诗歌潮流。不论什么风格、流派,大都立足于现实日常生活。那么,什么是日常生活呢?
日常生活,按通常的理解,无非是人的吃穿住行,男女嫁娶,以及生老病死。它既是一个社会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如果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加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日常生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本体性的地位,而现象学家胡塞尔和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则认为日常生活对人类的存在与绵延来说,具有“原初性”。总之,日常生活,相对于人类历史进程而言,它不是无足轻重的“碎片”和理性美学所摒弃的“垃圾”,而是历史进化的基础和动力,也是人类个体再生产的重要场域。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具体特征是:俗常的,重复性思维与实践,传统和习惯性,模仿和类比的规范性,相互依存的安全感,以及容易满足的幸福感……。一般情况下,它是保守的,但并不停滞,也有震荡和更美好的追求。
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相对应。非日常生活是指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变革等各种活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两者之间,有着纠缠不清又相互制衡与促动的复杂关联。
诗歌的日常生活写作,是以日常生活为基本题材和抒写对象的。它坚持的是生活美学、身体美学,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要旨是尊重日常生活、享受日常生活,致力于感性与身体的解放,以使每个人的生活都成为艺术品。
日常生活的审美,是生活美学的历史前提,也是身体美学的内在根基。生活美学主张,“美即生活”,或“真实即美”,强调美的活动回归事物本身的本质直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身体美学,又有历史的原始性。中国古代巫术礼仪活动中的“诗乐舞”一体,三者都与身体攸关。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与绘画,也都着力展示身体美。一切文学和艺术,从终极上看,都是从身体发出的。因为只有通过身体感知,外部世界才能进入内心世界,而作家和诗人也才能在两个世界的旋转对应中进行独特、自由的二度创造。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美学,却把灵与肉、理性与感性二分而尊崇前者贬抑后者。灵魂和精神成了唯一的审美主体,致使理性主义美学过于高蹈和玄秘。进入新世纪前后,在后现代文化历史语境下,美学实现了“跨界”和转型,致力于人在日常实践中感受世界和丰富自身,从而使美学指归从飘忽不定的云端降落在“生活世界”,并在人生存的大地上找到了坚实的合理的支撑点。诗歌的日常生活写作,就是在此种日常生活审美化情势下,急剧兴起并大面积漫延开来的……
然而,诗歌面对日常生活,应该有怎样的审美维度?日常生活被纳入市场经济的无形之网,人的生存欲望就在原有的基础上被更大的激发出来。因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进到审美日常生活化的途程中,就出现了两种向度:“表层审美化”和“深度审美化”。表层审美化,主要是一种物质审美化。它在消费与广告、影像的合谋中,使人们的日常生活被表面美化,无论是居所还是衣着,都追求一种风格化的时尚和趣味。其极端,是人变成商品的奴隶。而“深度审美化”,则主要是一种精神审美化,在俗雅之间,更侧重雅,探求一种日常生活的超越和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尊严。诗人对日常生活的切入点,应该是两者的过渡地带。肯定世俗享受,又拒绝异化;张扬精神确认,又不过于凌空蹈虚;而是把物质享用与精神超拨结合起来,构建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生存方式。
诗歌的日常写作,是以诗人的个性化为出发点和以日常口语为主要的文化符码的。三者在“现实生存——人——语言”的相互关联中,完成诗歌的创造。个人化写作趋向是与世纪之交“重新做一个诗人”命题的提出并行、并从中衍生出来的。在这里,诗人已不再是时代的代言人、文化英雄、先知和预言家,也不再是生活的导师和百科全书,他从这些方面退守了,还原为一个普通人。他秉持普通人的身份和立场,独自介入人们灵肉分裂的生存困境,写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命运。在集体意志和宏大叙事之外,发出个体独立的声音、语感、风格和个人间的话语差异。面对现实生存,诗人往往低势进入,运用平行视角,为了抵达某种“真实”,他广泛占有当代鲜活的、日常交流的、能激活此在语境的语言,经过抉择、洞彻而上升为本质的、根源性的诗性言说。以这样的话语刻画生命的细节和心灵的纹路,使人及其存在在语言中出场。真正日常生活的诗写,应该既是灵魂的,也是肉体的。正如谢有顺在《文学身体学》中所说:“要把诗歌写成一个灵魂事件,似乎并不太难,而要把诗歌写成一个含示人性尊严的身体事件,就显得相当不容易。身体意味着具体、活力、此在、真实,……有了它,诗歌将不再空洞,泛指,不再对当下的生活缄默。我喜欢灵魂节律和身体节律相谐调的诗歌,它是真正意义的面对存在,这种存在……,坚实而有力”。这是他对诗歌的理想企求,也是日常生活写作的诗歌所应追求的艺术极致。
当下,个人化日常生活诗歌写作,大致有两种趋向:一种是纯个人日常生活叙事。它不大关注历史和时代的重大事件,只是小心翼翼地丈量自己生命的长度,从个人命运中,感悟出自己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正如法国作家加缪所说:“人不只属于历史”,“人们可能拒绝整个历史,而又与繁星和大海相协调”,“谁献身于每个人自己的生命时间,献身于他保卫着的家园,活着的人的尊严,那他就是献身于大地并且从大地取得收获”(周国平《人不只属于历史----读加缪<反抗者>》)。历史不是一切,历史之外还有个体生命的轨迹和心灵的空间,大地之上,阳光之下,还横亘着存在的广阔领地,有人生简朴的幸福。例如,余秀华的诗歌。她说:“写诗是很个人的事情”。又说:“诗歌是什么?……不过是一个摇摇晃晃的人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仗”。她的诗写她独特的生命状态包括特有疾病和爱情的痛苦,即使写父亲、写白雪、写月光,也是很自我的。“渴望一场没有预谋,比死亡更厚的大雪/它突如其来,要如倾如注,把所有的仇恨都往下砸/……我要这被我厌恶的白堆在我身上!在这无垠的荒原里/我要它为我竖起不杇的墓碑”(《渴望一场大雪》)。此种悲苦感受,是别人无法复制的。她不属历史,但她自成历史。这是诗人写自己的,也有诗人写他人的。比如,清荷铃子的《不知深浅》,写人到老年时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省思。“两个人坐着,坐着,就老了”,连“月光也老了,晃动着,像烛泪滴在枯草上”,月光见证了他们的一生,记下了一个个“往事、片段、背影”,如今,把这一切安放在“风轻云淡中”,探不出深浅。接着写道:
我们坐着,被历史忽略,被万物忽略
仿佛我们就是历史,就是万物
人不献身于抽象的历史,他的个体生命自身就是历史。人被自然万物所忽略,但却在与自然的物我两忘中安身立命。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生命生存的深度。
另一种个人日常生活写作,是以日常生活现象和事件为基础,吸纳一起非日常生活因素,形成一种内外浑成的个人日常叙事。由于有时代背景的映衬和历史渊流的融入,此种叙事,可以为日常生活扩容,也可以反思日常生活,或提升日常生活的高度。诗人从个体的日常生命体验中传达出一类人的共同心声。例如,郑茂明的《一只胃的诊断书》。诊断书这样写道:
医生说这胃,活得不容易
三岁之前,奶水艰难
吃了太多的糨糊
七岁时,胃有了三年饥荒
此后,吃过树皮、野菜和谷糠
八零年,这只贫苦的胃着实富裕了一把
吃上了大把大把喜悦的粮食
九零年,这只年近五十的胃走上工地
成了一家老小真正的口粮
胃是人体的一个消化器官,在日常生活中,它会有饥饿感、饱涨感和病时疼痛等生命感觉。胃的书写应属于身体写作。但此种身体描写,到了诗人的笔下,却以一份医生的诊断书,在冷静地分析一只胃患病的过程中,影射和展示了中国农民置身其中的历史年代从穷到富的起伏变迁。这种个人化日常生活叙事,就间接地表达了某种人们的历史境遇和某些时代情绪。
又如,孟醒石的《颈椎病》:
蛇有七寸,终生软骨病
我有颈椎,时常不舒服
即使是在头把金交椅上正襟危坐
也不如在自家硬板床上侧身平躺
此时,再没有比一个合适的枕头更重要的了
不能大软,又不能太硬
枕在上面,像种子埋进土壤
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
梦境恰好被野草遮蔽,风吹草低见牛羊
我要平躺在硬板床上,睡个安稳觉
让每个骨节充分舒展,不再相互抵触
让恩怨稍歇,予头随北斗指向虚无
正如这静谧的黑夜,平躺在祖国之上
与民生息
她没有闪电,我不打呼噜
颈椎病是一种人的颈骨由于磨损或增生而导致的身体病,需要牵引或静卧来治疗,严重时要动手术。诗人采取的方法,是找一个合适的枕头,不软不硬,不高不矮,然后在硬板床上侧身平躺,这样就可以安稳入睡,而避开人事纷争、恩怨情仇。躺下后,舒服之际,他却突然想到:他“正如这静谧的黑夜,平躺祖国之上/与民生息”。从个人病痛后的身体感觉,出人意料地生发出了一个化解社会矛盾而构建和谐中国的重大主题。
当今时代,市场经济的潮涌漫溢,经济神话代替了政治神话,中国社会呈现了一种迷茫的历史景观:人的生存现场是物化媚俗,喧器浮燥,时尚弥漫,广告覆盖;而其底里所潜伏的却是人文沦落,价值失范,灵肉分裂,人性异化,生存压力。人的尊严,变为物的价值,人成了商品,自我消费或被消费……置于这样的文化历史语境下,人的生存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面对如此的历史节点,现代诗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也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困境。但对诗歌本身来说,则是写作的“哲学贫困”。当现代诗歌传统越来越远离普通人的实际生存的时候,个人化日常的诗歌写作,借助高科技网络急速兴起,新媒体为诗人们提供广阔、自由的书写空间。于是,诗歌的日常生活写作,便形成了多样、多元的发展态势。然而,无论什么风格、流派,总体观照,大多数现代性的个人日常生活写作,一般都以最基本的人性为词根,写日常生活中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写一年四季轮替中的生命感应和远离乡土后的或浓或淡的乡情,对城市的某些生活往往带有一定的拒斥性。他们的精神价值的多维取向是:或退回内心,或魂归乡土,或亲近自然,或满足日常享受,这些聚焦于一点,就是珍惜生命,抗拒异化,维护做人最起码的尊严和生存权利,守望人性中最根本的真善美。这一切,在今天以金钱为中心旋转的物质挤压精神的历史情势下,在化解灵肉分裂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中,无疑具有一定的反拨性的积极意义。但仔细辩析,我们会发现,它们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就是在处理物质享受和精神超拨、身体感知和灵魂升腾、现实关怀和终级存在的关系上所面临的哲学困境。其表现是:有的诗,写了很多日常生活,似乎也很鲜活,枝枝叶叶,根根脉脉,但只是表象,缺乏穿透力,显得琐碎而无味。即使有的折返内心,但内心不够强大,有的亲和自然,但自然渐行渐远,有的梦回乡土,但多村已经陷落,有的享受生活,但又有点只看眼前的浅薄。给人的感觉是,无奈而无力。与些相反,也有另一种,有的诗过于高迈,强调言志,道德,神性,拔着头发想上天,只在天堂漫游,而不识人间烟火。除这两种诗的内质困顿外,而写作本身的弊病是:不断地自我重复,缺乏原创和创新,安于既往,不思进取,甚或仿写、抄袭,严重败坏了诗歌风气……
为了破除日常生活写作的哲学困局,克服写作中的一些不足,促使个人化日常诗写更健康的生长和延续,我们在此,提出诗人们应该警剔和着力的几点,以供大家参考:
其一,锐化日常生活中的感觉,尊重敏识。这不仅是由于日常生活司空见惯,,常易导致感觉迟钝、麻痹,缺乏新鲜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还因为感觉容易被外在的文明所裹挟,所以还应剔除一切意识观念和旧有的诗歌仪轨的负累,发现和珍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原初的感觉、感受、体验和感悟,保持其原生性、个性、特异性,甚至是唯一性,不让它轻易被人为所污染,所遮蔽,所改写,所替代。这是日常诗歌写作原创性、独特性的前提和关键。诗歌,永远是感觉的艺术花朵。
其二,日常生活的书写,要有灵魂的在场。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物欲的澎胀和灵魂的缺席。费西诺有一种说法,认为灵魂是连接精神与肉身的中介。表现日常生活,不仅要有身体的感知,使其生动,鲜活,具象,而且还要有超越性的精神欲求。在日常生活感受和享用中,有灵魂在场和飞扬,既可以指引日常生活的价值构建和对更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可以使自己周围的一切,花草树木或家居物件,都有自己的生命和故事。正是由于有了灵魂在场的日常生活,人才可能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其三,在语言中创造语言,使口语诗化。语言是存在的筑居。日常口语是普通人存在的家园。诗化的口语,是与诗人的感觉同步发生的,并注入了诗人生命个体的体验。它一方面负载着诗人的天赋、智慧、秩序感和形体感;另一方面它自身也是一个会发声的、说话的、独立自足的生命体。它传导了诗人的日常的生命经验,具有原创性,独特性,陌生感。一首诗是一次生命的觉醒,也是一次语言的自觉。诗性的口语,使生命的本真绽放出熠熠的华光!
于雨时诗歌工作室
2015年7月10日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评论列表
(1)
岭上云
套用一句话,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归根结底是灵感的捕捉。写得时候大概没考虑什么日常不日常,有感而发就好
2016-12-19 10:05:19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浏览过的版块
原创文学
作者推荐
那些年的青涩情感
《极品家丁》3天破12个亿,我们来聊一聊这部网络神剧,与原著的区别!
话题
【喜马拉雅】第2届悬疑征文大赛,火热征稿中!
《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网文作者规模首次突破300
对话新时代青年先锋获奖者疯丢子:重拾正能量题材创作
4
800元/篇 | 「零杂志」杂志5月主题征稿
5
机器人瓦力:成为作家只有一条路——写!
6
给短剧设计爽点的人,已经入账百万!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