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生活中表达破坏性含义的词语
扬失 闹扯 劣待 屈赖 霸害 囚磨 踹咕 体凳 冒坏水儿
糟损 糟贬 糟践
抛费 抛害
窝贬 窝屈
败霍 败家
祸祸 祸害
造 造霍 造害 造践 造败 造尽
搅 搅闹 搅劲子 搅局 搅群 搅家 搅灾
作 作索 作践 作妖 作祸 作祸人 作死 作黄天儿
从上面列出来的情况看,“造”“搅”“作” 是内容比较多的三大类,其中“作”又是最厉害的。
“造”,是放纵的行为,多与满足欲望相关。
“搅”,多是因为在情感需求上不满足而采取的放纵行为,其中一部分带有故意的破坏性。
“作”, 是中国传统亲情伦理的失败的那一个侧面。“作”是破坏性行为。家长“作”子女,就是折磨人,就是人性之恶的泛滥。子女“作”家长,有的是要挟,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的目的;还有一些,只是为了反抗。同一辈人之间的“作”,基本是要挟行为。“作”可以达到“黄天儿”的程度,即亲情的价值归零了。
传统的亲情伦理看似无比强大,几乎对个人有无限的处置权,但实际上,在强硬的外表之下它也是脆弱的,也会经常暴露出失败的那一面。从结构特点来看,这种伦理以纵向的附属性关系为主,缺少横向的连结。在这种比较纯粹的附属性关系里,处在附属地位就意味着被限定在狭小的空间里。那么被限定者的策略,就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采取放纵的行为方式,以及一定情况下发泄性的搞破坏。在这种比较纯粹的附属性关系里,因为缺少横向的界限,就导致主导者的行为是无界限的。行为的无界限实际上还意味着道德的无底线。“杨家有女初长成”,知道这一句唐诗的人太多了。常言说“棍头出孝子”,传统的亲情伦理也维持了一种秩序,但其基本结构上的重大缺陷,决定了其真实的状态是栽歪在过多的放纵和破坏性行为里。
知道生活中破坏性的因素来自哪里,有利于保护正常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