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东北话中的人情事理
下、(关于事理的部分){“讨人嫌”之前的部分}
该咋是咋的 那可不咋的
该咋是咋的
一般作为口语中的一句插入语,用于明确表示自己所持的立场是尊重客观真实情况的。
那可不咋的
是交谈中的一种习惯用语,表示承认别人所说的情况是客观真实的。
咋说咋好 无可无可
咋说咋好
有人解释为:言听计从,没二话。
无可无可
“无”都读第一声;“可”都读第二声,但发音比较轻。这种说法应该是“无可无不可”的简化,简化后在衔接前后内容时读着更顺嘴,而且有节奏感。有两种具体意思。一种是表示状态很被动,已没有能力再做出选择。第二种是表示很满足,不需要再考虑“可”与“不可”了。
在以上四种说法里,“该咋是咋的”“那可不咋的”是尊重真实情况的客观优先的立场,“咋说咋好”是附和别人态度的主观优先的立场,两种立场大不相同,但在社会上也有一些相容的空间。而“无可无可”的两种含义里,表象看上去相似,实质却是反差极大的。可见,社会生活是丰富和复杂的。
两经 两说着 过来过去话
两经
1959年出版的《常用东北方言词浅释》中把它解释为:不一样。给出的例句是:能干那个的,不一定也懂这个,这是两经啊!不仅方言工具书,改革开放后,东北一些地方的地方志在方言部分也收录了这个词。
在认识活动中,“经”一般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或者在认识的深度上达到了一定时期里的最高层次。要理解“经”在中国人认知习惯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回顾一下经学及其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从汉代开始,中国古代文化中一定的范畴被确立为“经”。随之,中国的古书被分成经史子集几大类,其中“经”是首要的、统摄的。清末民初,中国人在现实面前不再坚持尊孔读经。围绕经学,在两千年时间里也形成了一种总体上处于僵化状态的思维方式。
东北方言中用“两经”来表达事物之间的不同,既沿用了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主要观念,也承认了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这等于,在不经意之间从古代文化的旧框框里跳出来了。再进一步说,这个大众日常用语的出现表明,在中国社会内部有一个经学思维方式自然消解的路径。
这个路径出现在东北,是值得注意的。在古代史阶段,因为社会不能长期稳定等多种原因,东北在思想文化上缺少建树,但也没留下僵化的根基。从古代进入近现代之后,中国文化并不是直线前进的,经学的命运已经很说明问题。所以,在现代的文化建设上东北应该认清自己在全国格局中的角色,避免妄自菲薄或方向错乱。顽固坚守旧套路,被动接受外来套路,旧套路自然消解后基于新的实践探索新的前途,其实是三种不同的情况。
认识到“两经”的道理是广泛存在的,那么解释世界就不是单独的一种经可以胜任的,在经学思维方式下累积的很多文化成果也就不合时宜了。时代环境一变,老百姓轻轻说出两个字,竟然把那么多矫饰文采的书一下子就垫在屁股底下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相信圣人的书也好不了太多。鲜活的实践会使人变得聪明,闯关东依靠“闯”开辟了一条生活道路,并且内含着中国历史上的新意,相应的闯关东之后的东北社会就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底力。
两说着
一般在两种情况里会用到“两说着”。第一种是因为不确定性,比如“事情成不成还得两说着”。第二种是因为差异性,比如“优点和缺点得两说着”。
过来过去话
在社会里,不同的组成部分既存在差异性,也会有沟通的需要。因为社会关系不同等原因,沟通会分成单向的信息传递或双向的信息传递。“过来过去话”是双向的沟通。
盐打哪咸,醋打哪酸
意思是根据现象中一定的情况,已经可以清楚的得出结论。这句话说的不是“盐打哪哪有盐,醋打哪哪有醋”,而是把现象与人直接联系起来了,体现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一方面主客体不明显区分开,另一方面有直觉思维的直截性。
过哪河脱哪鞋
人们脚上只穿一双鞋,咋还“过哪河脱哪鞋”呢?其实,这句话由实入虚了,所谓“鞋”和“河”都不是指本物,整个句子是比喻义的。“河”相当于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脱鞋”就是为了适应形势而做出一些具体的改变。
人在现实之中遇到新的难题,有时真的就像一条河横在了前面。这时不妨整理一下思路,认清正在过的是哪条“河”,再搞清楚该脱的是哪双“鞋”,就可以逐渐找到出路。
选择“脱鞋”,是顺应新形势,有时还可以借助于形势的变化。也有人做出了相反的选择,但因为形势是客观存在的,那种选择会有相应的代价。
天塌了大家死,过河有矬子
“过哪河脱哪鞋”已经在“过河”,这一句也“过河”。同样是“过河”,“过哪河脱哪鞋”强调要能适应新形势,这一句强调要敢于承担风险。如果稳坐家中吃老本,就不用“过河”了,可见这两句话反映的是开拓性人群闯荡新环境时所持有的观念。在进入新环境的过程中,没有适应性不能立足,不能应对风险也不能立足。
“过河有矬子”是用矬子去探路的意思吗?很明显,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毕竟会游水或者有船坐就可以过河了。在“天塌了”都可能发生的情况下,仍然在开玩笑,表明在精神上是豪迈的,在状态上是自如的。(同样具有移民开拓精神的美国人也有这种幽默感,在他们表现英雄主义的电影里常有类似的玩笑场面)
承担风险,是开拓性人群在创业活动中无法回避的事情。必须承担风险时,就不要再畏惧。在创业活动中敢于迎战风险,不只是度过眼前难关的需要,有时还可以为长远开辟基业。这和吃老本的人反抗风险的意义是不同的。
应该应分 份所应当
这两个词意思相近,讲的是关于承担责任。两个词在细节上也有一些不同,“应该应分”是先判断出“应该”再判断为分内之事,表明在应对新情况时可以扩大责任的范围;“份所应当”是先回顾什么是份内的再确认为“应当”,表明延续了原有的责任。
在一个开创性的社会里,有不怕“天塌”敢担风险的人,就不会缺少承担责任的人。开创新生活的人群,往往不选择回避责任,他们既可以接纳新的责任,也可以坚持原有的责任,因为对他们来说负责任往往就是在推动新生活的实现。
背累 背苦 背缺 背铺 均背 均背拉扯
背累
有人解释为:担负穷困之难处。
背苦
有人解释为:替人受苦。
背缺
有人解释为:(替别人)补亏空。
背铺
有人解释为:(无报酬地)白代劳。
均背
有人解释为:平均。给出的例句是:一人一天均背能吃多少粮?
均背拉扯
有人解释为:什么都打进去的平均。
这些词里都带一个“背”字,透过这个“背”字,仿佛可以看见众多的身影了。当然,这里面“背”的有些事项很难说是份所应当或应该应分的。
“均背一天吃多少粮”的说法也让人觉得别扭,吃粮还要用“背”来表达,表明思维是单调的。“均背拉扯”,更反映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问题,即“背”和“拉扯”一类的伦理观念挤占了太多的空间,抑制了理性思维的生长。
赖搭儿 赖乎情 赖皮缠 地赖子
赖搭儿
有人解释为:稍一接触就热乎的人。
赖乎情
有人解释为:就是本来在条件上没达到,但看在情面上也算可以了。
赖皮缠
有人解释为:耍赖,与人纠缠不休。
地赖子
就是地痞,也简称为赖子。
赖,其实是很常见的。中国古代的历史,就曾经长期赖在一个狭小脆弱的环境里,故而走向近现代的时候非常的被动。中国的经学文化过度的依赖古圣先贤。中国的孝文化里有过多的“赖”文化。中国的家文化里有过多的“赖”文化。个人与工作单位之间,改革开放后才逐渐解除依赖关系。一些地区的发展,至今仍有某些依赖性。
对于“赖”,中国人一般有较多的包容。但是“赖”得过分了,比如从赖搭儿、赖乎情、赖皮缠演变成地赖子,就会改变事情的正常性质。地赖子,只能扰害地方。
地赖子能“赖”得过分,与有些人“背”得太多有很大的关系。“背”得太多,或者“赖”得过分,都是社会结构不平衡的表现。结构不平衡的社会,就难以向前行进,就会趋向于停顿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