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易中天复盘中华史:不敢说是最好的,可敢说是最贴心的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9-4-8 11:02:02
1834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2019年春天,72岁的易中天大部分时间依然隐居在江南某小镇,继续创作《易中天中华史》第22卷《严嵩与张居正》。状态好的时候,他一天可以写上11个小时。
2018年12月,第21卷《朱明王朝》
出版
,32卷本的《易中天中华史》完成过半。据该套书的策划及出品方上海果麦文化透露,从2014年出版迄今,总销量逾700万册,平均每卷近35万册。
如果以之前平均每年超过三卷本的写作速度,顺利的话,这部从女娲补天写到改革开放的“个人通史”,大概三年之后有望完成。
不过,易中天接连摇头,“不可说,非常不可说;不可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除了明代,接下来都是硬骨头,他预感棘手的问题越来越多,对某些重要历史事件和节点的书写方式也将越来越难。
“越是晚近,读者的代入感越强,比如目前明粉很多,明代的一些关键人物和细节,如果有不同观点,这些读者有可能认为被冒犯。”《易中天中华史》学术顾问、北京印刷学院教授陈勤表示,相对而言,明清之前的历史,读者一般定位在旁观者,“像在看戏”。
2016年8月,前十六卷出版之后,易中天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并对原来的插图和排版做了调整甚至更新,主要涉及前三卷《祖先》《国家》《奠基者》,其中《国家》一卷,不少章节干脆推倒重来,他称之为“政变式改稿”。
“如果有硬伤的话,我会公开道歉。”2006年2月,《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出版后,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李蓬勃在《中华读书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误解误译举例》),挑出此书中的十个硬伤,易中天都承认,还发博客,“道歉了好几次” 。
“首先,他不是来挑衅搞事的,其二,他非常尊重学术,而且说得很客观。”2011年《易中天文集》首发式在北京举办,易中天专门把李蓬勃请到了现场,他们还成了朋友。
陈勤听到过不少外界对这套“历史文化”畅销书的评价。“不屑一顾的有,因为你动了人家的奶酪,比如学院派历史学专业的一些人;同时,一批专业的历史学者也表示支持、欣赏,比如中国社科院马勇、复旦大学樊树志先生等等。”陈勤说,指责易中天“狂妄”的也有,不过很多都是情绪宣泄,“至于那些网络喷子,不理也罢”。
“我一直感谢批评者,也许你成功之前没有,但是之后一定要有批评者,一定要有人监督你;听不到不同意见和不同声音,是非常危险的。”易中天认为,从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品三国》开始,自己至今还没有倒下的主要原因,是“一直有反对派、有批评者,我身边有;我的亲人、我的朋友,都是直言相告的”。
《易中天中华史》宣称:“严格依据史料史实,敏锐捕捉文物线索,探索隐瞒的真相,还原历史的真相。”但易中天并非专治历史,如何保持专业性与可读性的平衡,考验相当之大。
每卷动笔之前,历史学专业科班出身、专长世界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陈勤负责给易中天开书单,这份书单也包括由他邀约的资深历史学者推荐的必读书目。在大量阅读和讨论、合并专业意见和建议之后,他们才开始建构史观、叙事逻辑和基本架构。
“比如,对中国具有3700年文明史,而非通俗的5000年文明史的判断,综合了文献学和考古学的证据,历史证据很扎实。”为此,易中天专门拜访了上海博物馆和陕西博物馆。
这套史书的书写,重点突出“文明史”,在世界文明史的范畴,观察3700年来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与演进。文明进步和制度创新,因而成为全书考察和选择历史拐点和素材的重要指标。比如与唐代相比,五代十国时期“人性黑暗集中爆发”,文明进程乏善可陈,全书未列专卷;而朱明王朝时期实行内阁制,相权衰弱,国家治理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可视为一种制度创新。
对于易中天提出的“女娲的原型是青蛙”等“惊人之语”,陈勤表示,类似这些“翻案文章”,事实判断一定先于价值判断之前,并有史料证据或文献作为支撑。
《易中天中华史》大量运用了话剧、电影、电视剧和侦探小说的手法,但内容全部来自正史,不编造任何情节,包括细节。易中天认为这种写法是自己“独创”的。
在陈勤看来,易中天懂传播、逻辑强、会讲故事,熟谙受众心理,能够敏锐把握当下受众对历史叙事的需求和痛点,其笔下的历史“带着体温”“有趣味”。
“唐玄宗出逃那几天下着小雨,陈后主亡国前几天正逢雾霾,这都是史书上有记载的。”易中天说,“我自己给自己写了一个座右铭,叫做无一日敢懈怠,无一事敢马虎。这样才能保证不至于倒下。”
完全不“通” 不面面俱到
南方周末:《易中天中华史》带有强烈的易氏风格,你不认为它是个人通史,也不是私家历史,而是中华史诗。我的感觉,你的书写方式类似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先生主编的《哈佛中国现代文学史》,强调故事性、历史细节丰富,总体来看不像传统历史书写的编年体体例,而是着重选择历史的重要节点和拐点,做以点带面式下沉式发掘。你认为你的写史方式与传统的历史书写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易中天: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四个字,完全不“通”。首先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因为它不面面俱到,有些历史我是跳过去的,比如五代十国。你要在很短的文字内面面俱到的话,必然变成流水账,而且五代十国的国名和皇帝的名字谁记得住,没人记得住。
南方周末:让我感到吃力的还是看第20卷《铁血蒙元》,那些蒙古族部落的称呼,包括大臣对部落首领的称谓,蒙古西征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那些国王的名字、战役名称,非常复杂。
易中天:但是还能看懂。我有一个规矩,如果要出现一个人的名字,一定不会出现一次,只出现一次的人我一律不写名字,记不住,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我宁可用这样的表述方式。
南方周末:由此看来,可读性是你为这部书规划的一个指标吗?
易中天:对。我是这样的定位,对这套书,我不敢说是写的最好的,可我敢说是最贴心的。处处替读者着想,永远把读者放在第一位。其实,在互联网思维流行之前,我就把类似的口号提出来了。我的说法是,谁不把读者、听众和学生放在心上,他们就不会把你放在眼里。网上流传的所谓“易中天十大金句”,全是伪造的,(现在说的)这句话如假包换,是我自己的。
从1995年出版《闲话中国人》开始,我就是这个指导思想,一定把读者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我和传统的历史学家写的书不一样的地方之一。比方说,(历史时间)他们会写“公元七世纪”,请问不是学历史的人谁知道公元七世纪具体指什么?我绝对不用,我一定是用你知道的表述方式。比方说第2卷《国家》的开头,公元1650年,也就是大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去世那年,有位名叫阿歇儿(Ussher)的爱尔兰大主教经过精心研究和精密计算,向世人宣布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时间——耶稣诞生前4004年。就是说,我也写公元多少多少年,但是我后面会加一个注。再比如,嘉靖皇帝去世的那一年,一艘船从什么地方出发了,它的名字叫五月花。同一个时间,中外发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放在一起写,这样的表述更清楚。
南方周末:这就是你说的全球视野吗?
易中天:就是全球视野,但是我做不到卷卷如此,《王安石变法》(注:第18卷)这一卷,一句话也没有提到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因为“王安石变法”是一个自成系统的完整事件,我必须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但是我的表述方式也不是传统的史学的表述方式,他们一般要从范仲淹写起,我一开始就写天下大旱,几个月不下雨,一个名叫郑侠的小官给宋神宗上了一封奏折。
南方周末:这个现场描写像电视镜头,是剧本的写法。
易中天:对,这又引出了第三个特点,画面感。画面感其实就是现场感。我要求自己一定做到,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身临其境,比方说反对派去告王安石,我会把这个过程详细表述出来,全部是有史料记载的,绝对不能编造,一定是有根据的。上朝以后,有一个小官出来说,臣要弹劾王安石。宋神宗说,好,下朝以后再说。不行,现在说。好,我们单独谈。不行,我要当众说。神宗皇帝没有办法,你说吧。最后掏出一个长卷来,开始念王安石的罪状,念一段以后还要问王安石,是不是这样的,这种现场感很多人会忽略。我非常在意这些细节。
要么有态度 要么很实在地告诉人家要说什么
南方周末:我觉得不仅是这些细节,还有标题的创作,和传统的学院派史书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第17卷《大宋革新》的标题,“椅子和包子”“刺青者”等等,这些都像侦探小说的标题。
易中天:我做标题有原则,能用副词的不用形容词,能用动词的不用名词。比如第一卷《祖先》,标题全是主谓结构:夏娃造反,女娲登坛,全部都是动作,必须有动作。另外还有,我非常重视第一句,我希望一开场,就把读者拉进来,这是做电视做出来的经验。不是所有上“百家讲坛”的人都播出了,还有的人录了没播,录好的节目播不了。为什么?他是用上课的方式做这个事,他在课堂上可以很受学生欢迎,但是搬到电视台就不灵了,很简单,环境不同。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男女老少都有,观众是有一搭没一搭,有的在厨房里做饭,耳朵听着,有的躺在沙发上拿着遥控器,一分钟之内抓不住,他就换台了,所以你一开始必须把人抓住。所以我非常重视我的中华史,包括每一本甚至每一章、每一节的开头第一句。比如,第十卷《三国纪》的第一句话:汉灵帝死后的洛阳,满城都是杀气。
南方周末:有点像古龙的小说。
易中天:对,我喜欢古龙,一下子把读者带进来了。现场感、画面感、动感,都有。
南方周末:《易中天中华史》中写的很多人物、事件都能看到你的态度。
易中天:你要么有态度,要么就很实在地告诉人家,我要说什么、我说的是什么。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王安石变法》,这是实实在在的书名,《女皇武则天》,态度也非常明确。这样写,大家就知道是不是自己想看的,所以我说是最贴心的。另外,像我这样写中华史,必须会做编辑。因为材料全部来自正史记载,我基本不用野史。如果用了野史,我就是想在这个地方调剂一下,而且会注明这是野史,你别当真,但好玩。
南方周末:宋代三卷,后面的文献,注释,体量不小,其中最主要的文献来自《续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长编》。文献的选择和取舍你如何处理?
易中天:我的学术顾问陈勤会给我意见,他给我开书单。你有没有注意到《王安石变法》那一卷,我做的年表。拜托你看一下年表,我细到了某年某月某日,这难在什么地方?正史是干支纪年,戊戌日,这是几号,我得拿表在那里换算,换算以后我才知道哪件事情是前一天,哪件事情是后一天。我写的都是13日、25日,否则读者看不懂,如果是戊戌日,一般读者怎么看得懂?如果写出具体的(公元纪年)日期,他马上就明白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事情发生在前、发生在后是不一样的。
另外,像这样写“中华史”,要会做编辑、做剪辑,还要会做作家,有些闲笔其实非常有意思。比如钱锺书先生写的《围城》,方鸿渐不是买了一个假文凭吗,拿到文凭以后,他应该付尾款了,就给人家说你的文凭是假的,定金我不要了,尾款也不付了。一般人写到这里就为止了,钱锺书先生后面却跟了一句话: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跟外国人做生意就这一回占便宜了。
南方周末:宋代三卷,《风流南宋》(第19卷)除了注释和文献,全书204页,留给宋词70页,占了全书1/3,为什么这样处理?
易中天:我有一个基本观念,中华文明在唐宋两代达到了鼎盛和巅峰,宋词则是宋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宋词必须有分量。宋代的第一卷《大宋革新》,开篇就是从晏几道写宋词开始的,他表现的是时代精神。有宋一代,就是唱着这样的小曲开始的,重文治轻武功,闺情和闲情,这是它的特点。
还有,一般人不太浓墨重彩的就是宋代的海外贸易,那是我写得比较累的一部分。第一,我不是学经济出身的,自己还要学,第二,经济史几乎没一本好看的,读起来很累,而我又要写得很好看,所以才会有“满船都是钱”这样的标题,而且用一个乘船的故事来开篇。
唐诗也有专门一章,但谁也想不到我会放到哪一卷,我放到《安史之乱》那一卷。因为前面第一卷我叫《隋唐定局》,基本是讲制度变革,讲诗不合适。第二卷叫《禅宗兴起》,这样的内容,你写唐诗在里面也不对。第三卷《女皇武则天》写了武则天的一生,在这里放一个唐诗也不对,所以只能放在《安史之乱》。
“拐点”甚至就是“目的”
南方周末:在这套书出版的过程中,媒体报道你有不少“首创式”的发现,比如你认为女娲原型是青蛙,也曾经引起一些争议。这些发现都有确凿的文献证据吗?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
易中天:《朱明王朝》里就有,比如我认为徐达不是朱元璋杀的。《王安石变法》里也有,我发现吕惠卿诬陷王安石。不过,这对我来说不是很重要的事。因为我不会刻意地去做,只是碰到了,不能不说。我更在意的是历史的走向和变化,就是历史拐点。为什么这个地方拐了,怎么变过来的,我跟踪的是这类问题。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发现有“冤假错案”,当时就会有一个评判,顺便的事。
南方周末:你特别在意拐点,这本书的整体架构安排就是这样搭建起来的?
易中天:甚至就是目的,就是写这套书的目的,就是搞清楚这个拐点,搞清楚我们的民族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否则写这个干吗?
南方周末:这些拐点是学术界公认的拐点,还是你有新的发现?比如整个五代十国时期,你并没有列专卷,印象中日本讲谈社出版的中国史也不认为是一个拐点,但对于辛亥革命,学术界公认就是一个拐点。
易中天:通常传统的通史比较平均用力,所有环节都写到,我只能说我是把一些地方特别拎(出来),也不能说人家没有,如果发生了很重大的、确实是历史拐点的地方,他们不会漏掉,但是不是那么着力去写就难说了。比如我非常重视雕版印刷,其他历史学家肯定会写到,如果写通史或者写宋史,怎么会不写雕版印刷,但是他放在科学技术这一栏里去写,而我会写雕版印刷把整个文化改变了。
为什么?传播改变文化,这就是我的观点。这个观点不会在一般的通史里面这么贯穿。因为你之前的是手抄本,先是简、后是纸,少数人读书,雕版印刷以后,很多人能读书了,当然那个时代也不是全民读,但是读书人可以由富有的家境变成了家境贫寒的知识分子,科举制度才能真正地落地。还有一些变化,也是史学界没注意到的,比如我就发现科举、禅宗和茶这三件事,它们的兴起是同步的。原来陈寅恪先生有一个科举制度兴于什么、成于什么的这么一段话,他只是说了科举,然后我发现禅、茶是同步的,它们的兴、起、变化,完全同步。
我还要补充我写中华史的一个特点,侦探理论,因为我太喜欢侦探小说了,特别喜欢日本的东野圭吾。好侦探三个条件,直觉、逻辑、证据。
南方周末:对于历史研究和写作,直觉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易中天:很多地方,直觉会告诉我有问题,比如吕惠卿诬陷王安石这个历史公案(注:很多历史学家认为,由于吕惠卿的出卖和诬陷,导致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吕交给皇帝一封信,不过那是王安石给他的私信,上面写着四个字,勿使上知。欺君之罪,这在古代是很严重的罪。交上去以后半年,王安石才发现这里面有问题,怎么可能呢,直觉告诉我这儿有问题,然后我才去破这个案子。所以一个好侦探一定是有直觉的,到了现场他知道凶手是谁,但是他不能抓。
#不敢说
#最好的
#可敢
#贴心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写作交流
最好的写作训练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写!
0
8417
吢思
2021-11-26
休闲分享
最好的事情莫过于我们
0
5579
一只林贝贝
2021-12-12
文化新闻
文笔最好的四位网络小说作家
14
62519
墨苯钟的夜猫桑
2021-12-16
文化新闻
爱奇艺大神作家双鱼游墨刘钰: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
0
13711
∮奇恋∮
2022-04-14
原创文学
最好的生活是田园生活
0
3741
文奇思
2022-05-10
原创文学
世界上最好的药是中药
0
3893
文奇思
2022-05-15
原创文学
什么水是最好的饮用水
0
3009
文奇思
2022-05-15
文化新闻
“忠于原著”是《三体》最好的拍法吗?
0
11435
写手发布
2023-02-07
文化新闻
数据:2022年卖得最好的新书是少儿图书
0
12645
写手发布
2023-02-26
文化新闻
文笔最好的12个网络小说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附网络小说作家100强名单)
10
15791
风过_流影
2023-11-01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本书<<浙东革命老区史记>>,原为<<侵略与反侵略>>
国家审计署:《中国作家》杂志社,违规刊文和评奖,向企业收费65
全新的征文大赛了,来了
4
300元/千字 | 「读者原创版」杂志7月主题征稿
5
专门的短剧投稿频道,已安排!
6
星耀计划|聚焦潜力佳作,现金奖励重磅加持,每月最高奖励5万元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