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交流
›
写作交流
0
0
淘帖
返回列表
也说《易经》
[ 复制链接 ]
东篱客
初级作家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2
好友
0
回帖
555
银子
初级作家
初级作家, 积分 563,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7 积分
初级作家, 积分 563,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7 积分
积分
563
主页
发表于:2019-9-20 10:07:13
1300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也说《易经》
很久有想法,一直没敢写。原因是不知道怎样去写。写《易》者众,惶恐。良久,觉得有百家争鸣,乃确。说一下自己的理解,无妨吧!
第一章:《易经》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说:什么是“易”
要理解《易经》,首先知道什么是“易”,什么是“经”。“经”是后人总结评判世人当知当学的的东西,也就是人认知上的必学,称为“经典”,老先人总结的四书五经是此,唐僧取的经也是此。“易”可以这样说:是人以外但有作用于人的自然法则,可以理为“天地大道”或者“自然规则”。但“易”作为“经”且列于五经之首,其原因?还要从《易经》的来历说起。
自从人类产生开始,就有了斗争与适应这么一说,主要反映在求生领域。人要生存下去,必然要面对吃饭的问题,怎样解决?在没有农业之前就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猎取,二是草果。于是就有了人与野生生物之间的争斗,既为填饱肚子,又为确保安全。与此同时还要适应天地变化,也就是天灾地难的问题。可以想象,最初四季的变化都会让人防不胜防,还别说自然灾害了!水患首当其冲,一是水灾,二是缺水。因为人不可能离开水源而生存,故先古人群都是选择邻水生存,有用必有害,于是洪水猛兽一词给人类打下了深深烙印。在种种人力不能抗拒的自然现象面前,人们潜意识的认为有凌驾于人的存在在操控天地自然,于是神的概念也出现了,再经过与自然界屡战屡败的总结,人选择了适应和顺从,从而建立了敬畏天、地、神的处世态度,即敬天畏地害怕神。怎样去规避惩罚和得到庇护?人们选择了尊重和尊重所必要的手段----祭祀。从现在可以发现的记载中,祭祀是先古的最常见活动,打猎出门前要祭祀,伐木砍柴前要祭祀,播种和收获庄稼前要祭祀,重大活动前更是少不了祭祀,可以说达到了逢事必祭的程度。
随着人对天地自然的不断认知和生产力的进步发展,文字出现了,而作为人类文明的跨时代标志----文字最初也仅仅是用于记录祭祀。在这些记录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终于发现天地变化是有规律存在的,如月相变化,四季轮回,春生冬枯等等。人类在总结并尝试利用这些已经发现的自然规律,于是最早的历法产生了,就像“年”的产生一样。过年的来历按照传说,每当冬春之交之时是人类和其他生物食物最匮乏之际,为生存而产生的抢夺也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当人类打败了抢夺食物的敌类,就算度过难关了。这一经验被运用,驱“年”求生被流传下来并自然与历法结合形成了过年习俗。其他领域认知天地自然和总结利用规律大致都是这样的。
随着发展和进步,人类的各种祭祀不再满足祈求神灵的庇护,而是引入了预测判断手段,于是祭祀活动也就增加了占卜一项仪式,用占卜结果来直接指导如何去组织各种活动。再经过不断的总结,并对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归纳概括,形成了用于占卜结果分析的标准答案,于是《易》也就产生了。
首先,《易》作为占卜活动所得到卦象的参考答案,其本质就是人类对天地变化规律和活动态势所认知结果的总结。这个总结有两类存在,一是对对占卜取得的卦象的总结,结合天、人、地这样的空间态势概念,最终形成了八卦图形。二是对不同卦象预示结果的总结归纳,形成了与卦相对应的参考答案,即卦辞。卦象是人类对大自然空间态势的抽象描述,卦辞是对这些描述的理性注释,也就是规律的总结。两者结合形成了人类最早的,至高无上的,一切行动的指导纲领,并由此确立了唯《易》独尊的地位,并一直影响着华夏人类。这样理解《易经》,可以从“易”字起源得到佐证。“易”字最初字形是由一个类似杯子的容器向另一个同类的容器倒东西,应当按会意字去理解。什么含义呢?一是赐予,甲骨文中易、赐同字就能说明这一点。谁赐予谁呢?当是天地赐予人类,人类吃穿用度无不来源于天地恩赐,在先古时期,天地是被神话了的存在。二是获取和承受,是人类获取生活资料和承受因获取而附带的天地威严。基于这两方面因素,易就可以理解为人类要获取天地的最大恩赐,就必须去了解天地的恩赐容量能有多大?怎样做会引发天地威严的惩罚?也就是人类一种被动的接受和主动的去认知天地,有且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天地神威之下得以安然。通过漫长的日积月累,《易》成形了。也正因为《易》的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故称为必学之经,从而得名《易经》。
其次,《易经》是人对天地变化规律的认知总结,就必然参杂了人的理解,也就说《易经》是按照人的思维给天地变化规律的定位描述,人的立场不同,理解也就不同了,故释易者众,而分歧较大也在所难免。
其三,学以致用,用《易经》来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成为了历史必然,故《易经》生生不绝,影响巨大,一直到现在。现在人类对天地的认识也仅仅是豹窥一斑,因此《易经》不会过时,不会淘汰,只会丰富和完善。
其四,上下数千年的发展,人在变化发展,天地规律也在变化和发展,当初人类对天地变化规律的总结描述也存在时过境迁的因素。那么是去尊古而最大限度理解古人的描述(经文)含义,还是与时俱进用现代概念注释这些经文成为两大易学学术流派。笔者选择后者,这也是个人想说《易经》的根本动机。
第二说:八卦图的含义
首先如何看八卦图。八卦图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立体图,而不是平面图。上天下地万物中是八卦图的基本含义,也就是说八卦图就是一个描述天地万物的空间结构图。
中间首尾相接的阴阳鱼代表世间万物,即反映了对立与统一的自然关系,也代表了万物的周期轮回,还代表了万物的阴阳两大类,就像现在人们认识的物质和反物质。
周边的八卦既是平面的八个方位,也是万物周围的八个空间。卦象上中下三爻代表天、人、地。阴阳爻代表天、人、地的阴阳变化,由天、人、地的阴阳两方面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八卦,也代表了天、人、地的不同状态下所反映出的不同属性。结合八个方位和八个空间,建立了远古时期人类对天地认识的基础概念。为了好区分,又给不同的卦像结合人的理解取了不同的名称,形成了卦名。
说到这里,大家都应该清楚了,八卦图就是先古大能对天地变化规律认识的一个抽象的图示,有一定的内涵,但也不是深不可解,更不要牵强的去包罗万象。就好像人一旦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就很容易适应枷锁的存在一样而迷失了本身。所以,研习《易经》也应去繁就简,复杂问题简单化才能更容易抓住本质。否则只会有一种结果:庸人自扰!
第三说:卦的演变
先祖创造八卦时,只组合出最基本的八种形态,即八卦。但随着人对天地自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单只从八个卦象说明世间关系有些粗糙,于是就两两结合起来形成了六十四卦,再后来随着人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和对卦象更加精细化的要求,于是再次将六十四卦两两结合组成了四千零九十六卦。这样综合因素就相应的能考虑全面,说明的问题也就相对而言明确的多了。但万变不离其中,最基础的天、人、地组合是认识卦辞的核心所在,抓本求末才能准确把握卦象所描述和延伸的含义。
再说卦,卦是天地某种存在形态的抽象化展示。从现在对远古文字分析结果来看,“卦”字属于形声字,是后人起的名词,是用形声字的造字方法创造了“卦”字。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没有看到“卦”字的存在,这也说明现代人看到的《易经》也是发展完善起来的,那么按照与时俱进的观点来说《易经》也是比较客观的传承,无可厚非。
第四说:阴阳爻的统一和对立
卦象由阴爻和阳爻组成。就阴阳爻本身来说,表示的是某种状态,并无好坏之分。先古大能敏锐的发现天、人、地这世间三大主要组成之间是有机的统一体,密不可分又相互对立,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就像人天生是为改变天地而生,但又受天地法则的约束;天地给予人的生存环境,又给予人的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一样。这种认识是先古无上智慧的集中反映。
这种认识是客观科学的,古人谓之为大道;这种认知的方式也是科学的,后人谓之为辩证。但是人都有缺点,所谓人无完人。在这种唯物观的前提下,唯心领域的“神”也基于敬畏和认知范围的限制等原因进一步得到确立。在唯物和唯心两种意识的共同作用下,《易经》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也实现了客观上自然存在与人的主观意识上时空概念完美结合,成就了《易》的博大精深和无所不能,在华夏这块天地间开创了一部人与天地的争斗和人类文明繁衍升华史。
一起和笔者去学习认识一下吧!
#《易经》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原创文学
对于《易经》的一点看法
0
4621
阴阳五行-高斌
2019-07-15
写作交流
颠覆传统的解读《易经》的序言及全书目录
1
12827
阴阳五行-高斌
2020-04-07
回复
小酒几杯,谈天说地聊竹梅;
淡墨数笔,书冬写夏侃古今。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评论列表
(2)
阴阳五行-高斌
您的这种分析太过笼统,不过可以看出您有着认真的态度。感觉很多谈易经的,天南海北胡扯的太多。我非常赞成您这句话:“是人对天地变化规律的认知总结”。如果愿意交流,您可以看鄙人的一篇文章。
https://www.xs91.net/thread-312624-1-1.html
我也是很笼统地讨论,因为这是序言。
2020-8-8 08:31:09
回复
宁默勿躁,宁拙勿巧!
未明之势不可臆,彰显之势不可逆!
浏览过的版块
媒体约稿
作者推荐
也说《三字经》
也说《道德经》
也说《千字文》
也说《孙子兵法》
说仓颉二十八字(完)原创
说变通
从“六艺”说古代教育体系 我国古代教育体系在西周时期就可以说是很完备了。这对
话题
现实题材跃升为网文增速第二大品类
短剧,开始和长剧抢IP
月10+稿件,品宣类文案,长期合作结算稳定
4
七猫短剧【剧本福利政策重磅升级】保底费&分成比例提升
5
乡土·野马渡2025年最新栏目设置及稿约
6
InWonYik创作的新小短文《小姐脾气,丫鬟命!》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