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杨照:经典可以“热”,但别“热”错了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9-12-9 10:35:57
18067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杨照,作家、文学评论家。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师从杜维明教授。最近十几年来致力于经典作品与历史文化的大众传播,近日
出版
《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由“看理想”音频节目《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精编而成。
在采访中,我们和杨照先生聊了聊经典解读课程的是是非非,以及他从一位历史学者到“经典摆渡人”的经历。
他说自己的人生充满了两面性:作为1960年代出生在台湾的一代人,少年时代在美国文化的强势笼罩下度过,但也迫切地要从中国传统典籍中寻根;在人生的重要路口,他选择学术,却又始终为政治热情和社会信念牵绊,最终离开校园;在台大历史系、哈佛东亚系接受了正统的历史学训练,内心深处却更贴近诗歌和小说;虽然有对文学创作的向往,但又坚信人应该对社会“服役”,于是走向新闻,也走向经典的解读和传播。
关于经典:“国学热”,不要“热”错了
澎湃新闻:您和“看理想”的朋友们正在进行一项将要连载十年的音频节目《中国原典通读计划》,连载十年的信心从何而来?
杨照:我们没有刻意要做十年的规划,相反我们很希望可以压缩到七年、六年,但是做不到。中国传统经典实在太丰富,出于尊重,我设定了三个最基本的选书标准:首先这本书在当时的中国发挥过作用,它是“重要”的。第二个标准是它在那个时代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或写法。换句话说,不是因为很多人谈论它,它就变得重要,而是它的确具有突破性。第三个标准是,我们今天具体地读其中一些篇章,仍然有意义,我们读起来仍然感到震撼。在非常严格的标准之下,仍然选出了上百本书。
很多人问这个问题:我凭什么,我怎么敢,去做这样一件事?
我从2011年开始在台湾开经典课程的讲堂,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停过,已经讲了近两百本书。我面对的是真实的学员,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即便是在跟所谓传统已经越来越解离、淡薄的台湾社会,他们仍然有兴趣来听、听完有收获,我还有把握一期再一期地讲下去。
现在我们的计划是用10年时间给大家讲130本书,这已经是经过许多次讨价还价、我很努力地把书单删减到最少的结果。正是因为计划太庞大了,我们的顾虑反而是:如何不要太惊吓到读者。最后我们还是决定诚实勇敢地让大家知道我们要做这样的事。
大陆这些年有“国学热”、“经典热”,我希望这个社会气氛可以更有底气一点、落实一点,不要停留在口号上。什么叫中国传统经典?拜托可不可以不要就那么几本书。
梁文道先生曾给我一个让我吓一跳的课题:为什么《三字经》不是国学经典?这个题目有意思,和我的用意是一致的:当我们在讲国学的时候,“热”的是什么?拜托不要“热”错了。如果“热”的是《弟子规》、《三字经》,这不是中国传统最好、最深厚广博的部分。这种“国学热”是危险的、意义不高的。
我希望的是,现在正好有这样的气氛,或许大家可以更深厚广博地认识中国的传统经典。
澎湃新闻:您觉得有哪些书,不在一般人的“经典书单”上,您却觉得十分重要?
杨照:比如《洛阳伽蓝记》、《高僧传》,这牵涉到什么是佛教、什么是汉传佛教。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是一个大转折,本土化的过程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高僧传》有趣得不得了,每一位高僧一定要从他的本籍开始写起,反映了中国六朝讲究地望、世家的传统。它把中国传记的传统套在《高僧传》中,套在佛寺跟僧侣身上。
《洛阳伽蓝记》讲北魏时期洛阳所有的重要佛寺。它创造了一种语言去描写建筑、思想跟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在那个节骨眼上重新认识了地理。
关于佛教还有《六祖坛经》《碧岩录》《五灯会元》。今天很多人去日本体会禅宗,但中国和日本的禅宗非常不一样。中国的禅宗究竟是什么?都应该从这些书里去了解的。
又比如《水经注》,像胡适当年就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注《水经注》;又比如《徐霞客游记》,他体现了中国人跟山水的关系。
《唐六典》,我也犹豫过,让一般的读者读这个应该吗?最后还是说服自己,太有趣了,他们会喜欢。
澎湃新闻:您应该是在西学时髦的大背景下成长的,对中国传统经典的兴趣缘起在什么地方?
杨照:我对中国古书一直都有兴趣。我成长的时代是1970-1980年代。1950-1970年代台湾都在美国的保护之下,非常接近西方文化。但是1971年之后又有一系列大的冲击转折,使得当时的台湾年轻人对美国文化非常失望,觉得被背叛,就产生了观念上的变化,就想寻找自己的根。一方面我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对于当时台湾的流行歌曲不屑一顾;但是在那样的潮流下,对于什么叫中国文化是有一种向往的。
我从中学开始大量阅读中国传统的老书。当时高中的国文课本,大概只有百分之五是白话文,其他都是文言文。到高中三年级,准备联考实在枯燥苦闷,讨厌课本到极点,就想了一个办法——课文里的选段,全部找到原书去读,比如课文选一小段《王阳明传习录》,我就把一整本都找来读,感动得不得了。
高中有了这样的基础,大学进入台大历史系,又读了很多原典史料。当时,台大历史系的人文传统还非常深厚,一定是读原始材料,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解古文能力是绝对念不下去的。这是我接触中国传统经典的基本背景。
澎湃新闻:转向大众普及经典的契机又是什么呢?
杨照:我从2007年开始在“敏隆讲堂”讲中国通史,花了五年讲完。之前我常有一种疑问:怎么大家还在这样讲历史?许多历史叙述和一百年前相比没有什么两样,好像过去一百年的中国史学不存在一样。我就用自己的方法,把一个世纪以来的史学研究成果整合——从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顾颉刚的《古史辨》;到社会史论战、唯物史观,到1949年之后海内外的史学研究成果——然后重讲一次中国通史。快讲完的时候就有很多学员一直在问:然后呢?还有什么课可以上?
讲的过程中我就常常告诉学员,这是我的个人看法,史料就摆在那里,你们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读。我们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本事,那就是可以不经过翻译去读两千多年前留下来的书,甚至不需要转成简体字。古书、明刊本,都可以读。何必浪费这种才能呢?我们索性直接来读古书吧。而且读古书的过程也可以验证,我告诉你们的历史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从这些原典里解读出来的。当时的大概的用心是这样。
澎湃新闻:您现在做的是音频课程,是否关注过相关的争议?“帮”读者读书,是否背离阅读的初衷?应该接受别人“咀嚼”过的经典吗?
杨照:我了解这些争议。所以我的做法有两个非常清楚的原则。首先我一定是“选读”,我不是帮你消化这本书,我不干这件事。我会告诉你,这本书的来历背景,你读这本书要做的准备,但接下来就让我们老老实实读这本书的部分内容。我不是帮你读书,我是跟你一起读书,只是用音频的形式。
第二个基本精神是,我告诉你,是选读,你只读了一部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还经常遇到困扰,编辑常问我:这本书真的就只讲这一点吗?可不可以多讲一章,多讲一点?但我有时候会抗拒,部分理由是,必须留着,读者听了有兴趣,应该自己去读。当然有时候我也会勉强接受,像《庄子》,原本只讲了《逍遥游》和《齐物论》的前半,后来在他们再三要求之下,又多讲了《秋水》。《老子》也是这样。对我来说,让读者有一个感受,这样足够了,然后你会知道你想不想继续读这本书。我不会标榜什么十二分钟读完《庄子》,你需要很多很多十二分钟才能读完。我希望读者知道,读书一定要花时间。
关于《史记》:如果一定要讲故事,那就讲司马迁的故事
澎湃新闻:这个计划为什么从《史记》开始?
杨照:考虑到听众的接受度,“看理想”的同事们希望首先是历史书,有故事,可以讲,可以听。其实我不是善于讲故事,我比较擅长讲不是故事的部分。
最早选的是《左传》,还试录了两三集。然后有人建议说,希望是大家更熟悉、更亲近的书,我们就考虑了《史记》。其实关于《史记》,我此前累积了很多想法,过去没有真正地讲过,他们也并不知情。我听到这个建议很高兴。《史记》又适合做比较完整的长节目,所以就这样定下来。
我非常感谢这些同事,他们很多时候事先根本不知道我要讲什么,没有目录,也不确定哪个篇章要讲多少,只能“盲目”地信任我。我讲《高祖本纪》就讲得特别长,《项羽本纪》也讲了十来集。可是没办法,有时候这涉及到如何理解《史记》的问题。我认为《史记》一定要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讲起,从《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讲起。史记真的不只有故事。或者说,如果一定要讲一个故事,那么《史记》中最感人、最重要的就是司马迁本人的故事。
澎湃新闻:您在书中多次分析了司马迁对写作材料的选择、编排,您认为他写《史记》背后最大的关怀是什么?
杨照:是找到一种有效、有条理的方式来整理有史以来人类所有的经验。这是一个大到不可思议的野心。司马迁认为这个野心对他来说不仅仅是理所当然,而且是只有他可以承担。这和他的家世有一些关系,他的父亲已经在想这件事,不可能做到,那么他来继承。这个传承也和他个人充分的自信有关,他认为这件事就是他应该做的。
如果不是这么大的野心,这么强的使命感,他不可能熬过李陵之狱的屈辱。你看他写《酷吏列传》,他痛恨酷吏,不是完全是因为个人经验,而是因为他在意人的尊严。以他判断的标准,被下狱,就应该自杀。但他没有,他不能死,因为他要把《史记》写完。如果不是这么强大的野心,不可能支撑他渡过那些难关。
澎湃新闻:您所理解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什么?
杨照:“究天人之际”是讲如何评断历史。评断历史有一个公平的原则,就是你要分清楚,哪些是个人的责任,哪些是“天”的部分。“天”的部分是不能改变的,而历史要探究人。在既有的环境下,人怎么做,做了什么事,如何评断,这是历史要探究的。他以儒家精神“究天人之际”,不讲怪力乱神,也不是借由历史说明上天的神秘力量能够介入我们的人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整理人类的全部经验,用意在于“通古今之变”。历史不只是告诉我们朝代兴废、皇权更迭、战争、饥荒……我们要超越表面的变化探索背后的通则,探索人的行为,什么样的人,碰到什么样的情况,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引发什么样的规律,回到真实的历史上去探索人的经验总和,这是他的整个庞大系统的用意。
司马迁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在思考史家与历史的关系。《史记》是在很清楚的自主意识下创作的,他不是简单把手上材料按时间顺序排列。“成一家之言”意味着他在写作中提出自己真正相信的、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断,不受别的人、群体或者权力的影响。
澎湃新闻:哪些因素造就了司马迁?
杨照:“天”的部分是无法解释的,他很幸运,他来自这样的史学世家,跟历史之间有深厚的渊源;他年轻的时候大汉帝国已经铺好条件让他去壮游。但有一部分是属于“人”的,这部分太精彩了。他的意志和人格帮助他,一方面熬过了不可思议的苦难,一方面让这个苦难变成他的资源,使他对历史有更深刻的洞见和表达方法,这是太了不起的个人成就。
我无法解释为什么是司马迁,但我可以解释司马迁如何做到,用的是他“究天人之际”的历史方法。用这种方式认识司马迁,这本书的意义就会不一样。
关于经历:学术与政治、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两面人生
澎湃新闻:您从台大历史系毕业后,在哈佛大学深造,后来为什么又突然离开哈佛回台湾?
杨照:其实不突然,是有来历的。这必须从我大学时代说起。我1981年进入台大历史系,在这之前台湾社会发生了“美丽岛事件”等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事件,所以我入学时正是校园氛围最肃杀的一段时间。但这很自然地激发了我的叛逆心。我从大学二年级时我就跟朋友一起参与了很多政治运动。
1987年台湾“解严”,我正在考虑去美国读书。当时心情非常复杂,挣扎在于,我是学历史的人,看得清清楚楚,台湾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而当年一起喝酒讨论革命的朋友们跃跃欲试,他们要往前冲了。如果我去美国,就错失了这一切。那时真的挣扎了很久,最后还是去了。
但到了美国我也不可能停止关心台湾社会,始终和热情奔走在社会运动第一线的朋友们保持联系。台湾的局势在飞速推进和发展,我在大洋彼岸也越来越焦虑。
1993年,我取得博士候选人的资格,学长王汎森先生帮我找到一个机会去“中研院”做研究助理,我马上就回了台湾。但当我更清楚地介入、了解了台湾学术界,却感到失望,决定离开。
那时的台湾社会正在大爆炸,每天都有许多变化,也有很多机会。渐渐地,越来越清晰的一条道路就是做新闻。2000年我做了当时台湾最重要的政论
杂志
《新新闻》的总编辑,2004年9月离职。当时不知道,今天回头看,那是台湾新闻的黄金时代,我有幸躬逢其盛。
澎湃新闻:您学的是历史,写得更多的却是文学作品。能否谈谈您眼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杨照:我的专业工作偏历史,历史贯彻了我工作的内在原则和精神。我也做过新闻,但我很快意识到我和真正的新闻人不一样,我没有新闻个性,当他们为一些新闻大事件兴奋不已的时候,我只会想,十年后我们还会记得这件事吗?你们在兴奋什么?我从历史的标准和眼光去看所有的事情,这是我在工作上贯彻的原则。
但我内在有一种不甘心,我还有另外一面,是作为创作者的一面。创作者意味着你要创造出不曾存在的东西,那是一种艺术的冲动。那就是文学,是小说,是诗。那对我来说更内在,更贴近真实的我。
澎湃新闻:既然有创作冲动,又为什么热衷于做“经典摆渡人”这么多年?
杨照:艺术的冲动是非常内在、自我的。但我成长在1970-1980年代的台湾,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是,人要有社会的信念,人不应该只为了自己而活着。
比如我当年读陈映真先生的小说,感动得一塌糊涂,那时感受到的就是一种更高的生命的情调。简而言之,人如果只为了自己而活着,是自私的。你看小说《山路》,蔡千惠的选择就是这样的:当人遗忘了年轻时的理想,只为自己活着的时候,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她当机立断,选择死亡。这个小说写得那么真切,让我们自己都觉得,对,这辈子不能忘记这件事。如果有一天我只为了自己活着,我就应该像蔡千惠那样,死掉算了。
其实不只是我,这一辈的人当年都是这样长大的。我们有一种使命感,你要找到一种方式,对这个社会有一点贡献。
我去做新闻的理由也是这样。我当时感到,在台湾的社会转型中,媒体最重要,这是我认为自己贡献社会最有效的途径。
后来觉得自己对社会的“服役”已经满一定年限,可以稍稍自私一点的时候,就换了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知识”来回馈社会。我非常喜欢整理知识,我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把川流不息的信息组构成对人有意义的知识,这是我能做的,也是有意义的。来源:澎湃新闻
#杨照
#经典
#可以
#错了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写作交流
小说扑街经典套路,谁用谁扑街,一千字判断小说扑街的依据。
0
2729
你的美瞬间倾城
2024-03-05
媒体约稿
兼职 全职都可以
0
2813
一城
2024-03-06
文化新闻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经典再版
0
3811
写手发布
2024-04-24
交易招聘
高薪诚聘携手、有缘人可以进来看下。
1
6429
招写手9527
2024-05-06
交易招聘
大量招收可以写文科携手、不管什么专业都可以来了解一下。
0
3306
招写手9527
2024-05-09
交易招聘
招携手,可以进来看看,可以长期,兼职。 招携手。
0
5816
招写手9527
2024-05-12
交易招聘
[人才招聘] 招聘,可以写作,或绘图,仿真各种设计文章,有可以操作人员,可以私我。
0
6495
招写手9527
2024-05-14
交易招聘
高价聘请,携手。 具体可以进来看下。
0
3939
招写手9527
2024-05-18
交易招聘
招聘,随意进来看看。觉得可以的话可以加下详细了解一下。
0
3574
招写手9527
2024-05-28
媒体约稿
兼职 全职都可以接受实习生
0
2346
一城
2024-07-01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媒体约稿
写作交流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中华民居》杂志征稿启事
2025年上半年文学出版市场观察:文学书销量下降,生活类书增长较
邓紫棋跨界写科幻小说,首日狂销20万册!销售额破4000万元
4
首奖20000元 | 第8届「儿童文学」 短篇童话大赛征稿启事
5
100-1000元/篇丨公众号「选择自己」征稿
6
首奖5000元 | 「鲤的故事鲤的城」短篇小说主题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