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新闻] 日本学者笔下的英雄与帝国:历史写作真的能“雅俗共赏”吗?

[复制链接]
_执爱丶過去 发表于 2019-12-30 13: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日,理想国引进并出版了日本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丛书,这套书是由日本一流的历史学者面向大众读者而撰写的,聚焦全球变迁的各个时段,以帝国为锚点,用“关键议题”和“重大时刻”横向连接各个地区,构建出全球历史的四维图景。
12月15日,理想国联合《新京报·文化客厅》,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晏绍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彭小瑜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中心副教授岳秀坤齐聚北京建投书局,对谈“兴亡的世界史”丛书的读法和写法,以及中国历史学界里的世界史研究现状。
活动现场
厚积薄发催生史学新观点

讲谈社这套《兴亡的世界史》是一套体现前沿史学研究的读物,反映出日本史学界与国际学术界研究成果的紧密联系。
当然,这套书中不乏有一些西方史学界的旧识,比如,彭小瑜指出《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这本书提到了罗马人是向希腊学习的,这其实就是一个较陈旧的观点。现在的国际学术界强调罗马人有其独特之处,他们在法律上、文学上、文化上学希腊人,但这些也并非罗马文化特别关键的组成部分。
彭小瑜
关于本书中的亚历山大的形象,晏绍祥认为日本学者森谷公彦也写出了新意。在20世纪以前的西方史学家笔下,亚历山大的形象是“绝对正面的”,他们“把两河流域描写得好像野蛮人一样,然后亚历山大把希腊的文化传到了伊朗高原和印度的地区,这就像一个文明的使者一样”,这是因为西方人把希腊化时代作为基督教世界的前期来看待。
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一种新的观点开始出现,认为“亚历山大是对东方的一种侵略,而且最重要的问题是,不管是两河流域还是印度,或是埃及文明的历史都比希腊长得多,当然更比亚历山大要早得多”。原来西方的学界都很少谈及这些问题,但这一观点在《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这本书中就体现得具体而深入。
“我觉得包括西方学者写的一些书,有的未必在见识上就一定能超过它的”,晏绍祥补充说,日本人用近代的方法研究外国历史从明治维新之后就开始了,比如对希腊罗马的研究,从19世纪后期就比较系统地展开了,相比之下中国更多是在1949年以后。正因为日本史学有如此深厚的积淀,才能在此基础上生发许多新观点。
细节有力量:日本学者的治学特色

在现场,三位嘉宾一致认为对细节的把握和描写是这套书的一大亮点,这也体现出日本学者的治学特色。
彭小瑜说,在《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这本书中,作者土肥恒之写拿破仑的1812年战争之后,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如何围绕统治者加强时,举出了著名歌剧《伊凡·苏萨宁》的例子,这部歌剧原名叫《为皇帝献身》.实际上就表现出俄罗斯在现代化过程中,沙皇权力的增强和个人崇拜,书中充满了类似的细节。
岳秀坤
岳秀坤则拿《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这本书来举例,比如亚历山大在离开印度的时候,以为顺着印度河进了大洋就可以回家,但一路却面临着干旱、荒漠,以及各种气候的灾难,还遇到当地的族群政体的抵抗,伤亡惨重,事实上十个月后到海边,他才发现印度洋和尼罗河不是同一条河。
晏绍祥同样拿亚历山大来讨论细节的问题。过去的传记记载是闪电击中亚历山大母亲的子宫,导致了他的降生,因此他理所应当是宇宙的儿子。而在埃及神话中与宙斯相对应的是阿蒙神,所以亚历山大到了埃及之后,一定要去朝拜锡瓦绿洲的阿蒙神庙,考证自己是否真的是神的儿子。晏绍祥认为,这就是作者用一个很具体的例证来表现统治者在埃及的传统怎么样来操控这种舆论。而像这样用细节串成的故事在这套书中比比皆是。
历史写作能够做到“雅俗共赏”吗?

虽然故事好读、细节有趣,但它们并不是被随意“撮合在一块”,而是学术性很强的编排,并通过故事来阐释非常深刻的历史发现,这背后体现出历史写作通俗性与专业性的拿捏分寸。
岳秀坤指出在《蒙古帝国与其漫长的后世》一书的导读中,复旦大学历史教授姚大力给予了作者杉山正明很高的评价,蒙古帝国是时间和空间较大的主题,而杉山正明在大实证层面做出的贡献尤其漂亮,“用通俗的语言把学术的深刻的见解表述出来”。
日本学者在描写古代史时,对“军功”“征服”“战争”的偏好给彭小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这套书应该算是介乎于学术和通俗之间的优秀著作。通俗著作写一点战争、英雄、领袖、国王,对普通读者会有吸引力。”
晏绍祥
历史在承载教育功能的同时,实际上也有很重要的娱乐功能,晏绍祥认为在这种前提下,讲谈社这套《兴亡的世界史》就很好地兼容了两种功能,“我们中文世界的书有很多时候是一副祖师爷的面孔,总是要告诉你这个道理、那个道理,有时候是道理太多最后什么也记不住,反而不如来上几个故事,就能给你深刻的印象”。他还指出,目前历史研究领域的考评制度也有一些问题,因为考评制度中对大众读物这类作品的标准缺失,需要适当做一些调整。
彭小瑜在讨论中呼吁中国的年轻人应该更多地投入到研究外国问题的领域中来,将来才会有像讲谈社这样介绍外国文化的优秀通俗著作。
不过,对于“通俗读物”他认为也应保持清醒:“严格地讲,我个人不太赞成‘通俗读物’。比如说讲谈社的这套书,包括中国史,包括剑桥的中国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通俗读物,形式上是通俗的,但是内容和标准是很专业的。我最害怕的就是‘半小时读完的世界史’,或者是‘拿起来放不下的什么’,这都是让我很担忧的。”他补充道:“我们这个民族也是文化水平很高的民族,所以不用担心,我觉得我们可以读很高深的著作。通俗只是一个形式,注释会减少,趣味性会增加,但是从框架、作者学养来说是专业著作。”
《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理想国 2019年12月
(编 / 俎燚楠,审 / 任慧)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