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

[复制链接]
lijun1957 发表于 2020-6-8 07: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书虫游世界
我感到幸运的是我们仍然可以阅读很多书,感到不幸的是其实有很多书我们都无缘得见。以下推荐给您我在2019年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能看就抓紧时间看吧。




1. 《生死场》




作者:萧红(中国);天津人民出版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1.jpg




五年前刚看完电影《黄金时代》的那段时间一直在找萧红的作品,读过《呼兰河传》越发喜欢,可惜始终未见其成名作《生死场》。开始还问过几次书店,后来无奈放弃了。前几天忽然就见这本红皮书立在架上,思念多年的老友终得相见。




《生死场》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农村的故事,“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蝼蚁草芥,周而复始。萧红的一贯笔法就是将一切残酷悲凉不动声色轻声道来,没有激昂控诉却令人唏嘘感叹,那股力量似是隐忍不发却又力透纸背。书中人物众多,却无一“高大”形象,甚至没有像鲁迅那样写个象征性的花环什么的。萧红笔下只有蒙昧、彷徨和不甘,她一心要写人性,绝不让所谓爱国或革命内容喧宾夺主,这种超越阶级的文字反倒更给人一种真实质朴的感觉,或许流传更久。




本书其实是一部萧红小说集,共收录12个中短篇,其中《弃儿》几乎就是自传,写她身怀六甲被丈夫抛弃,生下孩子后一眼没看便送给他人。联想到后来她再次怀孕,却毅然离婚,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端木,一个女子一生不断与命运抗争,不轰轰烈烈却悲悯决绝,实在是文如其人啊。




2.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作者:余华(中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2.jpg




余华的小说以前看过几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等,每一部都像一把铁锤砸到心底,在当代中国文坛能写下如此震撼心灵之作的人实在不多,余华是我最为欣赏的一位。因此当看到余华的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便迫不及待地借来捧读。




这本杂文集的确够“杂”,内容包括他对自己创作历程的回顾、对当下社会事件的点评、对文学创作方法的随感,甚至自己出国旅行的经历及某个时段的日记。也许是年龄增长的缘故,也许是对大环境有所顾忌,透过文字能感觉到他的议论有意在收,诙谐中流露些许无奈。谈到九十年代他的作品转型,不再那么血腥暴力,他讲了自己89年的一个梦:他在公审大会上被当场枪决,惊醒后一切都变了。他所说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指每个人梦想的差距,第二大经济体的光环下是人均收入徘徊在九十多名未变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将中国变成一个撕裂的社会。关于北京奥运会,他坦诚地说出自己看到的另一面。对于举国欢庆的60周年国庆,他回答记者说对他的意义就是比59周年多了一年。




余华回忆八七年《收获》第五期的一篇文章我特别有感触,他说当时其他文学杂志拒绝他和苏童等一批作家的作品,认为他们没有听党的话,政治上不正确,只有《收获》收留了他们。《收获》也没听党的话,但他们的主编是巴金,《收获》因此成了统战对象,审查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在书店举办的一次座谈上曾问某杂志的编辑,为何南方周末可以出的一些文字你们不敢?他说每个杂志背景不同,他们能做的就是即使不能完全讲出真话也不去说假话。我想如果说余华的文风有什么变化的话,那也是从讲真话变成了不说假话,良心始终未变。




3. 《陛下》




作者:托马斯·曼(德国);译者:杨稚梓;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3.jpg




《陛下》是托马斯·曼最畅销的小说之一,但未得到德国书评家的好评,为此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直到80岁仍耿耿于怀。我看完这本书对书评家表示理解,在哲学家辈出的德国,这样一部结局圆满的现代童话故事,似乎与我们今天的网络小说并无二致。




小说虚构了一个没落的欧洲公国,大公去世后长子继位,可他偏偏对执政毫无兴趣,认为给个叫不上名字的人颁发勋章、给没接触过的协会发封贺电实在毫无意义,于是把这些天职全权委托给弟弟海因里希了,并且准许他使用陛下这一称谓。弟弟与哥哥正好相反,醉心于出席各种典礼活动,而且总能讲出一大堆永不犯错的套话。直到他遇见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美国亿万富翁的女儿伊玛,她因父亲到当地疗养而暂居公国。海因里希在与这位喜欢代数的女孩接触中萌生爱意,当他热情表白时却平生第一次遭到嘲讽:“您挺立不动问人家问题,却不是出于兴趣...您高谈阔论说出某个意见,可您说的就算是另一种也没问题,因为事实上您就没有意见”海因里希终于认识到自己的空洞无用,下决心学习实务,并最终赢得了女孩的芳心。女孩的父亲也出手解决了公国的财政危机。




说实话这样的情节设计相对于托马斯·曼这种大牌作家确实显得过于粗浅了,如果写成悲剧也许更好些,因为世界上的陛下有几个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空洞,又有几个能做出改变的呢?




4.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作者:赫尔曼·黑塞(德国);译者:杨武能;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4.jpg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前者是理性与虔诚的化身,一生在象牙塔中攀爬,通过修道实现夙愿,将自己献给了神;后者是感性与放浪的情种,一心到伊甸园里偷食,借助艺术得到升华,将自己变成了神。




黑塞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一部极具“欺骗性”、需要反复品读的经典小说。当博学多才的修道院老师纳尔齐斯遇到初入修道院的美少年歌尔德蒙便一见倾心,我以为这是一部同性禁恋文学;当歌尔德蒙流浪乡间寻花问柳,与骑士的两个女儿同卧一床,我以为一个3P狗血故事即将展开;直到歌尔德蒙重回修道院,与纳尔齐斯展开一场关于实现自我的哲学思辨,我才发现黑塞描写的是一个人的两面:理性与感性、虔诚笃信与精神自由。每个人都在这两面中摇摆挣扎,真正能想明白的人寥寥无几,很多人可能连想都没有想过。




人们虔信上帝,遵从他的一切旨意,不曾质疑他的暴戾与独裁。试想亚当夏娃如果不偷食禁果,就不会被赶到人间,然而天堂的日子如果连吃个苹果的自由都没有,那还有什么意思?那还是我们理想的天国吗?




5. 《包法利夫人》




作者:福楼拜(法国);译者:罗国林;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5.jpg




有人说“男不做于连,女不做爱玛”,我以前读过《红与黑》,这回该《包法利夫人》了。




农家女爱玛嫁给了为她爸治病的赤脚医生包法利,小日子平淡却还安稳,转变发生在夫妻俩参加侯爵府的一次宴会。有些平民是见不得奢华的,见过一次便无限怅惘,从此落下一块心病。起初爱玛终日幻想能再次参加那样的舞会,后来轻易就爱上了庄园主和城里来的小帅哥,并因此债台高筑,逐渐走上不归路。




话说爱玛也算是淫而不荡,除自己老公外,对每个情人都很投入,而且一点也不图财,非但没从情人身上捞走一分钱还倒贴不少。走投无路四处借钱时仍能断然拒绝公证员钱色交换的要求,表现出自己的原则,放到今天已可谓是难能可贵了呢。




爱玛有什么错呢?她只是无法忍受平庸却又找不到摆脱的方法,我们每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普通人不都有过这样的苦恼吗?我想平庸之人最致命的不是平庸本身而是幻想借助别人来摆脱自己的平庸。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爱玛。




最后不得不称赞福楼拜的文笔,太精妙太细腻了,很多看似普通的环境描写回过头再看都会发现其实暗藏许多隐喻,绝对是大师中的大师。




6. 《艺术论》




作者:弗朗索瓦·基佐(法国);译者:冬初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6.jpg




基佐是法国史学奠基人,做过首相,著述等身,对艺术也颇有见地。我刚看完他写的《艺术论》,对其中一段话感触颇深:“一旦艺术创作是为了迎合某位达官显贵或者个别人的自恋,而不是为了普通民众的愉悦和赞颂时,就会退化成一种纯粹的生意,匠人的竞争会取代天才的角逐,人们的目的将不再是为了在角逐中更胜一筹,而会变成相互排挤。”




我在近几年撰写游记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名画在创作之初并未得到客户认可,但画家不屈就不媚俗,坚持自己的审美和艺术追求,最终赢得了大众的赞誉。比如格雷柯创作的《基督被剥去圣衣》被委托人也就是托莱多天主教会提出诸多质疑,格雷柯拒绝修改,最终只拿到三分之一的酬劳,但这幅画被艺术史学家称为“具有非凡创意的大师之作”。伦勃朗的《夜巡》,因为出了相同资金的民兵队员没能在画中看到相同大小的画像而拒绝付款,最终对簿公堂令画家名誉扫地,然而它却成为伦勃朗最伟大的作品。梵高的画在他生前无人问津,他也没想过要去迎合主顾,如今这位潦倒自杀的穷画家却成为荷兰绘画的标志性人物。




我觉得基佐的话不仅适用于绘画和雕塑,也适用于文学和电影等各种艺术。如果跳不开“迎合”二字就不会有长久生命力,如果甩不掉“生意”的念想就只能沦为匠人。这可能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出不来艺术大师的缘故吧。




7. 《艺术哲学》




作者:丹纳(法国);译者:傅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7.jpg




傅聪侨居伦敦时,傅雷为提高儿子艺术修养手抄了自己尚未付梓之译作中的一部分寄去,并盛赞该书为“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这本书就是丹纳的《艺术哲学》。我在去尼德兰之前读过一遍,此番再读仍觉收获颇丰,相信以后还会借来反复品读。




这本书实际上是丹纳的教学讲义,因此读起来特别生动,加上傅雷翻译得精巧,很多用词都令人拍案。丹纳将纷繁复杂的欧洲艺术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角度进行梳理,通过与其它学科的对比,指出艺术批评的哲学标准:特征的重要与否、特征的有益与否、效果的集中与否,并以实例加以论证。读过这本书,就知道古希腊为什么有那么多健美的裸体雕塑令后人难以超越、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大师而且作品充满张力、尼德兰为什么很少绘制裸体而到处都是室内安静的小品画。当然,关于艺术的话题远不止这些。




读这本书时最好冲一杯有厚度的耶加雪啡或泡一壶上等的黄山毛峰,那才配得上这样的名著。对,当然不能是轻浮的奶盖茶。




8. 《图说西方建筑简史》




作者:佐藤达生(日本);译者:计丽屏;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8.jpg




因为近几年常去欧洲旅游,做攻略时零零碎碎了解了一些西方建筑方面的知识:希腊三柱式、罗马五柱式、罗曼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新古典主义,以及各种古典样式的复兴风格等,但一直没有系统梳理。《图说西方建筑简史》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帮我完成了这项工作。




这本书好就好在它不仅对各种建筑风格进行简单的图文介绍,还帮读者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内在原因。比如谈到希腊神庙与基督教堂的不同,神庙建筑的重点在外部,高大立柱围合的空间实际非常小,因为内部只要摆上神像,并不需要供人礼拜的空间,祭祀的民众都站在神庙外面;而教堂的内部空间则非常大,信徒都聚在里面听神父布道。谈到哥特式的诞生,它在12世纪率先出现在阿尔卑斯山北麓,那里的雾气很重,建筑的立体感不明显,大面积的森林充满神秘感,哥特式林立的尖塔极大地增强了立体感,走进教堂犹如步入一片原始森林,阳光透过色彩浓艳的花窗玻璃照进来给人一种宗教的超验感,仿佛与世隔绝。而巴洛克的出现则是针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为了增强仪式感,用充满动感的雕塑和绘画将整个建筑装饰成一座大舞台。




在学习过各种建筑形式的基本特点后,我愈发觉得搞清它们产生的根源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建筑这种艺术形式的理解,甚至比简单地背下几个名词术语更有意义。




9. 《名画中的符号》




作者:平松洋(日本);译者:俞隽;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9.jpg




日本人似乎很擅于对西方艺术进行归纳总结,《名画中的符号》已是我今年读过的第二本这类作品了。内容浅显,但语言平实,是本不错的入门读物。




书中结合大量西方名画介绍了绘画中常见的符号和象征物,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欧洲绘画含义的辨识。据说以前欧洲人学画都要先学符号学方面的知识,画中的人物,相貌上可能因模特不同而千差万别,但只要看TA手中或身边的物品便可猜个八九不离十,比如白百合常出现在圣母身边或者代表纯洁,而红玫瑰则常与维纳斯相伴或者象征爱情。有时画家还通过物品暗指人物此时的境遇或未来的命运,比如橄榄枝代表和平,葡萄象征耶稣受难。




其实中国画中也有类似的手法,我记得小时候老爸给我讲过齐白石绘画中的谐音取意,比如白菜谐音百财,葫芦寓意福禄,荔枝代表吉利,丝瓜则有追思和挂念之意。想到这里,今天当是该吃些丝瓜才对。




10.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作者:蒋勋(中国);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10.jpg




蒋勋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给我的感觉更像一本西方美术品索引,短短三百页竟然介绍了二百多件作品,其简略程度可想而知。即便像达·芬奇这样大师中的大师,人物+作品的文字介绍也不足千字,版面上还不如配图所占篇幅多。喜欢看图的可以选择此书,想看略有深度的文字解读者可能要失望了。




我以前读过蒋勋的《破解莫奈之美》,其深度解读的能力毋庸置疑。可能这次他想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多,而在难于取舍之时他又偏偏选择了平均分配笔墨,其结果就是所及之处全都浅尝辄止,最终变成一本流水账。相比之下,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就要好很多,说起来包含的内容更广,但要点总能讲实说透,每每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无论如何还是要感谢蒋勋先生,他在本书中有句话给我印象深刻,讲出了美术史上各流派兴衰的规律:“任何一个流派,一旦信奉自己的主张是唯一的教条,也正是这个流派衰败的开始。”




11. 《善终旅店》




作者:梅特林克 等 (比利时);译者:戴望舒;天地出版社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11.jpg




《善终旅店》是一本比利时作家的短篇小说集,包含19位作家的20篇作品,其中不乏梅特林克这样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之作。译者是民国时期的诗人戴望舒,我中学时读过他的《雨巷》,至今还记得他笔下“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不知是比利时小说的特点还是戴望舒选文的缘故,这些小说都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称作散文可能更合适些,却让我仿佛看到一幅幅尼德兰古典绘画,带有诗意的静谧与苍凉。比如梅特林克的《婴儿杀戮》讲的不是圣经中的那个,而是西班牙侵略者的暴行,这种巧妙的联系与老彼得·勃鲁盖尔的名画《伯利恒户口调查》如出一辙。再比如海伦思的《小笛》描写一位吹笛姑娘的心路历程,让人想起弗美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德穆尔特在《伦勃朗的功课》中对伦勃朗出场形象的细致描写简直就是一幅伦勃朗的自画像。




都说艺术是相通的,读过这本书我更加相信这一点,至少尼德兰的文学与绘画是相通的。




12. 《长长的回家路》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瑞典);译者:余小山;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12.jpg




“老师让我们写一个故事,讲一讲等我们长大了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写了什么?”




“我写,我想我还是先专心致志地做个小孩吧。”




“这是个好答案。”




“是吧?我宁可变老,也不想变成一个成年人。所有的成年人都充满怒火,只有孩子和老人才会哈哈大笑。”




这是瑞典作家巴克曼《长长的回家路》中爷孙二人的一段对话。爷爷老了,渐渐失忆,每次醒来都要努力回想我是谁,我在哪,我要怎么回家。回家的路因此而越来越长。他最害怕的就是忘了自己的孙子是谁。




“不用怕,因为如果你忘了我,那你就有机会重新认识我。你会很喜欢的,因为我是个很棒的人,很值得去认识。”




这是一本虽然不长却非常暖心的散文,值得慢慢阅读,细细品味。书中有句话让我感触颇深:“那些活得匆匆忙忙的人会错过很多东西。”我想时间大概是这世上最奢侈的东西,只有懂得挥霍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从这个角度看,老人和孩子常常是最幸福的。




13.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瑞典);译者:宁蒙;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13.jpg




才看了一本就迷上了这位瑞典作家,马上又借来他的成名作《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同样地充满温情,同样地饱含哲理。




欧维是个固执的老头,每天坚持在小区巡逻,尽管没有任何头衔;欧维是个讲原则的老头,小区内禁止行车,市政府的车来了他也敢拦;欧维是个爱管闲事的老头,看到自行车没放规定位置非给锁起来不可;欧维还是个倔犟的老头,学校不肯为他当老师的残疾老婆修建轮椅坡道,他愣是自己给装了全部坡道。他就是那种一根筋的人,很多人觉得他情商低讨厌他。欧维也讨厌这些人,因此在他的妻子也是他唯一在世的亲人去世后,他决定去死。然而一系列事情几次打乱了他的自杀计划,直到他不再想自杀的时候,却发现死神悄悄来临。




欧维是个怪怪的人物,我们喜欢他又讨厌他,大概是因为我们喜欢用原则约束别人,却讨厌被同样的原则所约束。我们渴望有人站出来主持正义,自己却不愿为此冒任何风险。这部小说戳中了我们的痛点:我们痛斥特权却想自己拥有,我们都是键盘侠。同时这部小说也戳中了我的泪点:当一个人自以为对这世界生无所恋时,他实际还有很多放不下;但当他又重燃希望时,却被这世界无情抛弃。




14. 《熊镇》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瑞典);译者:郭腾坚;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14.jpg




《熊镇》是我读巴克曼的第三本。一个偏远无名的小镇,唯一被人记起还是多年前夺得全国冰球亚军的那一刻。时过境迁,当年亚军成员的孩子们都已经十几岁了,他们当中有个人正带领本镇青少年冰球队杀进决赛。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起突发事件让所有人站到了十字路口:是对小镇命运的抉择,是对朋友阵营的选边,更是对自己灵魂的拷问。




这是一场良知对利益的挑战。都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那么是不是就要利益至上了呢?个人利益、家族利益、团队利益,甚至国家利益?如果是为个人利益好像还有点不好意思,一旦披上集体荣誉的外衣,就变得堂而皇之了。个人或集体利益该不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每个人自会用行动来回答,空谈无用。我觉得它倒是有可能成为检验朋友的终极标准:也许只有经历过“永远利益”之争的人,才能看清谁是你永远的朋友。




书中反复说过一句话:“你在15岁时有过的朋友,往后将再也找不到了。”我深有同感,不过我的是在16岁。




15. 《集中营的舞者》




作者:保罗•格拉泽(荷兰);译者:冯丹;中信出版社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15.jpg




《集中营的舞者》讲述了一位名叫罗茜的犹太舞蹈老师在二战期间的荷兰被前夫和情人先后出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顽强生存的真实故事,和她战后遭遇不公却毫不退让的种种经历。




不得不说,能从集中营活着出来的都不是一般人。罗茜凭借自身的姿色和语言天赋,努力在德国人面前表现价值,主动做文员、医学实验品,甚至情人,只要能让她活下来。看到微信读书中有评论说不喜欢这种勾引男人的女子,我觉得此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评那些随时会被送进毒气室的人其实是很残忍和冷漠的。




令我吃惊的是书中提到,荷兰是所有纳粹占领国中犹太人遇害比例最高的,甚至超过德国本土。很多荷兰人靠出卖犹太人和侵占犹太人留下的财产发了财。荷兰政府在战后的行为也匪夷所思,他们确认过罗茜的身份后竟要求她支付其父所欠的税金以及她刚逃出时从大使馆得到的一件冬衣钱,而当她申请德国对犹太人赔偿金时,荷兰官僚制定的程序却复杂漫长,与讨回战争中失去的私人财产同样艰难。国家关注的是自己的伟大复兴,而非为犹太人讨回公道。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的真实和故事所触及的人性。一个人在险恶环境下得以生存的基础是求生的欲望和乐观的精神。政府有时并不那么美好和公正,它也可能被自私龌龊的人所控制,因此永远不要被所谓的“国家利益”所欺骗而失去自己对正义的判断以及寻求和实现它的努力。




往年推荐:

2018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

2017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十本书

2016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十本书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4

正序浏览
春辉米八七 发表于 2020-6-8 07: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的文笔清新流暢,边读边想:这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啊。喜欢这样的文字,而且有些想法也一样。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ifick 发表于 2020-6-8 07: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熊镇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有点太畅销小说套路了……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tiffany39 发表于 2020-6-8 08: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pinktrap 发表于 2020-6-8 08: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赞][赞]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