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经验] 学写“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方法和技巧(五)

[复制链接]
防盗侠ii 发表于 2020-7-19 14: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看尽风华

学写“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方法和技巧(五)-1.jpg

(九)任务驱动型作文最大忌讳

任务驱动型作文最大忌讳是就事论事。要写得深刻,既要拓出去又要回得来。所以提倡要学会由此及彼、由果析因、由现象到本质以及一分为二、正反对比分析。

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人开始热衷西方的文化,特别是一些在西方才有的节日,在我们这里也被隆重地庆祝着。为此,中国人民大学扬名、武汉大学陈乔见等十位名校博士生联署发表文章抵制过圣诞节。

无独有偶,成都教育局下发通知,要求学校严禁学生在12月10日——28日期间上街参加圣诞节群体聚集活动。

对以上两则消息,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你就其中一个角度,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本题材料讲述了两则新闻,事件可分别概述为:十位博士生联署发表文章抵制过圣诞节;成都教育局严禁学生上街参加圣诞节群体聚集活动。题目要求就这两则消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在写作时,必须就材料中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是赞同,亦可以是反对,还可以是折衷思辨对待。但都要求不能脱离材料中所述的事件,论述要有理有据。

1.切合与符合题意:

(1)赞同博士生和教育局的做法——反对文化扩张、捍卫传统文化的主体性、警惕圣诞节的商业炒作、娱乐和信仰的关系。

(2)反对博士生和教育局的做法——堵不如疏、消除民族文化的自卑心理、文化交流是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必然、对外国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博士生和教育局的做法有其可取之处,捍卫民族文化的初衷是好的,但手段过于偏激,不够理智,易于弄巧成拙,让公众产生抵触心理。与其强硬抵制,不如加大精力弘扬本土优秀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竞争和融合中共同发展。

2.基本符合题意:

(1)提及材料,但论述的重点和材料关系不密切。

(2)只是谈喜欢不喜欢过圣诞节,而不涉及节日背后的文化、心理、信仰层面。

(3)没有针对当今的社会现象进行拓展。

★素材补充:

一.专家点评——北大教授张颐武:

我觉得这可以体现我们社会其实还是对自己的文化有很深入的认同,就是觉得我们担心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身份、我们的价值观受到西方文化这种冲击,这个我觉得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一个现象。

但是另一方面,我倒觉得现在圣诞节的这个状况,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它是西方的价值观或者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的一个非常具体的体现。主要还是年轻人之间借这个由头来欢聚,然后用这些文化符号来表达一个活跃的状况。

那么现在其实中国的节日,我们的传统节日很多也都走向了世界,随着华人在全球的移民的这个数量众多,然后随着我们的文化的影响力的增长,那么现在比如像我们的春节,在很多国家,现在也变成一个非常活跃、有意思的节日。人们也会借用春节的一些符号,但这并不意味着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深入的了解。

所以我想过节这个事情,一方面我们当然要倡导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意义,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对我们自己生活的这种高度的价值。当然我们可以更多地来宣传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但另一方面,我觉得对过洋节这个事情,可能也不必过于紧张,对过洋节我觉得保持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因为中国人他是很善于把外来的东西变成自己文化内部的东西的。

二.援引理论——民国作家鲁迅《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历史典故——“胡服骑射”的精神鼓舞着历代振兴求变的改革者,也一定能够成为当今中国优秀的强国基因。

四.热点新闻——“现在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经常看到关于春节的报道,中国春节的庆祝活动可以说在世界遍地开花。”德国柏林中国问题专家夫罗里扬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春节越来越受欢迎,是因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主流媒体开始向读者普及春节。

精彩文章欣赏:



文化“战争”堵不如疏

近年来,“洋节”气势压过“土节”屡见不鲜。人大、武大的十几名学生联名抵制圣诞节着实为人们敲响警钟。所谓抵制,并非完全禁止、全盘否定,而是加以引导和改造,从而为我所用。

这十几名大学生,也许是看到了“洋节”过盛,欲以自己之力来给它降温。百年前,列强用武力侵略中国;今年,“列强”用文化来“侵略”中国。“洋节”与“土节”的争锋,其背后是全球背景下的一场无硝烟的文化“战争”。要打胜仗,关键在于自身文化实力的强大,在于扩大传统节日的影响力。

成都市教育局下发的禁止学生参与圣诞节集体活动的文件就是其应对“战争”的“堵”法。然而,这种消极的“堵”只是权宜之计,久后必然“屡禁不止”。因此,与其“一刀切”式的全面禁止,不如回过头来分析兴衰的原因,从外来文化上吸取优点,“师夷长技以制夷”,真正做到对圣诞节等“洋节”的抵制。



重拾文化之根基

博士生联名抵制过圣诞节;成都教育局禁止学生在圣诞节期间参加庆祝聚集活动。这看似是为抵制外来文化的“一刀切”的偏激行为,实则是呼吁国人重拾传统文化的无奈之举。(评价现象)

学者和教育部门的行为背后,折射出的是对人们之于外来节日趋之若鹜、对传统文化束之高阁的心痛和忧虑。(挖掘根源——深刻)传统文化是华夏几千年来文明的沉淀,承载着先辈总结积累的处事准则与思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强有力地助推剂。而引进外来文化的目的,是让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在时代的潮流中勇进。如果盲目追求新鲜的外来文化而遗弃有深蕴的传统文化,那便无异于是舍本逐末。这不仅会使国人淡化人们之间因传统而连系的情结,还会使中国在发展的潮流中蒙蔽双眼,停滞不前。

因此,只有重拾起文化之根基不放,才能使国家屹立于民族之林不倒。学者和教育部门也不至于做出“偏激”的行为,文化才能实现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抵制洋节非治本之计

为抵制圣诞节,十名高校博士生联署发表文章,成都教育局也下发通知,严禁学生上街参加圣诞节群体聚集活动。这两个事件折射出了国人热衷洋文化的现象,也反映了有关人士对外来文化的警惕之心。对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行为究竟是大形势下的无奈之举,还是拨正方向的长远之计?

纵观当今中国,圣诞节等洋节日席卷华夏大地,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中秋七夕等传统节日,不得不说博士生们和教育局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大部分国人对西方节日并不很了解,特别是其背后带有的深厚的宗教文化,绝大多数人对此知之甚少。因此,将国人庆祝西方节日视为西方文化的全面扩张,其实并不恰切。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热衷呢?



抵制无助于文化自信

痛心不是终点,反思才是重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势必更加频繁。难道一味抵制外来文化就能重现传统文化的辉煌吗?这显然不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也让人读出一点敝帚自珍的偏激。试问:一个文化软实力足够强大的国家,会战战兢兢地担心外来文化取代自身文化的主导地位吗?

面对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抵制是下策,全盘接收也可谓崇洋媚外,最好的办法是取其所长,为我所用。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原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演变为中国的一大宗教,而发源于本土的道教并未受此影响,甚至一度形成儒道佛三教并盛的局面。

可以说,佛教的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博采众长,以丰富、发展自身文化。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