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文学20年,我们向网络小说“借鉴”什么?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0-7-21 10:44:52
16276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编者按
21世纪已经过去20年。这20年里,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高速”、“加速”、“剧烈”、“骤变”、“创新”、“多样”来描述世界的变化、生活的变化。文学也一样,从创作思潮到门类、题材、风格、群体,包括文学与生活、文学与读者、与科技、与媒介、与市场的关系等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何认知、理解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总结过往、思索未来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作家网特别推出“21世纪文学20年”系列专题,对本世纪20年来的文学做相对系统的梳理。
我们希望这个专题尽量开放、包容,既可以看到对新世纪20年文学的宏观扫描、理论剖析,也可以看到以“关键词”方式呈现的现象或事件梳理;既有对文学现场的整体描述,也深入具体研究领域;既可以一窥20年来文学作品内部质素的生成、更迭与确立,也可辨析文化思潮、市场媒介等外部因素与文学的交互共生;既自我梳理,也观照他者,从中国当代文学延展至海外华文文学和世界文学,呈现全球化加速的时代,世界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异同。
从文学史意义上来说,20年看文学或许略短,难成定论,难做定位,但文学行进过程中这些适时的总结又非常必要,它是回望,更指向未来。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网络文学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学现象。它拥有海量的读者,广泛的阅读量,强大的资本吸纳与文化产业转化能力。电子阅读的媒介转换,使得
网文
相对传统文学成本更低廉,生产更迅速,传播与交流更快捷,网络文学吸收国外类型文学元素,强化对中国通俗文学传统、古典传统与新文学传统的链接,也形成了对当下生活的想象力和知识能量的爆发,从而使得网文的容量扩展惊人,时空视野阔大。与之相对的,则是网络文学在艺术上的探索,吸收通俗文学、精英文学和后现代文化多种营养,形成了数百万字“超级文本”的存在。可以说,网络文学对精英文学及其背后的文学
出版
业,都造成了很大冲击,也形成了反思参照的样本。那么,我们可以向网络文学“借鉴”些什么呢?
这是个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在网文界看来,不仅中国古典文学,且起源自“五四”的“现代文学”,都被命名为“传统文学”。希尔斯在《论传统》中感叹,启蒙运动之后,“传统”的名声“江河日下”。这种不断以“传统/创新”区隔的思维,其实依旧来自现代文学。“点击量”、“订阅量”、资本转化率,似乎成为衡量网文价值的最高标准;另一方面,精英文学领域,以平等宽容态度看待网络文学,讨论小说背后的文化因素与社会含义,研究借鉴其优势之处,也是比较匮乏的。我们更多看到“网文百分之九十九是垃圾”这类判断。即使网文研究界,认为网文与纯文学可“沟通互补”的学者,也是“非主流”。很多学者追随网络产业的定义,更强调自身“媒介特殊性”,无疑更加深了这种隔阂。
为何纯文学创作对网络文学的“借鉴”,有其必要性?
范伯群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应是“一体两翼”状态,五四新文学与通俗文学,成为互相平衡的“展开的翅膀”。文学史经验证明,对通俗文学形态的吸纳与转化,也是精英文学发展的必要资源。比如,施克洛夫斯基指出,契诃夫将滑稽报刊“下品故事”改造成有艺术独创性的“形式完美的作品”。巴赫金则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得益于不高雅的“欧洲惊险小说传统”。钱鍾书的《围城》,我们能看到“流浪汉小说”的影响。贾平凹的《废都》对狭邪小说的化用,《林海雪原》对英雄传奇的模仿,都是明显的例子。从发展轨迹看,文学发展会经历民间俗文学的“文人化”,也就是雅化过程,如唐宋词、元曲等文类。小说也是这样。文学的现代转化中,小说的长度和内容含量,既有利于盈利,更有利于“模拟”生活体验方式,包含各种复杂意识形态。现代中国小说,在接受西方文艺思想基础上,实现了小说雅化。不同的是,这种雅化脱离中国古代小说传统。陈平原认为,“五四”现代小说的发生,是西方文艺移植与小说地位从低向高位移的“合力”而成。现代小说继承的主要是“雅文化”,即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它与从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到明清章回小说的“中国小说传统”,有着结构上的“反动”。这也是五四之后,小说“雅俗分野”的结构性因素之一。五四之前,尽管小说地位被不断鼓吹,但依然是“下里巴人”。五四之后,新文学将“白话”发明权和定义权抢在手里,并通过文学史、文学教育等诸多手段,将中国古小说传统打入“俗文学”地位,比如,五四文学家对晚清鸳鸯蝴蝶派小说、黑幕小说的批判,并造成“现代意义”上文类的雅俗分立。
然而,这种“传统的断裂”,也造成中国现代小说的“先天不足”,即未能与文类传统形成良性继承。“雅俗对峙”的变化,民国初年是“雅兴而俗衰”的五四文学崛起,其次是40年代赵树理与张恨水为代表的“雅俗互渗”,再次是20世纪70年代港台通俗文学兴起。就大陆而言,最新的雅俗之变发生在90年代中期之后、21世纪之初。通俗文学以市场属性赢得发展生机,尽管有时也以某种“纯文学面孔”出现。80后“青春文学”,女性“身体写作”,已带有很强的类型文学气质。90年代末,网络媒介产生的文学形式,从北美的中国留学生BBS,发展到榕树下、天涯两大文学社区,再到起点中文网收费模式出现,盛大文学成立,直到阅文集团上市,新媒介引爆通俗类型文学发展,也很好链接了“中国小说传统”。穿越、玄幻、盗墓、灵异、洪荒等小说类型内容、文化思维,抑或“拟章回”式“网文更新”叙事结构,都有中国小说传统的影子,闪烁着蒲松龄式的诡异,还珠楼主式的幻境营造,封神演义式的瑰丽传奇,三国式的历史权谋设计,水浒式的暗黑底层描述。网文对中国通俗文学传统的链接,也对追着西方文学一路狂奔的纯文学界,提供了参考价值。
那么,纯文学作者,可以从网络小说“借鉴”什么呢?
首先,小说在互联网新媒介语境下的“知识功能增值”,是网文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小说之所以大行于世,与现代印刷业发展和启蒙识字率提高有关。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以知识思辨叙事,指称现代性宏大叙事思维的一个分支。工业革命时代知识大爆炸,天文、地理、海洋、生物、物理、化学、心理学、金融、政治学各类学科蓬勃发展,同时影响到了小说的知识容量。小说走出中世纪罗曼斯传奇,不再纠缠于神秘传说、宗教秘闻,而是在“内”和“外”在两个方面,形成启蒙进步思维。殖民财富想象与冒险刺激,被赋予了现代性味道。十八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尤其看中外部知识描述。比如,福楼拜与巴尔扎克笔下细致逼真的“巴黎社会”。就内在性而言,二十世纪以后的小说走得更远,意识流小说兴起,文学对心理、梦境与幻想的开掘,造就了很多复杂人物形象与多样叙事形态。托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海明威、君特格拉斯等大师,则致力于将外在知识与内在体验相结合。然而,卡夫卡、舒尔茨等现代主义先锋作家身上,内在与外在的分裂对立已异常紧张,也导致了小说空间化等倾向。这种倾向反过来强化文学对现实体验的索求,甚至出现卡佛这种低词汇量“蓝领极简主义”写作。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就看到了“经验”贬值的危机。一战之后,人们不再关心外部世界,走向了内心与世界的对立分裂。现代主义走向内心玄想,反映世界的荒诞与不可知,迷恋语言和叙事实验。
这种倾向发展到“拼贴杂糅”的后现代主义,也导致了“文学类型”的萎缩。“类型学”甚至归属于“通俗文学”标配。“文学类型”发达,不仅是文体意识变革,更体现着文学反映现实社会“知识变革”的能力。罗烨的《醉翁谈录·舌耕叙引》在“小说开辟”一章分古典小说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捍棒、妖术、神仙”八类,显示了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知识及其文化想象。晚清是中国文学类型爆发期,梁启超论及“新小说”类型,分为历史、政治、哲理科学、军事、冒险、侦探、写情、语怪、社会等类型。这表现了晚清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巨大知识变化,比如,写情小说由古典写情变化而来,又与个性启蒙有关;军事小说乃铁骑、三分等历史军事小说发展而来,又有现代意味;冒险小说与海外殖民有关;科学小说与现代科学知识有关;侦探小说显示现代复杂人际关系,及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
相对而言,现代主义对外在知识发展不再关心,认为是“过时”的现实主义态度。西方现代精英文学的类型萎缩,很大程度归咎于“内在诉求”与“外在知识认知”的隔离阻断。21世纪,随着互联网发展,出现了新世纪“知识爆炸”,特别是天文、生物、科技、金融、通讯等领域。而我国精英文学的类型变化却日渐逼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形成的“乡土—都市”知识形态,已不能反映当下世界的巨变。“乡土”与“都市”依然是文学创作主流类型,并辅之以部分先锋写作,而学者小说、讽刺小说、历史小说,乃至科幻、惊悚、金融等诸多晚清到现代文学时期就有发展的类型,却很难有“类型的创新”。更令人忧虑的是,中短篇小说出现新先锋化倾向,而长篇小说创作,出现“史诗”杂糅“后现代”的怪异组合。故事越写越复杂,叙事越来越晦涩,解构的野心与建构的雄心并存。然而,可读性越来越差,其对知识性的吸纳,不再以“文体创新”与“内容创新”为突破口,而更多表现在“装置性”知识杂糅与点缀。
与此同时,网络文学的兴起,在知识类型爆发上形成穿越、军事、玄幻、科幻、奇幻、国术、鉴宝、盗墓、工业流、末日、惊悚、校园、推理、游戏、洪荒、竞技、商战、社会、现实主义等数十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类型或亚类型,这些叙事类型还有互相交叉融合的其他变种。类型繁盛的背后是知识爆炸。这不仅体现了当下社会的知识变革,也表现出中国网文对古今中外知识的“巨大热情”。比如,孔二狗的《东北往事》、狱中天的《看守所》、哥们儿的《四面墙》等“新社会小说”对底层生活的描写;齐橙的《大国重工》、任怨的《神工》对中国重工业发展的讲述,以及何常在的《浩荡》与阿耐的《大江东去》,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变革蕴含的巨大社会知识变化,都有着令人敬佩的书写。中国穿越类型小说,表现出时间上跨越原始社会到未来社会,空间上跨越五大洲七大洋的“新天下视野”。衣山尽的《大学士》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的逼真描摹,实心熊的《征服天国》对中世纪欧洲史的精彩呈现,令人叹为观止。就科幻小说而言,咬狗的《全球进化》的“盖亚意识”、“逆进化”等生物与天文学知识虚构,都很好地将科幻与故事、人物融合在一起。天瑞说符的《死在火星上》,甚至在附录有数百篇天文、生物、科技方面专著与论文的名单,这都显示了“新知识”对小说理念的巨大冲击。
这种“知识对文学的冲击”,还反映在作者知识背景的分化。网文作者大多出身金融、军事、医学、生物、制造业等理工科专业,纯粹出身文科的很少,即使是文科,也并非文学类,而大多是历史或社会学科。精英文学则大体延续新中国成立以来专业作家培养模式。50后、60后作家群,非文科专业向精英文学的流入,还是非常多的。比如,统计学出身的张洁,学电力的朱文,军事弹道学专业的作家黄梵,商品学和计算机专业的王小波,其他如张承志的民族学学者身份等。这些非文学背景,都丰富了纯文学书写的知识含量和思维方式。而70后、80后,甚至90后精英作家群,这种知识来源的多样性弱化了。即使非文科出身的纯文学作家身上,我们也看到,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文学知识的“强大束缚力”。很多年轻作家深陷现代主义、先锋文学传统,迷恋隐晦的哲思与语言实验,对外部世界知识变化不敏感,也缺乏“突破而出”的能力与勇气。这无疑值得我们反思。
不可否认,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形态,与后工业时代消费主义有关,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静态的代际体验与地域体验,包括历史体验有关。然而,这种源自战争伤痕的现代主义,静态生活背后的后现代消费奇观,与借助网络媒体与全球化进程进行高速工业化的“中国文化体”,还有着很多差别。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超级现代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都呼唤着精英文学的变革。特别在长篇小说领域,我们的审美趣味与知识构想,大多受到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已经经典化的长篇小说的制囿。知识容量的匮乏,导致经验的匮乏,也导致长篇小说特有的认识社会功能的衰退。这无疑是越来越严重的长篇小说危机的内在因素。当然,不少严肃作家也在尝试借鉴科幻、悬疑等类型,探索新的表现领域,也有不少成功经验,如李宏伟的《国王与抒情诗》、王十月的《如果末日无期》等新作,就借鉴科幻、末日等知识类型,且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但这些作品,目前总量尚少
其次,网络文学“想象力”的爆发。这种想象力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虚构人与自我的关系,探索人性深度的能力,也表现在虚构与想象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外在关系的能力。内在性的想象力发掘,精英文学特别是先锋文学创造了惊人的成绩,而在外部想象,特别是人与外在世界的冲突与和解,人与大世界的故事关系的能力上,则是非常不足。这也表现在精英文学的情节能力的退化。情节构造能力是小说基本功,也表现为作家对外在世界的想象性建构。中国有散文小说、诗化小说、哲理小说等诸多淡化情节的分支,而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维下,有意回避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与典型事件的现实主义创作律令,使得很多作家更热衷语言实验、隐喻性诗学营造。但是,在优秀的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建构情节、精心构思细节对一个作家的重要性。在卡佛、麦克尤恩、耶茨、安吉拉·卡特等擅长中短篇小说的现代主义作家笔下,也闪烁着令人过目不忘的情节和细节。卡夫卡的《变形记》在甲虫幻觉的“奇情”中见人性常态,科塔萨尔的《被侵占的房屋》中诡异的鬼魂入侵,萨拉马戈的《里卡尔多·雷耶斯离世那年》的佩索阿与虚构人物的宿命纠缠,也都表现了“情节”这个古老叙事传统的强大潜力。进而言之,情节能力也反映作家体察社会、了解人性深度、想象世界的能力。虚假苍白的情节,平庸无力的情节,都是作家缺乏社会体验性、缺乏想象力的表征。
网络文学追求文本衍生的资本性,情节想象能力至为重要。很多优秀网文,不是简单追求情节刺激,而是吸取纯文学在叙事视角、叙事声音与叙事时空构造方面的某些经验,创造了极为丰富逼真又异彩纷呈的小说世界。天使奥斯卡的《宋时归》,发展现代历史小说情节模式,继承了晚清以来王少堂、陈士和等说书艺人,以“巨量情节”维持叙事时间的通俗小说传统。它有“无低谷”的全高潮式叙事模式,小说开场就是危机,且有着不断的危机冲突,以塑造典型人物与历史情境。作家还发展了一种“超级情节”,即以核心事件为焦点,结合多重叙事角度与全方位宏大场景描述,极富阅读代入感。小说只“汴梁惊变”事件,就写了20万字,却精彩纷呈,令人不肯罢手。梦入神机的《龙蛇演义》是新国术技击派代表作,情节构造能力也非常突出。它融合儒道释传统与人体科学,结合现代医学与技击技能研究,改变了“金古梁温”开创的文人新武侠传统。它的情节特点在于“奇中有奇”、“以奇写正”,写实狠辣,又包含对人体机能的合理想象,在对晚清武侠传统的复古中,结合现代性自我的理解,创造了令人难忘的情节。忘语的《凡人修仙传》、静官的《兽血沸腾》、鲁班尺的《青囊尸衣》等小说,也都有高超的情节建构。作为深层次探讨人性、思考社会与文化的纯文学创作,不能单纯恢复“以情节为中心”的状态,然而,网络文学情节构造能力的提升,也值得纯文学创作反思借鉴。对情节能力的再创造,可促使我们反思“近乎无事”,专注于荒诞俗常的现代文学传统,进而促进我们对“中国故事”的现代主体性的理解。
最后,对网络文学的“借鉴”,不等于否认纯文学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纯文学创作与网文有着很明显区别。“雅俗对立”是现代社会文学意识形态功能与商品功能分离,必然导致的“结构性存在”。比之网络文学,纯文学更易经典化,其“美典”的符号权威价值,是网络文学难以企及的精神格局,也拥有权威的文学史学术阐释地位。精美的文字感觉,精妙的艺术构思,细腻生动的描述,与多层次立体化的审美意蕴与思想含量,使之跨越时空限制,加强人类认识社会、反映人生的能力,提供积极的精神滋养与境界提升,塑造民族国家想象共同体意识,也塑造良好的现代人格。相比而言,虽然很多通俗文学可做到雅俗共赏,甚至化俗为雅,但在现代社会文化格局中,由俗入雅,由通俗入经典的过程,还非常困难。
其实,很多网文创作也借鉴了纯文学因素。有关网络文学的调查中,笔者曾问及“哪些纯文学作品对网文创作影响最深”这个题目。很多网文作者选择的都是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几部经典小说,除了深刻的思想性之外,其艺术特征上都有一种比较“利于沟通共鸣”的书写模态。比如,余华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放弃先锋文学叙事空缺与延宕、叙事时序变化等“叙事迷宫”手法,而专注于对“叙事频率”的改造。其“重复”的叙事手法,比如《活着》的多次死亡,《许三观卖血记》重复性卖血情节,及叙事声音的“反复”,符合中国人“重复性叙事”审美心理,如“三顾茅庐” “三打白骨精”等。路遥的小说,最动人之处在于“底层个人奋斗”叙事模式。它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浪漫感伤与悲剧的挫折感,又对现实形成有效心理刺激和反思性。这种“底层奋斗”的故事,也出现在当下纯文学创作中,但鲜有路遥式真诚的道德态度与“确认现代自我”的伦理勇气,反而过分夸大小人物的庸常猥琐对宏大叙事的消解作用。网文之中,“底层个人奋斗”故事常被赋予“个体神话”象征,被转化为“废柴逆袭”心理定式,如“赘婿文”亚类型。同时,它也为“网络现实主义”提供了内在心理机制,比如《大江东去》《浩荡》等小说,都有这种“小人物奋斗”的故事。这也符合阶层分化情况下,普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特殊心理。
任何艺术门类要不断创新,都须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纵向关系而言,纯文学要积极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通俗小说传统;当下借鉴意义而言,纯文学应关注网络小说在新媒介语境下的变化。无论其书写形式,还是表现内容,网络文学的变化都可被吸纳融入纯文学发展的反思。比如,网络文学的科幻题材对未来的科学想象能力;网络文学对中国说书人传统的发展,可用来反思纯文学“可读性问题”;网络文学丰富的类型模式,也可以提高小说“沟通性”。从晚清梁启超提倡的“新小说”,到五四小说,直到新时期小说,无论思潮流派还是艺术手法与创作思维,纯文学创作对西方的学习借鉴,一直是“重中之重”。不可否认,西方文艺思想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养料,可进入新世纪,在中国不断探索现代性道路、不断展现出成功经验的今天,仅从西方艺术出发是远远不够的。“精英意识”也导致很多纯文学作家过度追求场域意义“稀缺性”,不断索求文字难度、文体难度、叙事难度。有的作家,以几百万字“大河小说篇幅”书写故乡精神史,却流于混乱意识狂想与破碎拼贴的景观,甚至完全无法形成有效隐喻性。另一种“逆向的先锋”,则倾向于以叙事空缺、意义空白,抽空现实所指,将之变成“伪装现实主义”先锋写作。这些“拟现实”“拟隐喻”新先锋写作,会加深纯文学与大众的“阅读隔离”,导致读者大量流失,也会造成自身的封闭与萎缩。
当然,网文还在发展过程中,很多特征与规律有待于学者进行深度研究,也有待于纯文学作家进行有效辨析。“网络文学”也存在诸多问题,值得警惕与反思。比如,网络文学文本,强化小说情节能力,也造成“升级打怪”循环叙事的“审美弱化”,及小说语言的粗糙混乱。网络文学对现实因素的忽略,对游戏性的过度追求,也导致文本缺乏深层审美与思想意蕴,缺乏反复阅读的“经典意义”。网络文学必须借鉴纯文学经典化质素,走向自身的经典化。由此,范伯群教授所言“一体两翼”良性中国现代文学格局,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文学
#我们
#网络小说
#借鉴
#什么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我国网络文学行业广告收入首次超过订阅收入
0
3201
写手发布
2024-07-13
媒体约稿
「传记文学」杂志主题征稿
0
1822
胡小高`
2024-07-14
媒体约稿
《中国校园文学》专刊征稿
0
2420
qq814509843
2024-07-15
文化新闻
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5亿,一半的网民都在“追文”
0
3294
写手发布
2024-07-16
文化新闻
81部网络小说入藏国家版本馆,网络文学上大分!
0
3080
微笑的鱼1
2024-07-17
媒体约稿
50-80元/千字 | 「瞳日文学网」最新约稿
0
1917
李大康
2024-07-24
文化新闻
这本小说回答了“什么是网感”——评大山头《低俗!订阅了》
0
5001
写手发布
2024-07-24
文化新闻
霸总小说火了10年,为什么还在闷声发财?
0
6712
写手发布
2024-07-25
写作交流
为什么很多人坚持不下去?网友:写了一百万,才挣了三万多
0
3237
写手发布
2024-07-26
文化新闻
网络文学的“流量玩法”与“免费逻辑”
0
4523
写手发布
2024-07-29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中华民居》杂志征稿启事
2025年上半年文学出版市场观察:文学书销量下降,生活类书增长较
邓紫棋跨界写科幻小说,首日狂销20万册!销售额破4000万元
4
首奖20000元 | 第8届「儿童文学」 短篇童话大赛征稿启事
5
100-1000元/篇丨公众号「选择自己」征稿
6
首奖5000元 | 「鲤的故事鲤的城」短篇小说主题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