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如何写出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官方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21-3-1 09: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出处:《孙子兵法》计篇

战场的气势氛围、排兵布将、冲杀前进、后方补给等,都是有一定的方法和套路来写的,需要作者花一些精力来安排和优化,下面把相关技巧总结一下。

一 、大战将起,风云变化!

任何一场战争,不管是春秋战国还是五代隋唐,不管是康乾盛世还是贞观之治,即使各自面临的局面、双方或多方实力不同,在开始之前都是需要有准备的,没有铺垫,不做渲染,接下来的战争便失去了重要的引出口。那这个战前要怎么写?

缓慢推进,节奏放轻;

刻画社会矛盾,展示人民境遇;

多方势力角逐,朝野争斗;

盖棺定论,高层完成决策。

战前不能太快,要为后面的战争场景做好衬托,要是一来就是快节奏,全民情绪高昂,后面的战场怎么写?紧张气氛要慢慢加温,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开始传导,以战前的缓慢刻画战时的激烈。

当然,要对战争给出理由。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是民间群情激奋?王室被辱?权力斗争?开疆拓土?把可能的社会因素暴露出来,有利于完善其逻辑性。

大背景交待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围绕战争本身来讨论了。有了战意,主战方要出兵,这时候必然牵扯各方势力的利益。主和方要阻挡,中立方要考虑自己是否被受益或受损,要不要选边站队等等,舆论、民情开始产生,局面风云变换。

这样一个铺垫大致结束,你的战前工作就做得差不多了,情势接下来的发展便是由最高层拍板决定出兵,完成开打的领导层路线。

夫未战而庙算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

二、军事准备,主力在兵!

战前工作完成,战时开始。这里的准备就不同于第一个准备了,第一点说的是思想上、决策上、社会背景上,而现在要谈的准备是单单指军事上的准备,是已经敲定要打了,为打得更好做的安排。

军事准备要考虑三点:

兵源兵力

粮草后勤

谋略

打仗要兵多将广,在冷兵器时代,你有多少人几乎就预示了你有多大可能获胜,为什么以少胜多的战役大家都关注?就是因为数量稀少。所以战前要解决兵源问题,兵可以是来自各地驻防的常规部队,如清朝的八旗军队: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同时,后勤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打仗要消耗物资,军事准备里必然要考虑粮草问题。

这里着重强调谋略问题。

军事小说要出彩,谋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谋略就等同于骨架,等同于核心篇章结构。要学会把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乘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度陈仓等三十六计用于你的调兵遣将中,这是使读者产生爽感的关键。平淡无奇的前期谋划基本就预示了一个失败的战争描写,没有好的计谋,如何能有完美的剧情?

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

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取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草船借箭(本文引用注)

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大家都知道,也正是这个计策,让孔明的谋略之能天下皆知,这也是战争中必须要考虑计谋的原因。有的小伙伴问,为什么在这里就要考虑了呢,实际上对于作者,在军事准备期,就应该去做规划了,后面实战多是对场景的描写,再临时准备计谋就晚了!

三、铁蹄浩荡,全军出击!

从军事准备到第一次正面作战,进军的安排是很重要的。

一般来讲,斥候在前,前锋尾随,左中右三路大军齐头并进,最后是补给部队和预备队。要明确在哪里生火做饭,在哪里埋伏,在哪里快速通过,明确雪不过桥,夜不过林等基本行军准则。做到细致而不琐碎。

对战时,阵法也是一门大学问。

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出自《孙膑兵法:十阵》

安排好对抗双方的阵型、人数、各自主将领等等细节,还要注意军事口令、信号旗的使用。一般在阵中,主将领都是靠旗兵发号施令,光喊是不可能的。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中提到了一个偃月阵,我比较喜欢,这里也给大家看下:

全军呈弧形配置,形如弯月,是一种非对称的阵形,大将本阵通常位于月牙内凹的底部。作战时注重攻击侧翼,以厚实的月轮抵挡敌军,月牙内凹处看似薄弱,却包藏凶险,大将本阵应有较强的战力,兵强将勇者适用,也适用于某些不对称的地形。——取自《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白话文译(本文引用注)

为了能更加清楚地展示阵法在小说中的描写,这里给出《三国演义》的具体例子——徐庶的八门金锁阵:

却说曹仁忿怒,大起本部之兵攻新野。次日鸣鼓进军,布成一个阵势,使人问玄德曰:“识吾阵势?”单福(徐庶)便上高处观看毕,谓玄德曰:“此八门金锁阵也。八门者: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如从生门、景门、开门而入则吉;从伤门、惊门、休门而入则伤;从杜门、死门而入则亡。今八门虽布得整齐,只是中间通欠主持。如从东南角上生门击入,往正西景门而出,其阵必乱。”玄德传令,教军士把住阵角,命赵云引五百军从东南而入,径往西出。云得令,挺枪跃马,引兵径投东南角上,呐喊杀入中军。曹仁便投北走。云不追赶,却突出西门,又从西杀转东南角上来。曹仁军大乱。玄德麾军冲击,曹兵大败而退。——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本文引用注)

四、正面对抗,短兵相接!

真正的战场描述在此时就开始了,我们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情绪也已经调动起来,战法、兵力皆已齐全。正面对抗要激烈,战场就是厮杀场,温和的战争是没有出路的,鲜血与进攻才是战场的核心。

正面战场描写有三种方式:

个人对抗

局部对抗

全局对抗

个人对抗:即某人与某人的招数对抗,战场上多为将领之间的骑马厮杀,直至某方被杀或擒获为止。个人对抗有其精彩性,关键就是对于某将领的招数描写。

正走之间,见一将手提铁枪,背着一口剑,引十数骑跃马而来。赵云更不打话,直取那

将。交马只一合,把那将一枪刺倒,从骑皆走。原来那将乃曹操随身背剑之将夏侯恩也。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剑自佩之,青釭剑令夏侯恩佩之。那青釭剑砍铁如泥,锋利无比。当时夏侯恩自恃勇力,背着曹操,只顾引人抢夺掳掠。不想撞着赵云,被他一枪刺死,夺了那口剑,看靶上有金嵌“青釭”二字,方知是宝剑也。云插剑提枪,复杀入重围,回顾手下从骑,已没一人,只剩得孤身。——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本文引用注)

个人对抗也可以有普通兵士的对抗,用以展现某方的平均实力或战场的残酷。如骑兵被刺下马,步兵被砍断手脚等。

局部对抗:局部对抗的场面要大一些,可以是某个小战场的对抗,如主力在交战,左路军作为战场一部分在某山脚与敌军的作战场景,或者打狙击战,小部分为主力赢得时间的情况。

如《亮剑》中,李云龙打平安县城,独立团的六连负责阻止敌军一个联队的增援部队,他们的任务是盯住阵地八小时,原版小说里对六连的描写很丰富,这就是局部战场的例子。再如,

奉命巡查边境的王恢,一行数十骑正沿陇上的崎岖小路行进,突然遭遇一伙匈奴铁骑。这是浑邪王派出的突袭马队,共有上千骑。当王恢发现敌情时,匈奴也已发现了他们。双方都将对方观察得一清二楚,要躲已来不及。这场遭遇战看来是难免了,而敌众我寡,王恢全军覆没也是在所难免了。匈奴一方不敢贸然进攻,他们担心汉国一方或有埋伏,试探着向前逼近。王恢告诫部下要沉住气,不能轻举妄动。就在双方相距不过两箭地,匈奴马军就要发起攻击之际,聂一率百余骑赶到。他们旗幡招展,气势慑人,匈奴便犹豫不决。而聂一又单骑冲出,连发十箭,将匈奴十人射落马下。面对这样的神箭手,匈奴不战自溃全线退逃。——出自《汉武帝传》第十四节(本文引用注)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小型战场。

全局对抗:全局对抗侧重对整体的把握,如将领交战后,骑兵冲锋场景,敌方设置绊马索,攻城战里的投石器、箭矢等等,而后步兵接触厮杀,主力哪方一触即溃,哪方声势浩大等等。

五、打扫战场,清理余孽

战后,一些收尾工作需要进行,这时气氛开始缓和。战后感情有两种:

战胜:凯旋回朝,成功抵御外敌入侵,情感偏积极方向,喜悦较多;

战败:国破家亡,一代君臣消失,将领被俘,百姓流离失所。

战后收尾也有时间近远之分:

近时:主要是战场上的收尾,刚刚结束战争,清点伤亡人数、追击残兵败将、重整队形、营救伤员等等;

远时:平复民心,收复失地,封赏有功的将领和士兵等等。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出自曹松的《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本文引用注)

以上就是战争场景的基本所在,通过这些方向和描述,结合自主发挥,作者可以写出很棒的战争场景,让读者叹为观止。

【内容转发自网络,侵删】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