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你在读什么书——读施瓦尔贝《为生命而阅读》一书有感

[复制链接]
秋起叶落123 发表于 2021-3-23 07: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也聊教育那点事

你在读什么书——读施瓦尔贝《为生命而阅读》一书有感-1.jpg

你在读什么书——读施瓦尔贝《为生命而阅读》一书有感
见面打招呼,一些看上去脱口而出的话语,其实是有一定的深意的,要么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某种期许或祝愿,要么是对他人的习惯行为的关怀,你只要仔细品味一下“早上好!”“您吃了吗?”“今天还是走着来上班吗?”等问候语,就能感受得到。
在各种问候语中,“你在读什么书?”这样的问话似乎很少能听得到,这或许与多数人并没有阅读的习惯,也很少关注阅读这个话题有关。“你在读什么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其实是在问“你现在是谁?你正在变成谁?”这样富含哲理的问题。乔治R.R.在《与龙为舞》一书中写道:“读书的人,在他死之前,活过一千次人生,不读书的人,只活了一次。”你每读一本书,你的人生经验就会发生一次重组和改变,你就不再是读书之前的你了。读书居然和自己的生命长度、生命宽度、生命质量都有如此重要的关系,所以很有必要经常问一句“你在读什么书?”
(一)
我曾出版过一本书,书名是《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在这本书中,我向特定的教师群体推荐了50本与课堂教学、学校转型、教育变革相关的书籍,没想到该书出版后很受欢迎,前后已有20个印次。
《为生命而阅读》也是一本类似书单推荐的作品。虽然只选择了26本书,但涉及的领域却非常广泛,几乎各个方面的读者都兼顾到了。有人们在童年时代就开始阅读的《精灵小鼠弟》《小王子》《婴儿说“还要,还要,还要。”》,有世界名著《奥德赛》《大卫·科波菲尔》,有探讨生活意义的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和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以及《一个小赢家的墓志铭》《在自己的房间旅行》《活着做什么》《死亡并不光荣》,有探讨具体的生活品质如信任、拒绝、怨恨、妒忌、安全感等的《火车上的女孩》《小生活》《一只鸟又一只鸟》《蝴蝶梦》《在德黑兰读“洛丽塔”》,有探讨同性恋问题的《乔凡尼的房间》,有讨论教育问题叫人如何从善的《奇迹》,有关于人的思维品质的《横向思维》,有关人生价值的思考的《大海的礼物》《箭术与禅心》和有事关人生选择和抉择的《录事巴托比》,有关与日常生活的《乡村风味菜肴烹饪法》,有讨论艾滋病的《身体的礼物》,有讨论限制与自由的《1984》,有描述大迁徙时代人们不断行走的《所罗门之歌》。这些作品涉略的领域很广泛,从儿童作品到餐饮食谱,从社会问题到哲学思考,几乎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点。
本书的作者威尔·施瓦尔贝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在她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开始给她读书,一直读到了她能自己读的时候,还是喜欢读给她听。这是她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在年轻的时候看的那些书让她透过别人的眼睛看到了不同的生命形态。施瓦尔贝既是资深编辑,又是畅销书作家,现就职于麦克米兰出版社,曾与自己的朋友大卫希普利合写过《发送:为什么人们如此糟糕的电子邮件,以及如何做得更好》一书。当她的事业达到高峰时,却得知母亲癌症晚期。在陪伴母亲最后的时光中,她和母亲阅读相同的书,彼此分享各自对人生的态度和观点,并将这些分享整理出来出版了《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这是她的第二本书,也是被我国读者广为推崇的一本书。《为生命而阅读》是她的第三本书,在这本书中,她把阅读的地位提高到了——为了生命、为了生活。她认为,阅读能够帮助我们回答人生终极之问,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在哪里,通过阅读放松疲惫的躯壳、安放迷茫的灵魂。她相信“我们需要知道的所有东西都在书里,人们总是向某类书籍寻求指导人生的智慧”,认为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难题,让我们暂时脱离眼前的苟且,眺望诗与远方。
(二)
关于阅读,每个人都有话说。但如何读才能真正有益于自身的成长,很多人却苦苦不得入门。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觉得以下几点很值得每一个读者去感悟。
一是寻找。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困惑,我们希望能够找到答案,所以人生就是一场永不停息的寻找的过程。人们一辈子都在寻找,书是最常见的找寻载体,人们寻找能够帮助理解这个世界的书,帮助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书,帮助思考那些生命中无比重要的问题的书,以及解答一些正巧遇到的小问题的书。
为了找到这些书,很多人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希望别人能够提供一个书单,自己按图索骥,就能提升自己;希望某一本书就是一个百宝箱,里面藏着各式各样问题的答案,只要打开翻阅所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希望某一位作者能够介绍一两种阅读的技巧,以便可以借此而包打天下,用最短的时间来把握书本的精髓。
本书的作者也有这样的想法,并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寻找,直到他读了奥根·赫立格尔的《箭术与禅心》才恍然大悟,原来读书是一门需要一辈子去练习的艺术,且关于这门艺术只有一种练习方式——那就是读。读得越多,也就读得越好。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会在那些没有刻意寻找的时刻,会偶遇一本改变自己人生的书。
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去寻找某一本人生必读之书,而是要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无论身在何处,都有读书的心境,都能够随手拿出一本书来阅读。正如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所说:“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像河水那样地流着。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只要读了起来,我们的智慧之树就会生发起来,慢慢地,自己的人生也就会随之发生改变了。
二是连接。有些人读书,读的是别人的故事,看的是别人的演出,读来读去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以这样的状态读书,无论读多少本,想要提升自己都不太可能。读书最为重要的,是要关注书中那些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描述或词语,这实际上是书的作者在努力唤醒读者自身的生活体验,邀请读者和他对话。
如果你仔细阅读《为生命而阅读》这本书,就会发现尽管对每本书的作者有深入的研究,对其作品的内容也有深刻的剖析,但施瓦尔贝将更多的篇幅用在了“连接”上,她自己已逝的同学、自己曾发生过的经历,以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种种情感和思考,她将自己的态度、兴趣、经历、背景,自己看到世界的方式等都融入到了书中,做到了从别人的文字里找到与自己产生碰撞的那部分。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寻找到了自己。
阅读,本身就是凭借书本发现自我、寻找自我的过程。自己是如此的独特和富有个性,所以不可能和别人步调一致,在选书的时候如此,在读书的时候自然也是如此。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追求与别人相同的感悟和兴奋点,关键是从书中读出自己,读出问题,透过阅读让自己有所体会、有所收获即可。
三是意义。读书对一个人来说,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书籍和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理想世界的不懈追求,更是我们思想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辛苦忙碌的成年人,再到白发苍苍的老者,我们在缕缕书香熏染下,与古人交流、与智者对话,从中获取知识、感知世界、体悟人生。
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法案中这样写道:“我们国家正在逐渐地被分为两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公民具备阅读能力,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则不具备这种能力;一个‘国家’的公民心怀理想,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则没有理想。”把阅读能力与“心怀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足见美国教育对阅读能力重视程度之高。在社会巨变的当下,我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连续八年将“全民阅读”作为重要的议题,全力推动阅读活动的开展,凸显了国家层面对阅读的重视。
书中讲了一位祖母和孙子的阅读故事。通过阅读,祖母与不常联系的孙子建立了精神上的联络通道,成为“两个走在同样旅程上的读者”,想到祖孙俩在炉火前共读一本书的场景,一股暖意就会涌上心头,其中的幸福感也会让人重燃生活的热情。阅读超越世俗之上,建立起宝贵的精神世界,改变的是人生的航迹和终点,这正是读书的根本价值。也正因为如此,阅读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成为一种生存的方式,成为每个人应该毕生追求的信仰。
当我们对阅读有了上述的理解之后,再来问一句“你在读什么书”,这一问话对自己内心的触动,或许就大不相同了。
(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也在逐渐加快,新的技术和设备,没有能够帮助人们减轻各种压力,反而让自己有更多做不完的事情,有更少独处的、可以发呆的时间。人们几乎被现代科技所绑架,即便走到十字路口,等红灯的十几秒时间,也要透出手机翻看一下,看是否有重要的信息;人们更加疲于奔命,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加班的情况司空见惯,这样的生存状态,与阅读所需要的时空环境是格格不入的,这也是为什么推进全民阅读已经有这么多年,我们国民年平均阅读书本的数量一直徘徊不变的缘由之一。
施瓦尔贝也是生活在同样环境中的人。在香港做图书出版时,她工作上很拼命,几乎没有任何的个人娱乐和休息,不仅工作日的每天晚上工作到很晚,而且几乎每个周末也都要加班,甚至不休假。后来,当她读到安妮·莫罗·林德伯格的经典小说《大海的礼物》时,他蓦然惊醒,学会了宽待自己。在《大海的礼物》中,抚养着五个孩子还要处理琐碎家事并写作的安妮说,要想在繁忙劳碌的生活中保持自我,逃避是不可行的,也不要习惯性地选择复杂,而是要在日常生活的纷乱与在海边和海边小屋的简单之间,谱写出变奏曲,只要有可能,就要选择简单。也就是说,无论过着怎样繁忙抑或鸡飞狗跳的生活,都要学会在纷繁忙乱中给予自己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即便所你觉得面对的工作和生活很有价值,很难为自己留下个人的空间,也要学会选择,即选择未知而不选择熟悉。“正是未知,和它所裹挟的所有的失望与惊喜,才是最有价值的。”
《生活的艺术》中有一章叫作“虚度光阴的意义”。林语堂在这章中写到了“效率、准时和对于成功和成就的渴望”有多可怕。他把它们称为“美国人的三大恶行”。他这样写道:“正是它们让美国人感到如此不快乐、如此紧张。它们盗取了人们不可或缺的虚度光阴的权利,骗走了很多美好的、悠闲的下午时光。”林语堂说,对于在商界打拼的人来说,与其每天早上风风火火地去上班,不如花一个小时躺在床上思考、计划、回顾,这样当他们来到办公室时,就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而不是日程表的奴隶。对于作家来说,清晨的悠闲时光更为重要,用这种方式构思出来的写作思路,要比整天坐在书桌前苦思冥想出来的多得多。这不是懒散,而是一种更有效率的生活方式。林语堂本人就是这一理念的有力证明,尽管过着看似优闲松散的生活,他却一生高产,创作散文集、评论集30余部,翻译中英文作品30部,编撰词典与教育读物数部。他享年80岁,以著作计算,意味从20岁开始,他每年至少出版一本著作、翻译一部作品,这样高产却闲适的生活确有可借鉴的经验。
读书,就是“虚度光阴”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是在繁杂的生活中是否学会选择、是否具备价值判断力的重要标志。所以,真的希望大家见面的时候,问一句:“你在读什么书?”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