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邱华栋:文学写作只有写得非常好才能“出道”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1-5-26 10:29:46
2133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祖籍河南,出生新疆;中学练了6年武术,又被武汉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当过报纸记者和文学期刊主编,但一直不是个“专职作家”——邱华栋身上有很多奇妙的点,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个“斜杠”人士,唯一不变的,是他一直在写作。近来
出版
的《十侠》写的是侠客,《北京传》写他生活了30年的北京,兜兜转转,都与他的体验有关。
邱华栋有一个特别的能力,随时能接受采访,挂了电话,又能续上接电话前的写作。他说:“新闻结束的地方,是文学出发的地方。”
中青报·中青网:写北京这座城市的书很多,如果要为《北京传》写一句“广告语”,你会怎么写?
邱华栋:我曾开玩笑地说过一句话,叫“一书在手,北京不愁”,当然这话有点大。但这本书对理解北京城市空间的变化、3000年的城市格局,还是有帮助的。
中青报·中青网:你写的北京,和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写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邱华栋:是我们感受的时间段和空间感不一样。从城市记忆来讲,他们可能对二环内的老北京记忆多一些,而现在北京的概念变化很大,既有老北京,也有新北京,还有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等等,我写的空间要大多了。
我在北京生活30年,算是一个“新的老北京”,而北京仍在生长。每一代人都应该去热爱你生活的空间和城市,写下你的观察和记忆。
中青报·中青网:作家一般喜欢写两个地方,一个是现在生活的地方,一个是故乡,你出生在新疆昌吉州,写这两个地方的情感会有什么不同?
邱华栋:我最近写了一篇创作谈《没有“故乡”的人》。很多作家都有一个文学的故乡,他们书写故乡,像莫言写高密,贾平凹写商洛,我突然发现,我没有文学意义上的故乡。我的父母是河南人,我作为移民的后代,生在了新疆。
后来,我去武汉念书,来到北京工作。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觉得那个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我有了更多写作的自由,有更多的“在地感”。比如北京,是我生活的地方,是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生活,可能比我出生在哪儿更重要。这是我和那些前辈作家的很大的区别。
中青报·中青网: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离开故乡,到大城市求学、工作、定居。你当时从武汉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邱华栋:对年轻人来讲,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最让人向往的肯定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城市的魅力在于有各种机会,特别适合人干事业。我当时大学毕业也有去南方的机会,选择北京,是它作为首都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吸引了我。我特别喜欢文学,一开始并不在文学单位工作,后来去了报社,一干十几年,也是为了靠近文学。
困难当然很大,文学写作的群体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只有写得非常好才能“出道”,只有最好的作者,才能拥有最好的掌声。好在我一直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心态,我十几岁就喜欢文学,一直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想象来写作,来适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没有网络,文学刊物是作家成长的阵地;现在网络文学兴起,作家可以在网上写连载,有了新的文学生产的方式。我觉得对年轻人来说,肯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设立一些目标——比如我,我时常想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所经历的时间和空间是我今后不可能重复的经验,我就要书写一种“与生命共时空”的文字才会有时间和历史意义。
中青报·中青网:怎么理解“与生命共时空”?
邱华栋:我写过不少涉及北京的小说,五六部长篇,100多个中短篇,很多写的是当下的新事,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的生活、年轻人的状态,等等。这是我写作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当然不是新闻,是把它变成审美化的文学。
比如,我当记者的时候,有一次采访,看到某天发生了给高楼擦玻璃的“蜘蛛人”出事故掉下来摔死的新闻。这个发在报纸上,可能就是个几百字的消息,但我写完新闻之后,心里其实是很难过的。我想到有这样的一个年轻人,来大城市寻找他生活的空间,结果摔死了。晚上回家后,我就写了一个短篇小说《蜘蛛人》。小说里,银色的蜘蛛人飞跃在城市的上空,从一栋高楼飞向另一栋,后来他还遇到了一个女蜘蛛人,他们在高空相遇、相爱,有了小蜘蛛人,他们宁愿生活在高空,再也不愿意下到地面……
这样的小说具有幻想色彩,就是用文学的审美来处理新闻事件,把当下的经验变成意象的、诗意的小说,是一种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城市文学。
中青报·中青网:喜欢写当下、对社会的敏感性,这是不是与你十几年的新闻工作者经历有关?
邱华栋:绝对是这样。我有幸经历了纸媒的兴盛期,在报社工作,关心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敏锐、责任感、正义感,这些东西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素质,我就把这种能力转变成文学。
我说过一句话,新闻结束的地方是文学出发的地方。很多社会事件,写成新闻几句话就讲完了,但文学可以仔细思考,思考人性的复杂性、事件背后的复杂性。所以,我的写作很多与新闻有关,但读者可能看不出来。
中青报·中青网:你去观察、去写作,会有什么特别的写作习惯吗?
邱华栋:我的写作习惯就是一点儿都不娇气。有的作家会有一些怪癖,比如德国诗人席勒要闻着烂苹果的味道写,海明威要站着写……上世纪90年代我一个人蹲单身宿舍,晚上回家很郁闷,就跑到三里屯刚涌现出来的那些酒吧,一个人也不认识,点个喝的,身边人来来往往,吵吵闹闹,对我没什么影响,拿一沓纸,手写,一晚上能写好几千字。
我觉得这是在报社训练的,在有限时间内尽量提高生产效率。你也知道报社那种办公室,大通间,领导说下午6点前要给5000字,你就赶紧坐下写,还不时有人经过,来跟你说个话,照样准时交稿。后来我就养成了习惯,在家里写作,手机响了,说完话做完事,情绪很快调整,放下手机马上能写。
现代人的时间被切得很碎,在这种情况下,人很容易消耗自己,刷刷微信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所以恰恰是利用零碎时间,才能把事情完成。我都是利用零碎时间写作,称之为“碎片连缀法”。每年会有一个整体的写作想法,比如要写一部30万字的长篇,我就算一算有多少零碎时间,下班回家、双休日、出差……用一种碎片的方式把它完成,最后拼成一个整体。
中青报·中青网:你有过专职写作的阶段吗?
邱华栋:我一直是业余写作,正因如此,反而对自己有一种压力,最近的写作计划怎么还没有完成。我当然喜欢职业写作,但我觉得人生没有预先安排的事,你不能设计你的人生。要顺势而为,不要拧着。比如,有的人如果一定要辞职写作,有时候可能把生活弄糟,而且也可能写不出来了。
我做过《人民文学》的副主编、鲁迅文学院的常务副院长,现在是作协的书记处书记,工作一直和文学有关,客观上也会促进自身对文学的理解,自然而然就到现在这个状态。也许只有退休后,才能变成一个真正的职业作家……
其实作家没有退休这种说法,可以一直写自身对生命的观察,既观察他人,也观察自我的成长和时代的变化,然后以某种审美的方式记录,或者变形,这对作家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
中青报·中青网:你从16岁开始发表作品,18岁出版小说,年少成名,会有压力吗,担心自己有一天写不出来?
邱华栋:一直没有什么压力,因为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个爱好,文学本身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喜欢,就会变得放松。写作首先面对的是自我的心灵,其次才是写出来的作品有多大的文学价值、社会意义——这需要别人去评判。
我上高中的时候,觉得书上那些大师写得真好,我什么时候才能写得和他们一样好。我妈就说,“大狗小狗都要叫,大狗叫大狗的,小狗叫小狗的,你怕什么”。所以,我就觉得写作这事儿,面对自己的内心,就挺好。
中青报·中青网:现在90后作家也慢慢成长起来了,以你的观察,这一代青年作家有什么共性吗?
邱华栋:他们的共性就是非常有个性。我经常注意搜集一些青年作家的书,发现他们确实已经是另外一代人了,给小说起的名字都不一样,比如郑执有个小说叫《仙症》,一开始我都看不懂题目什么意思。这说明他们已经有一种新的审美表达,文学是人的心灵的一种外化构造。
中青报·中青网:对年轻人来说,有太多比写作有趣的事情,你当时有遇到过诱惑吗?
邱华栋:当然有很多诱惑,这是正常的。文学是一个艺术领域,我不主张人人都去写作,不需要那么多作家。但文学又是很多东西的根本,比如影视艺术,文学的记录功能和审美价值也一直存在。所以,文学不会死掉,作为语言艺术,它存在于我们的空气之中,是一个大而无用、又有大用的东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好还是有一点文学修养,因为总是会接触。
我不是躲在书斋里的人,我的其他兴趣也挺多的。我练过武术,也一度喜欢极限运动,我采访过一些登山的人,特别羡慕他们在全世界登山;我也关注潜水,只是浮在表面下不去……我觉得年轻人多一些尝试挺好的,人生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不可逆,所以要尝试新的活法,也许能爆发自身的潜力。
中青报·中青网:你最近有什么新爱好吗?
邱华栋:我会喜欢研究某一方面的一个小问题。比如,我还想把《北京传》写得更“厚”一些,我会搜集资料,关于北京的植物、北京的下水道……自己的兴趣和工作是同一件事,挺愉快的。
中青报·中青网:最后,对年轻人有什么作为“过来人”的建议吗?
邱华栋:我觉得人年轻时候应该去做一些相对困难的事情,不能让自己过得太舒服。比如读书,把一本很难的书啃下来,也许在将来会对你非常有用。我小学五年级读《红楼梦》的原著,会看不懂,还是去看。如果年轻时候不去挑战自己,一味嗨,嗨完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也许这是老生常谈,但这就是我真切的体会。
#邱华栋
#文学
#文学写作
#写作
#只有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交易招聘
不限专业,本、硕写作老师,可长期合作+q397377934
0
2789
林皇
2024-07-01
媒体约稿
500元起/篇 | 「传记文学」杂志主题征稿
0
1943
野爹
2024-07-01
休闲分享
想要快速通过写作变现的看过来
1
2155
弄墨
2024-07-06
写作交流
适合新人的小说大纲写作思路
0
2146
iiMessi
2024-07-07
文化新闻
我国网络文学行业广告收入首次超过订阅收入
0
3034
写手发布
2024-07-13
媒体约稿
「传记文学」杂志主题征稿
0
1682
胡小高`
2024-07-14
媒体约稿
《中国校园文学》专刊征稿
0
2253
qq814509843
2024-07-15
文化新闻
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5亿,一半的网民都在“追文”
0
3121
写手发布
2024-07-16
媒体约稿
50-80元/千字 | 「瞳日文学网」最新约稿
0
1881
李大康
2024-07-24
文化新闻
网络文学的“流量玩法”与“免费逻辑”
0
4344
写手发布
2024-07-29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逝》(InWonYik)
首奖20000元 | 第8届「儿童文学」 短篇童话大赛征稿启事
本书<<浙东革命老区史记>>,原为<<侵略与反侵略>>
4
国家审计署:《中国作家》杂志社,违规刊文和评奖,向企业收费65
5
全新的征文大赛了,来了
6
300元/千字 | 「读者原创版」杂志7月主题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