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作文写作技巧

[复制链接]
okLCCD 发表于 2022-4-27 10: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一点资讯
本篇内容全是干货,建议收藏!!
很多同学做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常常是想到一点答一点,导致回答不准确且内容混乱,得分率不高。其实掌握了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之后再做题会轻松很多~
初中语文作文是以记叙文为主体的形式,围绕记叙文这一题材来提高写作吧~
老师整理了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考点、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技巧与优质素材模板
快来跟着老师总结的干货进行学习吧,如果对你有用记得三连支持哦~

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作文写作技巧-1.jpg

记叙文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文本赏析
【考向 1 选材特点】
选材真实:选取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件,具有真情实感
选材典型/切题围绕中心选取事例,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针对性
选材新颖:选取的材料具有时代气息/视角独特
选材多角度:从几个方面来叙述,全面性。
【考向 2 语言品析】
(1) 遣词造句方面:
长短句结合、句式富于变化、句式整齐        节奏感强运用反问 增强语言气势
(2) 语言风格方面:
典雅而有韵味、含蓄凝练
清新雅洁、灵活生动活泼、
幽默风趣
富有生活气息、质朴自然
【考向 3 人称作用】
(1) 第一人称:
①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②叙述亲切自然
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 第二人称:
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3) 第三人称:
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考点二:全文结构及主旨
【考向 1 记叙顺序】        提示:结构+内容
1、顺叙: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2、倒叙:
开篇点题
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引出下文……
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3、插叙:
①(本身)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解释了…的原因
②(人物)突出人物……性格(形象)丰满了人物形象
③(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丰富了故事情节
④(主旨)丰富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旨。
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考向 2        表达方式】
记叙:        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说和交代。
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地描绘,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
说明:        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抒情: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议论:        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观点,或者借以直抒胸。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
答题思路:
运用了……(一种或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感情。
【考向 3        情节梳理概括】
1、常见题干示例
(1)用一句话或者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
(2)(高频) 链式结构
(3)(高频) 表格
2、解题思路
(1) 完整情节=人物+事件+感情
(2) 已知信息提示:
·字数
        已知信息字数相同或处于某字数范围内,则未知项字数要与之相同或也在此范围内。
· 答案格式和要素
        若已知信息是“XXXX, XXXX ",即"4 +4”形式,则答案也通常如此;还要看已知信息包含了哪些要素,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心理情感、或其他表示限制的状语和补语,都要考虑在答题的范围之内。
(3) 要有原文意识和分点意识
【考向 4        文章主旨】
【方法指导】作答时,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1) 抓住文章标题。
(2) 重视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文章的开头段常有开篇点题、引出话题等作用,而结尾段常有点明主题、深化中心等作用。
(3) 分析文章中关键的议论句抒情句和段落中心句。
文章主旨分类:
歌颂赞美类
生活哲理类
抨击讽刺类
引人反思(深思)类
【考向 5        文章线索】
①明线: 时间线、地点线、人物线、实物线、事件发展变化
②暗线:事情发展变化
作用:①贯穿全文,文章结构严谨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③突出……(人物/主旨)
考点三:文章标题
【考向 1        标题的含义】
表层含义:最直观的意思。
(分析标题中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指代义、修辞义、双关义)
深层含义:分析标题和文章主旨的关系(可从文章表达的情感出发)
【考向 2        标题的作用】
(1) 交代记叙对象 /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事件)/ 暗示或揭示文章中心
(2) “XX”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3) 题目新颖/设置悬念/运用……手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常见手法:修辞、象征、以小见大、对比、化抽象为具体…..)
考点四: 段落作用
(特殊段落:倒叙、插叙、环境描写 )
【考向 1        开头段】
结构上: 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③照应标题
内容上: 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新颖/设悬,吸引读者
【考向 2        中间段】
结构上: ①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承上启下) 照应标题或前文。内容上: ①总结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做铺垫)
②与下文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考向 3        结尾段】
结构上①总结全文 首尾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照应标题内容上①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表达了……主旨情感
设置悬念/反问,引发读者思考。
考点五:        人物
【考向 1        分析人物形象】
①简要概括:
“XXX”是一个 1 2 3 、……的人。(横线上补充性格特点的词)
②结合文章概括:
从…….(文章中的句子)可以看出,某某某是一个 1 的人; 从…….(文章中的句子)可以看出,某某某是一个 2 的人; 从…….(文章中的句子)可以看出,某某某是一个 3 的人;
……
【考向 2        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叙述视角)故事的见证者,使故事真实亲切。
②(人物)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性格)
③ (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④(主旨)揭示主旨,突出主题
考点六:        词句赏析
【考向 1        词语赏析】
(1) 词语的本义+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表达了……(感情)/为下文……做铺垫
(2) 判断词性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表达了……(感情)/为下文……做铺垫
①动词形容词:X 一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的……特点。
②叠词、语气词:运用叠词,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③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流露出…“的情感。
④副词:×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3) 运用的修辞手法
+修辞的作用
+表达了……(感情)/为下文……做铺垫
【考向 2        句子赏析】
(1) 角度一:修辞手法答题思路:
运用了……修辞(一种或多种)+解释
②XXXX 地(生动形象)写出了……        (思考目的)
③表达了……(感情)/为下文……做铺垫        (对全文内容/结构作用)
修辞手法作用答题规范
比喻①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拟人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运用报人的修辞手法,将…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反复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心情。
夸张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发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突出事物的特征。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的情感。
排比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便于打情,更有气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地突出了…的特点。
对偶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形式上看 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语言上看,使音韵和请,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反问1.态度鲜明 2.加强语气,抒发强烈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2) 角度二:描写手
人物描写】五大基本描写(“外语动神心”)、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答题思路:
运用了“XX 描写”(一种或多种)
生动形象写出了(某某某)……的心情/性格形象。
③表达了……感情(对别人)/为下文……做铺垫        (对全文内容/结构作用)
环境描写答题思路】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1)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答题思路:
①(本身)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背景)渲染了……氛围
②(人物)烘托了人物……心情(形象)
暗示人物……命运
③(情节)为下文……作铺垫
推动情节发展
④(主旨)开头部分: 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中间/结尾:暗示/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了……
(2) 社会环境描写答题思路: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渲染环境氛围为下文刻画人物性格作铺垫
表现手法答题思路】
表现手法作用
对比①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 鲜明而深刻的印象②村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气、使意义更明显
欲扬先抑①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③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④起卒章显志的作用。
烘托将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衬托①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②突出主要人、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③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象征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托物言志使内容具有含蓄性、哲理性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铺垫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说明文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说明对象
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考向 1 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题思路:看题目、首尾段、关键句/总结句
【考向 2 说明对象特征】答题思路:整合“分点”
考点二:说明顺序
① 时间顺序        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常以表时间的词语为标志,如年月、朝代、季节早晚等。
② 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等
③ 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
①由现象到本质。②由主要到次要。③由概括到具体。
④由浅入深。⑤由原因到结果。⑥由一般到特殊……
        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然后、最后”“为什么”“原来” “因此”等标志性词语。
考点三:说明顺序
○1  举例子        通过列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  列数字        列举有关…的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特点,
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  作比较        把…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打比方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5  下定义        准确简明/严密精确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6  作诠释        详细解释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7  分类别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8  列图表        直观明了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9  引资料(作引用)
(1)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
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
(3) 引用古诗文:        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同时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 摹状貌        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考点四:说明文语言特点
【特点一: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严谨性)
修饰或者限定作用
表程度        比较、几乎、相当、最、很大程度上…… 表估计、推测        大约、可能、差不多、也许……
表时间        当时、刚刚、迄今、目前、自古以来…… 表范围        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        经常、常常、偶尔……
表信息来源        据、科学研究表明、实验结果发现…… 表概数        十几、几十、左右、一两个……
提问方式:
“××”一词能否删去/替换?        为什么? 答题思路:
○1  表态
○2  “xx”一词表“ , 在这里是……
○3  若删/换,就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化
○4  所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特点二:生动性】        有意思的词 修辞手法
提问方式:
“××”一词好在哪里为什么?        (选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请从文章中举出一例,并作分析。)
答题思路:
“xx”一词运用了…的修辞 +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特点 +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考点五 说明文段落
提问方式:
“×段”和“×段”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题思路:
○1  表态
○2  分别解释两个段落意思
○3  若互换,不符合 逻辑 /  时间顺序 /  前后照应
○4  所以…,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
考点六 题目/首段作用
提问方式:
“首段”或者“题目”有什么好处/作用?
答题思路:
○1  通过….. ,        引出说明对象,是……
○2  新颖 /  设置悬念 /  手法 /  热点现象、问题,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考点七 文意理解与转述
【方法指导】
(1) 明确题目要求。
(2) 确定选项在文中的具体位置,并与文章内容进行比对,比较原文句、段文意与选项表述是否一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设题陷阱        选项特征
偷换概念 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小,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的”“了”这类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从而改变句子原意。
无中生有      ①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②选项句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组成的选项句的意思在文章中未体现。
张冠李戴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要注意判断是否有此类情况。
以偏概全(混淆范围或程度)       
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②表范围大小的词语 (凡、全都、所有、部分等);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④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混淆时态        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
因果混乱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需注意:①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和原文中的“因”与“果”是否在同一位置;②注意一些可能起到改换因果关系作用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因此”等。
曲解文意       选项往往曲解文中人与事的关系、事与事的关系、关键词句的含义等。
议论文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论点(论题)
分类:中心论点、分论点
【考向 1 中心论点、分论点是什么】答题思路:
位置“四看”法:
一看题目,有的议论文的题目直接揭示论点; 二看开头,开篇点题;
三看结尾,篇末揭示中心,可留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应该”“必须”“由此可见”“因此”“总之”等;
四看直接表述句,文章中间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
【考向 2 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
答题思路:一般情况下,中心论点的提出主要有两种方式:
(1) 在标题或开篇处直接提出论点。
(2)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或引用资料、名言警句等提出论点。
考点二:论据
【考向 1 论据分类】
(1) 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数据等。
作用: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 道理论据:包括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  理、定律、公式等
作用: 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考向 2 分析论据(能否删去、特点)】答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分析所给论据的分论点。
第二找:对比。看删除论据后,能否充分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步:总结。一般是不能删去,删去后不能够充分地论证中心论点。
论据使用特点:
(1) 论据切合对中心论点的论述(紧扣观点)
(2) 选自古今中外,正反两面、典型丰富、角度变化,有多样性
(3) 论据新颖真实,具有说服力
(4) 详略得当,,合理剪裁
【考向 3 补写论据】
答题思路:        明确论点 + 论据类型 + 格式一致
考点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
(1) 特点:①真实 ②典型 ③新颖 ④充分
(2) 作用: 列举……这一例子,真实有力的地论证了……的论点,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1) 特点:
①引用名人的言论、古语、谚语、俗语、公众所认可的道理等。(引用论证)
②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有时也会直接揭示,如“某某曾说过”等。
(2) 作用:引用……的名言或俗语,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 使论证更概括、深入,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
(1) 特点: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2) 作用:将……(论点)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 变抽象为具体,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4、对比论证
(1) 特点: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论证论点。
(2) 作用        将……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论点, 使观点更鲜明、更具说服力。
考点四:论证思路及结构
【考向 1 分析论证思路】
全文一般论证思路:引论(引出论点) + 本论(分论点) + 结论(总结论点)。段落一般论证思路:提出分论点 + 论证方法、论据类型 + 总结分论点论证思路的把握: ①明确中心论点或分论点②论据类型③论证方法
④论证的角度,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
【答题思路】
首先,用……方法提出中心论点(话题);
然后,从哪几个方面,使用……论证方法,证明……观点; 最后,运用…… , 再次深化论点,总结……的结论。
【考向 2 分析论证结构(段落之间顺序能否调换)】
【答题思路】
○1  表态(不能/能)
○2  第 x 段论证了……,第 x 段论证了……,
○3  这两段之间是 照应关系/递进关系
○4  所以不能/能调换
考点五 议论文语言
【特点一:准确性、严密性
修饰或者限定作用
表程度        比较、几乎、相当、最、很大程度上…… 表估计、推测        大约、可能、差不多、也许……
表时间        当时、刚刚、迄今、目前、自古以来…… 表范围        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        经常、常常、偶尔……
表信息来源        据、科学研究表明、实验结果发现…… 表概数        十几、几十、左右、一两个……
提问方式:
“××”一词能否删去/替换?        为什么? 答题思路:
○1  表态
○2  “xx”一词表“ , 在这里是……
○3  若删/换,就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化
○4  所以…,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特点二:生动性】        有意思的词 修辞手法
提问方式:
“××”一词好在哪里为什么?        (选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请从文章中举出一例,并作分析。)
答题思路:
“xx”一词运用了…的修辞 +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特点 + 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
考点六 题目/首段作用
提问方式:
“首段”或者“题目”有什么好处/作用?
答题思路:
○1  通过….. ,        引出中心论点/论题,是……
○2  新颖 /  设置悬念 /  手法 /  热点现象、问题,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散文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题型总结
(一)理解词语含义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从本义入手,找到相关语境;明确词语地位,是标题、主旨词还是情感词;从相关语句的语境中体验其情感。
        2.运用修辞的词语:理解词语本义;联系语境分析修辞;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深层含义。
        3.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先在文中定位词语;根据语境分析,得出答案;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解释词语本义,确定其色彩(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联系语境,确定词语的特殊用法(如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词类活用等);结合文意确定从几个层面去解答。
(二)理解句子含义
        1.含蓄句:联系语境,揣摩句意;揣摩语句的感情因素;也可分析语句中的关键词。
        2.修辞句:明确对象;分析修辞;抓关键词,结合文意理解语句内容;将语句还原成没使用手法的意思明白的语句。
        3.结构句:通过其位置来确定含意,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答题模式:手法+解释+情感
(三)语段作用▲
        ①内容上的作用(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②结构上的作用
        A、位于文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作铺垫
        B、位于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为下文写……作铺垫)
        C、位于文章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文章中心、主题需要写出来)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
        ②渲染……氛围;
        ③烘托人物……心情/性格特点;
        ④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
(五)题目作用▲
        ①运用……(修辞)/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③题目象征……/文章主要描写对象;
        ④表达了……(文章情感、主旨)。
(六)叙事顺序的作用
        ①倒叙:概括内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插叙:概括内容+插入……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七)叙事人称的作用
        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拉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造成拟人效果,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多方位,多角度自由抒情。
(八)某个景/物的作用
        ①照应标题,升华主题
        ②行文线索,贯穿全文
        ③象征……
        ④表达了…
(九)引用的作用(引用诗句、名言)
        ①引用……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章文采
        ②引用位于文中:烘托人/物的……
        ③引用位于文尾: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十)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常考题型:
        ⑴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⑵对文中人物进行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十一)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衬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十二)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文言文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考试目标要求:
1、理解常用文言文词语的意义
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 或思想内容
文言文考查的三大题型:
1、加点字解释
2、文言文语句翻译
3、阅读(分析)理解
一、加点字解释
考查内容以实词为主
涉及四类词积累:
(1)古今异义词;如“走” “去“
(2)通假词;如“满坐寂然”
(3)词类活用;如“天倾西北”
(4)一词多义;如“手有百指”“指其一端”
二、文言文语句翻译
从句式看:
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
从内容看:
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
翻译这些句子的一般要求: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准确)、“达”(流畅)、“雅”(优美)。
三、阅读理解
主要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来达成目标。
内容包括:
对课文整体的把握,
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
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
明确解题方法
1、快速浏览题目
2、仔细分析标题
例如:《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标题就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诫子书》就解释了文体和写作目的。
3、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4、“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理解词义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一、加点字词解释
1、古今异义
词义的扩大  如:“河”
词义的缩小。  如:亲戚
词义的转移  如:劝
词义的转化  如:怨、
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卑鄙
2、通假字
通:通用
假:假借
读音读:被通假字的音,解释也解释成被通假字的意思。
“xX通xX, ....的意思”
3、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作动词、形容词
动词的活用:作名词、形容词
形容词的活用:作名词、动词
使动用法: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我为王”
意动用法:如“孟尝君客我。”
“以我为客”,意即 “把我当做客人”
4、一词多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本义:一个词的基本义
引申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
假借义: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一、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 《岳阳楼记》)
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
例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其心志,其筋骨,饿其体肤......
词义的变化
例如:《曹刿论战》 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妻子”
二、通过分析字形引申义,掌握文言词义
”,有丝有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
  ① “天柱折,地维”(    断      )
  ② “群响毕” (     消失       )
“绝”也可引申为“极点”或“极了”之意,因为断绝处,也就是尽头,是极致。
  ③ “以为妙”(      极了      )
引申义都与本义有着密切联系,都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
抓住了本义,引申义也就容易掌握了。
如“沿溯阻绝”(《三峡》)中“绝”为“”,“哀转久绝”(《三峡》)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绝”也有”极点”或”极”意,因为断绝处,也就是尽头,”巘多生怪柏” (《三峡》),都含有到了”极点"或”极”意思。
三、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
   两股战战,几欲先。(《口技》)
走: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
(     跑      )
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薄:联系成语“日薄西山“(    迫近     )     
及其日中如探。(《两小儿辩日》)
汤:联系成语“赴汤蹈火”,(     热水   )        
不必若余之手录,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假:联系成语"狐假虎威”(    借      )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初中阶段常用文言虚词:
1、起指代作用,如“之、其、何”
2、起组合作用,如“以、于、为”
3、起连接作用,如‘“而、则、乃”
4、起语助作用,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
二、文言句子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
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意译: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句子的一般要求:
1.以直译为原则, 特别是重点字词一定要翻译出来 。
2.体现句式特征(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反问句、省略句)  
3.语句通顺、 连贯,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4.带上标点。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久之”——“一会儿”
“之”是语气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基本形式:“……者,……也”,“……,……者”,“……,… …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肯定
(1)“为”   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   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   
(6)“…,…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7)“…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8)“…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9)“…,…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0)“…也”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否定:
(11)“非”    兵革非不坚利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承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对话省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自述省   (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有何陋?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A于     
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
B以     
例:屠惧,投以骨。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
“不亦……乎” “有……者”  “得无……乎”    “如……何” “奈……何”  “然则……”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4)何以  拿什么,凭什么  例:何以战
阅读理解
主要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来达成目标。
内容包括:
1、对课文整体的把握
2、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
3、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筛选信息题: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
        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
        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
        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
        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础上的,它可以促进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所有材料的目的
归纳概括题:
        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
具体内容有
        某个论点的依据
        某种现象的本质
        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结果
        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
观点态度题:可从文体特点入手
记叙性文体: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会融会在他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中,也有少数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简要的议论,概括时就应抓住这些特点。
议论性文体:作者观点就是文章的论点。同时注意两点;一是概括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情感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二是概括的准确性、恰当性,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概括。
初中作文中考写作提分技巧

由于篇幅原因请点击链接阅读原文:
https://www.zhihu.com/answer/2447556806
老师每天都会分享优质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方法,觉得有用别忘了三连支持一下哦~~
电子版获取方式↓↓↓
https://zhuanlan.zhihu.com/p/124820262
好学熊资料库:涵盖初中全科目学习资料-初中复习资料-中考总复习等电子版学习资料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