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访谈] 《显微镜下的大明》收官 马伯庸:原著并非小说,是纪实文学

[复制链接]
冬天好热 发表于 2023-2-22 12: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收官 马伯庸:原著并非小说,是纪实文学丨封面会客厅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封面会客厅·人物简介
马伯庸,作家,编剧。代表作有非虚构历史散文《显微镜下的大明》 ,长篇小说《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三国机密》《龙与地下铁》,中篇小说《末日焚书》《街亭杀人事件》,散文《风雨》《破案:孔雀东南飞》《宛城惊变》等。作品《寂静之城》2005年获国内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风雨》获2010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破案:孔雀东南飞》等短篇获2012年朱自清散文奖,《古董局中局》入选第四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文学类年度十大好书等。2022年,马伯庸获第四届“茅盾新人奖”。
130558oo9ee65eo6ere449.jpeg

马伯庸
一把算筹,一方天地;一册税簿,一桩奇谈。
2014年底,在微博上看到朋友用一两百字简要介绍明朝地方上发生的一起税案,马伯庸的第一反应就觉得这背后一定有更多故事。等跟对方聊起此事,其过程跌宕起伏,细节妙趣横生,结局发人深省,立马引起了马伯庸的极大兴趣。意犹未尽的他,不仅找到了原始资料——明代徽州府遗留下来的《丝绢全书》,还自己动手把这桩丝绢案整理出来,用一种不那么“学术”的方式转述给大众,于是有了《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2023年2月,马伯庸亲自参与改编,张若昀、王阳、戚薇、吴刚、高亚麟等主演的剧版《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以下简称《丝绢案》)正式跟观众见面。这个被他从故纸堆里挖掘出的尘封已久的底层案件,让观众看到了发生在大明万历年间的、官场与民间的勾心斗角和人心百态。显微镜下,百姓、官员、乡绅等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一一显现,逾4.2万豆瓣网友给这部剧打出7.9分的高分评价。

                                                                                        展开全文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剧照
影视化的《丝绢案》也让马伯庸本人感到惊喜,直言“完成效果很好!”男主角帅家默(张若昀 饰)眼下有一道疤,马伯庸说是定妆时张若昀主要提出的,“既表示物理上的火灾之伤,也可体现内心阴影。一个好演员,会主动去揣摩和塑造角色。”吴刚饰演的“范渊”展现的明朝“包书皮”细节,也让马伯庸感慨:“这一处闲笔小设计,却能演绎出大关节,整个人物如铁炉焖烤,看似星点余烬,内里温度灼人。”
业余客串编剧 创作一个新故事
《丝绢案》讲述了算学天才帅家默(张若昀 饰)因一次偶然,发现仁华县税赋账册一个长达百年的赋税错误,开启了纠错证实之路。尽管只有14集,但剧中涉及的田地丈量和税负计算,以及各种历史考证、专业词汇等应有尽有。
这种呈现在影视剧中的“注释”,其实是马伯庸刻意为之。他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直言:“《丝绢案》不是在历史间隙中寻找可能,而是根据真实历史故事写就。如果编剧要把这件事写明白,就需要对明代的政治时局、税收财政、经济形态、风土民情乃至公文写作等诸多方面做通盘了解。”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剧照
马伯庸强调,原著并非小说,而是非虚构历史散文,是纪实文学。“里面的都是真人真事,每一个人,每一句话,每一个经历都是史有明载的。但是它实际上是写了一个政策的演变过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情节。”为了能够用影视剧的方式去呈现,编剧不单要从无到有创作一个新故事,同时也要把丝绢案整个事件的精髓保留下来。
“故事的主角还是帅家默、程仁清(王阳 饰)这些人。那么围绕着这个事,他们自己的命运是怎么样,他们有什么样的动机。包括当地的这些县官,每一个县官是什么样的一个心态,我们都需要重新思考。把这些人梳理起来,抓住他们的典型,然后组织成故事。这里面需要大量的考据功夫,大量的历史知识作为支撑。”
当马伯庸试图通过培训将自己知道的东西讲给别人听时,发现“要讲得太多了”。既然改编那么难,不如自己先试试看。“作为原著,我的优势大概就是我前期写书的时候已经把这些资料都看过了,已经有了基础,不用从头看。”他很清楚,“编剧和写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要用文字去表达,一种是用视觉去呈现。这两者之间的转换,是很考验功夫的。”
130620pkffkxxcacu9kxh4.jpeg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剧照
编剧过程中,马伯庸遇到了不少挑战,其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戏剧性”。“原作里是大量的会议记录和辩论过程,没有我们熟知的起承转合这种戏剧性结构,怎么把这些内容转成一种可视化、可听的东西,这很难。不光是我,包括导演、演员,还有音乐、灯光等各个部门都是群策群力,尽量让这个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当剧本写完之后,马伯庸对于编剧的尊重和敬畏更深了一层。“因为我发现这件事情非常难,并不是说你会写小说了就一定能当编剧,也并不是说你会讲故事了,做编剧就能写出来。实际上从故事到剧本之间,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真正的编剧,要考虑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故事本身,还要考虑演员的状态,考虑到拍摄时候的东西。要把所有事情都考虑清楚,写成一个能够让后续加工环节发挥出功能,能够让演员有足够好的平台去表现。所以我觉得编剧的责任比较重大,我现在只算是业余客串了一把。”
以显微镜视角 放大明朝社会现象
“大时代就是由小人物、普通人聚合起来的,千千万万个他们产生了同一个诉求,这诉求就形成了历史的浪潮,英雄则是被潮流推上浪头的人。”《丝绢案》里,“小人物”帅家默,就是被潮流推上浪头的“英雄”,虽然短暂,却很耀眼。
在马伯庸看来,“帅家默”并不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会出现的人。“但是我们现在会看到很多类似的这样的人。他的追求特别简单,非常单纯,就是‘真’,或者说就是‘对’,无关利益也无关情怀。”如果只是“算呆子”,人物又不够丰满。“大家能理解一个对于数学、算学有追求的人,但未必可亲,同时他内心的动机也不够强烈。”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剧照
于是,马伯庸给“帅家默”增加了一些前史和情感冲动。“他对于父亲的记忆,父亲对他的教导,都深深地给他带来了对数字的理解。当情感的冲动和本身技能结合到一块,最后会变成他现在的追求和执念。”从丈量田地面积发现问题,到对人丁丝绢税产生质疑,再到曲折不易的提告之路,精于算学帅家默以满腔赤诚与坚持,修正了长达百年的税赋错误,并与程仁清、丰宝玉(费启鸣 饰)联合,击败了以范渊(吴刚 饰)和马文才(康杰 饰)为首的乡绅官吏。
虽没有高高在上的庙堂之事,也没有波谲云诡的皇权斗争,马伯庸却以“显微镜”视角,放大明朝的社会现象,让读者和观众看到一项不公平的税收政策,如何在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下发生变化。“我相信,只有见到这些最基层的政治生态,才能明白庙堂之上的种种抉择,才能明白历史大势传递到每个神经末梢时的㜤变。”
马伯庸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提前剧透《丝绢案》大结局,这也是他最想呈现给读者和观众的——人在面临重重压力下,应该作出的抉择是什么。“从古至今,每一个人都会碰到、看到很多这样的事情。我们也会去想,如果碰到这样的事,我是帅家默我会怎么做?我是丰宝玉我会怎么做?这里面每一个角色,都在根据自己的立场作出或这样或那样的选择。”
接下来,《显微镜下的大明》系列其余五个案件,《龙脉保卫战》《杨干院律政风云》《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小吏舞弊案》《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也会陆续进行影视化改编,更多“小人物”将通过荧幕与观众见面。
130630ya1ac7p79p71199p.jpeg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剧照
对话:“通过比较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吸引一批志趣相投的人”
封面新闻:你的作品特别受影视界青睐,《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的荔枝》《风起洛阳》等多部作品都成功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而且口碑热度都很高。能具备这样高的号召力和认可度,“秘笈”是什么?
马伯庸:对我而言,分享是一种本能,写小说就是把我想到的、我感兴趣的东西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分享给大家的过程。我就是个写小说的,完成作品是我的本分,至于其他,都属于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市场上历史作品始终就不是一个主流,因为读历史作品首先要有一定阅历,也要有一定的文史基础,这对大部分很多人来说是个很累的事,尤其是这个时代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愿意读书的人会比较少。但是我不可能去吸引所有的人,不可能说比如现在市场流行言情文学,我就去写一部言情,我也写不了。我擅长写的还是在历史悬疑或者历史解构这方面的东西,那就只能通过自己比较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吸引一批跟我志趣相投的人,做好市场细分就够了。
封面新闻:会刻意为了方便影视改编而进行创作吗?
马伯庸:很多人会问我是不是为了方便以后影视化改编,才把小说写得特别有画面。我想说这是两码事,画面感归画面感,这是我从影视剧里学来的,但不代表它就是剧本。你写得再有画面感,到了剧本阶段还是会把这一切推翻重来。因此,作家既要能够从影视作品中汲取经验,也要能退得出来,不能完全被影视所束缚住。
封面新闻:你很多作品的历史背景都是明朝,而且写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为什么这么钟爱这个时代,钟爱这群人?
马伯庸:明朝的民间是中国民间史上一个很有意思的阶段,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市井文化。我们都知道市井文化,或者说小市民文化是从宋代开始,那么到了明代,实际上这种市井文化已经进入到一个发展非常繁荣的阶段。我们现在熟知的各种古代小说,像四大名著里面除了《红楼梦》以外,其他几部小说实际上都是在明代民间生长起来,然后慢慢形成自己的发展。包括还有很多的杂剧啊,很多的竹枝词啊,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发展的非常兴旺。那时候西洋文化也进来了,所以它又具备了一些海外意识和国际意识。也就是说,明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间节点,一方面它是中国古代体制的一个巅峰状态,同时它又是一个近代中国的先声。
(图据受访者)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