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新闻] 莫言余华苏童在北师大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写作者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官方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23-6-29 10: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MAIN1687998131303R54WJGFDZF.jpg


“这本书掀开扉页就感觉才气扑面而来,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三个扑面而来,怎么可能不是一本好书?”《耘:每当有人醒来》北师大文学创作方向研究生作品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说,“我们的作者、同学们,你们的才华、你们的劳动也是我们的光荣。当我们写不动的时候,看到像自己孩子一样的同学们在写作,而且出了成绩,内心深处的欣慰确实难以言传,甚至一点不亚于当年我们自己的作品发表前的兴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回顾,1988年至1991年,北师大文学院曾与鲁迅文学院联合招收文学创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莫言、余华正是这个班的同窗同学。2012年底,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莫言担任中心主席。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国际写作中心共同设立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在国内首创学术导师和作家导师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将理论素养的培养和创作实践训练有机融合。2020年,文学院开始招收文学创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由莫言、余华担任博士联合导师,目前已招收12名博士研究生。《耘:每当有人醒来》收录的正是2014年以来北师大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培养的12位青年作者的12部中短篇小说,这些学生的作家导师分别为作品撰写点评。

“耘”系列文学作品集是北师大文学院、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共同打造的面向青年写作者和青年读者的出版品牌,每年出版一册,将集中展现北师大文学创作方向学生的创作成果。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提到,从《耘:每当有人醒来》中可以看出,这些年轻小说家正处于“将飞而未翔”的时刻,这正是出版方选择青年作家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这部作品集里的大多数作者是来到北师大就读文创方向后才开始写作第一部小说并发表的。”《耘:每当有人醒来》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介绍,这部作品集收录的作品并不全是这些年轻人的代表作,但这些作品里潜藏着作家导师的拳拳之心和一代年轻写作者的成长足迹和可能性。张莉提到,著名诗人西川、欧阳江河为北师大本科生开设的诗歌鉴赏课,深受学生喜爱,莫言、余华、苏童等作家教授都参与到“名师写作指导工作坊”,为文学创作方向的青年写作者开改稿会。

“北师大办小说讨论会或者叫改稿会,这种形式非常有意义,也是我们写作中心的老师比较擅长的。”莫言说,“好小说确实是改出来的。改稿会的过程实际上是双向的,读学生们的稿子、讨论稿子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对照自己的稿子,看学生们的小说,我们也在回忆自己的小说,也会感受到我们写不出来的一些东西,或是从中表现出的当下社会我们比较陌生、没有亲身感受的一些生活特点,这对我们也是非常大的帮助。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这是一个客观的描述。”

“我们对学生的发现还是用我们自己的方式,不是看一部作品的完成度怎么样,而是从一篇作品尚未完成的想法或细节开始,再逐渐引导学生去修改、完善。”余华谈到,“培养学生最终关乎他们将来能否在文学上真正取得成绩,我并不以发表作品来衡量这个作者,这是几年工作下来的一个体会。”他坦言,“我原来对90后作家不怎么关心,但有了自己的学生以后,我也开始读校外90后作家的作品。说句实在话,我们真不要做井底之蛙,社会上有很好的90后作家。”

“我到北师大,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来当花瓶的,结果北师大不要花瓶,它真的需要园丁。”苏童打趣道。“我跟学生的相处真的很民主,一旦你需要,我随时在场。我对学生基本没要求,但首先你永远不要让老师看到‘18岁青涩迷茫的我’‘在校园里如何如何的我’,不要出现这样的句子。中学生写作时很容易用自己做素材,学习写作更大的意思是学习虚构,一定要尽量把自己先跳开来。看到这本书里的一些名字也有点小小的伤感,有人去影视公司做编剧,有人当了中学老师,我觉得这也挺好,你在北师大学这个专业,不代表你一定是勤奋的作家,在校园生活中留下这样一篇作品,是非常好的纪念。”

欧阳江河说:“我界定与学生的关系时,要求自己不能把他们都培养成我的门徒。从文学教育的角度看,小说写作含有手艺、技术的成分,而诗歌写作很难具体传授,我也鼓励学生把写诗的才能转化为创作小说的才能,希望他们朝着叙事文学的脉络转化,与此同时又保留诗人对世界的观看方式。”

西川也表示,诗歌思维和小说思维非常不同,写作的类型很多,每一个学生才华的类型也不一样,而一个好的老师能看出一名学生具有哪种类型的才华。

北京大学教授李洱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驻校作家导师,“书中收录的作品与我最早参加改稿会时的初稿相比进步很大,更完整、成熟。”他同时提出,这些小说目前仍处在新文学传统的内部,如何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与当前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进行对话,进而重新面对我们的历史传统,这是青年写作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

“北师大写作专业的学生在同龄人中有非常好的资源,大家的作品已经通过导师的肯定,通过刊物,通过出版,也通过了评论家的认可,但作为小说家还有最后一关——读者。坦率地说,我见到诸多青年小说家卡在读者这一关。当代文学蒸蒸日上,但当代文学也有内在危机,如何打通读者这一环,是今天文学创作教育的难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直言,中国高校的创意写作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还有一点难以回答——当下文坛很多优秀的青年作家并非创意写作专业培养的,他们恰恰是绕开了“系统”,直接面向读者写作。“这些成功的同龄人的作品给大家一个提醒,他们的作品对时代情绪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更为牢靠。特别期待有一天写作专业培养的年轻人的作品不仅与其他高校的同龄人竞争,还能与优秀的电影、电视剧、游戏、音乐等各个行当的青年创作者竞争。”

来源:上观新闻 | 施晨露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