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马伯庸香港书展分享:用文学书写历史夹缝里的普通人
[ 复制链接 ]
天空一片
中级写手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0
好友
68
回帖
108
银子
中级写手
中级写手, 积分 33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6 积分
中级写手, 积分 33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6 积分
积分
334
主页
发表于:2023-7-24 14:55:33
6849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中国香港报道
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作品被改编成热门电影的历史小说作者,马伯庸的读者群堪称庞大。7月22日上午,作为受邀到2023第33届香港书展现场分享的名作家之一,马伯庸的演讲堪称火爆。活动正式开始时间是上午十点半,封面新闻记者在九点抵达演讲厅时,已经有大量读者排队入场。演讲厅更是启用了整个香港书展演讲厅中超大规模的一间——坐满大概有5000人。不到演讲开始,整个演讲厅已经座无虚席。在一个多小时的分享活动结束后,又有大量的读者排起长龙的队伍等待他签名。
马伯庸(右)在演讲中
分享小说里没有写进去的生命故事
马伯庸本场的演讲主题是“小说与中国近代医事传奇”。之所以跟“中国近代医事”相关,源于2022年马伯庸创作
出版
的一本主题与中国近代医疗史相关的长篇小说《大医》。围绕这本小说,马伯庸在本场演讲中分享了他是如何开始写这部小说,如何为这部小说搜集、研读历史资料,以及在搜集资料中他如何被历史中普通人的命运故事所打动。在回答读者提问环节,马伯庸还分享了自己创作《长安的荔枝》等作品的契机,自己写历史题材小说的经验、感受等等。
马伯庸在演讲中
在演讲过程中,马伯庸重点讲述了几个他在查阅医学史过程中,让他深感震撼,但没有使用在小说里的故事。其中一个是铁肺的故事。上世纪30年代,美国一个百万富翁的年轻儿子,来中国旅游期间,患上一种很严重的病症,丧失了自主呼吸功能。当时的医疗条件,能维持他生命的只有一种叫作“铁肺”的设置。他被塞入“铁肺”里面,从北京被运到上海,又被运回美国。这个被装在“铁肺”的人,竟然又活了几十年,而且生活质量并不低,还成立了家庭,生儿育女。“当时我查到这个资料,觉得特别传奇。同时我也很感慨——一个人为了生命,可以付出多大努力。”
此外,马伯庸还分享了他是如何从医学执照、毕业证、病历卡等档案资料中的碎片信息,寻觅到珍贵的历史信息,尤其是普通人在大时代转换中,所付出的巨大的努力和勇气。这也是他对历史题材小说甚感兴趣的原动力之一。在演讲中,马伯庸全程脱稿,对着ppt展示的旧照片侃侃而谈,可见他对所讲的故事,已经完全熟稔于心。
小说《大医》的创作故事,缘起于2017年。当时马伯庸受邀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职工做一场文化讲座,顺便参观了院内的院史馆。他惊喜地发现,这个院史馆不简单。馆内的历史文献、照片和少数文物等,在其他人看来,或许会觉得枯燥。但天生就是吃历史小说这碗饭的马伯庸,却从中敏锐地嗅到历史与文学结合散发出的魅力气息。接下来马伯庸开始有意无意地搜集相关资料,也不断进行调研。2019年12月31日,他把《两京十五日》的定稿交给编辑,甚至没等到次一年的新年,就急不可待地打开一个新文档,郑重其事地敲下“华山医院,第一章”几个字,正式动笔。 2022年9月,马伯庸推出最新长篇小说《大医》,再现晚清一群“苍生大医”的故事。
《大医》
不少人看到“大医”这俩字,很容易误读成“太医”。马伯庸透露说,自己一开始就预想到这一层,但是他坚持用“大医”作为书名,“因为我觉得那些医生真的很伟大,我也想通过这个名字表达自己的一份敬意。”
写《大医》中间调剂状态写了《长安的荔枝》
医学和医学史是很专业的知识。为了写好小说《大医》,马伯庸多次去医院查档案史料。“这是一个让我很开心的事情。能看到很多平时接触不到的历史资料。在阅读这些资料时,我经常会被史料里的只言片语,或者体现出来的小人物、普通人的生活、命运细节所打动。我们传统史学里对大人物的关注非常多,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一部帝王家史,但对大时代夹缝中的普通人、小人物着墨、关注很少。当我从只言片语、字里行间看到一些小人物的呐喊、挣扎、诉求,就非常受吸引。因为我也是普通人。而且我认为,我们普通人对历史的理解,要更多地从小人物的共鸣开始。理解普通人的命运之后,才能更理解大时代。纵观整个近现代史,我能深切地感觉到,虽然有很多大人物站在历史的潮头,但普通大众的存在,才是真正推动历史潮流前进的动力所在。”
马伯庸透露,在写《大医》中途,感到很疲惫,需要休息调整一下状态。他调剂状态的方法是写一个短篇小说,“当时我看到大家都很熟悉的两句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忽然我就想知道,当时这个荔枝到底是怎么从广东运到长安的?路途那么遥远,谁负责运输?花多少钱?走什么路线?运完之后他怎么报销的?这些细微的东西,史书上往往没有写。但是我觉得可以用文学的方式进行表现。我就试着去写一个人把荔枝一路艰辛万苦从岭南运到长安,他的心情。”顺着这些问题,马伯庸的创作灵感一下子爆发,很快进入到一种沉浸式心流的状态,“我当时特别兴奋,几乎是一口气就写完了。写完《长安的荔枝》之后,我再回到《大医》的写作,感觉顺多了。而且我发现,虽然一个时间设置在唐朝,一个是近代,但是创作的核心其实都是一样的——要关注普通人的故事。”
《长安的荔枝》
下一部作品正在创作中:发生在汉代,与美食相关
马伯庸的写作路子擅于在历史素材中寻宝,挖掘和捕捉历史的某个耐人寻味的真实细节当成写作的“药引子”,然后发挥自己的理解、想象和表达力,写成自己的作品。这种写作路径非常符合一个高度职业化作家的定义,其作品数量高产,质量稳定。当被问及下一部作品计划。马伯庸透露,自己正在写的新作跟广东关系密切,“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从一种美食入手来讲述当时的广东与中原的关系。希望今年年底或者明年,这个故事能完成,与大家见面。”
作为一名极为高产的创作者,马伯庸创作了包括《两京十五日》《长安的荔枝》《显微镜下的大明》《风起陇西》《七侯笔录》《龙与地下铁》等在内的一众作品。近年来,随着《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等相继被改编后搬上影视屏幕,更让马伯庸成为影视IP市场的“宠儿”。
当一个作家的作品被成功改编成剧本,往往经常会被问及他认为的小说与剧本写作的区别。马伯庸也不例外。在提问环节,又有人问及这个问题。马伯庸再次详细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认为小说是不是和剧本差不多,会写小说一定会写剧本,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两者之间距离还是挺远的,几乎是两个专业。小说文本和编剧文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写作表达体系。剧本写作需要遵循视觉逻辑,需要把所有的东西都转换成听觉和视觉,需要呈现出一个形象,但小说不受限制,小说可以很抽象。同时,剧本还需要有一个线性逻辑,人物之间的转场,他们两个之间有怎么样的逻辑关系?但小说不一样,小说可以随时插叙、倒叙,或者用第三方旁白来解释。而且,剧本是一个庞大工业环节的一环,后面还有导演、演员等等,它是一个团队作战的东西。”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自述 | 上市公司会计师到全职写作:拉开键盘就是干,单书收入60万+
网文写作有思路但不会下笔怎么办?应该从哪方面着手提升 ...
《恋恋中国风·锦色》杂志2021最新约稿
严歌苓:写作是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你也可以
网文界大神林立 阶层固化,新人作者可有还出头之日?
《人世间》闷声成爆款,影视作品×严肃文学“良配”不易
网络文学领域首个诉前禁令获法院支持
如何开始写作
新闻软文写作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汇总,赶快收藏!
话题
本书<<浙东革命老区史记>>,原为<<侵略与反侵略>>
国家审计署:《中国作家》杂志社,违规刊文和评奖,向企业收费65
全新的征文大赛了,来了
4
300元/千字 | 「读者原创版」杂志7月主题征稿
5
专门的短剧投稿频道,已安排!
6
星耀计划|聚焦潜力佳作,现金奖励重磅加持,每月最高奖励5万元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