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了,为何中国科幻,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

发表于:7 小时前 94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文|令狐伯光
今天继续写写中国科幻吧,而提到中国科幻就离不开刘慈欣和《三体》。三体在中国科幻里的地位,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15年了,为何中国科幻,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1.jpg

在《三体》之前,我只接触过凡尔纳的科幻,《海底两万里》一度是我最喜欢的书;后来看了《三体》,简直是惊为天人,对当时的我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再到后来,科幻看得多了,各种名家作品也都看了一遍,对科幻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是《三体》三部曲仍然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我觉得它比那些前辈都更牛逼吗?不是,至少基地系列我觉得完全配得上“最好看”的评价,《神们自己》更是能以孤篇压过整个银河帝国,就算过时如凡尔纳,我觉得他的三部曲的故事性仍然在科幻界独树一帜。

15年了,为何中国科幻,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2.jpg

我仍然坚定认为它如果是用英文写作,我觉得《三体》三部曲完全值得雨果奖三连。(实现雨果奖三连的破碎的星球系列,我不是说它不好,但我觉得它没好到值得三连的程度。)
科幻永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理应看得比前辈远,但不意味着你比前辈更伟大。凡尔纳的科幻现在看来里面的点子已经啥都不是了,“大炮射卫星”之类的情节更是让人觉得可笑,但后世的作家一定比他更伟大吗?
当然也不是,他的科幻是他所处时代想象力的巅峰,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无限启发。我们爱《三体》,也不需要觉得它就是最好,能和前辈比较乃至并列,就已经是荣幸了。
中国科幻,为什么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


15年了,为何中国科幻,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3.jpg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三体的魅力在于真实感,他里面写的都是真实科学、数学、人文学领域存在的,同时也是颠覆现有认知的,这就带来了爽感。 但是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回头去看《三体》这种爽感就少了很多。
不是小说有问题,而是现实世界的科学研究有问题。 降维打击、智子展开、四维空间这些科幻概念来自弦论,小说刚写的时候,弦论、多维空间还是很火的,得到了很多主流科学家的认可。但是现在由于迟迟没有实验证据证明“弦论”,甚至不少证据都证伪了部分“弦论”的推断。
所以说“弦论”极有可能是一个伪科学,也就是说在真实的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智子展开雕刻电路,不存在四维空间、二维空间,也不存在降维打击。这些科幻概念给人带来的震撼就少了一多半了。 智子实时通讯来自量子纠缠理论,此前科学家一直认为量子纠缠可以零延迟传递信息。

15年了,为何中国科幻,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4.jpg

也就是说三体人在隔着四光年的距离可以一直无延迟操纵着智子。但在小说写完后大概五六年,科学家证明量子纠缠传递信息得速度不能超过光速,所以智子延时通信根本不存在。这个科幻概念也那样了,量子幽灵的概念来自量子力学里的测不准原理,讲的是观测者造成波函数坍塌,这个概念在《球形闪电》里面写得更加清楚。
这里是纯粹的大刘对测不准原理的理解错误,波函数坍塌不可能作用于宏观世界,所以这个概念在当时就没对我产生震撼。
那个时代外国科幻作家强的也很多,特德姜,格雷格•伊根,还有《xeelee》系列。其实论点子的密集,硬科幻的程度,出色的多部曲形式,这两个也完全可以和三体甚至大刘所有作品比较。论种类的丰富程度,大刘还逊色一筹。

15年了,为何中国科幻,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5.jpg

而且无论格雷格•伊根还是巴克斯特的xeelee以及其他短篇,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这几段时间创作的。在大范围上都算得上是新生代作品,使用的知识放到现在也很新鲜。更不要讲三体3本来就学了很多xeelee里面的点子。
当这只是科幻小说又不是真的科学,这种问题不重要,主要问题还是为什么中国科幻没有下一个刘慈欣和下一个《三体》。我相信很多人看过刘慈欣,还有看过《三体》过后,对外国的科幻小说不太感冒,因为不少欧美的科幻小说,其写作风格或方式,都有点 神经质、大段对话、莫名出现的不知所谓的语句等等。
我个人对老王韩松何夕感觉一般,我不喜欢韩松的那个风格,有点诡异和意识流。然后觉得老王写的有些老派,而且有点老不正经的。我最开始比较喜欢何夕的《伤心者》,当然《六道众生》也不错,可惜的是他后来的《天年》,人工智能写差了,后面就只能太监了。

15年了,为何中国科幻,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6.jpg

对于郝景芳,我只能说,一开始看她的《北京折叠》我就觉得改成《纽约折叠》才贴切,我觉得北京一点都不像小说里那种感觉,你说上海多少有点像都行,北京是真的不像。后来郝的某些言行,让我发现了她认知上的幼稚,偏于右的思维观念,只能让我越来越讨厌她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下一个刘慈欣和《三体》?
《三体》过后,科幻好像越来越差?为什么


15年了,为何中国科幻,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7.jpg

我认为以后的科幻小说会越来越难写了,一方面是前人写了太多题材太多牛B闪闪的作品了,另一方面是现实世界很多方面都比较有科幻的色彩了。不过,我对网络科幻小说,以及科幻电影电视剧动漫,还是抱有非常期待的心态,我觉得它们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说到网络科幻小说,我觉得《死在火星上》《我们生活在南京》的作者天瑞说符还是不错的,可以说除了《三体》是单独第一档之外,剩下会有一些排在第二档的好作品,天瑞说符肯定在其中。
流行文化确实反映社会事实,但社会事实何其丰富,我们选一条线索去进行对比分析,总觉得好像确实不行了,但是你换一个流派,完全不一样。比如很明显,中国科幻文学如果在没有什么社会运动下,比如爆发中国“新浪潮”的那种情况,大概就是摊大饼,很难出下一个刘慈欣,但是作品会越业越多。

15年了,为何中国科幻,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8.jpg

而还有一句话叫“学文学就是杀死文学”,如果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这种文学分析其实就比较可恶了,我们感觉除了刘慈欣和《三体》过后,其它科幻小说处处是缺点,哪哪都庸俗。如果一个作者也以这样的角度思考问题,那这本小说也就不用写了,先去忏悔自己的罪孽吧。
我个人认为,文艺反映着现实的同时,是现实影响着文艺。 曾经,一种新的社会模式被提出,成为了全世界的一种乌托邦,但是到了现在,这种乌托邦已然坠落。 于是关于权力、关于阶级、关于权力与阶级中的自我,我们可以去体认、可以去美化,可是我们无法再去说“我不要”。

15年了,为何中国科幻,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9.jpg

当一个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说“我不要”的同时,他一定是要回答“我要什么”的,否则整个故事无法构建。 可“我要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不能从小说内部获得,而一定要先从外部的这个社会中寻获。
当整个社会无法提供这种答案,那自然那些体认这个体系、美化这个体系,或是忽视这个体系的作者才能写得出小说,也才有观众看。 我自己也是个写小说的,其实多了解一些,自己写的东西是怎么几乎是潜意识的映射着社会与自我的,对做人写书都有好处,往往也能让你更有创意。
15年了,为何中国科幻,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和《三体》


15年了,为何中国科幻,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10.jpg

我个人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环境,再加上现在科幻载体(也就是纸媒,网文自媒体)还非常混乱,在一个行业没有彻底革新之前,中国科幻文学也会处于混乱状态(就像当前中国社会一样,明显处在要崛起未彻底崛起当口)。
你从这个角度看,当初刘慈欣代表的中国科幻四大天王都是纸媒时代的,而且是加入WTO前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社会剧烈变化的时候。
你看武侠因为港台写到巅峰了,网文时代武侠就没有行过,但是因为社会关系(写科幻门槛),网文时代科幻也未从行过。

15年了,为何中国科幻,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11.jpg

现在的问题是纸媒明显不行了(没有出下一个刘慈欣和《三体》),而且从24年《时空画师》那种资本操纵的情况又非常明显,但是网文本身都已经衰落了,别说出下一个刘慈欣了,科幻这个大类别也不行。
最后就是自媒体了,各种公众号,某乎还有征文到处都是科幻,但是力量又分散了,读者和盗改不还没有培养起来任何习惯,这也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15年了,为何中国科幻,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12.jpg

当前来看,虽然大家嘲讽《流浪地球》反复打开中国科幻片大门,但其实影视剧,游戏和动画确实更有前途一些(至少产业是成熟的,虽然也面临短剧竞争),但问题也非常明显,资本也对于IP吃干抹净,为的是避免这个工作室再次制作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导致相同的情况再次发生,同时也是对其他想通过质量为自身打开市场突破口的工作室的杀鸡儆猴。
一旦资本的目的实现,这些拥有庞大资本的工作室就会将质量和投入再次卡住,即使其掌握了更好的技术和更优质的资源,也不会去提高产品质量,或者制作更优秀的产品,而是想最开始一样,继续从成本开始截流,再对客户制造信息茧房,让绝大多数客户觉得当前的质量是正常的,应该的。

15年了,为何中国科幻,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13.jpg

而对于整个工厂和接触过不同工厂产品的客户来说,拥有庞大资本的工作室,就是在不断阻碍工厂提高产品质量的元凶。对于在其信息茧房里的客户而言其自身并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然而实质上他们也失去了本应获得的更良好的体验。技术在不断进步,经验也在不断累积。单这两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让一个商品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生产难易度逐渐降低,而价位却是不变的。
这个问题导致的可不止是什么科幻不行,是整个中国流行文化,甚至全世界流行文化都不行了。
未来会怎么样,大家拭目以待吧
收藏
送赞
分享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