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感悟] 记实国学大师饶宗颐与赵文炳等在广西

[复制链接]
卢老师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2-9 12: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难忘抗日文人诗词
---记实国学大师饶宗颐与赵文炳等在广西
卢旦华
集“国学大师、汉学泰斗、亚洲文化的骄傲” 三顶桂冠于一身的饶宗颐先生,送给杭州都市快报三本书,即现我们读者所学研的<<西南文化创世纪>>,<<文化之旅>>,<<饶宗颐学艺记>>,是近代文史家中的翘楚,功底深厚。饶老书集遍天下,治学严谨功底深,老当益壮著作丰,学习先生好精神。
吾已退教十载,人生已进古稀年,研读诸公诗词,良范诗联催后昆,孺牛精神永留传。老有所为,承祖教书育人之事业,老有所为,为文史出力。现据百岁老人(岳母琴心)生前实地回忆,难忘抗日文人诗词,兹记录国学大师饶宗颐与赵文炳、简又文及学生梁羽生等在广西同事的数首诗词大作:
诗一    岂是寻常作客时,灯窗谈笑慰驱驰。跨鞍食麦人愈健,带郭横山此一奇。又见寒塘收好月,待将旧梦入新诗。几年浪走空皮骨,不为迷阳始说疲。
(《中秋后五日,过文塘与赵文柄同宿李氏山楼》)
诗二    甲申中秋后一夕,举杯邀月忘主客。赵何饶孔联翩来,松风映带须眉碧。振衣千仞饶平饶,经史刚柔凿禹迹。(1944年重阳节,简又文吟作)
诗三    避兵惟爱酒中藏,小憩椒丘当坐忘。埋雾峰峦优虎距,迨风木叶尚鹰扬。剧怜拱手归秦虏,失笑行歌类楚狂。剩有啨岚堪媚客,牛山风物亦清凉。
(兵后同文炳柏荣黄牛山临眺)
诗四    虎尾何堪青草瘴,牛矢竟似黄金台。地高天宽存正气,百诊千劫思人材。                           (<<牛矢山房课子图>>,饶先生题画词)
诗五    数载苦飘零,衣带日以缓。故里今安归,异乡常恋栈。孤舟泊万里,四海寡一盼。立山多友生,寄身忘荒远。           (《文墟行》)
诗六    平居思九子,志节较区区。亦复嗤二曲,土室署病夫。丈夫贵特立,坦荡养真吾。                          (《瑶人宅中陪瑞徵丈饮酒》)
诗七    昔我读水经,知有黄牛峡。掩卷辄神往,肺腑若与狎。岂知后十年,其境果身及。地仄异西陵,径险逾西狭。重岩远际天,壁立如骈协。駊騀属稠林,弥望疑马鬣。澄潭余尺水,甘苦堪一歃。下窥万鸦沉,烟雨可吐欱。不用悬身登,已觉筋力乏。弧矢暗江海,罔象浮岌嶫。兹焉结茅茨,弥想古耒臿。吾生百炼钢,万险那能劫。政可追冥搜,山卉即象法。易堂隐翠微,守志乃鸿业。嗟哉二三子,临履莫云怯。                                       《黄牛山》
诗八    问秋寒塞外,月冷眉江,骚客凄清,可有思家意?只连天烽火,难寄深情,聊暂妻梅侣鹤,林表养冰心,算市朝易改,沧桑历劫,风雨多经。龙蛇惊世俗,直上追怀素,墨泼南溟,写拿奴空老树,任纵横天际,尚发千茎,遥想休闲冯异,过眼几疏。听日暮荒山,猿啼可似边马鸣。
(<<忆旧游-------赠赵文炳教授先生>>梁羽生作)
注:1、诗词中一、三、四、五、六、七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所作。时后,饶公有<<瑶山集>>收集出版,一词云: “群公艰苦餐藜藿,要为国家树梁栋。”忧患诗篇,读之研之催人泪下,感概万千。这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饶宗颐与沿海转内的教育同仁疏散奔走蒙山,危城坐困,而有此作。选堂在对民族气节的歌吟中,表现了自己绝不可侮、与天地共老的独立特行之志。作于同一时期的诗集《瑶山集》也表现了这种 “多难兴邦”可贵的感人精神。
2、简析诗词时代背景与作用
上引数诗词,或写在对流年似鸟疾逝的生命短暂的体认中,作为“东西南北人”的万里孤舟之感,或抒战乱久别、数载飘零中的衣带日缓之苦,或述在万里飘泊中“触眼荒畴不复田”的禾黍之悲,或状在“干戈忧患镇相催”中的游子怀乡之情,无不情真意切,笔沉力雄,而忧国伤时之主旋律,则一直回响于字里行间,读来感人至深,牢记历史、催人奋进。此时情况在简又文<<西北从军记.飘宦二十年.违难蒙山>>有详载。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家多难、民族危亡的时代,往往造就杰出的诗人和伟大的诗篇。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顾炎武、龚自珍、黄遵宪等就是在多灾多难的时代里涌现出来的伟大诗人。当代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认为,“以第一等怀抱,抒爱国忧民之情,而其艺事之精能,或则惊采绝艳,难与并能;或则声情并茂,摇荡性灵,斯为最上之作。凡此最上之作,于国族危亡世运隆替之际,常能遇之,不局于汉魏六朝与三唐也。”可以说,《瑶山集》就是饶宗颐先生以“第一等怀抱”,抒写爱国忧民之情而创作的“最上之作”。最值得注意的是《瑶山集》显示出饶宗颐先生的早年创作深受诗圣杜甫的影响。钱仲联先生于此更有深刻的分析,他指出:“选堂先生所处、所见之世也,卢沟炮火迸发,神州寓县,未沦于敌者,回、藏而外,西北鄜州及西南滇、蜀残山一角耳。板荡凄凉,虫沙载路,其犬牙交错之壤,亦敌蹄蹂躏所恒及也。此皆选堂与余身亲而目击者。钱先生以同时代人的经历和诗学巨擘的眼光,对《瑶山集》精神品格的评价堪称精当。
我妻淑容年幼时,从南京出发,跟随父母(焕琴文炳)和兰舅一路暂转到广西,至今仍经常讲起在蒙山,特别是黄牛山的可歌可泣真实故事。《黄牛山》一诗:诗开篇写饶先生昔日读水经而神往黄牛山,接下来以奇峭之画笔,结合着自己攀岩临险筋疲力乏的切身感受,描写黄牛山的地仄径险、重岩危壁、稠林深潭,充分表现出了黄牛山的奇险雄峻。紧接着,诗人由身履险峻联想到兵事战乱与日寇的凶残:“弧矢暗江海,罔象浮岌嶫。”杜甫《草堂》云:“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弧矢”句借用杜诗,用以形容日军的侵华使祖国江海变色的时代现实。“罔象”,古代传说中食人的水怪,或谓木石之怪,这里用以比喻凶残的日本侵略军。而由于躲避战乱,老百姓被迫在黄牛峡这样的险峻之地茅茨而居,耒臿而耕,过着艰难的生活。这几句诗史结合,表现了诗人那种像老杜一样“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的忧患情怀。最后,诗人写道:“吾生百炼钢,万险那能劫。政可追冥搜,山卉即象法。易堂隐翠微,守志乃鸿业。嗟哉二三子,临履莫云怯。”这里,“吾生百炼钢,万险那能劫”二句,堪称奇警之句,它不仅抒发了诗人刚毅坚强的人格情怀,而且表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万劫不毁的民族精神。由此精神出发,诗人相信只要善于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就一定能找到战胜敌寇的方法。诗人因而激励同人在国家危亡之秋学习和效法翠微易堂的精神情操,以“守志”为鸿业,无惧任何艰难险阻,勇敢前行。这样一种守志不坠奋发向上的精神,在《瑶人宅中陪瑞徵丈饮酒》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写照:在流荡岁月中,物资匮乏,更无庖厨可近,唯以薯蓣充肠。诗人与“二三子”入市买得落花生,用以薄酌。生活是那样困穷,但诗人与“二三子”决不因此而颓唐,他们苦中作乐,潦而不倒。“九子”,指“易堂九子”,“二曲”指清初学者李顒,他自署“二曲土室病夫”,尝以讲学得名,“遂招逼迫,几致凶死”,诗人以“平居思九子”与“亦复嗤二曲”相对,鲜明表达出据德守志的道德价值取向。从而高吟出了“丈夫贵特立,坦荡养真吾”的精警之句。其感人处在于秉承和发挥了“孔颜乐处”以及“贫贱不能移”的人文传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坚毅精神。这与“吾生百炼钢,万险那能劫”(《黄牛山》)、“一水将愁供浩荡,群山历劫自嶙峋”(《文墟早起》)等诗句一样,是抗战文学中爱国主义的强力音符!诗歌是灵魂的窗口。从饶宗颐先生的人格成长与生命完善的角度来看,这部分诗歌之所以特别值得重视,关键就在于它们充分展现了饶宗颐先生青年时期的精神气象,表明饶宗颐先生后来为学界所共钦之高旷健朗、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早已在青年时代就已浩然养成了。正是因为有如此之精神气概,所以与当时的悲观论者完全不同,诗人对抗战最终取得胜利抱有热切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心:谁能叫帝阍,早晚罢戎衣。“帝阍”,神话中掌管天门的人,在这里象征一种神奇的力量,诗人希望借助于这种神奇力量,驱除倭寇,取得和平安宁。诗句的背后,流露出诗人心底深处的期盼。长川形胜接中原,蹔将坚壁掣鲸吞。神州大地山川相接,且多险要,只要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据险御敌,则自能碧海掣鲸,克敌制胜。倾壶但愿长周旋,破眼梅花春欲纵。诗人认为,坚持抗战,不懈努力,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如梅花不畏严寒,傲雪怒放,定会迎来灿烂春光一样。
回顾历史从1937年始,长达八年之久的抗日救亡时期,一批大学文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以笔为刀,宣传抗日,是一种文化人气节表现,成为文化人抗日的聚集地广西,与人民的誓死抗日联系, “抗日教育救国”就是地无分南北东西,人无分师生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才能博得最后之胜利。这里值得一提,当时“飘泊与怀乡是人之生命存在的一种重要形态,也是人类精神深处的一种生命感受。”因此,古今中外的诗人都不约而同地吟唱过飘泊怀乡之歌,从而使飘泊怀乡的抒写汇流成中外诗史的一种重要的诗学现象。
1944年9月中旬,文人们为免遭日寇劫难,只好避难到桂东小县城蒙山,当时国学大师饶宗颐(以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知名)、太平天国历史学家简又文(从平乐携眷泾荔浦南下)等均滞留在一起,辗转流离求生,备尝艰辛,共赴国难,饶大师任无锡国专教授,简又文先生借房办学。赵文炳(笔者岳父)、何觉等人亦均滞留此地,因而时相过从,兼事唱酬,每喜为诗酒宴集,唱和既频,文风以盛,又或以频经世变,思以学术文章,为精神寄托,于是讲学著述之风,浸以兴起。时年重阳节,这群文人们在蒙山开文人酒之会,简又文感谢而诗吟上述诗二,其中: “赵何铙孔联翩来”即指同道赵文炳、何觉、饶宗颐、孔宪铨,”他们互相往来,并诗唱和,和睦相处成一家,使梁羽生从千年传统文化中更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每喜为诗酒宴集,唱和既频,文风以盛,又或以频经世变,思以学术文章,为精神寄托,于是讲学著述之风,浸以兴起。梁羽生家是广西蒙山望族,其父陈信玉,和善乡绅,抗战时曾组团抗日保乡,冒死保护避难之文化名人,十八岁的梁羽生(原名陈文统),是该县文圩镇屯治村人,就读桂林高中时,正遇日军侵扰返家,适逢其堂兄陈文奇是简又文先生的门生,由他联络梁父陈信玉接济,患难之中见真情,使数位学者(三家人)避难蒙山陈家(梁羽生家),迫于生计,饶宗颐在龙头村的祠堂里开办了一所私塾,学生约十余个,以作师资。梁羽生遵父嘱,每天上学听饶宗颐引经据典的讲课,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也提高了对通俗文学之认识,终身受益不浅。与当时己享盛誉的太平天国史学者简又文在冯玉祥的西北军有过同事之谊的赵文炳(于右任之亲信),亦常到屯治村与简又文晤面。梁羽生遂依礼拜简又文为师,经师介绍,又拜赵文炳为先生,并结下忘年之交,使梁羽生从中学时己骈文诗词的文化人才,得到与一班学者研经论文的机会,直至成为中国武侠小说鼻祖。据其从悉尼返家回忆: “因为那时我专爱结交年纪比我大的人,向人家请教诗词。日本人打到家乡时,有位西北来的赵文炳先生,他和简又文是老朋友,字写得非常好,此人在抗战胜利后,曾在西北大学任教。我是通过老师的关系,与这位赵文炳先生也结成了忘年之交,在师生含热泪分别后有多次信函来往问侯,相互学习。现尚健在港国学大师饶公也知情。时年学生梁羽生先作<<水龙吟·洞庭湖畔斜阳>>词,向简、赵请教,甚得赵文炳赞赏,然赵文炳词喜婉约,直称此道格调凄婉非少年所宜,劝其更换作风,后改作<<水龙吟·天边缥缈奇峰>>时日记小序:“甲申仲秋,余以新声数阕,就正于简驭繁(又文)、赵文炳二先生,训以格调凄婉,宜更换作风,因赋此以避” 而后写入<<江湖三女俠>>十五回,改 “蒙城” 石门。时年冬<<忆旧游---赠赵文炳教授先生>>,诗词传遍多县,师生以扇为友 “宝扇求诗,香巾索字”兼之。一读潸然泪下,赵文炳先生即席赋诗回赠之学生,并要求其 “自强不息”严格重新训练英文,劝其多读修身养之学,而不要溺于颓靡的诗词,更促使其向上奋发刻苦学习。“蒙豁虑消天地广,山环水绕见雄奇,文人骚客登临处,笔健书豪立志时。”这是梁羽生先生1987年2月回乡时,为家乡文笔宝塔题的一首诗。
1945年1月15日,简又文一行因小县城失守后,众文人只好再避入蒙山文墟镇屯治村陈家祖屋,次日逃入六排山中的 “牛矢山房”,为梁等学生教讲英语或口授文天祥<<正气歌>>、岳飞<<满江红>>等。饶宗颐与赵文炳二位先生还特地跑了几十里山路去访简又文学兄,使简先生中欢欣无限,当场请叶画家绘画了<<牛矢山房课子图>>,饶先生题画词一首。彼时,老朋友、新学子兴高采烈,赵文炳也赋词泼墨答谢陈家救命之恩,并教梁法学、书法、历史故事等。
抗战胜利后,赵文炳一家返回第二故乡浙江英士大学等任教。简又文同年9月离开蒙山,下梧州返广州,梁羽生舍不得恩师,也欲去岭南大学读书,就一路同今行。其学费由简先生负责全免,使梁静心读书,专事学问,并加入 “艺文社”,其有<<木兰花慢>>一之词: “百年难得逢知己,避荒山治学发幽潜。吩咐轻舟且慢,待君遥望金田”。先生文光映日、炳照四方。饶宗颐也转广州至香港大学任教。他们之间书信来往密切,梁羽生有<<拜师记>>一文登于广州<<人间世>>评述此时期师之生活。当时国内众多高校也与文人一样,经过曲折的避难旅程,赵文炳先生教育我们 “蒙山陈家大恩大德,我们世代不能忘却,爱国爱民典范永存”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