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专访│李西闽:应景文章大多没有深度,我的小说并非..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7-27 00:27:06
20098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我不会指责范跑跑,在当时,你要想想你会怎么选择。我认为逃跑不是懦弱,而是一种人类的本能,这无可指责。如果我连自己的生命都救不了,我怎么去救别人?又怎么去帮助别人?我们总是容易站在一种道德高度去指责别人,这些批评者并不会设身处地地想,只会道德批判。”
作为汶川大地震的亲历者,作家李西闽为范美忠所引发的社会舆论打抱不平。在他看来,真正的悲悯是让地震中各式各样的生命形态得到充分谅解,只要不是通过杀人放火的手段取得某种东西,在极端状态下,选择逃生根本不算什么。
其实,不只是范美忠,对于地震当下及地震十年后浮现的众生百态,李西闽多是抱持宽容、理解的态度。
十年前的大地震,他被埋废墟中长达76小时。十年后,社会舆论场一度分裂为两种声音:一部分人认为应当深切悼念,另一部分人认为灾民已渐渐放下怀念之情,重新生活,不要再去渲染打扰。这对李西闽而言只是淡淡一句:“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想纪念的人,纪念就好,不想纪念的人,遗忘就好。”
灾难于他而言,早已刻在生命中,不可能猝尔遗忘。“但我选择直面,我也慢慢与痛苦讲和,该吃吃、该喝喝,不等于说我的内心没有痛苦,只是已经学会与悲伤和平共处,慢慢往下活。”
正值汶川地震十周年,李西闽的新书《我们为什么要呼救》
出版
,历经十年,重看汶川大地震。这十年来,诞生过震撼人心的描述大地震的文学作品吗?从几度自杀,到如今坚信要“好好活下去”,他为何会发生这样的转变?近日,澎湃新闻(
www.thepaper.cn
)专访李西闽,聊聊他的新书,和地震十年来的心路历程。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新书分享会现场,左一为李西闽
澎湃新闻:
作家阿来觉得在当下、特别是在纪念日去写地震,是一种灾民心态,写不出好作品,所以他自己特别要避开这些纪念日。你怎么看阿来的这个观点?
李西闽:
阿来说得没错,对于那种一窝蜂的纪念文章,为了博取某一种同情、贩卖痛苦的文章,这样讲毫无异议。大部分应景文章,都没有深度,我从来没写过。但我的小说并非如此,我是沉淀了十年,有话要说,不是借助纪念日来凑热闹写这本书。我是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我要把经历过的东西写出来,这是对自己的交代。
我获救以来,写过《幸存者》、《救赎》,还有这本《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我获救后两个月,还没完全恢复好,就用一只手指敲出了十多万字的《幸存者》。我想把我的经历真实记录下来,如果当时不写,我可能会忘记。第二本书《救赎》讲一对夫妻失去儿子,到大城市打工,两个人有挣扎,有扶持,一起走过那段艰难的道路。《救赎》写得稍微浅一点,因为缺乏时间的沉淀,关于灾难,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发现一些更宝贵的东西。
今年是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十年来我经历过种种不堪、痛苦,都写在书里。书中我写了苏青和李翠花两个家庭,他们经历种种煎熬和痛苦。我们这些幸存者很多人一直在苦熬,我选择在十周年出版这部小说,不是纯粹地为了纪念,这本书里,我没有贩卖悲伤,只是真实地写了我们这些幸存者,十年来的经历和过程。我也希望借这本书告诉自己,不能再沉湎在大灾难的痛苦之中,要重新开始。十周年,是一个结束的日子,也是一个新生活开始的日子。
从我埋在地下的时候一直到我被救出后的这十年,我一直都在呼救。我为什么要呼救?因为我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星球,很多落难者在遭遇困难时,一直在呼救,却得不到回应,他就死去了。我觉得我必须记录下这些东西,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相互搀扶往前走,相互帮助着往前走。所有的呼喊我觉得都是有意义的,不论有没有回应,这是我要表达的一个理念,就是人必须搀扶着往前走。
李西闽新书《我们为什么要呼救》
澎湃新闻:
你提到的“应景文字”,常常会写成哭天抢地或者好人好事,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过去十年里,有哪部关于大地震的作品让你感觉写得好?
李西闽:
这类应景文字,大多没有深入人心。但是,也有一些纪实报道写得很感人、真实、客观,写得很好。为什么会出现那些流于一般的应景文章?其实跟我们一些写作者的“急躁”有关系。比如说明天“5·12”了,我今天开始写,为了能及时发在报纸上。这种浅薄的、快餐式的纪念文章,每年都很多,某种程度上,是报刊的一种八股文化,每年都回避不了。
但是这样也好,总有人去写,比起让事件消失、忘记要好。但是,我们仍需要一些有深度的文字,来挖掘和反思灾难,与悲伤讲和,这才是最重要的主题,才是富有生命价值、意义的内容。我新出版的这本书肯定不是应景文章,因为我对灵魂有很多挖掘,也有深意蕴藏在具体的故事细节中。
这十年里,真正写地震的、成书的作品并不多,只是报刊上一些小文章多。有一本书叫《汶川十年》,里面都是纪实作品,我觉得那本书写得还不错。
《汶川十年》
其实,这个题材的写作不讨好。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很难有人会深度挖掘地震题材。有些作家觉得,如果去写,会陷入刚刚所说“贩卖悲伤”,怕被别人议论。二是确实难写,因为中国关于灾难的作品,包括电影和小说,到现在为止,真实的、深度的作品基本上没有。
另一个问题是这个题材太难驾驭,很难写好。因为这需要积累和深刻的悲悯之心,否则就会回到应景式文章。甚至像阿来,我想他触碰这个题材时,也是有顾虑的。但我是亲历者,我不写,谁来写?而且我有感而发,并非空泛谈论。
澎湃新闻:
你曾有过几次自杀的想法,但在这本书中反复在提要好好活下去,怎么会发生这种转变?
李西闽:
经历大灾的人,大多会产生一些精神上的问题,比如抑郁症、创伤应急障碍等。每到这时候,整个人像陷入泥潭里,不能自拔。有一种幸存者内疚的提法,说的就像我们这样,常常会产生难过情绪。我经常会想他们死了,我却活着,好像对不起他们。这种负疚感一直缠绕,会给我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到极端时就会产生厌世感,会一直沉迷在痛苦中不能自拔。
每次我遇到痛苦时,内心都在呐喊,有时没有大声说出来,有时会说出来。我会在微博、朋友圈里说说我自己的情绪,那是一种呼救方式,很多朋友看到以后,就会打电话安慰我。我怎么走出来?其实活下去是一个最简单的目的,因为人只有活着才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会去找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让他给我们开药、检测,也要依靠很多亲朋对我的关怀,比如说我女儿就会让我觉得,为她付出是我的意义,我要养育她长大。一次又一次之后,我才慢慢地走出来。
李西闽与女儿 图片来自李西闽微博
澎湃新闻:
大灾之后,有人产生心理问题,会在宗教信仰上有所调整,你也这样吗?
李西闽:
其实,很多经过灾难的人信佛、信基督,都在寻求一种宗教救助,这也是一种内心呼救的表现。信仰是很重要的事,很多经过大灾的人,他们皈依宗教以后,确实是回归宁静,渐渐地很多病也就治好了,特别是精神上的疾病。但我觉得无论如何,这些精神疾病,除了用药物治疗,其他的都发挥着辅助作用。
我对所有的宗教都很敬畏,我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怕自己信仰某个宗教后,会陷入另一种束缚。所以,我一直在寻求一种合适的,能让我真正皈依的宗教。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自己的信仰,比如前面说到的“活下去”,活着就是我的信念。
澎湃新闻:
从十年前的《幸存者》,到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呼救》,下一本书你还要考虑再写大地震吗?这本书成书后,你会有遗憾之处吗?
李西闽:
我的下一本书肯定不是地震题材了,因为我必须要有更好的沉淀。等到再写灾难小说的时候,我不会再写这么薄的书,会用写30万、50万字的篇幅对灾难重新审视。我对灾难有敬畏,所以,如果再去触碰这个题材的话,可能要五年、十年后,写一部更惊心动魄的作品。我永远不会迎合什么周年纪念来写作,《我们为什么要呼救》,它对我来讲是十年来的总结,也是重新开始的起点。
关于这本书的遗憾,我觉得未来再修订时,我会让故事和人物更丰富一些。这本书的缺点还蛮多的——因为任何作品都不是十全十美,主要是写作时感觉太仓促,像李翠花一家的故事,如果我能写得更详尽,有更丰富的细节,可能会好一些。
澎湃新闻:
选择遗忘,对灾民而言是一条好的出路吗?他人的安慰对你有用吗?
李西闽:
这是忘不掉的,而且就算选择性遗忘,哪天又重新记起,那是更厉害的心理伤害。很多心理学家都会建议灾民选择慢慢接受,而不是遗忘,坦然面对才是最好的治疗成果。灾民其实忘不掉那场灾难,就像我每天一洗澡,会看到我身上的伤口,我忘不掉。遗忘不幸的,忘不掉,就去接受、面对它,再勇敢地活下去,这才是唯一出路。
他人的安慰不是说没用,而是说没有一种真正的介入和感同身受。但确实,感同身受很难做到,甚至有时轻描淡写的安慰还会让人觉得是一种负担,还不如躲在一个屋子里,去舔舐自己的伤口。我很建议这些人应当由真正理解他的亲朋给予更多的关爱,这样他会比较好。
澎湃新闻:
你被埋76小时后救出,对你的这段传奇经历,有人觉得同情、怜悯或惊讶,你更希望别人怎么来看这段经历?
李西闽:
对我来说怎么看都不重要,有什么样的感受都是正常的。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深度、学识、阅历都不同,所以对某件事的看法都不一样。有很多人会同情我、觉得悲伤,特别是我的好朋友们,他们对那种折磨更加感同身受。这样的经历很容易碰触到人内心最柔软的一部分,就是悲悯,对受难者会有一种自然的悲悯。也有人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在我获救后,有人在博客上留言,说我怎么没死在那?人心是永远琢磨不透的。
所以对这段经历,有任何反应,我都不会觉得奇怪。一直以来,我对别人的评价都不太在乎,我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更好地活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红色周巷史集
红色周巷史集
第一届“白海豚杯”网络文学大赛200万奖金总额,等你来挑战!
4
童话故事
5
300元/千字 | 「科幻世界」杂志主题征稿
6
首奖15000元 | 「书旗小说网」男频主题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