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莫言透露《红高粱》发表幕后故事:两大刊物争稿,老编辑一见两眼放光 ... ...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10-8 13:56:02
18350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
摘要
]多年后莫言再遇到张守仁,老人说拿到手的《红高粱》又被要走,是自己一辈子的遗憾。这个事情让莫言认识到,一篇好稿子对一本刊物来说,就像生命一样。
“文学与改革同行”系列作家访谈之一
莫言透露《红高粱》发表幕后故事:两大刊物争稿,老编辑一见两眼放光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年,这四十年的中国文学,同社会现实一样波澜壮阔。借此机会,腾讯文化联合刚好也是创刊四十周年的《十月》
杂志
,对王蒙、莫言、贾平凹、李存葆、西川等几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批评家进行了采访,今日刊发莫言访谈。
让莫言想“浮一大白”的《黑骏马》
莫言在本次采访一开始就提到,1978年那时没有网络,文学作品要发表只能通过文学刊物、报纸副刊,或者在
出版
社出书。到今天,虽然发表渠道更加多样,包括莫言在内的大作家,还是会把文学刊物列为首选。
莫言本人也通过文学刊物,看到了不少同行的优秀作品,甚至用“伟大”来赞美。比如他提到,自己最早在《十月》上看到的一部印象深刻的作品,就是自己的战友、同学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后来很长时间翻来覆去地看。
再比如,“像张承志的《黑骏马》也是十月发的,我看了以后就恨不得立刻倒出一大碗酒来,浮一大白这样的一种冲动”。还有《北方的河》,“我想这是张承志两部伟大的小说”。其他像梁晓声、铁凝等作家的作品,也给莫言留下了深刻印象。
《红高粱》的“抢稿事件”
四十年文学内容太过丰富,或许一个比较便捷的方法,是从那个被称作文学黄金年代的八十年代讲起。事实上也已经有人这样做了。曾做过多年文学编辑的朱伟,日前出了一本《重读八十年代》,对那些年那些作家,做了个人视角的回顾。其中有一章,谈到莫言的《红高粱》发表的趣事。
书中写到,那时各大刊物编辑部抢稿故事无奇不有。朱伟一心惦记着莫言《红高粱》,结果刚写完就被《十月》的张守仁拿走了。朱伟说自己“当时气盛”“狂妄不顾一切”,打电话给张先生讨要稿件,“亏得张先生雅量,他在电话里静听,没有分辩,过了两天就把稿子寄还我了。”
莫言在采访中也提到这件事。当时自己刚写完最后一行,就被来串门的张守仁看到了,“一看到就两眼放光啊,好编辑、老编辑看到小说稿子那种表情真是令人感动,两眼放光”。
张守仁一看就舍不下要在《十月》发表,莫言一想能发表在《十月》也挺好。没想到朱伟的反应强烈,最后通过编辑部又要回去了。多年后莫言再遇到张守仁,老人说拿到手的《红高粱》又被要走,是自己一辈子的遗憾。这个事情让莫言认识到,一篇好稿子对一本刊物来说,就像生命一样。
一个月时间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
在莫言所有作品中,《天堂蒜苔之歌》无疑是一部重要的作品。这部28万字的小说,仅仅一个月时间就写成了,发表在1988年第一期的《十月》。
小说以真实发生的事件为背景,文提到的朱伟认为,这部作品,触动莫言走出自我,确立了自己以后的写作立场。
多年以后,回忆起这部旧作,莫言本人依旧十分感慨,“《十月》还是有胆魄、有担当的,在1988年(发表)这样的小说,风险很大。”这部作品第一写得特别快,因为环境熟悉、人物熟悉,第二就是带着强烈的情感,写的时候,那些乡亲们,“他们的形象就在我的脑海里栩栩如生”。其中还有个政治教员,有作家自己的影子。
“所以要讲到反官僚主义、反腐败的小说,实际上我写得比谁都早。这也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破解“诺奖魔咒”之后的莫言,很迷传统戏曲
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有很长时间,莫言都没有在刊物发表新的文学作品。“获奖之后再无佳作”的“魔咒”,也成为公众对莫言的质疑之一。在五年多之后,2017年,莫言开始在《人民文学》《收获》《十月》等杂志发表新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批作品除了他最为擅长的小说,还有诗歌和戏曲剧本。
莫言对戏曲剧本创作的偏爱,在最近这个时期表现得非常突出。“当看到你的剧本,你的小说原作,作为歌剧在舞台上展现的时候,你作为一个观众在下面看,那样一种心情确实是兴奋两个字难以概括的。”
在他看来,戏曲文学剧本创作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不断修改。“每演出一次,编剧可以改,歌唱演员可以改,音乐可以改,什么都可以改。这就是这种所谓‘十年磨一戏’的根据所在。”
“我一直认为,我们中国的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一大部分是表现在戏曲文学上。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我们的祖先们,我们的乡亲们,他们的文化教育,他们的道德教育,都是通过乡村民间戏曲来完成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想我作为一个作家,有责任用文学的方式,为这样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的发展,注入一种新的力量。这也是一种报恩。”莫言最后这样说。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200-500元/篇丨公众号「轻能量」征稿
红色周巷史集
红色周巷史集
4
第一届“白海豚杯”网络文学大赛200万奖金总额,等你来挑战!
5
童话故事
6
300元/千字 | 「科幻世界」杂志主题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