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新闻] 光明日报:出版物投入深情方能出精品

[复制链接]
萧盛实名认证 手机认证 官方 发表于 2016-9-26 09: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陪伴与等待的过程,是作者与编辑共同成长的过程,是编辑对作品投入情感的过程,也正是优秀出版物酝酿成熟的过程。
  说说近日看到的感人一幕。和很多的新书发布会一样,在中国环境出版社“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丛书”发布会上,台上围坐着作者、专家和领导,编辑陈金华则隐身在台下的一个角落。不过,会议临近尾声,领导提议,请陈金华站起来,让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年轻编辑都认识一下这位同事――为了这套重头书,陈金华陪伴、等待了作者20年。
  如今的出版界,竞争越来越激烈,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失去了培养作者的耐心,而是热衷于“截和”――四处抢挖热门作者。由此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热门作者和心急编辑为了经济利益“速配”到一起,当对利益分配的想法产生分歧时,就容易出现龃龉。“闪婚”之后就是“闪离”,这在近来的出版界屡见不鲜。在快节奏的驱使下,热门作者的创作速度往往跟不上出版速度,只能各种形式的旧作新编,新瓶装旧酒,换个书名重复出版。如果大家都去“摘桃子”而不“种树”,优质出版资源就会逐渐枯竭。而恶劣的出版生态,不仅会压缩从业者的生存空间,而且会给整个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人们常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并以此称颂编辑的甘于寂寞、无私奉献。换个角度来看,同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如果将其视为生意,那么每一次穿针引线就难免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机械工作,而如果把每一件经手的衣裳都视作自己女儿的嫁衣,虽然也苦也累,但一针一线都被赋予了深情。
  书是人写的、人编的,更是给人读的。无论如何被市场裹挟,出版业都应该是一个弥漫着人情味儿的行业:编辑和作者不一定常常觥筹交错,见面走动,但一定彼此关注,还能交心,能直言不讳提出建议。20多年前,陈金华与生态经济学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刘思华相识,此后多有往来,但她并没有急着向刘思华催稿。直到前几年,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年逾七旬的刘思华对于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的思考的认识更为系统。关于出版“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丛书”的想法,作者和编辑一拍即合,而丛书也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顺理成章地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和陈金华类似,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等待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时间也是20多年。早在20世纪80年代,张秋林就曾约请曹文轩主编“新潮儿童文学丛书”。但是作为出版人,张秋林最希望出版的,还是曹文轩自己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一直等到2009年,曹文轩终于把《我的儿子皮卡》的书稿交给张秋林。仅仅几年间,这部书的销量就超过百万册。张秋林把这20年间漫长的等待视为值得骄傲的等待。
  其实,追求热门作者、热门图书,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就把编辑和作者的关系定义为纯粹的商业合作,或许可以制造出一些畅销的文化产品,但很难期待其成为文化精品。陪伴与等待的过程,是作者与编辑共同成长的过程,是编辑对作品投入情感的过程,也正是优秀出版物酝酿成熟的过程。

(责编:宋心蕊、燕帅)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关注

125粉丝

2522帖子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